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臘八節過後,雲浮各地的村民們便陸續地把收藏了整整一年的印餅模具——餅印找出來,用熱水泡過洗乾淨,開始打炒米餅過年了。打餅,是雲浮人的叫法,因為製作炒米餅時,輕輕敲打印模的背面,餅便被“打”出了,因此稱之為“打餅”。也有叫“印餅”“整餅”的。歇後語“阿茂整餅——冇嗰樣整嗰樣”中的“整餅”,就是製作炒米餅。臘八節過後,各村各寨“嘚嘚嘚”的打餅聲便不絕於耳,鄉村裡盪漾著炒米餅的芳香,過年的氣氛漸濃。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城裡忙的人自然沒有工夫打炒米餅,但清閒的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做這種傳統的手工活了,因為近年的時光,大街小巷賣年貨的檔口都有各種款式的炒米餅賣,有工廠機器生產的,也有手工“打”出來的,花不了幾個錢便可品嚐到各種風味的炒米餅了。

炒米餅,是雲浮傳統的春節應節特產。當然,現在常年也可以吃到炒米餅,因為雲浮炒米餅早已成為雲浮著名的旅遊手信,不少餅家和農村的手藝人常年做炒米餅出售。2015年8月,炒米餅技藝被列為雲浮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對雲浮人來說,過年吃炒米餅,別有一番滋味,裡面有過年的味道,有兒時的味道,有媽媽的味道,有淡淡的鄉愁……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雲浮特產炒米餅,傳說本是陳璘的軍糧。 

傳說嘉靖年間,陳璘在翁源打了勝仗,斬殺了叛民頭目胡琛、胡清二人,平息了霍山之亂。南韶運兵備道袁慶祥、翁源知縣沈維龍依例設宴犒勞陳璘他們。酒宴後,陳璘竟然拉起肚子來,腹瀉不停,瀉多了,耗得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只能躺在床上靜養。如廁時,便由雅小慧攙扶著在帳中解決。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瀉了半天,昨天還馳騁疆場的威武將軍竟臉如黃紙、失魂落魄,像換了個人似的。 

不僅是陳璘拉肚子,軍中將士也十有八九都在拉肚子,只有陳蠶、吳廣、雅老英雄父女及八九個女兵倖免。 

一連十多天,從陳璘到普通軍士,病情俱是時好時壞,個個落得面黃肌瘦,無精打采。城中知名的大夫都看過了,藥也都吃過,依舊沒有什麼起色。  

窩在帳中的陳璘,內心十分懊惱:難道自己此番便要病死於此?難道自己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之志就此夭折?若然如此,真是空有一身本事,枉懷一腔壯志啊!教我如何甘心眼閉!壓抑不住內心的焦慮和懊惱,陳璘握拳狠狠地捶擊帥案,一拳捶空,身子晃了晃,跌倒在座椅上。  

雅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含淚將其攙回床上躺下,安慰道:“璘哥哥莫懊惱,這病要養,再過幾天便好了。”  

陳璘瞧見小慧鳳眼含淚、鬢髮凌亂,怕是有好些天沒梳妝打扮了。一個女人家整天忙裡忙外的,既要照顧自己,又要照顧軍士,真是難為她了。人家貼心貼肺跟著自己,自己卻未能給她一個安穩的家,真是愧為男子漢大丈夫。一想到這個“家”字,陳璘腦瓜靈光一閃,想起家中祖父、父親農閒之時都做些販賣草藥的生意,家中藏了不少應急草藥。今無計可施,用這些草藥或可奏效。  

於是,陳璘派吳廣和雅氏前去龍田村取藥。 

老爺子知道陳璘病了,埋怨道:“這孩子,怎麼這才想到家裡啊。”說完,吩咐家人動手把那偏方草藥全都搬出來,一包包的,共五樣東西:半邊梳、鬼畫符、火炭藤、簕筍乾、柿子蒂,俱是鄉下常見之物。本琳對吳廣、雅氏道:“患者眾多,恐此草藥不夠,你們把藥方抄下,就近蒐羅,幹生皆可。”雅氏照本琳說的抄下藥方,吳廣已把草藥捆綁在馬背上了。兩人飛身上馬,疾馳而去。  

知道夫君陳璘病了,許氏傷心落淚。雅氏前腳剛走,許氏後腳便來找老爺奶奶了,謂老人家道:“稟告老爺奶奶,孩子他爹雖病了,您倆老也別太擔心,珍重自家身體,他有專人照顧著!” 

