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筆順為什麼要改來改去?

且徐行者


改不改筆順無所謂,你倒是考試別考啊,別問第幾筆是什麼,這樣的蠢問題,行嗎?家長,老師,孩子學的時候都不在一個次元,孩子懵逼,家長也懵逼,都不敢教了,自己上學學的竟然不敢教孩子,可笑不?


條頭刷愛我


非常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前些年還和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

先講一件事,前兩年看同事輔導孩子寫作業,其中一個筆順引起了我們的爭論。

“火”字,正確答案居然是先寫上面的一小點和小撇,然後再寫大撇大捺,後來一討論,豎心旁和我想的也不一樣,是先寫兩點再寫一豎。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驚愕,“凹”和“凸”的筆順我弄不請就算了,簡簡單單一個“火”字,居然都搞錯了。我再懷疑我是否記錯的同時,問了好多人,基本都和我一樣,覺得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的,應該是現在的筆順改了。

後來得知,2018年應該是重新又規範了筆順,有一些小的變動。

我覺得這樣是好的,畢竟與時俱進,原來的未必就是對的,慢慢的規範、優化筆順,是件還是。

我認為規範漢字筆順的原因有五點:

1.凡事都應有規則,漢字筆順也是一樣,統一是對的。

2.有助於對漢字結構的理解,方便書寫。

3.有助於教學、講解、記憶。

4.有助於漢字傳播。

5.其它較為專業或特殊的作用。

下面我來講講我的看法。

1.舉雙手贊成,凡事均需發展。

2.小學、初中學習或強調筆順即可,高中之後意義不是很大。

3.成年人除非有特殊需求,更沒必要去重新學習筆順了,只要別隨便教孩子還說老師講的是錯的就可以,譬如在下。

4.正規的筆順未必就適合書寫,尤其是對於行書、草書來講,都會改變筆順而方便書寫。

5.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講,不必糾結筆順的改變,自己怎麼方便就怎麼寫,如果按正規筆順來講,可能都不會寫字了。

再大概說一下筆順規則,我講的未必對,而且漢字裡面也有許多特殊情況。

我認為基本按這個原理,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中間後兩邊(左中右結構),由外至內,先開後閉(譬如國字框,最後封口寫橫)。

反正我基本是按這個規律記憶的,但是我現在基本可不這麼寫,都是隨心所欲的。

我特意查了查現在的筆順規則,有許多確實是變了,我也感覺不出來現在好還是原來的好,如果是小學生從頭記憶的話,我覺得都可以。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按不按要求來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法治社會不也是如此嗎?


語留人


首先,漢字的筆順主要是根據書寫的方便。還有不同的字體,對漢字的筆順,也有不同的要求。一個漢字的筆順一般來說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比如說:

禾字,楷書的筆順是,撇,橫,豎,撇,捺。但是如果是行書的話,一般會變成,撇,豎,橫,撇,捺,這麼一變順序,筆畫就可以連起來寫了。(如下圖)

再次,一些特殊的字的筆畫,是跟它的字源有關的。比如說“左右”兩個字,偏旁看起來一樣,很多人都是寫是先寫上面的橫,再寫撇。但是實際上面“左右”兩個字的字源是不一樣的。“左”字是一個左手,“右”是一個右手。它們的朝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左字是先寫橫再寫撇,右字是先寫撇再寫橫,其實“右”跟“又”是一樣的,同樣的還有“有”字等等(如下圖)。不知道字源的人,可能就都把它們寫成一樣了。

第三,你覺得漢字的筆順改來改去,可能是說,小學課本里邊的筆順。小學課本里邊的筆順,一般是指楷書的。因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編者對漢字的筆順有不同的理解,這種改來改去的情況,在課本里邊是常見的,不單單是漢字的筆順,古詩文的不同版本也會改,比如說“檣櫓灰飛煙滅”,也有寫作強虜的。

比如說,必須的“必”字很多人的理解就不一樣,很多人是先寫一個“心”,然後再寫一撇,其實不是的。我們知道跟心有關的漢字,都會有一個“心”字。比如說意、念、思、想等等,大家可能發現,其實“必”跟“心”無關,實際上我們看隸字是兩個筆畫交叉,然後旁邊幾個點。看甲骨文其實跟勺子舀水有關。所以很多行書,它的筆順是上面一點,一撇,一臥勾,左點,右點。當然“必”字的筆順呢,歷代書法家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但是大家記住,這個字絕不是一個“心”,再加一撇的,這個可能大家覺得比較刷三觀。(如下圖)











