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困惑間,於我而言,《心靈捕手》不僅是解決我心理困頓的良藥,而且還能給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帶來很大的幫助。《心靈捕手》講述了天資聰穎的問題少年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解決了藍勃教授的數學難題,進而受到了藍勃教授的青睞。藍勃教授為了挽救威爾,他讓心理醫生尚恩幫助威爾打開心扉,改變自我的故事。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而《弱點》則是一部溫情勵志電影,一開始我就被陶西一家人善良深深感動。隨著觀看的次數增多,我並沒有侷限於感動的元素,卻是從中看到了邁克自我救贖的過程。《弱點》講述的是男孩邁克自幼身世可憐,一個意外的機會被陶西太太收養。在陶西一家人的幫助下,邁克自我救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細細看來,兩部電影在劇情的設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位身世可憐的問題男孩,都很幸運地遇到了“好心人”。這一設定不僅在側面展現出社會的美好,而且還能告訴我們,良好的教育是能從本質上改變任何一個孩子。

既然威爾和邁克都是相同命運的男孩,同樣都有著被人幫助的經歷,那麼這兩名孩子之間肯定有著某些方面的共性和差別。今天,我就以威爾和邁克這兩名問題男孩為例,來解讀兩個孩子之間的異同,並從中帶來我的教育思考。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01、威爾和邁克之間的相似之處

《心靈捕手》和《弱點》雖然電影的題材截然不同,但是其中的情節卻是出其不意的相似。情節的相似,也就在冥冥之中註定了兩位男主的相似方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他們都具有一個可憐悽慘的身世背景

先來說說《心靈捕手》中的威爾。威爾從小就是一名孤兒,他被先後寄養在幾個家庭。可他並沒有得到養父母的愛,反而是受到了他們粗暴、冷漠、毒打的對待。童年那一系列的悽慘經歷,逐漸讓天資聰穎的威爾看陷入了心理困境,找不到自我。

而《弱點》中的邁克也是一樣。邁克自小父母離異,無家可歸。他被寄養在幾個家庭之後,因著自己驚人的運動天賦而被送入了孤兒院。他性格孤僻、木訥,甚至沒有朋友。儘管這樣,邁克還是保留了心中的那一份純真。

在我看來,家庭是孩子溫暖的港灣。一個孩子連家庭的溫暖都沒有享受到,那麼他們又怎麼健康成長?威爾和邁克可憐悽慘的身世背景,也從側面展現出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作為父母,養育孩子首要考慮的就是給孩子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環境,這與物質無關。

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曾說:

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是以往有涵養的大人明智的做法。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②、他們都具有極強的心理防禦

在影片《心靈捕手》中,藍勃教授為了挽救威爾,邀請了幾個心理醫生幫助威爾。而威爾不但沒能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傷心過往,反而一遍遍言語侮辱心理醫生,將他們一個個氣走。威爾從頭至尾一直都是心理設防的狀態,甚至連在他喜歡的女孩史凱蘭面前,也沒能真正的敞開心扉。

而《弱點》中的邁克在孤兒院處處表現得與其他孩子不同,他性格木訥,沒有朋友。直到被陶西太太帶回家,他卻有些不信任陶西太太,從沒有向陶西太太說出自己的可憐身世。電影的最後,邁克被錄取密西西比大學,他卻認為陶西太太對他的幫助,是為了幫助她母校的刻意行為,從而陶西太太鬧僵。

仔細分析,究竟是什麼導致威爾和邁克產生超強的心理防禦呢?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信任這個詞語。正是因為不幸的童年經歷,他們才會在情感、生活、工作等方面產生不信任他人的心理,以此給他們築造一個最堅固的盔甲,從而使得自己得到最堅實的保護。

約瑟夫·魯曾說:

信任是友誼的重要空氣,這種空氣減少多少,友誼也會相應消失多少。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③、他們都遇到了真正懂自己的“伯樂”

在影片《心靈捕手》中,威爾儘管擁有超強的數學天賦,但他並沒有珍惜自己的天分,他打架、偷盜、假冒警察等幾乎“無惡不作”。在電影的中段,威爾也因著自己的打架被起訴,面臨牢獄之災。然而幸運的他,遇到了識才的“伯樂”藍勃教授。因著藍勃教授的出現,威爾才能有幸在尚恩的幫助下走出心理的困境。

