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是與王鐸齊名的晚明革新派書法家。請問張瑞圖書法有何特點?

泥鰍的N種吃法



張瑞圖與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如果說像王鐸、黃道周、倪元璐、傅山宋人尚意的成分還有一些,那麼,像徐渭、張瑞圖他們的書法個性,較之於明中期祝枝山的狂野有過之而無不及。

例如,張瑞圖的《陶詩》這個書法作品,燋墨鐵筆,如帚刷紙,給人的震感,確實非常明顯,細看張瑞圖的筆法來源,我以為他遠師李後主的“金銼刀”,近得米元章的“八面出鋒”,可謂酣暢而淋漓矣。


張瑞圖(1570-1644)出身於福建晉江嚇醒村一個農民家庭,但是,張瑞圖卻聰明過人,雖然家境非常貧寒,供不起讀書,張瑞圖卻非常喜歡讀書,甚至在佛寺的長明燈下苦讀。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張瑞圖舉於鄉。

萬曆三十五年張瑞圖中進士(1607年)殿試第三名,初授翰林院編修,歷官詹事府少詹事,天啟六年(1626年)遷禮部侍郎。

崇禎元年(1628年)二月會試,張瑞圖與施鳳來任考試官,所取考生幾乎都是中官、勳貴的姻戚門人,終於激怒了崇禎帝。

張瑞圖《杜甫酒中八仙詩冊頁》

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張瑞圖被罷免。朱由檢以諭旨的形式對崇禎元年會試公佈“欽定逆案”名單。張瑞圖列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瑞圖被朝廷罷官後,偕如夫人賀氏隱居晉江青陽下行故里,生活恬淡,優遊田園林壑,忘情山水,經常往白毫庵中與僧人談論禪理,以詩文翰墨自娛,留下大量書法及詩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詩300首為世人傳誦。張瑞圖的名聲,由此在福建一帶影響比較大,成為一個地方名士。


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張瑞圖卒於家中,走盡了七十四歲的風雨春秋,這一年,也是清朝建國的順治元年。

兩年之後,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朱聿鍵為張瑞圖被列入“閹黨”一案平反,賜諡文隱,重新祭葬。張瑞圖可謂盡得明朝的皇恩。

張瑞圖是晚明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與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並稱“晚明五大家”。張瑞圖的書法還傳到日本,受到日本書壇亦極力推崇。


江戶時代(1603—1868)就有日本僧人,到福建福清黃櫱山萬福寺,邀請主持隱元禪師到日本長崎福興寺弘法。隱元禪師是一位很有書法造詣的高僧。1652年(順治九年),63 歲的隱元禪師應德川幕府的第四次邀請,終於踏上東渡日本的啟航,在行程中,他不忘福建大名士張瑞圖的書法,就隨身帶去了一些張瑞圖的書法作品與日本僧人交流,獨特的書法風格,立即受到日本上流社會的高度賞識。稱張瑞圖為“水星”。讚美其書法“氣脈一貫,獨自風格”。

張瑞圖的書法,在清代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近代書法史對張瑞圖還是非常重視的。馬宗霍在《書林藻鑑》中綜述明代書法時,對張瑞圖做了這樣一些評論:

“帖學大行,故明人類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簡牘之美,幾越唐、宋。惟妍媚之極,易粘俗筆。可與入時,未可與議古。次則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館閣之體,以庸為工,亦但宜簪筆幹祿耳。至若篆隸八分,非問津於碑,莫由得筆,明遂無一能名家者。又其帖學,大抵亦不能出趙吳興範圍,故所成就終卑。偶有三數傑出者,思自奮軼,亦末敢絕塵而奔也。”

至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城市的繁盛,市民文化的興起,文學中“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獨抒性靈”說以及哲學上李贄(《泉州人名錄·李贄》)等人“異端”思想的出現,使這股反正統、求“狂怪”的思潮獲得進一步發展。在客觀上,晚明時代個性解放的傾向比較明顯。

在晚明幾個書法家中,王鐸雖稱遙繼“二王”,其實他的倔強之態業已破壞了“二王”的“不激不厲”的平和風範。黃道周楷書法鍾、王,參北碑,直追索靖,巧拙並施,行草書筆法離奇。

