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南宋的經濟發展超過唐宋,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

驚鴻語鳴


北宋軍隊實力較弱

先來說北宋時期,北宋時期,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原因。導致整個宋朝都重文輕武。軍隊作戰能力相對於周邊的國家弱,所以宋朝也不會主動出擊進攻。

北宋初期,在解決與遼的問題。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在後來金國崛起,北宋又在處理和金朝的對外關係上。況且在北宋時期,還有一個西夏攔著,北宋軍隊打不過西夏。北宋和西夏多次交鋒,都輸了。所以根本進入不了西域,哪裡能收復西域。


北宋時期冗兵、冗官、冗費嚴重

冗兵北宋的軍隊人數過多,但是質量差,戰鬥力不高。原因是由於北宋時期的募兵制度導致大量流民進入軍隊。

冗官北宋時期因為宋太宗趙光義的重用士大夫的政策,所以進士的人數特別多。比唐朝疆域小的宋朝,到了宋徽宗時期官員是唐朝官員人數的兩倍多。


冗官官兵發放軍餉以及官員的俸祿,還有每年給遼朝和西夏進貢的歲幣和絹匹導致北宋中後期財政困難。

北宋雖然經濟繁榮,但是財政收入嚴重不足,造成“積貧積弱”的現象。

北宋後期君主治國能力不行

宋徽宗,是一位藝術家,而非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在位期間任用奸臣。醉心書法以及繪畫,還喜歡收集奇花異石。就是不愛治理國家。

宋欽宗,在最後關頭,一直猶豫對待金朝的態度是該主戰還是主和。在取得一定的優勢以後,种師道建議追擊,而因為不相信宋朝軍隊和害怕而不去追擊金軍。


等到了南宋時期,遷都(行都)到了臨安,偏安一隅。而南宋的皇帝連收復故地都難,哪有空顧得上收復西域。


舟舟說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期,經濟整體規模,人均收入遠超唐朝,雖然國土面積大大減少但唐末以後經濟已經南移,耕地面積反而大大增加。

宋真宗時引進並推廣占城稻,使人口快速增加,北宋人口達到一點二億,為唐朝巔峰時期的兩倍,人均GDp近六百美元,為當時世界之最,GDp總量超過世界的一半。

另外,造紙,印刷,火藥製作也同樣領先世界。

那麼為什麼宋朝最終沒能收復西域呢?

一;宋朝從開國之初就制定了一個基本國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導致軍事力量無法發揮最大化,總會受制於文官集團。

二;當時的經濟優勢還無法有效的轉變為軍事優勢,軍隊裝備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就如當今的沙特阿拉伯!

三;西北地區環境複雜,西夏先降後叛迅速佔領有效地理位置,北部遼國又虎視眈眈使得宋朝無法全力進攻西北。

四;北宋太宗之後,宋朝皇帝進取心日漸式微,開疆擴土逐漸削薄最終被金軍所滅。

五,北宋無產馬區,無法大規模組建騎兵。

六,喪失燕雲十六州,無法憑藉長城防禦,北方騎兵長驅直入一馬平川,數日便可飲馬黃河,迫使北宋不得不保持大量常備軍防禦,消耗了北宋六分之五的財政收入。

與當時的西夏,遼國,金國,吐蕃,大理等國相比,北宋是典型的人多,錢多,技術先進,兵器精良!但卻始終給人“扶不起的阿斗”這種感覺,誰都打不過!

這麼說吧,如果是北宋堅持王安石變法,那麼北宋還是有機會收復西域的。雖然王安石變法僅僅堅持了16年,但在公元1073年,也就是變法後的第四年,北宋就取得了“熙河開邊”的巨大成就!

1073年,憑藉王安石變法積累的財力物力,宋軍成功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拓地2000餘里,招俘吐蕃40多萬人!

北宋經濟雖然發達,給人一種富得流油的感覺,從《清明上河圖》中,人們能夠看到北宋經濟繁榮的景象,這不是吹出來的!

然而,有個問題,既北宋經濟繁榮,但政府財政收入卻嚴重不足,北宋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瞞報土地,造成北宋財政收入銳減,而百姓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北宋為了防止流民變流寇,,將流民中青壯統統編入軍隊,於是北宋軍隊規模越來越大,軍費開支,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北宋朝廷為了分權,一個崗位設置多名官員,又造成財政負擔。

最終,就是人們常聽說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

而王安石變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節源開流”,減少財政支出,增加財政收入。為此推出“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王安石變法極大的解決了北宋的財政赤字問題,增加了財政收入。然而,王安石變法受到司馬光等保守派的反對。

於是在1085年,宋神宗逝世後,王安石沒了依靠,在司馬光等人反對下,變法隨即原告失敗!