而《弱點》中的邁克儘管運動天賦超群,但是因著他在孤兒院每一門課程都是零分,並沒有得到多大的重視。幸運的是邁克憑藉著自己善良的舉動,引起陶西太太的注意。從那以後,邁克才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真正懂得自己的“伯樂”。陶西太太給他愛和耐心的關懷,才讓邁克感受家庭的溫暖。

總結來說,兩部電影中相同的情節設定,儘管它們普通欠缺真實感,但是我能看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丟失自身的優點。雖然有些優點非常微小,也許在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它們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取得成功的一塊關鍵拼圖。正如邁克那樣儘管貧窮,不受人待見,但他總是隨手撿起地面上的垃圾,才會遇到自己的“伯樂”。

盧梭曾說:

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02、威爾和邁克的不同之處

儘管威爾和邁克有著非常相似的童年經歷,但是他們性格迥異,這也就促使著他們會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邁克卻始終秉持著心中的那份善良和真誠,威爾卻逃避自我,不敢面對現實。

在影片《弱點》中,邁克因為運動的天賦被人舉薦進入了孤兒院,可是性格孤僻的他依舊是形單影隻,沒有朋友。然而邁克並沒有因為那樣,就自暴自棄,他反而一直秉持著自己內心的那份善良與真誠。他可以隨手撿起別人丟棄的垃圾,甚至第一次在陶西家過夜,他都能將沙發和被子整理得乾乾淨淨。

而《心靈捕手》中的威爾卻有所不同,他明明擁有超強的數學天賦,但他卻一直逃避自我,甚至有些不珍惜自己的天賦。直到遇見了藍勃教授,威爾依舊高傲和不可理喻。藍勃教授無計可施,只能求助於心理醫生,可是除了尚恩之外,卻沒有一人能夠讓威爾敞開心扉。

細細想來,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兩個遭遇相同的男孩對別人的幫助產生不同的反應呢?在我看來,威爾相比邁克來說,他的童年更為悲慘,具體表現在他曾經受到了養父的毒打和虐待,心理防禦機制更有堅固。而邁克雖然被寄養幾個家庭,他受到更多言語上的打擊。在此之外,邁克還有一個愛著自己的母親。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其次、威爾擁有三個“講義氣”的朋友,邁克木訥沒有朋友

電影中,威爾儘管貧窮,但他卻擁有著三個“講義氣”的朋友。他們一起並肩作戰,打架鬥毆、喝酒泡妹無所不作。雖然威爾的三個朋友像極了狐朋狗友,但他們卻相互依偎、彼此取暖。在威爾徹底醒悟之後,三個朋友利用自己微弱的力量,送給了威爾最需要的一臺車。

而邁克在孤兒院孤僻、木訥,他不善言辭,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他一個人穿著破舊的短袖,瑟瑟發抖地走在冰冷的街道上。從他的眼神裡,無時無刻都可以看到絕望。直到邁克遇到了陶西太太的兒子肖恩,他真正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朋友和兄弟。

在我看來,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彼此依偎、相互取暖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麼他的一生註定是不完整的。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付出真心,就能換回真正的朋友,但是你不付出,就註定沒有朋友。

亞里士多德曾說:

真正的朋友,是一個靈魂孕育在兩個軀體裡。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03、《心靈捕手》和《弱點》兩部電影背後蘊含的教育啟迪

在兩部電影的最後,兩位主角都在他人的幫助下,對自我價值觀進行了重構。但是在此過程中,威爾和邁克又受到了怎樣的幫助呢?在我看來,兩部電影的背後蘊含了兩個相同的教育形式:

&、愛是不放棄,是讓孩子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在電影《弱點》中,陶西太太選擇收養了邁克之後,她從來沒有放棄邁克,而是一直給予他想要的幫助,讓他體會了親情的溫暖。我記得陶西太太帶邁克去買衣服,她就讓邁克自己挑選喜歡的衣服,從不強迫他。電影的最後,陶西太太更是讓邁克在選擇大學時,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