倪元璐對顏真卿、蘇軾有一些新的結構調整,都是從峻其風骨入手。其草書,用筆險絕,風清骨峻,有煙雲之氣。傅山的“寧拙毋巧”說,更是從理論上強調了書法自我個性的張揚,這就與傳統帖學的不激不歷,拉開了美學的距離。


這些人歷史地轉移了時代的審美風氣,然而走得最遠的,無疑是張瑞圖。他拋棄中和、優美的姿態與規範,結體支離欹側,以醜為美;筆墨隨興而運,打破“藏頭護尾”、“平正安穩”等形式美規律,肆意揮灑,稜角畢露;佈局不求平衡和諧,而是縱橫交叉,散散亂亂。例如,《陶詩》中的筆法“怪亂”屢見不鮮。例如,這個“舍”字的寫法,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思維。“趨”字的疏密處理,也超乎人的想象。這樣能折騰的書法作品,絕對不是“平正安穩”可理喻的。

這種以醜怪、狂狷為美的書風,在明末清初風行一時。張瑞圖作為其中一員,不僅在“晚明四家”中獨標風範,在這一行列中也堪稱佼佼者。張宗祥先生在《書學源流論》評述說:“明之季世,異軍特起者,得二人焉:一為黃石齋(黃道周),肆力章草,腕底蓋無晉唐,何論宋、元;一為張二水(張瑞圖),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此皆得天獨厚之人。”

張瑞圖的書法,在外在形態、筆墨形式上,與黃、倪、王、傅有許多相近之處,呈現出趨同的審美追求。清·楊守敬《跋張瑞圖·前赤壁賦》曰:張氏“顧其流傳書法,風骨高騫,與倪鴻寶(倪元璐)、黃石齋(黃道周)伯仲。”

但是,張瑞圖之名不列入風格相伯仲的黃、倪、王、傅流派之中,卻與蹊徑迥異的邢侗、米萬鍾、董其昌並稱,這隻能說明張瑞圖的書風與諸家存在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的複雜關係。

張瑞圖的字確很“奇逸”,但有時奇得出格,不少字結體狂怪,難以辨認;逸也有些過分,不少用筆縱放無度,猶如畫符。例如'有客長同止“這幾個字,筆法古怪,甚至氣韻筆法結構也不顧及了。《桐陰論畫》中曾說:“張公畫罕見,書幅甚多,相傳張系水星,懸其書室中可避火厄,亦好奇者為之”。此說至少說明張瑞圖書法很怪,帶有符錄的味道,可作祛災的符錄懸掛。

另外,張瑞圖反柔媚而走向極端,一味硬倔,過分外露,少含蓄文雅之氣。清代梁巘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在《評書帖》中對張瑞圖的書法有客觀冷靜的評價,他說:“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我對梁巘的這個評價非常讚賞。

總而言之,張瑞圖在晚明確實的一個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儘管鋒芒畢露,天性爛漫,到底還是在筆法的完美性是還是過於任性了,這不能不說,對他書法的進一步完美,還是受到的很大的侷限。

如果說王鐸刻意與奔放與有度,那麼張瑞圖就是奔放而放浪於形骸之外了。


千千千里馬


張瑞圖生不逢時,他仕途通達之時,正值奷臣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不可避免有些往來。魏黨倒臺後,張於是受到牽連。後雖平反,但已垂垂老矣。

張瑞圖書風的三個時期

張瑞圖的書風,其實也與他的經歷有關。早年,他取法傳統,尚未形成個人風格;中期,他仕途順利,求書者眾,他開創個人書風的變革期;晚年,他政治失利,隱居家鄉,之前縱橫捭闔的書風,又忽歸平淡簡遠。

就其中期成熟的書法而言,特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多側鋒

張瑞圖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側鋒用筆,有人以“側鋒剛腕”來形容其書法線條的剛勁。

