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什麼動物滅絕了?為什麼?

豫碩燈帶


從地球上生命誕生之初到今天,動物滅絕就沒有停止過,僅僅是大的物種滅絕就有5次之多,時至今日,動物的滅絕依然在不斷的上演著。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動物的滅絕呢?在我國的近代又有哪些動物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瀕危動物-雙色獠狨)

在開始盤點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近代”。在歷史上世界的近代史劃分有些模糊,但是我國的近代劃分還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即是近代的開端。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近代滅絕的動物,也就是從1840年開始滅絕的動物。

01 裡海虎

在大自然中,貓科動物大都是各自生境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尤其是像獅虎豹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其生存的空間內幾乎沒有天敵。但是,自從它們的皮毛被人類盯上之後,它們的數量就一直在不斷的減少,再加上人類對森林等植被的破壞,更加使它們的生存現狀雪上加霜。

現存的老虎亞種一共有6個,其中華南虎、印支虎、東北虎、孟加拉虎這四種老虎在我國都有或多或少的分佈,其中華南虎更是我國獨有的虎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還有一種老虎的亞種,它就是裡海虎。

裡海虎曾是老虎亞種中體型第三大的虎種,它曾經廣泛的分佈於中西亞,在我國常見於新疆地區。但是在數次的“打虎熱”、偷獵下,裡海虎在我國新疆地區的數量不斷的減少。雖然裡海虎滅絕於20世紀的80年代,但是它在我國早在1916年就已經滅絕。

02 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並不是犀牛的一個亞種,而是印度犀、爪哇犀以及蘇門答臘犀這三種犀牛在中國的總稱。作為陸地上體型第二大的動物,犀牛在自然環境下沒有天敵,但是自從犀牛角被人類盯上之後(入藥),它們的數量就在不斷的減少。

而在我國境內分佈的這三種犀牛也沒能倖免,它們的滅絕時間分別是:1916年蘇門答臘犀在中國滅絕、1920年印度犀在我國滅絕、1922年爪哇犀在我國滅絕。

03 蒙古野馬

蒙古野馬也就是普氏野馬。普氏野馬曾經廣泛的分佈於亞洲和歐洲地區,尤其是我國的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分佈較多。普氏野馬長著一身土黃色的毛髮,看起來沒有我們常見的馬兒好看,而且它的體型也不如我們常見的馬大。

由於普氏野馬的生存空間內有狼的存在,所以它們的數量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在某一天,它的天敵除了狼外,又增加的人類,人類拿著槍無度的獵殺,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野外再也沒有普氏野馬了。

值得一提的是,普氏野馬並沒有完全滅絕,而是野外滅絕,在人工飼養下,還有少量的普氏野馬存在。

04 臺灣雲豹

在我國的臺灣,分佈著一種非常漂亮的貓科動物,它就是臺灣雲豹。臺灣雲豹是雲豹的一個亞種,它的身體兩側有著雲狀斑紋,而且雲豹還是現存所有貓科動物中,犬齒比例最長的動物,雖然它的平均體長僅有80公分左右(不含尾巴),但是憑藉著靈活的身體以及尖利的犬齒,雲豹能夠上樹捕殺猴子這樣的靈長類動物。

由於雲豹的斑紋非常的漂亮,所以它的皮毛被一些不法之徒盯上,從19世紀開始,人類對雲豹的偷獵就沒有停止過,直到1972年,最後一隻臺灣雲豹死在了偷獵者的槍口下。

當然除了以上四種動物外,還有很多,比如白鰭豚、滇池蠑螈、豚鹿等等這些動物也是在近代從我國消失掉的。離我們最近的一種滅絕動物就要屬長江白鱘了,這種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超過1.5億年的物種,在種種原因下在2019年的9月正式滅絕。

動物滅絕的原因

從整體上看,動物的滅絕分為兩種,一種是動物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滅絕,比如劍齒虎、猛獁象等等,一種是人為因素,比如上面列舉的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的過度濫殺。


