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到近代重男輕女有多麼嚴重?

陌生人134697298


“重男輕女”的思想這個是時代的產物,幾千年的戰爭和文化沉澱,沒有說是誰對誰錯。現在社會更加註重人格獨立,我們需要平等,這個正是我們缺失的。

我個人的觀點,簡單闡述下:

01 時代的產物,物質貧乏,沒有人能改變

在蠻荒時期,從我們現在社會的經濟學角度來看,生產力是第一要素。男人可以創造更多的部落社會價值,女子可以隨意被欺辱霸凌,淪落為“生育機器”。這時的氏族社會正在向奴隸社會過渡,開始了狩獵時代逐步轉為農耕時代,需要開墾荒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輸出,男人凸顯出來,戰爭和掠奪是那個時代用不變更的話題。

在封建王朝,戰爭是為了什麼?說到底就是:爭奪資源,繁衍後代。

在國家的統治下,男子出外從軍,女人在家精耕細織。

但是,男人和女人的下場卻是不同的。

男人:戰場上兵戎相見,非死即傷。不管戰爭結果如何,男人都是可以作為勞動輸出。

女人:戰爭失敗了,只有一個下場,作為女奴,淪為別人的玩物,被賞賜給官兵或者士兵。

在古代,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賦稅,男丁可減免賦稅,所以很多人都願意生男孩,這就是時代慢慢積累的產物。“重男輕女”逐漸成為我國的一種社會現象,成為百姓的一種心態,男尊女卑成為一種常態文化。

在中國古代,縱觀各大王朝,哪一個不在溫飽的貧困線上掙扎著,直到近幾年我國才解決溫飽問題,吃穿不愁,雖然很多人生活不是那麼富足,但是個人吃穿都是沒什麼問題。

02女為“千金”,男為“犬子”

千金小姐的傳說,與伍子胥有關。

公元前528年左右,楚平王聽信讒言,處決了大將伍奢和伍尚,伍員(伍子胥)倖免於難。伍子胥逃入吳國地界,被追兵追到了溧水河邊,飢腸轆轆的伍子胥看見一女子在河邊漿紗,便上前討飯。浣紗女看出此求食男子, 雖一臉疲憊,眉宇間卻透出一股英氣,知他不是一般人,便將剩飯及漿紗米湯為其充飢,併為伍子胥指明通往吳國的道路。

伍子胥行走片刻回頭一望,見浣紗女立在原地,心中起疑,便又折回身來。浣紗女知其心意,便說:“我是一個未婚女子,跟陌生男子說話,又給你飯食,已經是不合禮儀了,我本沒臉活在世上,死後,你的行蹤也不會被洩露。”說完,就跳到溧水裡。

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一石頭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後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吳王調遣勁旅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屍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之後,又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因此就有了千金小姐之說。

而“犬子”一詞則與司馬相如有關,因為這兩個字便是他的小名。而司馬相如的父母之所以為他取了這樣的小名,是由於當時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小名就要取得賤一點,孩子好養活。因此,雖然“犬子”二字不好聽,但是卻蘊含著父母對子女滿滿的愛意。

雖然稱呼不同,我們無從考究,但是卻也反映了一種病態文化!

03精英文化造就的產物,從思想開始毒害

古代社會,很多婦女可以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深受封建文化思想的迫害,很多所謂的文化代表提出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現在很多女人都理解錯誤。

在《易經》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坤”就代表女性,把女性比喻成大地。女人就像大地一樣,無慾無求,樸實無華,默默無聞的滋養著自然萬物,這是怎樣的一種厚德呀?

其實,另外這句話還有上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和“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形影不離的,古代思想從來都是尊重的,但是會被我們曲解,底層百姓是為了謀生,已經過了野蠻時代的我們,互相尊重才是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核心思想。

不管重男輕女如何,我們都應該互相理解,尊重文化,尊重彼此!


七叔說歷史那些事


我有個同學,她爸爸媽媽為了生兒子,就一直往下生。我這同學是家裡四姑娘,她出生時父母一看又是丫頭,覺得空歡喜一場,失落感達到了極點。

於是她父母把她送人了。她的養父母沒生孩子,就視她為己出。別人都說她是有福之人。

可是我這同學,自從知道了父母不是親生的以後,就開始有一種感揮之不去的被拋棄感。

自卑、孤獨感時刻包圍著自己。她說想不通為什麼生身父母不要自己了?是由於自己不好,還是不配得到他們的愛?

