35年前,初嘗康熙年間誕生的“保店驢肉”


35年前,初嘗康熙年間誕生的“保店驢肉”


35年前,初嘗康熙年間誕生的“保店驢肉”


35年前,初嘗康熙年間誕生的“保店驢肉”


1985年5月,隨著在山東銀行學校2年中專生活進入尾聲,實習開始了。德州籍的同學分赴兩個地方,一部分去了濟陽(濟陽當時尚屬德州地區,後劃歸濟南),一部分去了寧津。我屬於去寧津實習的那部分,大約20多個人。

農行寧津縣支行當時的人事科長張科長(後任副行長)給我們這組人馬的實習地點作了劃分,有的去了小店,有的去了保店,有的去了時(念ci)集,有的去了大柳。他們大部分是三四個人一組,起碼是兩個人。例如王曉聲和賈淑俊都在大柳實習,而賈淑俊的老家就是大柳公社的李滿村,她等於是在家門口實習呢。而我,不只何故獨自一人被安排到了後魏實習。

後魏位於寧津縣東北方,距離縣城25華里左右,再向東北就是和河北接壤的長(念chang)官,出了長官就是河北地兒了。

是巧合還是冥冥中父子命運的趨同使然,我獨自一人去到一個地方實習,恰是步了30年前父親的後塵——1954年,平原師範畢業後的父親和部分同學去了德平縣,也是一個人被分配到了距離縣城30多華里的盧家,擔任這所小學唯一的教師。

大柳跟後魏在一條線上,大柳距離縣城近一點。一輛綠色吉普,拉著我和王曉聲、賈淑俊以及簡單的行李上路了,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到大柳後,把他倆放下,我則在後魏下車。

當時,農行和信用社合署辦公,信用社的一個李主任負主責,一個農行的林主任是副主任,主管會計叫於洪亮,還有個信貸員叫李志忠。

這個所社(農行營業所和信用社簡稱)有個食堂,食堂師傅姓楊。我到了後,正趕上了吃晚飯時間,只有我和李志忠兩個人吃,饅頭,玉米粥,西葫蘆湯菜。馬馬虎虎吃了第一頓,之後,我就把簡單的行李放到庫房裡了——當時,庫款都是本所社保管,有長槍一杆,子彈一盒,平時鎖在木製槍匣裡,只有守庫人員到位後,才開匣拿出來。讓我住庫房,實際是順理成章的,我初來乍到,再說實習期不長,哪裡睡就無所謂了。

接連幾天,食堂都是無一例外的西葫蘆,味道實在不敢恭維。這天,李志忠一看又是西葫蘆湯菜,有點不耐煩,斥責老楊:“老楊頭,你這是掉到葫蘆地裡了?!”

老楊頭辯解道:“地裡光西葫蘆下來了,你想吃別的,自己買去!”

這也難為了老楊。

當時所社南側有一個小院,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只有西葫蘆成熟早,別的要等到盛夏和秋後,天天西葫蘆頓頓西葫蘆,這也不足為怪了。

李志忠豪俠義氣。他吃夠了食堂飯菜的寡淡,動不動就請我到街頭吃飯,順便喝點啤酒。多數是他請我,畢竟他是掙工資的,而我還在實習期,沒上班哪來的錢。不過,隔三差五,我也把爹媽給的零花錢掏出來請他吃飯。

這天下午下班後,我們又去街頭解饞。

李志忠大嗓門地對我說:“今天我請你嚐個鮮,走,吃驢肉去!”

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吃過的肉食,不過是豬肉、雞肉還有當教師的父親偶爾買回的帶魚。驢子我家也養過,都是作為勞動力的,從沒見父母宰殺過,也沒見他們買過驢肉。就是村裡的人,也沒聽說有誰吃過驢肉。不過,看李志忠那詭異神秘的表情,我知道,驢肉肯定是個好東西,起碼是好吃的東西。

這是一家距離稍遠的街頭小店,李志忠點了一份全驢拼盤, 一吃,果然不同凡響地好吃。

李志忠這才告訴我:“寧津三大名吃,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這家小店就是保店人開的,正宗保店驢肉!”