而在近代滅絕的動物中,超過80%以上的都與人類有著間接或者直接的關係。所謂的間接就是指人類的棲息地擴張或者對植被的破壞,使得一些動物的棲息範圍越來越小,最終造成滅絕。而直接就是人為獵殺了,像上面說的臺灣雲豹以及中國犀牛就是因為人類的獵殺才滅絕的。

總結

人類雖然是當下地球的“統治者”,站在食物鏈最頂端,但是,人類畢竟是自然生態中的一份子,任何物種都與人類的生存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而物種的滅絕勢必會造成生態平衡的被破壞,最終危害的還是人類本身。


因此,保護野生動物,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本身,切勿飲鴆止渴。


獵奇動物社


提到中國近代滅絕的動物,相信絕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華南虎了,因為這個太出名了,不想到它都難,其次的可能就是少部分人知道的野生麋鹿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小物種了。

地球上的小物種有很多,其實相較於回答中國近代有什麼動物滅絕了的問題,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更熱衷於回答我身邊到底都有哪些動物徹底地從我身邊消失的問題。

徹底從我身邊消失不代表滅絕,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極大地反應出了這些物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瀕臨滅絕,甚至是已經滅絕的處境。

小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一些特殊的回憶,那時候的田,那時候的地都長著一些我們用普通話沒辦法叫出來的動物的名字,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動物,到了現在,可以說是幾乎不存在了(至少在這十年內,我都沒有再發現過它們的身影)。

小時候的我們不像現在的小孩那樣,有大量的電子類的遊戲可以玩,那時候的我們只能玩泥沙或者玩水抓魚。

在水裡面有很多的魚,而且種類豐富,可是現在很多田裡的水渠都被水泥包裹住了,同時汙染也嚴重了,然後那些生命力本來就相對脆弱的魚類或者是其他類型的小動物的生存空間及環境被嚴重壓縮,甚至是破壞。

沒了好的生存空間以及環境,小時候那些常見的小動物在生存繁殖的問題上就遇到了極其嚴峻的挑戰,在這十幾年間,很多被我們小時候熟知的小動物都消失了,其實根本原因除了當時我們太不把它們放在眼裡之外,還有的就是我們太把自己生存利益問題放在眼裡了,這以至於很多的工程舉動都只為自己而設計,從沒有考慮到那些小動物該怎麼辦的問題。


小民科


1600年至今,地球上有748種動物滅絕,4314種動物變成瀕危級,2851種動物變成極度瀕危級,在中國境內同樣也有很多動物已經銷聲匿跡。

一、穿山甲(2019.6.8)
喵大俠對於穿山甲的第一印象,還是《
葫蘆娃》裡幫助爺爺的那隻。可是沒想到在2019年6月8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佈: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是時間最近的動物滅絕事件!

不過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專家稱,目前中華穿山甲還有零星野生群體存在(出於保護目的,沒有宣佈地址),通過我們的努力保護還有希望存活下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杜絕偷獵穿山甲,更要杜絕食用穿山甲!

二、臺灣雲豹(2013.4)
臺灣雲豹是臺灣省特有的貓科動物,同樣也是臺灣省最大的野生動物之一。
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佈,基本可以確認臺灣雲豹已經滅絕。但其實早在1972之後,臺灣雲豹就再未見蹤跡。

臺灣雲豹的悲劇其實主要源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它們的美麗毛皮被認為是最上等的材料,它們的骨頭被認為是藥材。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森林大量砍伐,大量的臺灣雲豹被餓死,甚至還有一些被投毒的家禽毒死。

三、白鰭豚(2006.12)

白鰭豚
是中國長江特有的古老動物,有530萬年的歷史,有“水中大熊貓”、“水中女神”的稱號。白鰭豚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類因素滅絕的鯨豚類動物,也應該是最被大眾熟知的滅絕動物吧!