如果北宋能夠堅持王安石變法,一切都有可能,畢竟弱小的秦國也是在商鞅變法後才迅速強大起來,由此可見,變法,必須得堅持。

但是,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失敗也就在所難免。變法須漸進,要細水常流,要潤物細無聲,要先試點,要使大多數人受益,要給即得利益集團開後門,要至少堅持二十年以上,以便新的利益集團培養出來,並自覺維護它。

兩宋時,遼、西夏、金與蒙古,都大量吸收中原的文化、科技及制度,其生產力水平都接近兩宋,其制度從部落聯盟制轉為中央集權制,再加上擁有大量騎兵。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打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又跑不了。這仗還怎麼打?騎兵具有機動性與強大的衝擊力等優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與戰場挑選權。

古代經濟發展與軍事發展不同步,在1500年以前,是文明打不過野蠻,例如,西周滅商,古羅馬亡於日耳曼蠻族,秦統一六國,五胡亂華,蒙古滅西夏、金與南宋,奧斯曼土耳其滅拜占庭帝國。

文明容易導致尚武之風消失,野蠻人尤其是亞歐大陸上的遊牧民族,是所有農耕民族數千年的噩夢。首先他們驍勇善戰,自幼騎馬,馬術嫻熟,是天然的騎兵,平時放牧打獵,戰時將打獵模式迅速切換成打仗,無需動員及後勤,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而農耕民族動員及後勤成本太高,好不容易集結大軍來到戰場,人家早跑了,又不能常期維持大量常備軍在邊境,等你刀槍入庫回家秋收時,遊牧民族又大舉南下幫你收割。

直到馬克沁機槍普及後,甚至到二戰時德軍閃擊波蘭後,騎兵才逐漸退出戰場。

遼國向西發展,金國主要是向南發展,蒙古是先西后南。

綜上,北宋無產馬區,重文輕武,尚失燕雲十六州,無法以長城防禦,國內矛盾重重,財政連年赤字,而西夏、大遼、金國與蒙古,一個比一個強悍,北宋國防壓力極大,可媲美於唐朝,自保尚且困難,還談何收復西域?至於南宋,中原尚未收復,如何收復西域?



當代曹植


兩宋的經濟固然繁榮,超越了前朝也是一定的,但說到收復西域可能連宋朝的皇帝們都沒有過這樣的計劃,因為當時內部和外部的諸多因素都說明了宋朝是不可能收復西域。

先說說外部條件,宋朝從建國開始就和北方的遼朝喋喋不休的打了幾十年的戰,誰都不服誰,最終只能坐下來結下了“檀淵之盟”。作為中原大地“北大門”的燕雲十六州宋朝都沒能奪回,是不可能先捨近求遠先收復西域,如果向西方向增加兵力,北方的防守必將削弱,那麼就是給了遼朝南下的機會,很可能就會造成西域沒有收復,北方進一步淪陷的危險。所以北宋是沒有軍事實力向西發兵的,到了南宋時期別發幾乎都落到了金國手裡,抵禦金朝已經力不從心了,更不可能去收復西域。

說完北方的遼朝和金朝,西北方向還有一個西夏阻礙在西進的道路上,宋朝和西夏之間也打了幾次戰,最後的結果都是以宋朝發“歲幣”結束了戰爭,可見宋朝當時面對周邊的政權時已都是服軟了為主,完全沒有收復西域的想法和可能。

不僅僅是外部因素,宋朝的內部因素也決定了收復西域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宋朝實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指揮軍隊的統帥多以文官為主,戰爭也多以防守為主,偏安一隅的思想使得宋朝向外擴張收復西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其次,宋朝注重內部的發展,外交相對薄弱,漢朝和唐朝收復西域是為了開闢“絲綢之路”繼續西進,而宋朝與周邊幾個政權的外交關係都還沒理清楚,怎麼會有重新開闢“絲綢之路”的想法呢?

