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小孩要家長守在身邊才寫作業?

用戶5679143318791


家長守在小孩身邊才寫作業

出現小孩需要家長守在身邊才寫作業的現象是非常不好的。小孩出現這個現象很多時候是家長長期不經意的行為導致。我們一起來探討分析一下:

我們一起來探討分析一下

首先被外界事物吸引。小孩的課桌上擺滿了小孩喜歡的玩具,食物。家長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等,在這個情況下,小孩的注意力非常難集中起來,他們容易給外界事物吸引,或玩玩玩具,或吃點東西。或偷看家長看的電視,玩的遊戲。

建議:減少吸引小孩的事物。例如:課桌上也擺放的東西儘量精簡,整潔。寫作業期間停止播放電視、玩手機等,甚至可以在小孩學習期間,家長也開始看書、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


減少吸引小孩的事物

然後被外界事物打斷。注意力集中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普遍成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的時間較短,小孩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的時間較長。家長不經意間,在小孩寫作業期間,關心孩子,怕他/(她)渴了,餓了。一會端湯、一會端食物、還不時叫他/(她)快的,甚至有家長讓注意力集中的小孩幹會兒這,幹會兒那。

建議:減少外界事物的打斷。家長和小孩商量好寫作業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不可以送水遞食物。不可以讓小孩幹這幹那。不要打斷學生的學習,如果期間遇到無法解決的作業問題時,讓小孩直接跳過,等全部做完後才進行商討。

減少外界事物打斷小孩

接著寫作業期間沒有約束。小孩沒有明顯的時間觀念,寫作業容易拖拉,轉眼就是晚上的九點,十點。而作業仍然沒有下筆,好不容易下筆,又一直糾結在小問題上。

建議:規定小孩的寫作業時長,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不妨和小孩商量,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將給出什麼懲戒。建議剛開始懲戒嚴苛一些,培養小孩的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


規定小孩的寫作業時長

最後寫作業時間太長。每個人注意力集中的狀態,都有時限。普遍成人的注意力集中狀態時間較長,小孩的注意力集中狀態較短。長時間的寫作業,導致小孩子在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狀態,仍強迫,或被迫寫作業。長久可能會有厭學的情況。

建議勞逸結合,安排好小孩的作息時間。小孩的寫作業時間可以參考一下,小孩在校的上課時間。小孩上課的時間長短,是根據小孩在該年齡階段注意力集中的長短設定的。

勞逸結合,安排好小孩的作息時間

長此以往,小孩不用家長守在身邊才寫作業,並且可以提高小孩的寫作業速度。有利於小孩在後面考試期間快速作答。

以上是本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留言評論,相互探討小孩的教育。


我們專注廣東的學習與就業機會


大灣區職教風向標


大家好,我是兒童繪本白雲老師。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家庭的情況,分析一下基本的原因:

第一父母是否經常不在家,忙於工作,

第二孩子的自主控制能力是否偏差,

第三孩子在家裡是否一直受父母安排,沒有自主權等;

那麼我們父母應該怎麼來更好的解決問題呢:

第一原因是:孩子缺乏陪伴,總覺我就是需要爸爸媽媽陪在我身邊,我就好好的寫作業,如果不陪在身邊,我就不寫作業;孩子還有一個心理是隻要我不寫作業,爸爸媽媽就會在旁邊守著我了,這樣爸爸媽媽才會陪伴我。所以這是缺乏陪伴,缺少關愛的孩子。

第二原因是:孩子本身對自主控制能比較弱,總是會覺得沒有人在旁邊監督自己,自己就不能很認真的去寫作業;就像在學校裡一樣,有老師的監督,孩子就會很認真的學習,但是回到家裡,沒有家長的監督,孩子就會放縱自己,總是這玩一下,那動一下的,這樣時間就過去了,在這個自主空能比較弱孩子,需要在這個方面提高,可以通過繪本的閱讀慢慢的提高。

第三原因是:孩子缺乏自主權,在家凡事都由爸爸媽媽安排,所以導致孩子會認為反正都是由你們安排了,幹嘛我還要自己安排呢,你們給我弄好作業本就好了,我直接寫就可以了。其實在這個原因中最需要改正的是爸爸媽媽的行為和態度,如果爸爸媽媽都沒有這個認知,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是現在所說的“媽寶男”,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什麼事都需要媽媽的幫助,才能做決定。所以在平時的時候,爸爸媽媽要鍛鍊孩子的自主,孩子可以做決定的事情,儘量去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一昧的把你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有時候你認為好的,孩子可能真的不需要。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希望能通過我的經驗幫助到更多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同時呢也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們能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孩子的童年短暫,一轉眼就過來了;願所有孩子們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教育從心開始,用心去愛,教育從你,我,他開始,用愛去表達