2002年7月14日,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琪琪”去世後,人們就再也沒有確切的活體白鰭豚記錄了。儘管IUCN目前還沒有宣佈白鰭豚的徹底滅絕,但2006 年11月6日,中外40餘名科學家藉助最先進的設備,對長江干遊展開了38天的地毯式搜索卻毫無收穫,已經基本上可以確定白鰭豚的滅絕了!

四、滇池蠑螈(1996)
滇池蠑螈是僅存在於雲南省昆明
附近的滇池裡的生物,根據詳盡的調查,自1979年以來沒有再發現任何個體。因此在1996年生效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中,滇池蠑螈等級為絕滅 EX。

但其實不只是滇池蠑螈,由於昆明湖的嚴重汙染,已經有大量生物遭到了滅頂之災。就以滇池蠑螈生活的滇池北部草海為例:80年代後,水生植被覆蓋面從100%降到了5%、水深從4m降到了1.5米、水生維管束植被100種,現存49種、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基本全部消失、浮游動物有42種消失、魚類32種僅存7種,現以外來魚類為主體、滇蛙被古巴牛蛙取代……


悅寵喵大俠


白鰭豚已經在長江中生活了2000萬年,最後一次發現是2002年,2006年時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的1700千米江段進行地毯式搜索,未發現一頭白鱀豚,因此懷疑白鱀豚已經滅絕。臺灣雲豹是臺灣特有的雲豹亞種,1997年至2012年在臺灣幾個保護區進行的相機捕捉研究都沒有發現雲豹的存在,因此該物種被列為滅絕物種。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初,華南虎的數量有4000只,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這個亞種作為一種有害動物被獵殺,數千華南虎因此喪生,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就沒有野生華南虎的記錄。

中國境內華中和華南地區曾經存在多種犀牛如印度犀、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但是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犀牛角具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癒各種各樣的疾病,而且犀牛角幾乎和黃金一樣珍貴,大肆對境內的犀牛進行宰殺,以至於犀牛在1922年從中國境內徹底消失。

然而,犀牛角主要是一種角蛋白的結構,這種蛋白質常見於人類和動物,與人類的頭髮和指甲的組分是相同的。因此,犀牛角在治療上述疾病方面和指甲或頭髮一樣有效。多年來,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驗,以測試犀牛角是否真的具有任何形式的療效或藥用價值。一次又一次,人們發現犀牛角並沒有任何療效。然而,許多傳統醫藥市場如此信任這些療法,以至於迄今為止,所有的科學研究基本上都被忽視了。

麋鹿2000多年來在中國廣泛存在,它有駱駝的脖子,驢的尾巴,像牛的蹄子和鹿角,常被稱為“四不像”。國內狩獵導致野生麋鹿數量急劇下降,在19世紀只剩下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中存在麋鹿,一位法國傳教士觀察到了麋鹿最後的種群,這個消息在歐洲引起了極大的興趣,隨後麋鹿被送往歐洲養殖。中國境內的麋鹿最終在20世紀初滅絕,直到1985年才有22只麋鹿從英國運回來,並從那時起在南海子皇家獵苑成功繁殖,如今,在多地都能看到圈養的麋鹿,圈養的麋鹿已經超過1600只。


科學閏土


中國近代滅絕的動物有幾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經常聽說的例如華南虎、臺灣雲豹、白鰭豚、中國犀牛、滇池蠑螈等,當然還有最近爆出的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無非是生存環境被破壞,個體被過分的獵殺,最終導致該物種在野外無法自然繁殖生存,最終面對的就是徹底滅絕。

華南虎

一種動物的滅絕分為多種情況,例如野外滅絕在野外找不到個體,一種是功能性滅絕雖然野外有個體但是不具備繼續繁衍發展的能力,當然還有徹底滅絕無論哪裡都找不到該物種的個體。例如華南虎就屬於野外滅絕,但是在國內的一些動物園中依然有華南虎的個體,並且也在繼續繁殖著,但是最終可能避免不了多帶近親繁殖最終滅絕。




