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中國歷史上有幾位少數民族的英雄好漢,契丹人耶律阿保機要算是一位。唐朝衰敗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陷入亂局,耶律阿保機則是在此時統一了契丹各部,並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開年號神冊元年,即為遼太祖。遼太祖死後,他的二兒子耶律德光即位成為遼太宗,這小子勾結後唐的石敬瑭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並且以此為進攻中原的基地。遼會同20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攻取東京開封府,滅了後晉,改國號大遼,年號大同。耶律德光在中原縱兵劫掠,不得人心,只好北撤,病死於途中。遼太宗耶律德光因為拿下了開封,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大片中原土地,因此在契丹人中威望很高。死後,他的姆媽述律太后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其時正值夏季酷暑,聖體保存成了大問題,諸臣為此頗無奈。便有軍廚出招把他做成“羓”,就是牛肉乾那樣的乾肉。結果,他的遺體真被做成了叫做“帝羓”的乾屍,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具皇帝木乃伊。運回上京後,葬於現在內蒙巴林右旗的鳳山懷陵。

遼太宗之後過了幾代,乾亨四年(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12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后攝政。統和27年(1009年)遼聖宗親政。在蕭太后和遼聖宗的治理下,遼國達到鼎盛。遼太平11年,遼聖宗去世,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成遼興宗。遼興宗時期,藉助前朝的鼎盛,和宋朝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他和宋朝皇帝宋仁宗趙禎互相贈書送畫,看上去還挺文藝的。遼興宗的皇后也姓蕭,叫蕭撻裡,但是和蕭太后蕭綽沒有關係,她的祖上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述律皇后的弟弟。這個遼興宗的蕭皇后性情溫順,對人也和藹,很受民眾喜歡。當時,遼帝在大同設陪都。有一次,蕭皇后隨遼興宗赴大同時,路過應州佛宮寺,見其寺廟古樸,便提議在寺內建一座佛塔,就是現在的應縣木塔。此塔建成時是清寧2年(1056年),此時遼興宗已去世,繼位的是遼道宗耶律洪基,蕭皇后也成了皇太后。這是目前官方所說的應縣木塔的來歷,它是在清代應州志中根據一段殘碑的文字推斷出來的。這個遼清寧2年對應的北宋是宋仁宗趙禎的至和3年。

我到達應縣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三杆之時,那座大好的木塔居然沒有燈光照耀,要說這山西辦旅遊還真是差那麼點事。沒辦法,只能找個地方先住下來,明天日出再看吧。住進木塔旁邊看上去像那麼回事的一家酒店,在飯廳裡請廚師下了一碗麵、切了一塊肉,味道真不錯。廚師說他有正版的資質證書,級別還不低,而且本酒店是縣裡最好的酒店,我應該感到榮幸。吃完榮幸之餐,回到榮幸之屋,發現沒有榮幸熱水洗澡,酒店的鍋爐不幸趴窩。得了,上了榮幸床,沒做成榮幸夢。第二天早餐之後,我從酒店出來好好看了一下這座酒店,白天看著還真是挺像樣的。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一個向左轉,就看到了仿古大街,他們說這是仿遼代建築,我家沒有遼代的親戚,不知真假。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往前走一百米就看見一座牌樓。四柱三樓,灰瓦單簷歇山頂,晉派龍脊吻。看那木頭,很有年代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站在牌樓前面一貓腰,就可以看見門洞後面高大的木塔。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走過牌樓,在晨光下看這塔,那個壯碩感非常震撼。天上飛鳥翩翩,這裡沒有紗網保護木結構,據說是為了讓那些鳥兒去吃木結構裡的蛀蟲。這些鳥兒是麻燕,秋天特別多。這座塔能保存這麼多年,也有這些麻燕的功勞。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天上有飛鳥盤旋,塔下有秋葉為伴。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最早的佛宮寺已經沒有了,前面的佛宮寺大門是新建的,就是一座院門。門上的“佛宮寺”額匾是趙樸初所題。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站在院門前可以清楚地看見塔上面的塔剎,因為此塔巨大,塔剎也就很大,而且複雜。下面是雙層磚雕蓮花座,然後是一個鐵絲編的寶珠。寶珠之上是五層相輪,相輪之上又有仰月寶珠,再上是一串寶珠避雷針。雖然很複雜,看上去卻很樸素。你如果仔細看,可以發現塔剎的雙層灰磚蓮花座上長了好多草,據說那是靈芝草,反正我也上不去,他們這麼說,我也就只能相信。