從那以後,“保店驢肉”通過我的味蕾,進入了我的記憶。

2000年我來到德州工作,過了些年,去不遠處的城隍廟市場買東西,忽然在南大門西側,一家名為“寧津飯莊”的飯店引起我的注意,裡面有沒有保店驢肉?進取一問,果然有。後來,多次在這裡吃飯,驢肉是每次必吃的一道美味。要說起來,這家店的其他飯菜很一般,就是因了保店驢肉這“一招鮮”,招徠了不少的吃客,生意倒也興隆。前兩年,城隍廟拆遷,不知這個“寧津飯莊”去了哪裡。

吃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對保店驢肉的來路,摸底個差不離。

保店驢肉原產地是寧津縣保店鎮的南辛莊,創始人是清代康熙年間李長榮、李長善、李長春三兄弟。嘉慶年間已成為貢品,距今已成名200多年。其特點是肉質鮮美、細嫩爽口、廋而不柴、肥而不膩、爛而不散、軟而不粘、鹹淡適口、香味濃郁、風味獨特、老幼皆宜。被載入《中國土特名吃大辭典》。經“中國肉類食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檢驗,含蛋白質高達26.1%,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時富含18種人體所需的遊離氨基酸,豐富的動物膠源,即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常食用有補血、滋陰、壯陽、潤燥、健身等食療作用,它與名貴中藥阿膠相匹美,素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美稱。

保店驢肉選優質黑驢為肉源,其食法可熱可涼,保店驢肉精品為全驢宴,可分為上八錦和下八錦(上八錦:驢鞭、心、肝、肚、套腸、萬口、口條、蹄筋;下八錦:前腱子肉、後腱子肉、五花肉、裡脊、脖頭肉、驢臉肉、肋扇肉、尾過肉)。

保店驢肉不僅美味可口,常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穴脈。因此,保店驢肉成為當地練武之人必備食物,並隨著江湖藝人,傳到四面八方,美名遠揚。

1995年被山東省經委確認為山東省傳統名特食品,1998年中國著名營養學專家于若木同志親筆題詞“千年佳品,萬家共享”,1999年獲德森倍名品、名稱獎。產品暢銷全國二十多個大中城市。當前德州、寧津、保店生產加工者,多達百家,但以守恆精製驢肉廠生產的保店牌驢肉為正宗,品質最佳。

保店驢肉的傳統做法,選料精細,加工極嚴。病驢、死驢一概不用,活驢須先放血,“下水”用鹽、礬反覆處理後,用甜水爆火煮幹,再文火煨燉。大料、花椒、桂皮、丁香、肉蔻砂仁和茴香等佐料按比例投放。煮熟後,在原湯中浸泡後方可上市。

(1)配料標準。主料:生驢肉5公斤。輔料:食鹽150克,花椒25克,大茴香25克,小茴香2.5克,鮮姜7.5克,驢油500克,火硝2.5克,老湯適量。

(2)加工方法。

原料整理:選用健康活驢,經宰殺放血,再剝皮去骨。淨驢肉用鹽水、鹼水搓洗3~5遍,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切成大塊。 裝鍋:鍋內先用骨頭墊好鍋底,按肉的肥瘦、老嫩程度,分三層裝鍋。難熟的肉塊放在底層,一般的放在中層,肉嫩易熟的放在上層,最後放上驢頭和處理好的

內臟。

煮制:鍋內加入適量的水,漫過物料,再加火硝,煮沸後,去掉煮肉的湯水。然後,換上清水,加入香料、鮮姜、食鹽和老湯,煮制12~13小時,中間翻鍋4~5次。煮好的驢肉出鍋後,再澆上煮制的湯汁,浸泡10個小時,使之進一步入味。浸後的驢肉,如果太瘦,可加驢油滋潤。

(3)產品特點。色澤鮮亮,不腥不羶,五香味濃,酥爛。

起源於偶然 成名於武術

據傳,清朝嘉慶年間,自山東樂陵經寧津至河北的吳橋,有一條重要的郵路,往來的郵差很多,保店就是這條郵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過往的郵差經過保店,都要放下郵件,停下來歇腳,在保店的酒館裡要上一壺老酒,幾盤豬羊雜碎,喝酒暖身解乏。久而久之,郵差們對保店酒館裡單調的菜餚感到厭倦了,但保店人只會做豬羊雜碎之類,實在做不出別的稀罕東西來留住這些常客,心裡十分著急。

那年冬天,地面上結成了堅硬光滑的地皮甲。當時,李守恆的高祖養了一頭毛驢,平日裡全靠它下地幹活,是家中的寶貝疙瘩。不料,這頭毛驢在滑溜溜的地上行走時摔斷了腿,久治不愈,成了一頭廢驢。李高祖心一橫,將驢殺掉,燉了一鍋香噴噴的驢肉。開酒店的老闆得知後,如獲至寶,從李高祖手裡買去,請郵差們品嚐。郵差吃過後,連聲稱道味美無比。從此,當地人不再把毛驢只當做畜力飼養,逐漸成了一道美食。李守恆的高祖也改行幹起了宰殺毛驢製作熟肉的行當,從此代代相傳。