兒童繪本白雲老師


按照我大學和考教師資格證學習的教育心理學來解釋:

主要是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主要驅動力還是源自自身喜愛...為什麼家長要守著才能做作業?倒轉來說,那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沒能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舉個例子,小孩子有一個好玩的遊戲,每天可以飯都不吃,更無需家長監督,甚至家長反對都要想方設法去完成...

再舉個例子:一個再調皮搗蛋學習不好的孩子,某一門課的成績都會不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要麼孩子喜歡上課的老師,要麼孩子喜歡這門課的內容...

所以,遇到該問題的時候,我們家長、老師和孩子自身要來找到一個共同點,就是:如何讓孩子喜歡上作業...因為作業內容本身、還是因為老師,甚至就是因為有個學伴為了獲得學伴的認同等等...找到可以促發孩子天性喜歡的點,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我們現在在搞一個APP,就是挖掘孩子真實興趣,對同學、對老師、對學校...只要讓孩子帶著自己的心願找到其中一個興趣點並聯動起來,孩子就再也不需要監督了....正所謂:千金難買我願意



鄭偉學生代表


我認為有些小孩要家長守在身邊才寫作業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只是一個習慣的養成的過程,舉個例子:一個剛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的小朋友,認字和理解能力有限,這個時候是一定要守著她做作業的,因為她連題目都看不懂,試問怎麼能一個人完成作業呢?我認為這時家長首先要做的事是讓小孩多認字,讓她慢慢能讀懂題目,慢慢才能把作業自己做出來,剛上學的小孩是對什麼都是好奇的年齡,我們要抓住這個特點,當她自己能完成哪怕一題,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進步,這時就該去表揚和鼓勵她了,久而久之,小孩認字多了,就不用家長守著,所以我認為孩子守著才做作業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家長也要運用一些方法去幫助孩子進行改變,減少依賴,希望這種方法對大家有用。



小奕媽咪VLog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其中就包括了作業陪伴。低年級學生,由於識字量少,還不能獨立閱讀作業題目,無法弄懂題目要求,需要家長坐在旁邊,念出題目給他聽,給他進行必要的解釋,小孩才能答題,寫出作業來,這沒有什麼不合理。我們學校住在城裡幾位女教師,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在學校就午餐,等到孩子上一年級,中午放學就得開了車回家去,為什麼?要去陪孩子寫作業。小學教育跟中學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特殊就特殊在,它不但需要使用學校教育資源,還要動用家庭教育資源,做家長的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隨著學生年級逐漸升高,家長的作業陪伴就要逐漸放手,扶上馬了,陪一程,目光要慢慢,慢慢地離開;身影要慢慢,慢慢地離開。告訴孩子,學習最終是你的事情,父母無法代替。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隨著孩子學習能力增強,他會翻字典,查詞典,會使用學習參考書,會上網蒐集資料,會利用網絡解決學習困難,家長放手的機會就到來了。當然,客觀上講,由於知識的難度加劇,這時候,父母要做孩子的輔導教師,可能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讓孩子自己去讀書,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獵取知識,一句話自覺學習時機成熟了。


仙境翁


我接觸過很多的孩子,發現大部分孩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機械化的完成學習任務。我問過很多8---16歲的孩子兩個問題:你喜歡學習嗎?你為什麼學習?得出的結果很驚人,粗略統計,超過90%的孩子表示不喜歡學習,更多孩子表示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沒有目標,沒有志向。大部分都是父母告訴他們要學習,所以才學習。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有夢想,可就是在這部分人中,很少有人能把夢想和學習串聯起來。

我認為這其中主要有兩部分原因:應試教育就像一個工廠,設定好基本參數,機械化統一生產。生產後再篩選,優勝略汰。這個過程忽略了每個人的特性和天賦不同,導致培養出來的都是合格產品,卻很少精品和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部分,比如朗朗會彈琴,姚明會打籃球,劉翔會跨欄,王菲會唱歌……他們都不是全才,但是以點帶面,不僅優秀還卓越。第二點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但在我的經歷中來看,很少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大多數都是隨大流,人云亦云,沿襲著上一輩人的觀念和教育。所以現在的大環境中,有太多的孩子不理解父母,也有太多的父母不懂孩子,導致了所謂的代溝。做父母的如果沒有教會孩子愛與感恩,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志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這個孩子教育有超過80%概率會走向失敗,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很難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去彌補。