“家嫂,你也是,不要太擔心,沒事的,沒事的。”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許氏“嗯”了一聲,支吾道:“老爺奶奶,我,我……軍營就在縣裡,一日可到。我日前做的炒米餅還沒送到餅鋪裡,家裡積了些雞蛋鴨蛋,留著賣,價錢也不好,何不給孩子他爹送些過去。一來可給他爹補補身子,二來可親眼看看他爹,心裡也好安穩些。請老爺奶奶恩准。” 

老爺、奶奶聽了,兩雙老眼感激地看著眼前這位賢惠的心抱(心抱,粵語詞,即兒媳婦),無限歡喜,當下便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許氏僱了輛牛車,帶上炒米餅、雞鴨蛋去軍營找丈夫陳璘了。 

再說陳璘。吃了家裡的偏方草藥,止住了腹瀉,不拉肚子了,食慾便慢慢上來了,可以吃點白粥、饅頭,精神、力氣也漸漸恢復,能出帳外走動了。  

傍晚時分,許氏來到軍營。雅氏帶她去見陳璘。見到陳璘消瘦落形的模樣,許夫人的眼淚便“叭叭”地往下掉。陳璘安慰道:“夫人放心,自從吃了家裡的偏方草藥,已經沒事了。我常說,家裡什麼東西都好啊!哦,對了,我肚子有點餓了,想吃白粥,要家裡的味道,有勞夫人給我做去。”陳璘哪裡是想吃白粥呀,他是怕難為情,藉故支開許夫人而已。 

許氏沒那麼多心眼,聽到陳璘說想吃東西,滿心歡喜,馬上要雅氏帶她去煲粥了。  

來到廚帳裡,兩個女人便邊嘮叨邊忙乎了。  

許氏問:“你們平常打仗都是專門有人背鍋子下廚燒湯煮飯嗎?”  

雅氏道:“以前是的,現在做得少了。”  

“為什麼呢?”許氏不明白。 

“自從哥哥實施那個‘雕剿’戰術後,改吃饅頭、燒餅,一般三五天才做一次,吃完再做。”  

許氏糊塗了,問道:“雕剿?雕剿就不能做飯嗎?”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雅氏見許氏不明白,便把什麼叫做雕剿戰術,行動時為了出敵之不意,通常只帶乾糧連日奔襲作戰等等做法一一解釋給她知道。 

許氏聽了,拉住雅氏雙手,滿腔憐憫地道:“你們這行軍打仗,也夠苦了。” 

雅氏卻無比自豪地道:“對啊,苦是夠苦的。但只要能贏,再累再苦也值!” 

許氏突然想起了什麼,急急問道:“那,幾天下來的打仗,這天氣,那饅頭、燒餅帶在身上,不怕捂壞發臭嗎?”  

雅氏聽了,垂頭喪氣地道:“燒餅好些,饅頭通常都是酸的。” 

雙方沉默了一會,突然異口同聲地說道:“這病是不是就從這兒來的?”

雅氏道:“現在知道了,這病是這樣來的,老吃變壞的東西,能不病嗎?要不是姐姐,還不知道要糊塗到什麼時候呢!”說完,使勁地抱住許氏,一個勁兒嘮叨:“謝謝姐姐,謝謝姐姐,太謝謝姐姐了。” 

許氏被抱得不好意思了,輕輕推開她道:“好了,妹子,說得姐姐都不好意思了。我想,姐姐帶來個寶貝,或許能讓你們從此不用吃壞饅頭壞燒餅了。” 

雅氏聽了,很是高興:“什麼寶貝那麼好?” 

許氏道:“你等著,我去取來。” 

一會兒,許氏拿來個包袱,打開,裡面有好幾個草紙包。再打開其中一個紙包,露出香噴噴的炒米餅。 

“好香呀!我愛吃!”雅氏高興得跳了起來。 

許氏道:“我想,燒餅、饅頭水分多,一連幾天捂在包裹裡,肯定變壞發臭了。這米餅乾乾的,捂它一兩個月也不會變壞。吃著還香噴噴呢!” 