進了院門就可以看見整座塔。從外面看,塔有五層,底層有簷廊,南北有門,上面每層有一圈平座欄杆。第一層是重簷歇山頂,上面各層都是單簷。看上去各明層之間有暗層,內部應該有九層。塔頂八角攢尖頂。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好好看看吧,這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古代木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全木結構,經過了將近一千年,扛住了若干次大小地震,仍巍然聳立。中國古建的木框架結構是非常科學的,它依靠榫卯連接成一體,是一個彈性框架,抗震性能絕對好。近年曾有中外工程師製作了按比例縮小的故宮太和殿模型,那是明式建築。把這個模型放在振動臺上,模擬地震直到九級,磚牆都塌了,木結構仍然屹立。中國古代木塔扛得住地震,可是架不住火燒,所以保存下來不易。應縣木塔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木塔,雖然經歷過戰火,捱了不少槍炮彈丸,非常幸運地沒有遭壞人放火,也沒有被天雷轟倒。

塔上的匾很多,從下往上看,第一層額匾:天柱地軸,明代萬曆年間應州知州王有容置匾,應州人田惠題字。田惠曾做過戶部主事,這是他辭官回鄉後所題。天柱:天柱山,擎天之柱;地軸:傳說中大地的軸;《南齊書》有“義滿天淵,禮昭地軸”。

第二層斗拱下匾:正直。清代雍正年間懷仁知縣李佳士所題。正直二字顯意、隱意都易解。

第二層額匾:天宮高聳。清代光緒年間應州知州李恕所題。天宮即九重天,從一重天瑤池到九重大羅天一共36層,裡面住的是中華神話中的天帝諸神,就是道家的神殿。佛教的天是天界,三界共有28層。把道家天宮匾掛在佛塔上?這塊匾有點懸。

第三層額匾:釋迦塔,噢,原來這塔的大名叫釋迦塔。這塊匾是這些匾裡最老的,正牌,是本塔的銘牌。上面寫著是金章宗完顏璟的明昌5年(公元1194年)修繕後所作。題字是當時的一個鹽使判官王瓛,就是一個七品芝麻官,居然寫得這麼一手好字!這匾上也寫著“清寧二年特建寶塔”,其後,直到明代成化7年(1471年)的六次修繕在此匾上都有記載。這塊匾已經八百年了,本身就是一件奇蹟。

第四層額匾:天下奇觀,明代正德13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所題。正德12年,北元達延可汗巴圖蒙克侵犯大明。這個達延可汗相當牛,據說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剛剛統一了蒙古,想重新稱王,明朝人管他叫“韃靼小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常開心,因為他就喜歡打仗。此時其實距土木堡之變剛剛七十多年,眾臣生怕他像朱祁鎮親征瓦剌兵被俘,都反對皇帝親征。朱厚照不聽他們的,他自任“大將軍朱壽”,帶著大軍殺嚮應州迎敵,大獲全勝,達延可汗嚇死在逃跑路上。打完了勝仗已經轉過年,就是正德13年了,明武宗班師回朝時在應州大宴官兵,並且登釋迦塔觀景。他就看見了他家先帝題的匾,然後就也題了一塊匾,就是這塊“天下奇觀”匾。

第五層額匾:峻極神工。朱厚照的先帝題的就是這塊匾,這個先帝是明成祖朱棣,時間是永樂21年(1423年)。為了穩定北方邊界,朱棣五次親征北伐,最後,把蒙古殘餘趕出了漠南。第四次北伐在宣化獲勝後,朱棣回京途中在應州喝茶,期間登上釋迦塔眺望天下,並讚歎塔工精絕,便題下這塊匾。

除了上面那些匾,塔門簷下還有一塊匾。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萬古觀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題,沒有落款。這塊匾後面的故事挺悲慘,說當時的應州知州章弘在應州任上頗有政績,還發動大家一起修葺釋迦塔。據傳章弘曾向當地富豪攤派修塔善款,因此招致地方土豪記恨,他們便聯名參了章弘一本。章弘因此被稱為壞官,他在匾上的落款也被後人抹去。此為人云亦云,真假莫辨。正門兩邊立著好幾座石碑,都是各次修繕的功德碑,數了一下,有六座。