而心理醫生在給威爾做心理治療時,他在第一次治療失敗之後,他便開始學會如何去愛威爾,讓他自己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選擇治療或者不治療。尚恩因為如此的做法,他與藍勃教授大吵了一架,他寧願放走威爾,也不讓心理還沒痊癒的威爾,開始數學難題研究。

在我看來,不放棄的愛是兩部電影的深刻主旨。電影中的兩位主角之所以陷入了心理困境,他們都有一個共性的方面,那就是缺愛。而尚恩和陶西太太給他們帶來最大的幫助就是,對他們不離不棄,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此同此,尚恩和陶西太太還讓他們享受到愛的自由。所謂愛的自由,就是讓他們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溝通並不能強迫,需要孩子自願開口傾訴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尚恩與威爾溝通時,從來沒有強迫威爾開口。尤其是第二次治療時,尚恩只是威爾面對面地坐著,讓時間靜靜地流逝。直到電影的最後,威爾選擇自願開口傾訴自己的傷心過往,尚恩才真正幫助威爾認清自我。

而《弱點》中的陶西太太在收養邁克時,對邁克並不知根知底。然而她還是選擇相信邁克,並沒有逼問邁克的身世。在此期間,陶西太太寧願自己到處奔波,尋找邁克身世的真相,也始終沒有強迫邁克。

在我看來,作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或交流時,強迫孩子訴說,那隻會事與願違,造成孩子逃避的心理。其實孩子與成年人一樣,他們心裡也有著自己不願訴說的秘密。純粹的逼迫,那註定只會在孩子心裡生生撕裂一道血淋淋的傷口。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04、基於《心靈捕手》和《弱點》這兩部電影,對我們產生的教育啟迪

雖然這兩部電影並不屬於真正的教育題材,但是在威爾和邁克逐漸成長的過程,就充分體現了電影對我們具有教育啟迪。在我看來,現實生活中我們教育孩子應該重視以下兩個方面:

①、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在多數父母的認知裡,他們總以為教育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學會自我成長。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提高的過程。

我記得在《天才少女》中,舅舅弗蘭克一直就主張讓天賦異稟的瑪麗,以普通人的角色快樂地活著。直到母親伊芙琳與他爭奪瑪麗的撫養權,弗蘭克跟母親據理力爭。直到最後,弗蘭克才意識到真正的教育就是讓瑪麗在不耽誤自己天賦的同時,還能收穫普通人的快樂。

其實,弗蘭克教育觀念的轉變,正是他思想覺悟、得到成長與提高的過程。對於瑪麗來說,相比她之前只能感受到同齡人的快樂,並不能發揮自己的天賦,她比之前更加快樂,這就是成長。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然而,在那搖動、推動或者喚醒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也就形成了一個整體,因著彼此之間的強大影響力,他們都會有所成長和提高。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②、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正確看待成功或者失敗,遠離負面情緒的困擾

我記得在電影《哈弗風雨路》中的麗茲,童年悲慘經歷的她從不悲觀,始終堅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而她的好友薩曼莎,身上滿帶負面情緒,抱怨命運的不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可在電影的最後,麗茲完完全全靠著個人的勤奮和努力,不斷攀升,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進入哈弗大學。反觀薩曼莎卻始終過著昔日貧窮與困惑的生活,陷入在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中。她們截然不同的結局背後,正是無法正確看待成功或失敗帶來的連鎖反應。

稻盛和夫曾說: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

換句話說,人生的路上本就是充滿荊棘與挫折,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並不是教育孩子避免挫折,而是讓孩子敢於向挫折發出挑戰,就算失敗了,也能增強孩子心裡的抗壓能力。

從《心靈捕手》與《弱點》,解讀兩位問題男孩的異同

結束語:

儘管《心靈捕手》和《弱點》這兩部電影並不是正統的教育題材,但是我們透過劇情的人物塑造,依然可以看到教育的影子。我們再被電影劇情感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電影裡隱喻的教育方法,以將它們合理且正確地運用在現實教育中,給孩子帶來有效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