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少見這樣用力至深的短片,全片的人物角色、人物臺詞、畫面場景、表現手法、鏡頭語言都經過縝密的思考,製造出讓人目不轉睛的13分鐘的華麗冒險。相比於改編的139分時長的印度電影《調音師》,我更中意原汁原味的13分鐘的法國《調音師》。如果說印度版的《調音師》是豪華套餐,那麼法國的《調音師》就是小食拼盤,與大飽口福的豪華套餐相比,我更喜歡食不果腹的小食拼盤,那樣才會回味無窮。本文試著從不同角度解讀這部於2010年上映的13分鐘的懸疑短片的意味深遠的魅力。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2010年在法國上映的短片《調音師》以其獨特的視聽語言、別具一格的風格,深受觀眾喜愛,在豆瓣上超20萬人評分,9.2分的高分甚至好於98%的短片,在專業評分網站IMDB上評分也高達8.1分。


《調音師》由法國導演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達尼埃萊·萊布倫、格萊高利·嘉德波瓦等人主演。該片於2011年榮獲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


影片講述了天才鋼琴家阿德里安,在夢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遭遇了人生滑鐵盧,跌落谷底。在經過休整後,阿德里安重新振作,併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但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卻意外地知曉了一起剛剛發生的兇殺案…… ,原本以為影片會再掀高潮,卻不料戛然而止,故事十分突兀地結束了。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片頭用倒敘的手法把結尾先行說出,引出了更多的謎團: 為什麼這個盲人只穿條內褲在彈鋼琴?為什麼他要為這些他不認識的男人女人彈琴?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觀眾在影片中尋找答案。


短片《調音師》用十三分鐘將觀眾帶進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之中,影片前部分慢節奏地講述了一個失敗的天才鋼琴家的生活、命運、經歷,後部分卻突兀地將生活化的場景轉換成了兇殺案現場,反轉的急切,正是導演的高明之處,讓人猝不及防。


要想用短短的十三分鐘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難度可想而知,但導演深諳短片的精髓,巧妙地運用鏡頭細節的表現、音樂的渲染、人物內心獨白,將充滿戲劇性的生活融入到十三分鐘的影像框架中。作為以情節取勝的短片,《調音師》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01.視聽語言——視覺:細節鏡頭的運用為情節的發展做鋪墊、引導,使得故事的講述更加流暢,行雲流水般的鏡頭感鋪面而來,給觀眾視覺上的衝擊。


  • 特寫鏡頭設置懸念
    :影片一開始就運用大量的表現細節的特寫鏡頭來鋪設懸念:幽暗的房間,坐在沙發上的男人面無表情,光著上身、只穿著一個短褲的男人在獨自彈奏著鋼琴,跳動的琴絃時而急時而緩,在男人身後站著一個表情凝重的女人。畫面動靜結合,營造出一種扣人心絃的緊張氣氛,這樣的畫面難免會讓觀眾充滿疑問:到底發生了什麼?結局會如何?


  • 細節鏡頭的寓意:主人公阿德里安一直吃糖的細節蘊含著嚐到甜頭後欲罷不能的誘惑,對他來說,裝盲調音師,可以獲得更多報酬;過紅綠燈與老太太的搭訕,則顯得有些諷刺:一個盲人提醒看得見的人過紅綠燈,揭示了主人公謊言世界的自我驕傲……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微弱鏡頭,卻在豐富著電影的主題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 近景鏡頭下主人公肢體動作:在主人公站在門外的一系列動作:翻看日程本、摘墨鏡看門鈴、反覆按門鈴……,老婦人開門後有意將門反鎖的動作都將懸念一步步加深,正是在主人公執著下,電影情節才得以繼續進行。
  • 移動鏡頭渲染緊張氣氛:在影片高潮,即在影片最後,主人公彈著鋼琴,老婦人站在身後,此時鏡頭從右到左移動,由主人公到老婦人再到主人公的鏡頭,在鏡頭的移動與人物靜止的狀態中,營造出了一種緊張懸疑的氣氛。

俗話說要抓住一個人的心就先抓住他的胃,如何在短短十三分鐘抓住觀眾眼球,那就必須在短片裡注入深入人心的要素:

①視覺語言——鏡頭

“電影是視覺媒體”,“要展現不要直言”。

電影用影像敘述故事,而這是講故事最經濟的方式。當你製作一個短片時,節儉就是一切。要為你的角色設計視覺背景故事,並通過影像把他們的性格、職業、社會地位等表現出來。

榮獲1991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最佳短片獎的短片《共進午餐》裡有一個細節:名流婦人在使用叉子前先把它擦乾淨。想想這個動作暗喻了什麼?這個特寫鏡頭自然是為了展示作為名流,高雅、文明、禮節是必須要有的。


緊扣觀眾心絃的故事情節

由於短片時間有限,因此在影片開始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至關重要,這部影片呈現的是怎樣的世界?我們是否認同主角的行為?故事情節是否合理,是否能緊扣觀眾心絃,讓觀眾的情緒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化?