閩海採珠


對於正楷和剛學寫字的人來說,需要記住官方筆順。

以前教科書不統一,網絡也沒出現,所以導致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科書,甚至不同的字典,對筆順有不同理解。而隨著網絡的發展,知識庫逐漸統一,一些有爭議的字的筆順重新統一。所以,有人覺得自己當年學的筆順變化了,實際上另一部分人覺得沒有什麼變化。

實際上,在學習行書時,你會發現同樣的字或偏旁,可能筆畫完全不同。甚至於,為了寫行書,不得不練習幾百遍,不斷的去忘記自己原來學過的筆順。

舉個例子,“艹”,草字頭。很多人認為筆順是橫、點、撇,其實官方正楷是橫、豎、豎。

而草字頭的行書甚至有三種寫法:點點橫,橫點撇,點橫撇。只有中間的“橫點撇”與楷書“橫豎豎”是一致的。甚至於同一個字,同一個人,也可能出現不同寫法。



RaymondIT


其實漢字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傳承到現在,可以說是越來越適應現代人的使用。

對於正確按照筆順來寫字,只是最舒服的書寫習慣,就像電腦鍵盤的排序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也是打字的習慣。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寫好咱們的漢字是本分,學好中國字更是本分,未來中國將會是世界發展的中心,漢字未來也將會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

比如:方,很多人會寫錯筆順。



原則偉大


規定漢字筆順的原因就是為了規範。如果個人手寫,只要寫出來是字能被認出來就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寫出來之後誰也不知道你是否是按照正確筆順寫出來的。但是隨著漢字的系統化,規範化是必須的。

1. 規範筆順有助於漢字結構的理解。對於完全不懂漢字的人,很難說清楚一個方框和一個口字的結構區別。再如,草書的草法之所以難以辨認,就是因為其筆順和楷書不一致導致漢字結構的變化(如「成」的草書看像「朱」),

2. 規範筆順有助於漢字教學。比如對兒童以及對外漢語教學,從筆順開始指導是必不可少的。而學行草必須先學習筆順(否則別人看不懂你的草字)。

3. 規範筆順是漢字信息化所必須的。特別是目前絕大多數的信息設備(手機,電腦)上都有筆劃漢字輸入法以及手寫。這些輸入法的算法裡對漢字的識別都基於國家的筆順規範。如國家語委1997年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

4. 漢字歷史悠久,所謂標準筆順實際上是變化的。如「左」「右」二字的第一筆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方」的第三筆是折還是撇,規範和個人習慣已經有偏差。這和異體字異音整理是一個道理,錯誤的筆順用的人多了說不定就會被載如將來的規範。

實際運用中,瞭解筆順規範還是很重要的,否則在手機上筆劃輸入的時候經常打不出想要的字;然而規範畢竟是以現代普通手寫楷書為基礎的,所以在書法創作中不必過於拘泥。


書寫傳統


漢字,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它經歷了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從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到行書,從繁體到簡體,書寫工具也已由單一的毛筆,發展到毛筆,鋼筆,自來水筆,鉛筆等。

漢字的發展是有傳承的,更是有章法規範的,不同的字體,不同的時代,都會由傳承者制定或引導出更適合書寫的筆順,只是,不論如何改變,其目的都是為了漢字的傳承和發揚,這同樣也是漢字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今天,我們後輩人有義務將漢字傳承併發揚光大,讓漢字發揮它的信息媒介作用,將華夏文明傳播到全世界!








黃小瘋


磚家們總得找點兒事兒做做吧,總不能天天閒著白拿薪水,那吃相多難看?而且看著一群人被他們耍的團團轉,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嘖嘖,別提多爽了!


陌上寒松


漢字歷史悠久,所謂標準筆順實際上是變化的。如「左」「右」二字的第一筆在歷史上是不一樣的,「方」的第三筆是折還是撇,規範和個人習慣已經有偏差。這和異體字異音整理是一個道理,錯誤的筆順用的人多了說不定就會被載如將來的規範。實際運用中,瞭解筆順規範還是很重要的,否則在手機上筆劃輸入的時候經常打不出想要的字;然而規範畢竟是以現代普通手寫楷書為基礎的,所以在書法創作中不必過於拘泥。


李孟冬森


對成人來說改不改影響不大,只要寫出來的字漂亮,管它什麼筆順,孩子就不一樣了,考試考筆順啊,學的認真的學習好的可以記住正確的筆順,家裡孩子不上心的就是考驗家長仔不仔細了,反過來說還是在考家長[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