書法理論是在不斷改進中的,古人認為中鋒取勁,可張瑞圖之後,書家們認為,合理利用側鋒,線條也可勁挺。

2、多露鋒

古人在書法創作中,一般較注重含蓄,藏鋒較多,但張瑞圖書寫速度快,線條起筆以露鋒為主,起筆處鋒芒明顯。

又因他善用側鋒,不太注重收筆,故收筆處容易出現尖銳的筆畫。這樣一來,鋒芒與圭角反而成了他的特點與表現形式。

3、線條中實

寫書法時,起筆收筆處提按明顯,表現在線條上,即兩頭略重,中間略細。

在明代之前,書法作品尺幅小,多為小字,這樣寫沒有問題。但明代時,作品尺幅較大,大字居多,還這樣寫,容易形成“中怯”病筆。

於是,他在創作時加粗加重線條,尤其是線條中斷。在他的作品中,橫向筆畫較多,處理時,兩頭略細,中間向外凸出,顯得厚重穩健。

4、線條疊加

他的作品中,將橫向筆畫層層疊加,組成長短不一的線條疊列,形成較為獨特的線條運動感,這種“橫勢疊層線條”,成為張瑞圖書法線條的標誌之一。

“人生得意須盡歡。”仕途的不如意,讓張瑞圖晚年的書法復歸平淡,於書壇而言,得耶?失耶?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張瑞圖早期中期晚期書法作品,99年在四川省美術館看了,當時還有尉天池、孫曉雲等老師一道去的。張瑞圖早期書法作品其不與人同的風格已初見端倪,我看了感覺象山上的貓耳刺,很有個性與特徵。當時河南王澄先生說不喜歡,緣由是尖的東西太多。顯得刻薄不含蓄。中期作品風格走向成熟。晚年寫的極其散淡純淨,無煙火氣。似仙人一般。還是喜歡晚年作品。王鐸喜歡的人較多,二臣的事這裡不累述。就行草而言,章法詭異,計白當黑,可取之處較多。明人之前大都橫著寫手卷或冊頁,紙高度不高,但是橫向可以任意加長。明代開始有大幅豎幅書法作品,張瑞圖、王鐸、董其昌、傅山等書法家的八尺、丈二作品見了很多。為增加節奏感,也大量使用了漲墨與枯墨,墨色變化豐富萬千。所以說學習大幅書法作品的創作,明代人是必修課。汲取營養的地方很多。時間關係,餘不一一。





書畫家畢國棟


謝關注!張瑞圖書法作態成為格式書法,王鐸書法無目的(無靈魂)狂放,是高級作態,兩人書法都美,但都不是真正的創作——無視被書寫內容。



智慧書法


張瑞圖是與王鐸齊名的晚明革新派書法家。張瑞圖書法有何特點呢?張、王二人都以行草書見長,張瑞圖筆勢險絕,多以方折取勢,剛中見柔,剛柔並濟。王鐸筆勢圓轉,連綿呼應,以行氣見長。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張瑞圖,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明末著名書法家,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崇禎元年被貶為民,卒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年七十六歲。

在明末柔媚書風一統書壇時,"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張瑞圖"四大家異軍突起,一掃趙孟頫,董其昌派的秀潤一流 。從而使明晚期書法柳暗花明 ,使人耳目一新。

如果比較各自的風格特點,黃道周老筆紛飛,蒼勁沉雄,如幽雁老將;

倪元璐嶙峋挺秀,蘊意高格,如屈子行吟;

王鐸則英氣蓋世,氣勢如鯤鵬擊水。

張瑞圖則奇峭險辣,如危崖古松,一枝旁出。

通過這種比較,我們首先對張瑞圖的書法特點有一個鮮明的印象。

一種新銳的書法風格的確立,並非橫空出世。往往建立在對舊有的審美習慣及其書風的否定和超越的基礎上的, 張瑞圖獨特的書法行筆,取得的成功,更證明了這個藝術規律。

張瑞圖的書法創新前無古人,於"鐘王之外另闢蹊徑"。他主張"撇棄舊學,從不學處求之",從他的作品裡,可以看出他繼承傳統的淵源,但從他的"文論詩評"裡,可以瞭解到他的創作思路,很大程度是受"宋代尚意"書風的影響,特別與蘇東坡"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的書學思想是吻合的。由此可見,歷代大書法家的風格創新,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和學養上,然後又突破傳統,以極大的膽識走出來。

一 正書小楷的"拙和趣"