老虎屬於貓科動物豹屬下的一種,老虎共有九個亞種華南虎是其中之一,是中國特有的虎種。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大量的華南虎個體,但是由於老虎在特定時期被列為害獸,僅僅幾年大量的華南虎被捕殺,數量急劇下降。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野外存在華南虎但是數量可能僅僅幾十只,進入21世紀以來野外難見其蹤跡。

白鰭豚

白鱀豚是古老的孑遺生物,它保持著其祖先的原始形態,因此又被稱為活化石。白鰭豚大約2000萬年前從太平洋進入長江水域,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水系,被稱為“長江女神”、“水中國寶”。





1980年起一條被稱為“淇淇”的白鰭豚被人工養殖,但是在2002年7月14日這條養殖的白鰭豚死後,沒有確切的白鱀豚活體記錄了。

臺灣雲豹

臺灣雲豹是我國臺灣省特有的貓科動物,也屬於當地的頂級掠食者了。一般體長在一米左右重20公斤。當然跟老虎、獅子等貓科動物相比是比較小的,臺灣雲豹生性膽小怕人,所以在野外很難看到它們的蹤跡。


臺灣雲豹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還大量存在,但是由於當地人發現其皮毛光澤漂亮,在大量的捕殺下在八十年代滅絕。

地球上的物種有數百萬種,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人類僅僅是其中的一種,因為發展進化出了文明,人類總喜歡以地球的主人自居,我們要知道物種的滅絕不僅僅是減少一個物種,而是會影響一塊區域內整體的生態平衡。我們要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個好的家園,首先不要過分的去幹擾自然野生動物。



科學黑洞


“白鱘滅絕了!”

這是我看到條推送題目後,第一個直觀的反應。

同時,這也是新年伊始,中國長江水系無數已經滅絕和正在滅絕路上,物種發出的最後的悲歌。

白鱘滅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論文中稱,預計早在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便已滅絕。

這個消息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一則遲到了十年的嘆息。

或許同學們仍舊未能分清楚什麼是白鰭豚,什麼才是白鱘,但初次聽聞便已是永別。

白鱘

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是一種生活在長江的大型肉食魚類,分類學上屬鱘形目長吻鱘科白鱘屬,是我國的特有魚類

白鱘有著較長的頭部

極為延長突出的吻部,頭長整體可達體長的一半以上,白鱘體呈梭形,身材修長,體表深灰色,裸露無鱗。白鱘的眼睛極小,視力很差,但它長長的吻端和頭部,分佈著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狀的皮膚感受器官——陷器和羅倫氏器,這是它獨特的“眼睛”。

白鱘是兇猛的大型掠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為食,口中有細密的小牙,在長江水系中,白鱘是當之無愧的魚類王者。

在古代,體型龐大的白鱘曾經分佈於中國各大河流中,在華北和近海亦有分佈。《詩經》中的詩句“有鮪[wěi]有鱏[xún]”中的“”,便是指的白鱘。

可惜伴隨著2020新年的鐘聲,詩經時代廣泛迅遊於江河的王者之魚,我們已經無緣再次親身目睹。

為何再見

作為一種大型洄游魚類,白鱘們數千萬年來,都會在每年清明節前後,順著長江逆流而上,溯游至宜賓江段和四川省江安縣江段產卵,幼鱘孵化後再集群往河流下游遷移。

白鱘的產卵量很大,根據研究表明,一般在體重35千克的個體懷卵量便可達到20萬枚,因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我國並沒有限制白鱘的捕撈,每年捕獲總量25噸左右的情況下,其種群數量仍保持穩定。

然而,因為長江上出現的新事物——

水壩,卻將長江的生態平衡徹底打破。

大型水壩對於洄游魚類的打擊可謂是災難性的。橫亙江面的水壩們徹底擋住了白鱘、中華鱘、鰣魚等魚類的洄游產卵路線;或許這些向來在長江上下橫行無阻的物種,到死都想不明白是什麼攔住了它。

