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脫脫"之殤:對外要引兵拒敵,對內應付庸帝奸臣,不死無明朝

如果要選擇一位最能代表元代氣象的人物,這個人物也許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耶律楚材、關漢卿,也不是那些個蒙古帝王,而是脫脫。脫脫上馬能安天下,提筆能定乾坤,元代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大才。

名相

正義與親情的較量

有人說脫脫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因為他能坐上右丞相的位子是通過幹掉自己的父親和叔叔而獲得的;有人說脫脫是一個"盡公不顧私"的人,當他的叔叔和父親在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一步一步腐蝕這個國家的根基時,脫脫選擇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脫脫的啟蒙老師,是一個漢人,名叫吳直方。吳直方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儒學大師,深受脫脫家族的尊重。脫脫在他的教導下,其思維體系打下了非常深刻的儒家印記,比如"仁義禮智信"、"忠君愛國"等。在內心裡,脫脫是非常推崇漢族文化的。

脫脫有一個叔叔,叫"伯顏"。伯顏因為擁立新皇有功,被委以重任,後來成為朝廷獨掌大權的權臣。他在掌權期間,實施了一系列復古的政策,想要帶領元朝迴歸蒙古傳統,結果把元朝的官制系統搞得一塌。再加上為人嬌縱跋扈,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很多人對他是恨之入骨。

伯顏對脫脫相當看重,還派他宿衛皇帝,順帶著監視他。脫脫對叔叔的所作所為一清二楚,熟讀中國歷史的他知道"擅權"的嚴重性及後果,歷史上的權臣大都沒有好結局。脫脫非常不贊同伯顏治國的理念和為官之道,認為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多次勸阻,伯顏都不屑一顧地表示"你還年輕,不懂"。也許是有所預感,伯顏倒臺後會給家族帶來殺身之禍,脫脫決定搶先除掉這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叔叔。脫脫向皇帝秘奏了許多伯顏專權的秘密,皇帝大為震驚,對脫脫除掉"伯顏"的行為表示支持。

有一次趁著伯顏外出打獵,脫脫和一些大臣領著自己手下的士兵迅速接掌京城防務。伯顏回京發現城門緊閉,派人來詢問。脫脫當場宣佈伯顏的罪行,表示伯顏的罪行與其它人無關。伯顏的手下人見到伯顏失勢,皇帝又赦免了自己的罪行,紛紛向朝廷投降。伯顏心裡怒罵侄兒的無情,卻也不得不遵照皇帝旨意前往河南行省任職,最後死在了路上。

名相

脫脫及其父親、弟弟因為"大義滅親"而被皇帝委以重任,其父馬札兒臺更是直接坐上了中書右丞相的位置,相當於現在的日本內閣首相之位。然而,馬札兒臺治國不行,經商卻很積極,又是開酒館又是販鹽,斂財不亦樂乎。看著自己的父親又在走伯顏的老路,坐著最高新政長官的位置,卻不思國政,謀取私利,脫脫急了,父親再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指示自己的心腹大臣向皇帝彈劾自己的父親,皇帝一聽也覺得馬札兒臺不適合丞相的位置,所性就讓脫脫來代替他。

治國

脫脫上臺後,即大刀闊斧地廢除伯顏的"蒙古化政策"。他尊重漢人的權力,恢復了科舉考試,為伯顏迫害的宗室親王和大臣平反,積極採用"儒家治國之道",一時之間,元朝政壇呈現欣欣向榮之勢。而後,他又積極籌劃對百姓有利的水利工程建設,制定農業發展計劃,贏得百姓的讚譽。

修史

脫脫不僅僅是一位治國之能臣,也是一位頗有文學造詣的大家。中國的二十五史中有三部是在元代編撰的,分別是《遼史》、《金史》和《宋史》,其過程可比肩於唐、宋兩代大規模修史、主持這三部史書編纂的正是脫脫。

將兵

脫脫不僅能治國,能編修史書,還是一位善於領兵打戰的將軍。元代末年,各地叛亂,脫脫組織軍隊圍攻張士誠。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部隊的協調配合,都頗有章法,屢屢得勝。

名相的無可奈何

脫脫雖有經國治世之才,卻也帶不動腐敗到骨子裡的元朝。

名相

脫脫在經濟方面是個典型的"凱恩斯主義者",信奉"政府主導經濟"的發展模式,相信利用政府主導項目大力花錢的方法能夠帶動帝國的經濟增長,重現繁榮。所以,他任內主導了很多大型民生工程。然而,這些工程都是要花錢的,政府又腐敗透頂根本拿不出錢來。脫脫實在沒有辦法,決定冒險嘗試一下"印刷鈔票"的方式。可能一不小心發行過量了,社會陷入到嚴重的通貨膨脹當中。

百姓的生活原本就水深火熱,"通貨膨脹"一刺激,大家活不下去了,索性直接造起反了,脫脫不得不領兵四處平叛。在同張士誠的作戰過程中,元軍屢戰屢勝,張士誠不得不龜縮城內自保。

可就在這時,朝廷有官員拿"印鈔"說事指責脫脫治國無方,也有人說他擁兵自重,皇帝不由得擔心脫脫成為"伯顏第二",於是一紙詔書讓脫脫交出兵權。


名相

詔書到達軍中之時,有人勸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不看詔書,剿滅叛賊再說。然而脫脫骨子裡的儒家"忠義"讓他凜然道:“天子詔我而我不從,是與天下抗也,君臣之義何在?”。於是脫脫交出兵權,由河南行省左丞相泰不花等代為總兵。臨陣換將,兵家大忌。不是隨便一個將領都可以指揮幾十萬大軍,能夠讓大家服從指揮。脫脫一走,元軍就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指揮協同亂作一團,最後不戰自潰。

脫脫被褫奪兵權之後,貶於雲南,後被奸臣矯詔毒死,死時才四十二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