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最愛正午陽光旗下的電視劇,人文氣息濃郁,演員演技精湛,劇情耐人尋味。

蕩氣迴腸的《琅琊榜》、蹄笑皆非的《歡樂頌》、女性傳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這些電視劇頗有看頭,相信我,一集一集看下去,你的情緒定是此起彼伏,微妙的無法形容。

《都挺好》是一部都市情感劇,能大火是水到渠成的事,因為它反映的正是當下人們的生活。


《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重男輕女”的思想是不是已經過時了?“陪伴式啃老”就不算“啃老”麼?總是念叨著孝順的人不一定孝順。

“重男輕女”包袱下,有幾人活成蘇明玉

重男輕女一詞出自《林海雪原》二十:“說的白茹含羞帶樂的一撅嘴,什麼黃毛丫頭,重男輕女的思想。”

原始社會,更強的體力意味著更多的食物來源,部落戰爭中更多的生存機會,男性在體力等生理方面天然優於女性,因此“重男輕女”在人類進化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劇中的女主蘇明玉出生讓蘇父和蘇母受到降職的懲罰,在“重男輕女”殘留的觀念下,蘇母將所有怨都撒在女兒身上,敬重大兒子蘇明哲,偏袒二兒子蘇明成,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蘇明玉十八歲離家出走後,自立自強,爬到眾誠明總的位置,擺脫了貧窮人的辛酸,還收穫了石天冬真摯的愛情。

她是“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典型精英女強人,但不是每個女性都能那麼幸運,離家出走遇上貴人師傅逆襲人生。

曾在網上看到一女子曝出公公家的霸王家規,說生了男孩有獎勵,生了女孩就離婚。當時我就哭了,女子已經淪為生育工具了麼,多麼可悲。


《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蘇明成披上“陪伴”外衣,有理有據的啃老

傳統上人們以經濟獨立作為長大成人的標誌,但啃老族生活的主要來源是父母。年齡已成年,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都挺好》剛播出那會,網上熱評潮天。蘇明成嘴甜討得蘇母歡心,家中大半積蓄都花在他身上,他卻說是自己長期陪伴蘇母應得的,不算啃老。

於是網友用“陪伴式啃老”來形容“蘇明成們”——表面陪伴老人,實際上吃穿住行依靠老人,並最終榨乾老人血汗錢。

“老人帶娃”、“拿老人的錢”、“宅家吃父母退休金”,這些啃老模式都沒有“陪伴式啃老”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前者劣跡斑斑,後者將“啃老”美化成“常回家看看”,還具備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跟披著羊皮坑蒙拐騙的狼有何區別?

“陪伴式啃老”這是讓人深感不恥的一種行為,都是個成年人了,有手有腳,為什麼寧願當一隻吸血蟲也不願嘗試自力更生?


《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蘇明哲式孝道”,典型的愚孝案例

中國自古“百善孝為先”,曾有大孝感天、親嘗湯藥、鹿乳奉親、江革背母、賣身葬父等,這些事蹟讓人感動不已,但蘇明哲的“孝道”卻是網友所批判的。

畢業兩年沒有出去找工作,一直在家準備考研,收到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書,裝作不在意,蘇母賣房供他上學,也導致妹妹明玉清華夢破碎。

他是典型的“中國式長子”,藉著孝道毀滅自己在美國的幸福家庭,差點和妻子吳非離婚。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愚孝,真正的孝順是身體力行,適當滿足父母的愚求,不是在美國打電話叫弟弟妹妹孝順。

他去美國讀書,一去就是十年,工作再忙也總能抽個空回家看看父母吧,但他一次都沒有。

第一次回來還是去參加母親的葬禮,才不得不回國。蘇明成說:“媽說就我一個兒子”。這也看出蘇母內心是渴望蘇明哲回來陪伴她的,這一點蘇明哲都不如蘇明成。

然而總愛在弟弟妹妹面前掛著“孝順”名號的也是他,不免讓人覺得虛偽與自私。


《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結局“蘇大強洗白”讓人頗有意味深長之感,卻合情合理。因為得了阿爾茲海默症,什麼都忘了卻記得給明玉買複習材料,華麗變身為慈父那個境頭看哭了很多人。

蘇母苛待明玉時蘇大強還給她夾過雞腿,說明他本性不壞,心裡還是愛明玉的,所以結局“都挺好”,只是過程委屈了明玉。

生活也如此,不經歷一番坎坷折騰,如何收穫“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最近在重溫《都挺好》,才發現熱播時它的收視率之高,確實,好劇總有人捧場。


《都挺好》:唯有歷經坎坷,方能贏來“都挺好”的美滿結局

其實想說裡面的背景音樂很有有格調,不管是石天冬做飯的《白蛇傳裳中秋》,還是那段BGM《三國演義戰長沙》,聽了頓時神清氣爽,不知道你在重溫時心境是否和我一樣呢?

還需輸入5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