最早,使張瑞圖嶄露頭角的是他的小楷書,那年那他37歲。剛考中進士,使他頗感莫名其妙的是,其書法在考上進士後意外名聲大振。其小楷書取法於鍾繇,用筆結體率性而為,沒有一點巧琢的痕跡,也沒有當時流行的館閣體式的圓融。在古拙勁辣中,流露出豪放又俊健的意趣。

另外在點畫,佈局上,還有筆勢上,他自己稱其特點為"以行為楷"。

張熙載在《藝概》中這樣解釋:"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詳矣"。也就是說,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行草之間的書體,所以,"以行為楷"。就是借行書的流動結構增添小楷的動感,又以楷書的結構加強行書的靜態。

如上圖,張瑞圖《小楷王無功小楷王無功答馮子華處土書》《小楷心經》等書法。楷行相間,錯落有致的魏晉之氣。

張瑞圖的點畫 ,因字的不同,取勢各異,形態變化很多。無論挑點如下圖的"悅"字一點。

側點,捺點。如下圖"二販"

短點,長點,雖然露鋒,但都寫得凝重敦實 很難找到漲墨筆散的現象。聚鋒入紙,收筆乾淨利落。如下圖"頃刻",

由於張瑞圖書法比較另類,所以學習和欣賞張瑞圖的書法,感到陌生或無從下手,其實,掌握他得書法,可以用"奇,峭,險,辣"四個字歸納,他既不同於前人,一反二王的流美的逸態,也不同於同時的幾位革新大家。他孤標獨立,高出雲表,更多的在接受"宋意"的精神意象上有獨到之處。從筆法上看,似乎較多的受到了宋人書寫的《景福殿賦》,特別是受米芾的影響較大。

張瑞圖的書法乍看鐵騎縱橫,一枝旁出。其實他的點畫來說 變化並不是太豐富。在學習其書法時,只要抓住幾個關鍵規律特點,就牽住了牛鼻子,縱橫捭闔, 下筆就無往而不可了。

二 行書用筆之"奇和峭":

"奇"就是和"常"相對得,是"常"的反面。雖然張瑞圖的書法功底, 是建立在"鐘王"基礎上的,但他基本是揚棄了二王的筆法規則。一反其常,於二王之外獨闢蹊徑 使人耳目一新,他是糅合章草,隸書的筆意 變化多端而生奇。

1比如古人說的王羲之多用"內擫"之筆法 ;而顏真卿多用"外拓"。這是主流的用筆法,

如下圖王羲之 《聖教序》的"黃"字;顏真卿《勤禮碑》"黃";——還有張瑞圖《後赤壁賦》裡"橫"部件的"黃"筆畫寫法的對比。

而張瑞圖慣用的筆法是左轉外拓,就是向上挑鋒轉起。如同在"內擫"和"外拓"的夾縫裡,硬生生鑽研出一條路來。

如下圖,在處理類似 "橫折"或者"橫畫"時,都用左轉橫勒,在橫畫的收筆處 ,一反傳統向下轉折收筆,而是突然右轉,向上轉鋒,你看他下面大部分筆畫都是向上扛起,就會把橫畫寫成仰勢,中間陷入,轉折的結筆處尖又方,形成張氏特有的如肩膀狀聳起之筆。如下圖,"安。而"的一橫畫,還有"吾"下面"口"字的的幾個橫畫的轉折變化。

2另一個奇特之處,在於他的側鋒用筆

橫畫,以側鋒豎勢落筆;豎畫,橫勢落筆。字徑只有3釐米左右的行書,書寫時,落筆略頓,側鋒行筆,收筆時輕頓挫回鋒提筆。筆筆經意不苟,即使很短的橫畫和豎畫, 都能找到這樣的運筆特點。如下圖"地"字。儘管有側鋒外露的頓挫筆鋒,但由於筆鋒已成為點畫取勢的有機部分,並沒不感到芒穎刺目,

如果說中鋒用筆,多產生的線條有圓渾,剛勁的厚實感,那麼張瑞圖的書法大量的運用側鋒,鋪毫,反折筆法,其產生的線條就像是許多稜角分明的幾何體的對接,錯落有致。

甚至在他的後期的行書 一改以前筆墨飛舞,氣勢奪人的筆法,用筆發展到多以偏鋒,直入平出,不加修飾,

正如《用筆論》所說:"點畫編次,勿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強烈的對比,使得張瑞圖的行書變得異趣橫生,恣詭峭厲,騰挪跳躍,給人以奇特的感覺,美的享受。