白鱘最後一次出現,是在2003年1月23日左右。來不及等到2020新年鐘聲的敲響,白鱘便在2019年最後的時光裡,被宣佈了滅絕。

結語

或許這並不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但願我們將來,不用真的只能去水族館,才能看到魚。


貓先生內涵科普



臺灣雲豹

臺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為臺灣特有亞種動物,是臺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僅次於臺灣黑熊。

臺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臺灣的西方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

Robert Swinhoe

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臺灣獼猴、臺灣黑熊、臺灣石虎、臺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

4. 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China).onlinelibrary.wiley.com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臺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臺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臺灣雲豹。以臺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只,但都不是臺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家進口的巽他雲豹或其他亞種。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魯凱族(1900年左右)

目前臺灣唯一能見到的臺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日治時代,臺灣雲豹被稱為“高砂豹”,當時已數量稀少,臺東廳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海岸山脈及蕃地的“高砂豹”為“天然紀念物”。

國立臺灣博物館內的臺灣雲豹標本。

經過臺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2013年4月宣佈臺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2014年4月認定臺灣雲豹已經滅絕。

白鰭豚

白鰭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稱白 鯨、白 、白旗、白鰭、白夾、江馬、青 、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一種淡水鯨類白 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這是白鰭豚科中唯一的獨特物種。

中國在“大躍進”時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號召使白鰭豚不再受保護,漁民們開始捕殺白鰭豚,曾經設立了生產皮包的工廠,所用原料就是江豚的皮(其中可能有白鰭豚的皮),但是不久後便被關閉。儘管1980年代之後保護措施不斷加強,但偷獵或誤獵現象仍時有發生,許多白 豚不敵人類先進的捕撈設備,葬身於此。

白鰭豚身軀大,入了漁民為捕撈江中小魚而設下的漁網,會不斷地掙扎,使漁網亂雜,很難再及時從漁網中救出,對白鰭豚豚群有著直接的傷害。

除了人類活動的因素外,其自身的繁殖能力較差也是原因之一。白鰭豚所屬的鯨目水生多數早在數萬年前遷入海洋的鹹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鯨目淡水豚類種群數均小,其中至今剩餘的五種淡水豚均是瀕危物種。此外,根據遺傳學的研究發現,白鰭豚的遺傳多樣性很低,這也加劇了滅絕的速度。

2002年第一頭被捕獲的活體白鰭豚“淇淇”死去,被人工飼養22年半。

在2006年11至12月維持六週的野外科考沒有發現一頭,這物種被確認為功能性滅絕,就算是還有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難維持並延續種群。

死後的淇淇被製作成了標本,身上被噴了一層標本油漆滇池蠑螈

滇螈(學名:Cynops wolterstorffi),又名滇池蠑螈,為蠑螈科蠑螈屬的兩棲動物,俗名娃娃蛇(昆明),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雲南等地,多生活於滇池周圍及其附近的小水塘、水溝及魚塘以及稻田內。

1950年,這種蠑螈在昆明湖非常豐富,在繁殖季節看到成千上萬。

滇螈生活區域

1956年昆明市(包括西山官渡兩區)人口約20萬左右,現增至100多萬人。滇池周圍人口不斷增加,工礦企業林立,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加處理向滇池排放,致使溶解氧和透明度降低,水質變壞。

來自日本寵物網站的照片,疑似滇螈

1970年“圍湖造田”以後,草海水面縮小一半多。這些被填平的沼澤地帶是滇池蠑螈主要棲息地之一也同時被埋葬. 同時,家養鴨養殖和引進外來魚類和蛙類物種也對滇螈造成了致命一擊。

