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鑑賞第一講——表現手法

古詩詞既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古詩歌鑑賞是高考中考必考的重要內容,我們藉助古詩詞例句,分五次由點到面把古詩詞賞析題中最精煉的知識送給你。文章比較長,請你做好筆記。

第一講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

一、常見問法

這首詩有什麼含義?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

詩人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明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愛憎態度。《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詩人的傲骨、不屈和對權貴的蔑視。

古詩歌鑑賞第一講——表現手法

2、借景抒情

詩人把要抒發的思想情感寄寓在所寫的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樂景哀景和樂情哀情交織,表現作者情感。

《鷓鴣天·送人》“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表現了作者惜別之情和對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

《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借樂景抒哀情,借美景表現詩人漂泊感傷之意。

3、情景交融

寓情於景,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借對景物的描摹來抒發感情。

《登高》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描繪江邊深秋景色,抒發了詩人感事懷鄉的悲秋情懷。

4、託物言志

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所具有的具體特點,來表達某種抽象的情感或志向。

《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表現自己品格高潔,不需藉助權貴。

5、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諷刺諷刺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不以歷景為鑑。

6、敘事抒情

在古風作品中常見,把自己情感寄託在描述的事件之中。

杜甫《兵車行》白居易《賣炭翁》

描寫手法

就是作者用一定的語言技巧,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

1、渲染

本國畫技巧,在需要強調的地方著重從正面表現,使畫面更加突出,古詩歌中多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

《江南可採蓮》“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渲染出一種輕鬆活潑快樂的場面。

古詩歌鑑賞第一講——表現手法

2、烘托

也是國畫技法,從側面著力描寫,作為陪襯,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實際運用中多和渲染連用。

《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送別的環境,通過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白描

國畫技法,其特點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明快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事物特點,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

4、動與靜

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動靜結合,都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卻反襯出春山的幽靜。

5、虛與實

在處理複雜的情感時,常用到“虛”與“實”是兩個概念。虛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實就是客觀世界或者眼前存在的事物,詩歌中常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實的共存。

《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是赤鼻磯的景象,是“實”。“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三句,再現火燒赤壁畫面,不是發生在眼前的實景,屬虛寫。

此外還有欲揚先抑、遠近結合、意象羅列等手法。

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化為江水。

2、擬人

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繪生動形象,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豐富。

《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物擬人,睹物傷情,表現了作者亡國之悲。

3、誇張

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誇張表現了邊塞環境惡劣。

古詩歌鑑賞第一講——表現手法

4、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事態本質,令人深思。

《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赴死與將帥縱情進行對比。

5、對偶

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同時使得音律和諧,節奏鮮明。

《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6、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有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種。

《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晴”中,“晴”和“情”相諧音,表現離別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