如下圖。"屬"字橫畫起筆有力,轉折尖峰方勁,橫畫末尾用出鋒斜折,橫起筆用側鋒,"客"字邊上用露鋒斜切,上橫直接偏鋒切露鋒收筆。"明"的方折框和"誦"的方中帶圓折,一個勁險一個圓峭。

可謂藝高人膽大。

清書家梁巚這樣點評張瑞圖書法很到位:“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

三 行草結體上的"緊和勁"

1 用墨恣肆,多姿率意,

其規律特點是, 無論"起,止,轉 折,挑,剔"。不但不避尖鋒用筆,而且刻意顯山露水的強調一下。這種做法不但使其結構看來剛健奇倔,而且對形成其奇峭險辣的整體風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下圖

2.欹側相宜,不拘細節

他行書的結構雖然還是"鐘王"的底子,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卻於"鐘王"之外另起爐灶,由於揉和了草書和隸書的筆意。變化多端奇險生。結體呈左右錯落,牴牾揖讓之態,各具奇勢。字形因筆勢的大小欹側跌宕的變化。並不在意局部細節的筆道,甚至有些地方起筆收筆率性而為,起筆不藏 收筆不回鋒。而是追求整個結體,佈局的一氣呵成。如下圖

3奇而猶正 以折代圓

體勢多變則非其所長。他對自己是這樣評論:

"餘於草書,亦少知使轉而已,性情終不近也"。正是表述他不擅長使轉婉轉的筆路。

所以,張瑞圖的草書雖然運筆迅疾,但在行筆過程中,時時以提按方法來調整節奏,於欹側跌宕起伏中,始終如不倒翁似的,總能把握字勢的平衡。有些字主長橫收筆較重,這是調節整個字的重心,達到了險中求穩的書法效果,如"超,舍"等字長畫的處理。

一般草書結構多以圓轉流暢為特徵,但張瑞圖的結體,行筆改變方向處,極少圓弧,多稜角分明,呈右上方翹起,盤旋往復,常常是三角形結構。這種處理,不僅彌補了線條的光滑容易流俗的缺陷,同時也增加了點畫的力量感。

四 行草章法的"逸和淡" "虛與實"

張瑞圖的章法整體表現出若不經意的散淡,用筆無絲毫刻意做作,直入平出,起止斬截,而點畫精妙,加上轉折處的翻折筆處理,使作品富有韻律感和虛實對比的變化。

正如潘天壽在《談藝錄》中所說"書畫之佈置,極重疏密虛實四字,能疏密,能虛實,即能得空靈變化於外矣"

其章法整體特點是字距緊密,行距舒朗,留白巧妙,計白當黑處,給字勢左右參差舒放,提供了很大的縱橫空間。所以整篇欣賞,縱行的緊密與橫向的寬疏,恰如其分的形成強烈的對比之美。

如上圖,

張瑞圖行草書法真跡《長安古意》,帖中行距寬,字距密,而每一行字的疏密又不盡相同。

如帖中第一行"晚霞"之間字距密,"遊絲爭"之間字距密。到了第二行"繞"字用墨加重,"樹"用墨輕又字距密,又和"一群"之間字距變疏。

一般來說,疏者為虛,密者為實。輕者為虛,重者為實。疏密交替得當,章法虛實相生,錯落有致,體現了張瑞圖對章法氣韻流動的精準把握。

五 魅力獨具 奇逸共學

清,劉熙載《藝概》曰:"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

用來描述張瑞圖的筆法最恰當不過了。

張瑞圖前期書風確以“奇逸”著稱,但有時奇得出格,不少字結體狂怪,所以,在學習其奇絕之處優勢,要特別注意的是,奇峭易學,險辣難求。只注重奇絕而失掉險辣,奇處就會流於依門賣俏的流俗。