“對,以後打仗就帶這個!”雅氏轉而失落地道:“可是,軍中沒人會做!”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許氏道:“你們不是有女兵嗎?這活兒容易上手,一學就會,我教你們便是。”

“好啊,我們這就告訴璘哥哥去!”雅氏說完,抱起包袱,拉著許氏找陳璘去了。  

進到帳裡,雅氏便搶著吱吱喳喳地說開了。陳璘聽了,非常高興,道:“好啊,我就說了,家裡的東西就是好啊!我們腹瀉之疾,就是吃那壞饅頭燒餅得來的。有了米餅,我們可以一個月不做飯了。有了米餅,‘雕剿’必成!哈哈哈……”陳璘說完,朗聲大笑。  

兩女人見狀,滿心歡喜。 

隨後,陳璘對許氏道:“夫人,你就暫且留在軍中,教廚子和小慧她們做米餅。教不會,不準回去。” 

許氏聽丈夫如此說,很是高興,學著軍士模樣應道:“諾!臣妾領命!”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許氏這般舉動,逗得陳璘、雅氏二人哈哈大笑。 

炒米餅為翁源客家特產。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區,平日打獵幹活都是帶炒米餅充飢的。餓了渴了,吃幾隻炒米餅,再喝幾口山泉水,簡單省事。做炒米餅,俗稱為“打米餅”,把米粉與糖水和在一起,搓均勻壓到餅模裡,輕輕敲打餅模背面,把餅“打”出來,再用火烘焙乾即可。炒米餅的主材料是大米粉,其實又不侷限於米粉,其他諸如木薯粉、高粱粉、粟米粉等皆可為之。磨粉的米炒過,火氣足,能暖胃培氣。炒米餅性熱,吃炒米餅搭檔喝山泉水,再合適不過了。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俗話道:一朝著蛇咬,十年怕草繩。腹瀉之疾剛好,陳璘自然不會忘記。他在想,得想個什麼法子避免軍士再度感染此疾才行。這病太兇猛了,遠勝千軍萬馬。敵人千軍萬馬殺過來,何懼之有?策馬應戰便是。倘沾染此病,搞到頭暈腳軟,手無縛雞之力的,如何打仗?但有什麼辦法呢?陳璘想了幾宿都沒能想出辦法來。 

最後,陳璘在吃飯的時候,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許氏。  

許氏略懂藥理,她細細想了想,道:“這個容易呀。醫家有云:上醫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這個人人可做,平日留心起居飲食便是。” 

陳璘道:“行軍打仗,居無定處,食不成餐,如何留心起居飲食?” 

許氏想了想,也是,便笑著道:“醫家養生首推食療,那我們就在食物上做些手腳吧,或許能行。” 

於是,許氏做炒米餅時,或加入薑蓉、山姜籽、花椒、茴香等物,做成薑蓉餅、山姜籽餅、花椒餅、茴香餅。因為添加了藥用輔材,這些米餅便有了護脾養胃功效,能消瘴氣、健脾胃。許氏又想到打仗費勁,吃肉有助補充體力。於是加入熟肉屑,做成夾肉米餅……

你聽過炒米餅的傳說嗎?

陳璘知道了,異常高興,對他這位夫人讚賞不已。 

許氏此番探營贈米餅,她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幫助丈夫陳璘解決了乾糧難題不算,還由此成就了一樁美食功德:為後世各地留下了特色美食——炒米餅。自今往後,陳璘帶著炒米餅南征北戰,也把炒米餅的做法帶到了各地。陳璘在平定、善後三羅期間,炒米餅便生根三羅、遍佈民間了。四百年後的今日,雲浮炒米餅依舊享譽民間,家家會做、戶戶不缺,成為三羅地區最著名的地方特產之一,馳名省港澳。 

在廣東,除了雲浮,其他各地民間都有做炒米餅的風俗,據說都是陳璘從翁源帶著奔赴各地打仗而流傳下來的。




雲浮融媒中心

文字:葉廣學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