1979年以後,調查小組在滇螈棲息地附近再也沒有找到標本了。故此認為滇螈在1979年滅絕。

異龍中鯉

異龍中鯉(學名:Cyprinus yilongensis,又譯異龍鯉,俗名紅眼尖嘴、小紅眼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鯉屬的其中一種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亞洲中國雲南省異龍湖等流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異龍湖。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1版1印)記載了異龍中鯉。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樂佩琦、陳宜瑜《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1版1印)載:

“異龍湖在1952年和1971年兩次開河放水,造成水位劇降 4米以上,水面大為縮小,湖岸大面積的淺灘、石礫場及湖灣乾涸,魚類棲息和繁殖場所遭到嚴重的破壞。
異龍湖,雲南八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1979年和1980年又連續兩年乾旱,至1981年 4月竟發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湖乾涸20余天的罕情,使本湖特產魚類的異龍中鯉絕滅。由於異龍中鯉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種的滅絕已成事實無可挽回。”

童星童趣


滅絕原因大致有二——

1.人類捕獵

比如20世紀60年代滅絕的高鼻羚羊,雖然長得有點醜,但這個野生環境下已經滅絕的物種,其雄性的羊角是名貴的藥材,雄性被瘋狂獵殺,那其自然狀態下的分佈密度,就大幅度降低,以至於如今近乎滅絕。

除了藥用,還有商業價值。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貴婦們對於真貴皮草的熱愛和需求近乎瘋狂。

臺灣的雲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大量捕殺。當然,城市化的推進,也讓森林面積大範圍縮減,雲豹的生存環境不斷被擠壓。

2.生態環境的變化

白頭鸛!一種美麗絕倫的大型涉禽。

和鯨頭鸛一樣,活生生把自己閉上了絕路。白頭鸛比起鯨頭鸛,有過之無不及。

它的交配必須在特有的氣候環境下,對於降水、氣溫都有著近乎苛刻的條件。不合適就不交配。

這感覺很類似於現在一部分丁克,因為空氣質量不好、食物安全問題等,索性不生。


不入流的大劉


中國近代什麼動物滅絕了?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由於人類的捕殺和環境的破壞,目前已累計有300多種動物從地球消失,而我國地大物博,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也存在物種滅絕的現象,下面小地就來簡要的列舉一下我國已經消失的7種動物(按大致滅絕時間排序):

1、1906年滅絕的雲南閉殼龜

雲南閉殼龜是我國特有的物種,主要棲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以小魚、小蝦以及蚯蚓等為食。由於人為捕獵及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目前該物種的自然數量極為稀少,屬於野外滅絕狀態。

2、1916年滅絕的新疆虎

新疆虎在未滅絕前主要分佈在新疆中部,因主要生活在由庫爾勒沿孔雀河至羅布泊一帶而又被稱為羅布泊虎。新疆虎的平均體重約為195公斤,是僅次於北方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亞虎的第三大虎。


新疆虎的滅絕主要是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羅布泊一帶森林逐漸消失,而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到破壞,新疆虎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加之人類的捕殺而逐漸滅絕。

3、1922年滅絕的中國犀牛

中國犀牛也被稱為“大獨角犀牛”,它是一種曾廣泛分佈在我國南方各省的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這三種犀牛種群的統稱。

中國犀牛的滅絕主要是由於大規模的拓荒擠佔了犀牛的生存空間,使得種群數量不斷減少,而且犀牛的犀角被認為是藥用價值極高的物質,自古就被大肆獵殺,而近代以來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對犀牛的獵殺直接導致了種群的滅絕。

4、白頭鸛[guàn](滅絕年代不詳,20世紀50年代已無野生報道)

白頭鸛是一種大型涉禽,主要分佈在我國沿海及內陸沼澤、泛洪區,生活在在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雨豐富的區域,主要以魚蝦為食。