她這樣的心理狀態,影響到了對工作和生活中。致使她一直生活在壓抑和自卑中。

我認為我同學是不幸中的萬幸,畢竟她遇到了那麼好的養父母,讓她生活無憂。但是她還是沒有避免來自心理上的傷害。

通過這件事,讓我們看到重男輕女觀念的危害性。它給人身體上、心理上的傷害都是不可預估的。


心理學工作者張淑娟


古往今來重男輕女,是屬於封建思想造成的,其中大部份是由貧窮造成的,如果生在富貴人家,或官宦之家的女孩,還是受父母疼愛,出嫁有豐厚的嫁妝。窮人的女兒,由於貧窮沒吃沒衣穿,只好把女兒賣給別人,或者丟棄。又怕女孩長大了,還要辦嫁妝,又叫賠錢貨。另外還有個封建思想,傳種接代,有錢人家希望兒子多,後繼有人,錢財有人繼承,兒子多興旺發達,兒子又可護大產業,女兒嫁人是別人家的人。

我曾經聽我母親講老輩人的故事,我有個姨外祖母,她年輕時生了一個兒子,後來希望多生兒子,可是偏偏生了女孩,她生下女孩就放在腳盆裡淹死了,一連淹死兩個女兒,最後就沒生了,還是一個兒子。她家不是很窮,但為什麼這麼狠心,將自己的女兒淹死。太封建,太愚昧了。

現在不會這樣,女孩子是爸媽的小棉襖。當下很多女孩在抗疫情中,巾幗不讓鬚眉,還有女科學家,女院士,專家,女醫生等。所以啊!不能輕視女孩子!


冬去春來tew


現在說到“重男輕女”,大家都會馬上聯想起很多關鍵詞——扶弟魔、彩禮、超生游擊隊……那麼在古代社會“重男輕女”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由來已久的重男輕女是如何產生的

在中國古代,由於勞作方式和社會制度的限制,一個家庭的支柱多為男性,務農、經商、入仕等主要創收方式,都是男性才能勝任的,再擴展到保家衛國,由於體力上的優勝,也基本是男人在主導,女性往往只能成為男人的附庸。同時男人又被賦予於延續血統(傳遞香火)意義,更是得到了重視。

而女性除了在生產力上處於劣勢之外,在婚姻形式裡還被認為是“出”,女兒一旦“出嫁”,就不能再為父母的家庭做貢獻了,這與男人的“娶妻”為家族添丁進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且女兒的孩子還因為繼承了外族的姓氏,被視為外人(外孫),因此,很多父母便認為養女兒是個虧本生意,於是就有了這“重男輕女”。


普通家庭,性別往往是“天壤之別”

由於普通的平民家庭資源匱乏,“重男輕女”的現象更為嚴重。
在很多地方,男孩出生,會被放在床上,女孩出生,只能放在地下,以示尊卑有別。

如果女孩生在窮人家,還可能被直接扔水裡淹死,這是為了節約一點口糧把男孩養大,有的地方直接在野地裡建起一座高塔,好讓村民把女嬰扔在一起集中處理,這就是一直延續的晚清的“棄嬰塔”。


普通家庭的男孩子生下來之後,家裡會盡其所能的讓他吃好穿好,年紀稍大就會被送進學堂,以求將來有個光明的前程。

而女孩生下來後,往往只能在兄弟們飽暖之後才能獲得基本的生活物資,年紀稍大一些,便會被父母賣給別人做童養媳或奴僕,一方面能省糧食,另一方面還能向買家索取一點生活補助。


窮人家的女孩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能根據姓氏被喚作“張丫頭”之類,出嫁之後就直接跟丈夫姓了,變成了“王張氏”之類。而男孩卻乳名、學名、表字、雅號一大堆。


富裕家庭,差距也不小

即便是生在富裕家庭,女孩最多是錦衣玉食,權利和地位完全無法同家中的男孩相比。
首先她沒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女子無才便是德,富人家的小姐也文盲一堆,就算是“知書達理”,也往往是學一些“三從四德”的“女誡”,跟男性治國安邦的培養方向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其次是她完全沒有繼承權,就算她是沒有兄弟的獨生女,繼承權往往還小於堂兄弟,本著財不旁落的考量,古代沒有男孩的家庭往往會採用領養、過繼、入贅等方式來引入男性繼承人保護自已的財產。


男女有別,社會的集體雙標

在婚姻方面,古代是隻有“休妻”,而沒有“離婚”,也就是說,婚姻存續的自主權完全在男性手裡,女性只能是“棄婦”或是“私奔”。
如果喪偶,男性再娶叫“續絃”,女性再嫁就是“失節”,富裕家庭的男性還可以“納妾”,女性連想也不要想。

古代女孩們的“思想品德”讀本都是教導女人如何的“卑弱”、“順服”,也就是面對男人,你要“卑服的”,否則就不是個好女人。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男性依靠更強的生產能力,制定出利己社會規則,女性也無奈的接受了。現今社會,體力勞動不再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女性也可以與男性創造同等的價值、勝任相同的職業,完全可以不再依附於男性,加之社會體系的完善,男女具備了同等競爭的環境,因此“重男輕女”這一社會現象正在漸行漸遠。

學霸歷史瞭解一下


當今社會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女性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而在中國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深入人心,出生在那個時代的女人命運十分悲慘!

