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挖掘人性的電影很多,大多數電影在結局往往將人引向善的頓悟,至少也是以“人性本該如此”的命題方式來反向證明“人之初,性本善”。

《調音師》改編自法國一部短片,故事架構很新奇。

他沒有將主人公定位成一個臉譜化的角色,而是在一系列的經歷中層層撥開主人公的心理,在不斷的反轉和不同的視角下將人性的複雜如抽絲一般一縷縷的呈現。

主人公多面的形象讓整個故事更具迷思色彩,乃至結尾,觀眾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是不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筆者看來,這個故事的分界線,應該是阿卡什真正變成盲人的前後。

西米的謊言,阿卡什的眼睛

主角一:“盲人”鋼琴家阿卡什住在為殘疾人優惠提供的小閣樓上,在樂器店授課維持生計,同時賺取可以去英國倫敦參加比賽的錢。

《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阿卡什


一次偶然的機會,阿卡什認識了蘇菲。

蘇菲為阿卡什提供打工賺錢的地方(蘇菲爸爸的小餐館),兩人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下逐漸對彼此產生好感。

主角二:西米是著名演員普拉默的現任妻子,普拉默與前妻生有一個女兒,女兒似乎不太承認這位新媽媽。

《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西米


二人最開始的一段對白在家裡。

普拉默在給西米拍美食短視頻,突然間西米開始抓狂,說著一些讓普拉默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話。

而後恢復正常,告訴普拉默自己在練習一部劇裡面的一個場景,據此可知,西米也是一名演員。

主幹情節:阿卡什受普拉默邀請去家裡為他和西米的結婚紀念日彈奏鋼琴。

這個時候觀眾已經知道阿卡什並不是盲人,而是在扮演盲人,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為了藝術,在黑暗中能爆發出更為強烈的創作靈感。

但事實上呢,自從他扮演開始盲人,享受到了政府對殘疾人的扶持,博得了眾人對天才盲人鋼琴師的同情,甚至於收穫了蘇菲由同情、崇拜產生的愛意。

阿卡什來到普拉默家,看到餐廳地上的一灘紅酒和倒在地上的一具屍體。

阿卡什的生活乃至人生,從這裡開始轉變。

西米的謊言。西米後來承認自己殺了鄰居老太太,對阿卡什也動了殺心,但是卻告訴阿卡什普拉默不是她跟情夫所殺,而是自己拿起手槍走火了。

西米不說實話,因為在殺鄰居老太太的時候,阿卡什是見證人。

在對阿卡什起殺心的時候,阿卡什是當事人,謊言圓不了。

而對於普拉默,阿卡什只是看到死去的屍體,至於怎麼死的,只有西米和曼諾拉知道。

筆者認為,是西米和曼諾拉聯手謀殺了普拉默。

根據西米的視角,普拉默進門之後沒有找到西米,隨即聽到廚房傳來聲音,從普拉默的神情來看還以為妻子在錄視頻之類,但是廚房門打開後卻是衣衫不整的妻子和正在起身的曼諾拉,此時,普拉默面向廚房門,拿起手槍,對著兩人,如果槍走火,應該是朝後,普拉默向後倒。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普拉默背靠著廚房門,面朝外,地上破碎的紅酒也沒有因挪動東西的痕跡,說明西米在撒謊,唯一的可能性應該是二人聯手殺害了普拉默,開槍的那個人或許就是西米。

阿卡什的眼睛,西米的肝臟

阿卡什在目擊了這一切後就去警察局報案,本劇又一重要反轉出現,警察局的頭頭就是和西米偷晴的情夫。

曼諾拉對阿卡什產生懷疑,跟隨阿卡什回家考察阿卡什是否真的盲人。

而後西米去找阿卡什,並且用一把假槍暴露了阿卡什最大的秘密。

《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尖叫面具


不得不說西米的心狠手辣,提前做好萬全準備,不僅在貢品裡放了毒,而且當著阿卡什的面在咖啡下毒,總有一個能夠得逞。

阿卡什醒來後,眼睛瞎了,女友跑了,還被曼諾拉追殺。

說實話,電影看到這裡我是同情阿卡什的,至少是面對如此歹毒而又聰明的女人,阿卡什幾乎完敗,心想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是絕地反殺。

從這裡開始,就是阿卡什自導自演的劇情了,什麼是真實發生,什麼是杜撰,取決於你願意相信什麼。

影片最後阿卡什用柺杖甩開一個倒在自己前面的易拉罐。

阿卡什最終選擇把西米送去孟買以獲得高額懸賞,讓自己有錢治眼睛,然後去歐洲,並且編造出一個讓自己體面的故事,但是自己已經出現邏輯混亂。

具體細節包括驅車前行時兩次路過同一棵樹,西米手裡莫名其妙出現的利器,還有兔子,一隻看似有眼病的兔子。

《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兔子


片頭的兔子與片尾的兔子柺杖,都像是欲蓋彌彰一樣,阿卡什選擇先讓自己相信這件事情的發生,再加上點合理想象,變成一個對外版本。

到這裡筆者不禁想問,整個故事真的只有最後這一刻阿卡什撒謊了嗎?

比如說,阿卡什是完全瞎了嗎。

會不會是他先去黑市上找醫生,詢問能不能治好自己的眼睛,畢竟阿卡什經濟狀況不佳,在正經醫院又容易暴露自己,然後聽說了關於肝臟懸賞的信息,才開始謀劃挾持西米。

最後曼諾拉真的死了嗎,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死亡,阿卡什的版本似乎是在電梯裡開槍被反彈的子彈打到,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在電梯裡被活活悶死,只是後一個版本更為殘忍。

阿卡什在自己的故事版本里塑造出一個聰明(策劃反殺)、正義(二人皆是罪有應得)、弱勢(眼睛瞎了還被騙去賣腎)、善良(勸醫生放過西米)的形象,這些形象以及西米的狠毒形成的強烈對比造成的一種理所當然的後果就是,當他告訴蘇菲自己的這個版本後,蘇菲說:“我覺得你應該把她賣到孟買去”,這樣阿卡什至少會在內心減少負罪感,用愛人能夠理解自己的心理來勸慰自己。

《調音師》:你所看到的惡還不是真的惡

蘇菲


可是就如同筆者前面所說,導演只是想讓你相信你所看到的東西,這個故事結局已定,至於過程發生了什麼,出現了何種狀況,完全可以由當事人杜撰,或者由觀眾自己領悟。

這也是本部電影最為出彩的地方,封閉式的結局背後是一個更為開放的解讀空間。

至於人性的討論,筆者認為沒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

只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面前,我們看不到人性的深淵,也無法準確定位不同的人在心理上的初衷,正是這種深與淺的張力編織了人性的美與醜,且無限昇華,讓人不由自主、津津樂道。

最後筆者想說,不管什麼時候,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