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海陽縣古為閩越地,先秦時期為海陽國境,“海陽”一詞出現於公元前1115-1091年,是先秦時位於嶺南一帶的方國,國名就是海陽國,又名南甌國、正南甌、甌鄧。古之海陽縣其實也是一個方國,國名就是海陽國。此處“方國”不是正式的國家政權。後改名潮安縣,包括現在的潮州市的潮安區、湘橋區,縣治與府治同城,即現在的潮州古城。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海陽縣,指古代廣東潮州府的海陽縣。海陽縣是宋元潮州三陽(宋元潮州下轄的海陽、潮陽、揭陽3個縣的合稱)之一,也是明清潮州八邑(也稱潮州八陽,即明清潮州府下轄的海陽、揭陽、潮陽、饒平、澄海、普寧、惠來、豐順8個縣的合稱)之一。


海陽縣明清時期歸屬潮州府(潮汕地區),潮州府九縣邑,均是從宋元潮州三陽析置,縣名均有“陽”之稱,如海陽(潮安)、揭陽、潮陽,此外有饒平別稱饒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惠來別稱葵陽、大埔別稱茶陽,豐順作為潮州府最晚建立的縣,故得名“新陽”。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在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設揭陽戍,揭陽戍轄區含今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梅州四個地級市與陸豐縣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轄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等五縣的縣域。揭陽戍以地處於揭嶺之陽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雲:“揭陽山在縣西北150裡,秦名揭嶺。”《潮州志》載:揭陽山在揭陽縣城兩北48公里,東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豐順陸河境,形勢巖嶠,縣之主山也,或以此為揭陽嶺。這是韓江流域設立地方行政區之始。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西漢初,漢朝為削弱閩越、南越兩個藩國,令閩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國。南海國國王(即南武侯,名織)由西漢中央直接任命,名義上下屬東越國。大多數學者認為南海國首都應在廣東,因為其實南海國境相當於原秦揭陽戍境。

西漢初,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陽戍(漢初南海國)境內分置揭陽縣、海陽縣(海陽縣治在今潮州),這一時期揭、海兩縣並立,是海陽建縣之始。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時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荒置南越國所設立的海陽縣。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陽縣設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5-342)南海郡東部分立東官郡,轄揭陽縣、寶安縣等。含今增城、東莞、深圳及以東的粵東地區。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銷揭陽縣,設立海陽縣,隸東官郡,縣治在今潮州,海陽縣分置(從義招到澄海) 。

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今潮州)。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惡溪上游5個“流民營”為基礎,古海陽縣北部析置了義招縣(今大埔)。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義招縣置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南朝梁設置東揚州,後來又更名為瀛州。

隋開皇十年(590年)全國廢郡設州,初義安郡地屬循州。

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即今潮州)。

歷史上的潮州府海陽縣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陽縣永寧、延德、崇義三鄉置揭陽縣,治“隍留”,歸屬潮州。

紹興三年撤銷。海陽縣永寧鄉,今揭陽榕城及以東地方;海陽縣延德鄉,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包括潮安縣庵埠鎮;海陽縣崇義鄉,今揭西大洋、五經富、金和、塔頭、鳳江及揭東霖磐、玉湖,包括豐順縣湯坑等。

宋紹興十年(1140年),重新設立揭陽縣,縣治遷至玉窖村(今揭陽榕城)。至明代,始分海陽縣置饒平縣、大埔縣、澄海縣。


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陽縣北部永寧鄉豐政都,合揭陽縣崇義鄉藍田都、大埔縣光德鄉清遠都,三縣之邊鄉僻都設置豐順縣,豐順縣是從海陽縣分出的最後一個縣,縣治初駐原海陽縣地豐政都,故名豐順縣。


民國元年(1912),因與山東省海陽縣(今山東省海陽市)同名,更名為潮安縣。解放初定名潮安縣(潮州市)。

1958年11月,劃饒平縣鳳凰鎮、大山鎮歸屬潮安縣。

1991年原省轄市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舊潮州城與郊區分治,郊區另設潮安縣,縣城設在楓溪鎮,同年九月縣城遷至縣域南部的庵埠鎮。

2013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潮安縣,設立潮州市潮安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