短片不是電影敘事的微縮版。創作短片所需的技巧和創作長片是一樣的,只是時長長短不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長片該有的,短片影視作品也必須要有。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02.視聽語言——聽覺:音樂恰到好處的運用、渲染,使得故事的節奏更加緊湊,烘托了氣氛,使得懸疑迭起,結局走向撲朔迷離


影片在開頭和結尾運用了同一首鋼琴曲,起到了首尾呼應、貫穿全片的線索作用。在比賽的舞臺上,男主人公的手指落在琴鍵上,隨後畫面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隨著悲傷低沉的音樂響起,一個為自己失意的人生彈奏鋼琴曲的失敗者的形象頓時躍然紙上,鮮活了起來。


第二首曲子開始時,鏡頭在主人公“裝盲”的工作場景中不斷切換,向觀眾展示了主人公的工作性質,同時,故事也在緩慢地進行。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曾說“音樂可以稱做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談話,被一切人理解”,馬克思也說過“音樂是人類第二語言”。足見音樂的敘事力量是直接、直白而又有力的,音樂的運用,填充了碎片鏡頭剪接之間的敘事留白,使得故事情節有了圓轉順暢的轉折。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在與服務員對話、在女孩面前彈琴,時而緩、時而急的音樂不斷地交錯,揭示了主人公驕縱的內心,也為後面的故事情節做鋪墊。欲罷不能的自我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裡,顯然主人公在漸漸迷失自我。


影片最後,在充滿危機的場景中,主人公卻彈奏著悠揚緩慢節奏的鋼琴曲,在大多數影視作品中,基本會以急促而又激昂的音樂表現人物的緊張感,藉此來調動觀眾情緒,但《調音師》卻反其道而行,用舒緩、平靜的音樂來掩飾主人公內心的恐慌。


影片在音樂聲中戛然而止,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思考。嵇康有詞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嗟嘆未絕,而泣涕流連矣。語言是表達感情的更為高明的方式,“託物言志”,電影也如此,借用音樂,表達感情。音樂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裡創造的情緒中去。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03.人物內心獨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營造神秘感,表達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


“我不是為他演奏,而是為我身後的人”。以這句為開頭的獨白,在主人公的視角下,故事漸漸成型。在前部分,主人公內心獨白是輕鬆,甚至帶著濃濃的驕縱感,他為自己“盲人”調音師的職業而感到高興,觀眾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可以請清晰地瞭解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影片後部分,主人公內心獨白的語氣變得恐懼不安,在面對生命受威脅的場景下,沒有人能夠真正地做到淡定,主人公內心獨白的語氣不在輕鬆,此時,恐懼充滿他的內心。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影片最後以主人公“我在彈琴的時候她不能殺我”的獨白而結束。此時,主人公的命運會如何?也許已經不重要了,留白才更具有想象的神秘感,調音師是否被殺,答案存在於觀眾的心裡。


是人,都會有內心活動,而內心的活動都是隱秘、不可探知的。我們又知道人會自我思索,所謂獨想心思,在電影中被稱之為內心獨白。 一旦用上了獨白,就可以將影視中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內心活動用語言的形式盡情地,毫無隱蔽地,完全公開地展示在觀眾面前。這樣就能夠清晰地揭示人物最隱秘的內心世界。使觀眾能夠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使讀者能從靈魂心底的層面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由此,也可見這樣的人物形象往往可以成為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情感的,有著活的靈魂的影視中的成功形象。而《調音師》中主人公的內心獨白,無疑豐滿了他的人物形象。

《調音師》——短短十三分鐘,卻演繹了一出撼動人心的華麗冒險


開始的獨白與結尾相呼應,開頭鋪設懸念,結尾解釋懸念,對於一部只有十三分鐘的短片影片來說,是及其考驗導演“自圓其說”的能力的,一旦交代不明,解釋不清,就會淪為“爛尾片”——狗尾續貂。


結語:

短片《調音師》沒有宏大的主題,甚至沒有鮮明的人物性格,甚至沒有華麗、宏偉的鏡頭語言,但即使如此,它仍舊取得了成功。精心佈局的細節鏡頭、恰到好處的音樂、細膩的內心獨白,使得《調音師》成為一部撼動人心的十三分鐘的華麗冒險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