看看上邊那塊天宮高聳匾。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釋迦塔前面空地上還能看見一些房基痕跡,不知道是不是過去佛宮寺的遺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院子裡立著一塊下馬碑,“文武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旁邊是標配的跪馬。這個是這裡的原物嗎?如果是,那說明本寺是皇家寺院。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這座塔有兩層臺基,下面一座很高,差不多有七尺高。上面一層小一圈,犄角上還有玻璃罩著最初的花崗岩貔貅。可以看見古老的木結構,橫枋上還有殘留的彩繪。看那碩大的斗拱和深遠的飛簷,很有唐風。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沒有門墩,就是簡單的門枕。看那柱子,都是紅松的,耐久。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看看屋脊,灰瓦,磚雕脊吻和端獸。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轉到後門,可以看見佛像的背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這就是釋迦塔裡的釋迦牟尼佛像,這佛像看著絕對不是遼代的,遼金時期的佛像是袒露上身的。倒是有唐代佛像模樣。佛像兩邊那不是門柱,而是一圈八根通天柱,是這座塔的核心骨幹,柱子上佈滿了彩繪壁畫。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通天柱和塔壁之間搭了樓板,過去可以上去,現在不讓了。可以看見柱子之間有晉派橫披,上面畫著官員禮佛圖。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再看看牆上的佛像壁畫,這些看上去是遼代的佛像了。面部圓潤,眉毛細長,眼睛半閉,袒露胸懷。畫面線條流暢,色彩飽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中間佛像基座是一個簡單的八角須彌座,帶有彩繪。最奇特的是須彌座的八個角上立著八位彩繪金剛像,他們合力扛著這個須彌座。這八位力士叫“託座力士”,不是金剛力士,金剛力士是護法神。須彌座上的託座力士常見的是在中間束腰上,站在座外的很少見。須彌座之上是蓮花座,三層花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看看彩繪蓮花瓣和上面的佛像。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須彌座立柱上盤著的晉派苗條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抬頭瞻仰佛像。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從前面看,應該不是遼代風格,像是唐代風格的佛像,泥胎彩繪,非常漂亮。上面是八角欞花藻井。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從背面看釋迦塔,一層額匾上寫著“永鎮金城”,這是清代的匾,看不清楚落款。前些年,應縣贊助拍過一部電影就以此匾為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看看這個簷廊,相當寬大,說明上面的飛簷相當遠大。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據說這座塔裡供著二枚佛牙舍利,而且還是真的。應該是搬到別處去了,肯定現在不在塔裡了。塔的後面有一座寺廟,現在也是文物單位,沒有香火。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磚雕門樓,兩邊有影壁。裡面有一座嶄新的佛宮寺香爐,為了表明這個寺院和傳說中的遼代佛宮寺有關,那正殿正脊上裝了兩座鰭形龍吻,表示這是遼代風格。可是那單簷歇山屋頂明明是清早期式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進去走了一圈,見到一位服務員在打掃院子。她告訴我說這座寺院最早是清代的,後來也被人搗毀了,這是近年重建的。我問她這裡是過去佛宮寺的位置嗎?她說是的。我轉過身,從寺院裡看那釋迦塔。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這座寺原來是前塔後殿?這種佈局在遼代十分罕見,倒是之前四、五百年的南北朝時期常見。

在背陰處看看釋迦塔的外輪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欣賞完應縣木塔出來,回頭再看一眼,真是非常壯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看街上有當地特食,叫做“二女涼粉”,說是又酸又辣,那不就是酸辣粉嗎?沒敢品嚐,怕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十:應縣木塔


遼代時期佛塔以磚塔為多,我今年夏天在古遼都附近就見識過赤峰遼中京的大明塔,北京天寧寺裡是遼代最後一座塔,這些遼塔都是密簷磚塔。我在當年遼宋邊界的河北涿州見過兩座遼塔,都是樓閣式磚塔。遼興宗的蕭皇后在應州佛宮寺提議修建的這座釋迦塔卻是一座木塔,就是現在著名的應縣木塔。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遼塔都是磚塔,從遼早期的赤峰大明塔到遼晚期的北京天寧寺塔都是磚塔,唯獨應縣這座遼中期的塔卻是木塔?而且,你第一眼看上去就覺著這是一座宋塔。杭州六和塔就是一座宋塔,磚心木塔。塔內供奉的佛像有嚴重的唐代風格,和我在薊州獨樂寺看見的觀音閣佛像非常相似。碩大的斗拱、深遠的飛簷、壯碩的樑柱,都有唐代風格。前塔後殿的佈局方式也不是遼代常見。雖然塔上銘牌匾“釋迦塔”上說是清寧二年特建寶塔,但那塊匾是金代明昌5年的,而不是遼代清寧2年的,所以塔的來歷還是沒說清楚。按照官方說法,此塔是遼代清寧二年所建,但是我看其風格都與遼代佛塔建築特點有異。因此,現在對此塔的始建年代還有一些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此塔應該最早建於後唐、後晉時期,也就是遼之前;後來蕭皇后賜名“釋迦塔”,並敕令修葺。這樣一來,保留的唐風就可以解釋了。中原在宋代時興樓閣木塔,而後唐、後晉正是唐滅宋起的連接部,開始造樓閣木塔也說得過去。

應縣木塔是我心儀已久的一處古蹟,此行了此心願,很開心。從應縣到北京路途並不遙遠,三、四個鐘頭就到家了。這一趟三晉之旅收穫頗豐,看了不少古蹟,也看了一些異景,倒是沒吃多少酸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行圓滿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