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男子身強力壯,在體力和生理方面都優於女性,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體力勞動,是家庭生產力中的主導,能為家庭帶來更多的糧食與利益。男子作為家庭傳宗接代的工具,承擔著延續家庭香火的作用,因此,男子的地位自然而然比女子高。 民以食為天,土地對百姓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在隋朝,政府採用"按丁分田"制度,只有男人才能被稱作丁,可以分到田土。

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女性只要在家裡整理好內務,做手工活,不能隨便去外面拋頭露面,在尋常百姓家,很多女孩子小小年紀會被賣到有錢人家裡去當丫鬟,失去自由的同時,她們也失去了決定自己婚姻大事的權利。 古代女子必須要三從四德,他們一旦結婚,事事都要聽從夫家的,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休妻,而女子卻不能休夫。 在古代,因為生活條件太困難,很多女嬰生下來就會被父母偷偷捂死或者溺死,晚清時,還修建了棄嬰塔,裡面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女嬰,任其在塔裡自生自滅。

由此可見,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太嚴重了,那個時候絕大多數女子就只是生育工具,沒有任何人權和地位可言!

直至今日中國男女失衡還是那麼嚴重,據數據顯示中國還是會有2400萬男性娶不到老婆,重男輕女是因為什麼?傳宗接代?香火延續?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幹嘛要顯得高人一等,最搞笑的是生孩子的不是女人嗎?為什麼自己生出來的孩子是女的,自己還扔掉掐死?最近安家這部電視劇也是很火,不正是講重男輕女的事情嗎?不講了,越講越生氣,不管兒子女兒都是寶,趕緊糾正自己思想,做個人行嗎。



細看古今


在家庭內部:處於被領導地位,不參與家庭管理,兒時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開,如自主權等幾乎很小或者缺,可以抵債、被出賣等等;套在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鎖,直至近代發展到最高峰。在家庭之外,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基本的從業權、經濟權,沒有社會管理權。


野徑峽


女人要裹小腳,不許隨便出門。在家從父母,父母過世要從兄長,結婚從夫,夫死從兒,總而言之,女人永遠沒有地位。

婚後的女人要負責家務,還要養蠶織布,負責男方全家的吃吃喝喝,還不許上桌子與人們一起用餐。不許隨便回孃家,孃家有急事需要回去也要婆婆批准。結婚的女人就是孃家潑出去的水,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

結婚的女人沒有權利提離婚,只能被男人休。

如果講傳統,以上就是。


孤獨D時代


重男輕女是社會一種男女不平等的觀念,重視男性的權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為男性的附屬,並限制她們發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和人身自由。

這種觀念常見於父權社會,常伴隨著男尊女卑和性別分工的觀念出現。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會影響父母對生男生女的意願,例如:中國上古的卜辭裡就視生男為嘉,生女為不嘉。

一些語言也會表現出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在中文裡“婦人之見”指沒見識的人的見解,“婦人之仁”指不顧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輕視女性才智的意思。


Y伶俜


中國古代到近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是相當嚴重的,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國家的上層建築來看,執掌權柄的帝王將相基本都是男人,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就出了個女皇武則天,這種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對整個社會風氣、社會風尚是起著引領性作用的,上層建築都是男強女弱,男尊女卑,那麼整個社會都會形成這樣的風氣。

第二,從社會家庭看,家裡當家做主的基本都是男人,男人可以拋頭露面而女人不能。家裡處於主導地位的是男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從一而終。所以,在廣大老百姓心裡,男人是主導者,女人是附屬品,這就決定了女人的社會地位低下,肯定被輕視。

第三,從個人命運看,女人比男人苦難得多。例子很多,就不列舉了。主要分析其原因,我認為,最核心的是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關。當時科技不發達,社會生產力低下,男人憑著體型較大,骨胳粗壯,力量較強等生理優勢,在適應和改造社會生產力方面佔了優勢,因此佔了社會主導地位。現在社會生產力進步了,在科技面前,生理優勢幾乎蕩然無存,所以男女就平等了。


春哥隨便聊


中國古代非常的重男輕女,因為男性一般代表為體力強,遠遠超過女性。所以,在古代社會,男性可以從事更多的體力勞動,在這一點上,女性永遠不能超過。

男人又被定義為能夠傳遞香火的性別。所以,男性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都以生男孩為最終目標。

封建禮教的束縛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三綱五常“,在這種情況下婦女完全沒有獨立的人格與地位。長期接受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卑賤的社會地位和愚昧的思想束縛使她們任何地位。

古代對女人提到“貞潔“,貞節牌坊既是為封建社會宣揚傳統自認為社會美德樹碑立傳,要求女性從一而終。

在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這是導致出行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