孩子為什麼玩的時候不需要家長督促和陪伴,多少孩子玩手機,你不制止他,他可以沒日沒夜的玩。我們小時候上學,在下課後去打籃球,不用別人提醒,準時準點出現在場地,滿場飛奔幾個小時不覺累,那是最快樂的時光。喜歡才會快樂,快樂才會動力,有動力才有熱情,有熱情才能持續,有堅持才能成功。如果做家長的能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找到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那麼不用你督促,他會自動自覺的去寫作業,因為這是他想要的。而現在不喜歡學習,是因為那是家長和老師想要的,孩子不僅會不喜歡,時間長了還會討厭壓抑,他心裡要有個宣洩的出口,所以他要轉移注意力,所以就開始迷戀讓他放鬆快樂的事物。家長就會說:孩子,你不聽話。而孩子會說:你不懂我


凡覺


孩子們在“抗疫假期”的學習和生活中,被“自主學習”的能力拉開了差距!👊

有的孩子不但能夠按時認真完成學習,還掌握了家務技能,還要獨自照顧癱瘓的老人。有的孩子卻因做作業氣得家長得跳了河。🙃

“自主學習”牽動著每位父母的心,影響著學習效果,也是現代教育的核心所在!☀️

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不但有助於學習,掌握生活技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以規劃未來人生……😏

“自主學習”能力並非朝夕練成,需要從小磨鍊,在不斷試錯中提升。良好習慣的養成,一是從兒時的點滴小事入手,二是不要過度掌控孩子,三是長時間的堅持。👏

孩子的能力,遠遠大於我的想象力!😃

【友情感謝】

愛因斯坦•臭寶、媽媽、爸爸和張會計

明珠臺

張貴勇叔叔

……




小磨愛學習


問者的問題應該牽扯到家庭教育,這個要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寫作業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家庭教育一般都有傳承的特點,老一輩父母的教育模式會影響自己的教育方法,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1.孩子年齡太小,自制力差,需要大人監督強制培養習慣;2.作業量太大,寫多了心煩意亂,沒人了想偷閒;3.當前大環境不適應,疫情期間網課多,視頻多,人與人真實接觸少,孩子在“鴿子籠”與家人待久了厭煩。建議:對症下藥,首先家長做好榜樣,自己要學習,不要總玩手機,其次慈不掌兵,給好心不能給好臉,一般獨子都會不知不覺給予溢出的愛,最後建立家風制服,講原則,立規矩,樹家風,立人才。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妥不當之處盡情批評進步。





隨手咔嚓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著孩子應該陪寫作業,有些孩子不應該陪寫作業。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還是需要陪著的。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根本沒有做過作業,習慣什麼的都還沒有,根本談不上什麼獨立完成。陪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什麼時候就不必陪著孩子做作業呢

一、 孩子已經有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

二、 孩子基本能夠獨立的完成作業。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很少尋求家長的幫助。

三、 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看學習成績就可以判斷出來了),主動做作業,獨自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收拾好自己的學習工具。

以上僅各人觀點,具體還要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來定,學生的自律程度,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孩子,還是需要家長的監督的。搞清楚孩子不能做作業的原因,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主要起的還是監督引導的作用。


卡通小樂園


家裡8歲的妹妹也是如此。剛開始我以為是妹妹生性調皮,沒有人監督著就不好好寫。

之後我才明白,她需要的只是一個陪伴。

這一點在低年級的孩子身上更為突出,剛剛接受系統性的教育,新鮮的同時也會對作業有些不知所措,她需要最熟悉的人陪伴在她身邊,來幫她度過這個陌生期。

想必問題提出者也是一位家長,面對著孩子不認真寫作業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可能是沒有時間或者不願意陪在孩子身邊做作業。

這是現在普遍的事情,家長們需要首先明白的,教育並不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極為重要,你小小的陪伴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

何況,陪伴在旁邊,你也可以戴上耳機小憩,追劇。

只有思想不滑坡,問題總比辦法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