白頭鸛是一種比較神奇的禽類,其繁殖與否竟然取決於氣候變化,如果氣候不穩定就不會繁殖,畢竟靠天吃飯還是得控制一下種群數量的嘛。而白頭鸛的滅絕恰恰是因為近現代以來氣候環境異常所致,不過氣候環境的變化罪魁禍首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5、20世紀60年代滅絕的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因鼻樑腫大、彎曲而得名,原來主要分佈在俄羅斯南部、蒙古國以及我國新疆北部一帶,儘管高它屬於世界上“最醜”的動物之一,但是雄性羚羊角是名貴藥材,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獵殺的對象,目前我國的野外種群已經滅絕,其棲息範圍也縮小到俄羅斯南部小小的範圍內。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高鼻羚羊已有引種回國的措施,在甘肅和新疆一帶半散放養,為物種的恢復做實驗。

6、1972年滅絕的臺灣雲豹

臺灣雲豹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我國臺灣省的一種斑紋獵豹,主要棲息在臺灣島中央山脈東部和南部山區。

臺灣雲豹的消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由於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使得雲豹失棲息範圍不斷縮小,食物來源也隨之減少;二是一些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追求豹皮製作皮大衣以及用豹骨做藥方,導致大量的雲豹被獵殺。

7、2006年滅絕的白暨豚

白鱀豚素有“長江女神”、“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一種僅產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及附近河流、湖泊內的特有物種。

作為小型淡水鯨,白鱀豚的的滅絕除了自身種群數量稀少、生長較慢且繁殖率很低以外,可以說是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比如水利工程的修建既阻斷了魚類的洄游路線,也使得長江水域生態環境一分為二,江面大型船隻的穿梭對白鱀豚的安全構成直接的威脅,而汙水排放則導致長江及其支流水質遭到破壞,以及過度捕魚等這些都在導致白鱀豚滅絕的重要原因。


地理那些事


穿山甲,一種可愛的動物,但是由於中國傳統的緣故,它一直遭到捕殺,數千年來不曾間斷。中國有穿山甲入藥的傳統,而且需求頗大,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穿山甲被捕獵的數量越來越多,穿山甲也越來越少。中國人不僅是用其入藥,而且還食其肉。這不僅導致大陸地區了中華穿山甲的急劇減少,也導致了越南、老撾等地穿山甲數量的降低。因為需求很大,穿山甲遭受了滅頂之災。

穿山甲入藥,是穿山甲最大的不幸。現今我國仍然批准用穿山甲入藥。因為大陸地區穿山甲數量已經極少,所以很多都是走私而來,也造成了其他國家穿山甲數量的減少。

在利益面前,可愛的穿山甲竟然被我們傷害到了此種程度。

穿山甲是一種益獸,與人類幾乎沒有任何競爭,也不會傷害人類,反而對人類有益。穿山甲是捕食白蟻的高手,在一片面積約350畝的森林中,只要有一隻中華穿山甲存在,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蟻種群。

現存的穿山甲也可以說是孑遺物種,因為他是僅存的鱗甲目哺乳動物。保護好穿山甲使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不僅僅是穿山甲,將野生動物禁止入藥,應該形成一種機制,這樣就不會產生買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們的野生動物才可以自由地馳騁。

中華穿山甲雖然已經到了這種程度,但是其仍然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將其推動成為一級保護動物,是我們全民的責任。

空有鱗片,卻保護不了自己

這次綠會宣佈穿山甲功能性滅絕是令人極其震驚的,功能性滅絕當然並不表示是滅絕了,野生德穿山甲當然有。但是其密度顯著降低,數量急劇減少。這就造成了其後代繁殖會出現困難。因為穿山甲分佈於各個地區,不是連續成片的。而且穿山甲通常一胎只有一隻,其繁殖能力也不是很強,而且中國對穿山甲的人工繁育研究較少,目前還沒有攻克,根本趕不上對大熊貓的研究。如我們的人工繁殖技術得不到改善,穿山甲真的會走上滅絕的道路,我們的後代只能從圖片中欣賞穿山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