然而,真正讓保店驢肉聲名遠揚的,竟是當地的武林豪傑。在當地,自古就有“寧吳二縣出刁民”的說法,這裡的“刁民”,並不是潑皮無賴,而是封建官衙對習武百姓的蔑稱,意思是指寧津和吳橋二縣練武術、耍雜技的人很多。其中,李守恆的一個老爺爺就是有名的武林高手,人稱“南拳李”。據說,“南拳李”在保店開有武館,門下弟子成百上千。當時,河北滄州有個自稱“北腳王”的人心裡不服,便前來叫陣比武。二人商定不動手過招,只表表功夫。於是,二人與眾多看客一起來到一片楊樹林中,“北腳王”挺身抬腳,將一棵碗口粗的白楊樹攔腰踢斷,眾人齊聲叫好。隨後,“南拳王”走到一棵略小的樹前,雙拳緩緩向樹推去,只見這棵樹未見動靜,樹後幾步遠的另一棵比“北腳王”踢斷的樹更粗大的楊樹,卻被一下子擊斷。見此情景,“北腳王”自愧功力不如。後來,武林中人請教“南拳王”何以有此神功,“南拳王”道,這全得益於保店驢肉,保店驢肉不僅美味可口,常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七穴八脈。從此,寧津四處闖蕩江湖、習武賣藝的人為強壯筋骨,便常食驢肉,並將此說和保店驢肉一起,帶到四面八方。

李守恆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保店驢肉的成名,誠然與寧津武術雜技藝人的傳播有關,但它能吸引住眾人之口,併成為清朝宮廷的貢品,最根本的是依靠它的美味可口。

秘而不宣的工藝,成了保店人的“專利”,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本。名聲大了,仿冒的也來了。據瞭解,保店鎮有驢肉加工戶20餘家,而山東與河北相鄰縣市打著“保店驢肉”的招牌製售驢肉的竟多達100餘家,據說,其中多數是“李鬼。”

李守恆向記者講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前年春天,他到河北省東光縣送貨,看見一個標有“保店驢肉”招牌的攤點,便上前問道:“你賣的是保店誰家的驢肉?”攤主脫口便答:“李守恆家的。”李守恆又問:“你認識他嗎?”對方說:“當然認識。”李守恆氣憤地說:“我就是李守恆!”對方滿臉通紅,無言以對。

保護品牌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保店人打起了品牌保衛戰。近幾年,他們紛紛註冊了商標,每家的當家師傅親自到市場上選活驢,回來後現殺現煮,並從配料、火候、起鍋等環節上嚴格把關。在李守恆的家門口,他指著掛滿了牆的各種榮譽獎牌說:“為了這些獎牌的純潔,我也要保證保店驢肉的質量,絕不能讓祖上創下的名牌葬送在我手裡!”

為了保護品牌,保店人動了腦筋。據他們分析,正宗保店驢肉產多少、就能賣多少,這說明生產規模偏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給假冒者以可乘之機。為此,保店人一邊要求有關職能部門加大對假冒保店驢肉的打擊力度,一邊擴大規模,以正壓邪。

但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按照正宗保店驢肉的製作要求,必須是用活驢,把血放淨,現殺現煮。可是,由於驢的生育週期較長、農村的養驢戶減少、無規模養殖及驢肉加工戶增加等原因,當地的活驢資源正逐漸匱乏,無法滿足生產需要。而從新疆、遼寧、內蒙古等產驢區進活驢,要加上高額運費,成本將大幅升高,進冷凍驢肉雖然便宜些,但做不出保店驢肉的味道。據悉近先後有澳大利亞、俄羅斯等6個國家的商人前來保店商談進口冷凍驢肉等業務,均被他們婉拒。在保護品牌與擴大規模之間,保店人心裡充滿困惑。

好在他們有了一些初步設想。李守恆說,他打算到活驢資源豐富的地區開辦加工點,出了成品後,或運回來銷售,或就地打開市場。但到外地經營終究操作起來較複雜,這對仍以戶為單位經營的保店驢肉生產者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難題。

真切希望正宗的保店驢肉一路走好,讓驢肉的清香飄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遺憾的是,當初帶我品嚐保店驢肉的李志忠兄十多年前意外作古,然而,當初帶給初入社會的我那絲絲暖意猶如昨日,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