唐朝和漢朝收復西域是為了開闢“絲綢之路”,加強與西方的外交貿易,宋朝時期由於周邊政權的阻礙無法西進,已經具備了從海上南下東南亞,過馬六甲海峽向西方前進的航海水平,海上貿易的開展使得西域的戰略地位顯得不那麼重要。


歷史百貨鋪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期,經濟整體規模,人均收入遠超唐朝,雖然國土面積大大減少但唐末以後經濟已經南移,耕地面積反而大大增加。

另外,造紙,印刷,火藥製作也同樣領先世界。

那麼為什麼宋朝最終沒能收復西域呢?

一;宋朝從開國之初就制定了一個基本國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導致軍事力量無法發揮最大化,總會受制於文官集團。

二;當時的經濟優勢還無法有效的轉變為軍事優勢,軍隊裝備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就如當今的沙特阿拉伯!

三;西北地區環境複雜,西夏先降後叛迅速佔領有效地理優勢,北部遼國又虎視眈眈使得宋朝無法全力進攻西北,五路大軍被西夏所滅。

四;北宋太宗之後,宋朝皇帝進取心日漸式微,開疆擴土逐漸削薄最終被金軍所滅。

北宋未能收復西域原因不能單單從經濟角度考慮,經濟的優勢雖然對軍事力量非常重要,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國際環境同樣極為重要。


外太空的首富


我字多,看我!北宋經濟超過唐朝七倍有餘,為何不能像唐朝一樣打下西域?

前言:唐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盛世王朝,在這個時期內萬國臣服皆向我國朝貢,外族不敢來犯,有無數的文人墨客讚美唐朝,可見唐朝的“盛”,宋朝跟唐朝算是比較臨近的兩個王朝,其中間相差不過百年,雖然中間經歷了五代十國這樣的大分裂時期,但是好在宋朝實現了統一併且將經濟發展為了世界第一,在經濟實力上宋朝毫無疑問地遠超唐朝,可為何唐朝能抵禦西域而宋朝就不行了呢?

首先來看唐朝的“盛”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作為一個盛世王朝,唐朝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這體現在很多方面,在經濟上雖然唐朝不如後來的宋朝,但是在唐朝之前,唐朝的經濟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在國家領土上唐朝實現了中國的統一,雖然宋朝也實現了統一但卻只是南方的統一,北方尚且有金、西夏等勢力盤踞。

再來看看唐朝對於西域的掌控

從早期的對抗北方的突厥到後期征服西域,可見唐朝軍事的強大,唐太宗在位期間還為預防西域諸國特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用兩萬精兵嚴防西域諸國的偷襲,但是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讓駐守在外的精兵不斷被調回京城,唐朝退出對西域的繼續征討,但即便是如此,西域諸國還是不敢來犯可見唐軍曾對他們的打擊有多深,並且雖然大部分人馬都已撤回,但是仍有一群人誓死守衛著那些城池不曾撤退離開。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唐朝的強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文武分明,在外有李靖、蘇定方、李光弼、郭子義等舉世名將,內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王佐之才,任務分析明確也就不會出現什麼矛盾,到了北宋時期,趙匡胤就開始重文輕武,北宋出現了很多歷史上的名相但是將領卻沒有幾個,造成這樣的原因或許是趙匡胤通過依靠兵權才奪得天下所以對武將始終忌憚,雖然皇位確實保住了,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文人太多總歸不是好事。

經濟發達軍事落後

在宋朝那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可謂是世界第一,從經濟上來說毫無疑問地超過了很多朝代,但是與之對應的就是軍事力量薄弱,雖然趙匡胤統一了南方,但是最大的敵人是位於北方的西夏和其他勢力,所以主要的軍事力量都駐紮在那裡,而對付西夏都非常困難的宋軍就不用說再分開一支部隊去攻打西域了。

結語:由此可見盛唐的“盛”是盛在各個方面,而宋朝的強則是強在經濟上,所以唐朝可以肆無忌憚地遠征西域,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作為支撐,而宋朝引以為傲的經濟在戰爭面前就有點不夠看了,總不能讓文臣帶著真金白銀去征討西域吧?

感謝閱讀,覺得不錯的話,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感謝題主!

