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蜗居》还是《安家》,买不起房还真的只能怪这对夫妻俩自己

不管是《蜗居》还是《安家》,电视剧都描述了一对高学历夫妻,在上海却无法买到一套合适的房子。通过这样的现实,来告诉我们一线城市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

但是从真实的情况出发,不管是海清夫妻俩,还是宫蓓蓓夫妻俩,在上海一直买不起房,或者没买到合适的房子,真的只能怪他们自己

十年前的《蜗居》


不管《蜗居》还是《安家》,买不起房还真的只能怪这对夫妻俩自己


蜗居里的海萍是一个在日企工作的普通白领,苏淳是国企里的技术员工。1998年,刚刚留在江州(其实就是上海)工作的时候,没有家里的援助也不想成为“啃老族”,他们买不起房是很正常的

四年后也就是2002年,妹妹海藻找到工作了开始自己租房,就从海萍租的房子里搬走了。接着海萍怀孕了,也就是2003到2004年左右,有一次差点买房成功的经历。

但是因为房东的无故反悔而没能买下房子,但是上海的房子不可能只有一套啊,如果他们能不意气用事,而是平静下来去继续看房,哪怕买下另一套不那么称心的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

看一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在上海按照平均工资和平均房价,2002年最多可以买4.86平,2008年可以买2.85平,到2017年只能买1.65平。也就是工资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低于房价增长速度的。

他们一直想凑到足够的首付,所以当中蹉跎了一年又一年,浪费了可谓是无数个可以解决房子问题的机会。

合理利用杠杆解决住房问题,只要不是炒房,这是国家支持的,所以真的只能怪他们太没有远见。

最后只能买下了需要长途跋涉上班的房子,因为他们买下的二居室已经不属于上海了。

十年后的《安家》


不管《蜗居》还是《安家》,买不起房还真的只能怪这对夫妻俩自己


显然编剧在这部剧里拔高了不仅仅是这对中年夫妻的学历和社会地位,一起拔高的还有买房的眼光,这次夫妻俩都是博士毕业,宫蓓蓓是一个妇产科医生,刘斯礼是一个工程师,他们在城市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是一个比较拥挤的一室户。

因为学历高、社会地位高,宫蓓蓓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这次这对夫妻有着更高的追求,想置换房子,换一个更适宜居住的二居室。

宫蓓蓓的要求是,客厅和两卧均要朝南的房型,学区房,交通好,一定要储物间,还需要价格合适。正是应了谢亭丰的那句话:“钞票嘛一咪咪,要求嘛多来西。”

除非是像《安家》里的那些有钱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购房需求,因为不差钱。其他在上海扎根的普通人,买房是不可能满足所有要求的,买到合适的房子,一定是需要分清主次矛盾的。

宫蓓蓓夫妻俩最后无奈之下买的那个奇葩跑道房:没有窗户的房间,半夜上厕所要跑一个Z字型的跑道。即便特殊的要求让他们接受了这套房子,那就不考虑以后换房的可能性吗?

其实真心不如谢亭丰带看的第一套房子。

社会永远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社会矛盾也没那么容易解决。但是当这种矛盾到了个人身上,其实都有更合适的解决办法,不能总是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外因不能忽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