據說 崇禎皇帝雖不喜歡張瑞圖"狂悖"的性格,但對他的書法也是默許欣賞的。 曾為其言"瑞圖為魏奸碑書額 非實狀耶"。張瑞圖反柔媚而走向極端,張的書法藝術與他政治上的表現有某些相似之處,這無疑是人品對書品的影響。

到了晚年,他的書法基本復歸平正,筆力瀟散,從而達到了清絕淡遠的境界,一洗前期的突兀鋒芒。

張瑞圖與倪、黃等雖同屬奇倔書風,卻不能歸入一類。張瑞圖的書法個性鮮明,但凡鮮明的個性,就會派生出一些過猶不及的地方,古代有書法家評論張瑞圖的書法"翻折過露,多生圭角,入筆尖鋒,力量外洩"也就是"火氣比較大"。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有意識對抗"館閣體"的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之處。

對於張瑞圖富於創新意識的書法, 我們今天要從書法藝術發展的角度來客觀評價和欣賞。事實上,近現代得張瑞圖法乳而有所建樹的書法家不在少數。清代沈曾植,現代書畫大家潘天壽 ,來楚生,還有當代書法巨擘沙孟海等名家的書法都或多或少的汲取了張瑞圖筆法的特徵,豐富了各自的風格流派的形成。

名家的借鑑和眼光都說明張瑞圖豈止是明代"北董南張";或者"黃 ,倪,王,張"四大家中振興明末清初書壇風尚的張瑞圖。藝術創新的任何時代,都將賦予像張瑞圖這些具有開拓意識的書法家再一次以煥發的藝術魅力,而至於不朽。


張勁逸


題主你好,我是青翁文化,很榮幸與您交流。

張瑞圖是晚明時期創造性的書家之一,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

其書法特點:擅長楷、行、草書,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佈局天馬行空,氣勢縱橫凌厲,構成強烈的力感、動盪的氣勢,一反前人俊美常態,屬當時獨樹一幟的書風。

欣賞張瑞圖的書法,第一眼往往被他的章法所吸引,不太刻意安排章法,任意而為,想怎麼寫怎麼寫,從不擔心敗筆發生,其實這就是一種章法,源於宋代米芾和蘇軾的風格,個人感覺比米芾更為肆意,劍拔弩張,殺氣騰騰。

書法的海洋浩瀚無邊,張瑞圖只是其中的一種風格,個人習氣較重,初學者不宜學。


青翁文化


張瑞圖是革新派書法家,打破溫雅流麗,有中和之美的書風。重學養,棄舊學。獨創一格。清.秦祖永評:"瑞圖書法奇逸,於鍾、王之外,另闢蹊徑。″

他的筆法從六朝北碑中來,雄勁峻厚。稜角畢露,厚重有力。近人張宗祥《書學源流論》中語:"張二水,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

其行草書結構拙野狂逸,氣勢縱橫凌厲。章法字距密而行距疏。時人贊為:"奇恣如生龍動蛇,無點塵氣。″

張瑞圖《今春花開七言詩軸》,(見下圖。)絹本草書187x48釐米,朵雲軒藏。

釋文:今春花開委難當,眼看稀疏葉欲長,春光幾朝不一樣,借問汝曹緣底忙。果亭瑞圖。

此作共三行,最後一行正文結束時還有三分之二的空白位置,作者空了兩格,落款字比正文字略小。落了"果亭瑞圖″四個字,下面還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位置。就鈐蓋印章。使整幅作品疏密主次看上去和諧自然又妥當。


神韻軒書法


張瑞圖的書法以平穩渾厚,有時筆勢連貫而顯得遒勁有力;王鐸書法主要以草書見長,其筆勢抑揚頓挫,猶如行雲流水,與唐僧懷素草書勢均力敵,但字的筆畫轉角處,運筆沒有懷素那麼圓潤雄勁,懷素書法筆勢有一瀉千里之感,有時又如懸針垂露!


贛州市南康區段民生律


張瑞圖書法以迥異於前人的個性風格,不但在“晚明四家”中最具新意,即使在明末清初創新派書家群中也具有突出的個性色彩,其書藝對晚明革新主義書法思潮具有引領意義。張瑞圖書法的“新”、“異”、“奇”為後世提供了新的創作模式與審美理念。其書法的意義體現在他的行草書和楷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