西域自漢代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宋朝是我國秦漢和盛唐之後經濟最發達的時期,但是唐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國陷入了割據的局面,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開始興起,遼、蒙、金、西夏等等都在這個時候紛紛坐大起來了。所以宋未能收復西域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

外部原因:

1.宋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經常侵略、騷擾宋朝,消耗了宋的實力;群狼圍攻,宋疲於應付;“靖康之難”皇帝都被擄到金國,致死都沒能回來;

2.西域相對偏遠,宋朝的主要防禦在北方,西域無暇顧及;西域當時還被北方的蒙古或者遼控制;宋和西域之間已經被西夏政權阻攔著了;

3.西域諸國本身是忠心不足的,中原控制稍弱,他們就想鬧脫離;

宋的內部原因:

1.宋之前的割據,給宋留下了爛推子;

2.宋朝是通過兵變得來的,所以宋統治都不希望下面再有強大的地方軍力存在,整個宋時期重文輕武,還給北方少數民族納歲銀,這是幾千年中國歷史上少有的;

3.宋統治者沒有遠大抱負,統治者追求的是歌舞昇平,官員寫詞、作畫、練書法,但是少有軍事大家;

4.宋朝的兵役制度也有問題,宋朝時候軍隊人數很大,但是沒有戰鬥力,軍事器材也沒有先進的武器大規模生產出來;當時作戰的戰馬也被少數民族控制,導致宋政權沒辦法進行大規模戰爭;

5.統治階級重防守,不進攻。兩宋時期很多戰爭都邊打邊和,打的是防禦戰,很少主動進攻。

雖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時期,最後卻被蒙古所滅,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沒有滅於內亂卻被外敵滅掉的朝代。


鵬學天下


南宋就不提了,說說北宋吧。與當時的西夏,遼國,金國,吐蕃,大理等國相比,北宋是典型的人多,錢多,技術先進,兵器精良!但卻始終給人“扶不起的阿斗”這種感覺,誰都打不過!

那麼,北宋經濟發達,為何不能收復西域呢?

這麼說吧,如果是北宋堅持王安石變法,那麼北宋還是有機會收復西域的。雖然王安石變法僅僅堅持了16年,但在公元1073年,也就是變法後的第四年,北宋就取得了“熙河開邊”的巨大成就!

1073年,憑藉王安石變法積累的財力物力,宋軍成功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拓地2000餘里,招俘吐蕃40多萬人!

北宋經濟雖然發達,給人一種富得流油的感覺,從《清明上河圖》中,人們能夠看到北宋經濟繁榮的景象,這不是吹出來的!

然而,有個問題,既北宋經濟繁榮,但政府財政收入卻嚴重不足,北宋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瞞報土地,造成北宋財政收入銳減,而百姓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北宋的做法,將流民統統編入軍隊,於是北宋軍隊規模越來越大,軍費開支,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北宋朝廷為了分權,一個崗位設置多名官員,又造成財政負擔。

最終,就是人們常聽說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

而王安石變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節源開流”,減少財政支出,增加財政收入。為此推出“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王安石變法極大的解決了北宋的財政赤字問題,增加了財政收入。然而,王安石變法受到司馬光等保守派的反對。


於是在1085年,宋神宗逝世後,王安石沒了依靠,在司馬光等人反對下,變法隨即原告失敗!

如果北宋能夠堅持王安石變法,一切都有可能,畢竟弱小的秦國也是在商鞅變法後才迅速強大起來,由此可見,變法,必須得堅持。


Mr農村大姚


說起南宋北宋經濟繁榮不假,我們先分析北宋。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能很好的反映出來北宋的國泰民安,經濟穩定,北宋時期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雖然趙匡胤建立宋,各地軍閥割據,手下將軍還是不斷出征,這也使得北宋建立初期國庫嚴重空虛,好不容易各地戰亂平定,還要面對北方遼國寇邊的煩惱,北宋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御遼,這對一個剛剛建立的政權來說是雪上加霜。而且北宋和遼國幾十年戰爭不斷,北宋也無力再發動戰爭。老百姓經過戰亂摧殘,年輕力壯者死傷無數,勞動力只剩老弱婦孺,剛剛建立起來的北宋政權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那也不是幾年十幾年就能完成轉變的,最少也需要幾十年時間,這段時間草原民族的女真族完彥啊骨打趁機崛起東征西討,趁機統一草原民族,建立大金王朝,北宋可以說是剛離虎口又掉進狼窩。等北宋反應過來,感覺來自前金的威脅的時候,金國已經開始籌劃侵略宋朝邊境了,而後大金鐵騎一路勢如破竹,直至俘虜了宋欽宗,宋徽宗,文武大臣方才退去,至此北宋滅亡,那難道北宋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抵禦外侮嗎?也不是,其實北宋名將還是很多的,壞就壞在北宋的制度,北宋的軍隊出了皇帝外,掌握在樞密院,疏密正使手裡,而開國皇帝趙匡胤規定,疏密正使必須是文官,武將最高也就是做到疏密副使,南宋時期岳飛也就是疏密副使,讓文官指揮軍隊,能打贏才怪了。南宋就更不用提了,被金國逼的自顧不暇,能不能偏安一隅還難說呢,那還顧得上西域。








青春遺失


我是【大嘴說貴陽】


題主的問題有錯別字,問題應該是:北宋南宋的經濟發達程度超過漢唐,為什麼不能收復西域?


好了,開始答題。

兩宋的經濟發達繁榮程度,世所公認。沒有能夠收復西域,和重文輕武的政治體制,以及軍事上的積弱有莫大的關係,下面我們慢慢來分析。


一、兩宋“重文輕武”的政治體制,導致兩宋軍事能力積弱

從宋朝立國開始,限制武官,防範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點。原因嘛,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武夫,黃袍加身,才當上皇帝的,自己就是走的這條路,他肯定是走了這條路,就得讓別人無路可走。所以得大大的限制武官,宋朝官吏中武臣從屬於文臣,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而缺少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在宋朝文武兼備的武臣很少,宋朝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猜疑(岳飛即是一例),能夠得到信任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有勇無謀的勇夫。宋朝統治著重文輕武對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儘管宋朝經濟繁榮,由於重文輕武的社會影響,致使經濟實力和文明成果難以向軍事方面轉化。從裝備,到戰法比前朝沒有根本的改變,甚至在總體戰鬥力上還出現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經濟實力與其軍事實力嚴重失衡,甚至出現了‘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諧局面。


二、關鍵性戰爭資源的缺失,導致兩宋無法與西北,乃至西域勢力一爭高下

宋朝立國時,北方的契丹從後晉的石敬塘手裡搶去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門洞開;同時產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遼國佔有,西南被大理國隔斷,所以北宋一直少馬,南宋更不用說,難以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抗。

馬匹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與二戰中的鋼鐵產量的重要性是一致的。沒有騎兵,就是古代戰爭中的機械化部隊,兩宋由於失去了馬匹生產基地,建不起像樣的騎兵部隊,難以和西夏、遼在戰場上獲得優勢,導致在戰場上被吊打。又怎麼能收復以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控制的西域呢?



三、兩宋重在防守,沒有進攻的國家戰略

由於兩宋朝面對的敵人:契丹、西夏、女真、蒙古比較強大。當時的政治家對這一點則是心知肚明的。宋太宗時期曾兩次發動對遼國的戰爭,都遭到臣下的反對,趙普和李肪甚至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時候上書反對北伐,批評宋太宗是“樂禍求功”。而宋太宗在經過兩次較量之後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採取了防禦的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宋朝立國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採取防禦為主的策略,它已經不具備那種以進攻立國的條件了。

平心而論,宋朝的防禦政策還是相當成功的。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說的那樣一觸即潰。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說宋朝的軍制沒有弱點,因為宋朝的國策是防禦型的,所以進攻能力不強,但防禦能力還是很強的。


我是【大嘴說貴陽】,專注歷史,認同請關注、點贊、轉發,謝謝。


大嘴說貴陽


宋代收復西域具有很多現實方面的阻礙。

一是,綜合實力不強,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十分發達的朝代,但是經濟發展狀況只是評定一個朝代綜合實力的一種因素。宋代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比較羸弱,綜合國力並不能說強,收復西域缺少綜合實力保障。

二是,地理位置受限,北宋時宋代版圖西北只是抵達黃河以東、河套以南地區,與佔據河西走廊的西夏接壤,距離西域遙遠。想要收復西域,首先要吞併西夏,然而北宋滅亡後西夏仍然屹立在河西走廊之上。南宋時期,北部與契丹全線接壤,距離西域就更加遙遠,且受到契丹軍事威脅,對西域更是鞭長莫及了。

三是,收復西域的信心不夠,唐代輝煌時期曾領略西域,西域成為中華版圖一部分,然而唐末蕃鎮割據唐代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趁機紛紛脫離中原王朝統治。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後只是統一了中原腹地,宋代統治者據此認為實現了大一統。南宋時期,由於利益之爭,南宋統治集團內部對收復北方失地尚不能齊心協力,更談不上收復西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