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和老媽掉水裡,先救老婆的男人都有病!”

“老婆和老媽掉水裡,先救老婆的男人都有病!”

01、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昨晚跟一個朋友掰扯到很晚。

她覺得婆婆偏心,待小姑子比待她好。

倆人一塊兒拎東西,明明她拎得更多,婆婆卻先問小姑子沉不沉,隨後才問她要不要幫忙。

小姑子生病,婆婆著急得不行,又是掛號又是預約。輪到她生病了,婆婆也關心,但看得出,此關心非彼關心,雖然該送的關懷都送了,但心裡卻並不怎麼擔憂。

家裡吃的喝的都是如此,不是說待她不好,只是所有待遇一旦跟小姑子比,總會有那麼點親疏差別來。

朋友心裡不忿得很,跑來跟我吐槽。

我問她:憑心而論,婆婆待你好嗎?

朋友說:倒還不錯,該盡的義務也算盡了,還幫了我們不少忙。

我說:那你不忿什麼?

朋友說:我和小姑子以後都一樣給她養老,說不定我還要承擔更多,她憑啥更偏向自己女兒?

聽到這裡,我有點無語,人要給自己找不痛快,華佗在世都救不了。

往小了說是不豁達,心胸不夠寬。

往大了說,這就是沒自知之明。

“憑啥你待自己的女兒比待我好?”聽聽這叫什麼話,一個人得有多失心瘋,才會問出這種問題?還用得著解釋麼,那是人家的親女兒,你說憑啥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自知之明。

“老婆和老媽掉水裡,先救老婆的男人都有病!”

02、“我和你媽掉水裡,先救你媽吧!”

剛結婚那會,我跟老梁開過玩笑:“我和你媽掉水裡,先救誰?”

老梁第一反應是打哈哈迴避,被我纏不過了,才敷衍地說:“救你,先救你!”

我笑道:“沒想到你這麼虛偽。”

我要是真信了這鬼話,我就是個呆瓜。

我倆是閃婚,算起來,總共相識不到半年,我是得了失心瘋,才會指望一個相識半年的男人,放棄自己媽媽來救我?

別說我只是中人之姿,這麼反人性的事,迪麗熱巴和古力娜扎都辦不到。

望姐妹們周知:他媽是他媽,你是你,他媽養了他二三十年,他救他媽合情合理,如果你奢望他拋下媽媽來救你,不好意思,這叫非分之想,你想多了。

這跟愛不愛你,沒有半毛錢關係。

回到上文中的婆婆和小姑子也一樣。一個家庭娶了兒媳婦,婆婆能夠尊重、愛護兒媳婦,就算功德圓滿了。

而要求婆婆待自己比待小姑子還好,這就叫強人所難——何止勉強,簡直有違人性。

怎麼可能呢?你待你婆婆比你媽還好嗎?

又要舉我自己的例子了,我自認為是個好兒媳婦,吃的喝的穿的,過年過節的旅遊和一年一次的體檢,都給公婆安排得妥妥的。

但我也心知肚明,哪怕對公婆再怎麼好,也不可能比得上自己親爹親媽。

我願意把所有存款都給自己爸媽,但你叫我給公婆,我做不到。我在外面看到好吃的,會第一時間想到爹媽,不是不惦記公婆,而是我真的做不到,我的腦子想不到,細胞記不住,潛意識辦不到。

理解親疏之別,就是理解人性。

“老婆和老媽掉水裡,先救老婆的男人都有病!”

03、“再忠誠的伴侶,也有中途離開的可能。”

婚姻中,我們總要不斷俯下身去,一次次地窺見人性,理解人性。

最近看到一條微博熱搜,說一位92歲老爺爺,在老伴走了幾年後,又開啟了一段黃昏戀,跟一位七旬老太領了證。

本來挺溫馨的一則新聞,評論底下卻多是指責老爺爺的:“幾十年的老伴,才走了幾年,就耐不住寂寞了?”

我能理解這種指責中潛藏的對愛情的失望。但很遺憾,這就是人類再真實不過的本性。一個九旬的老人,目之所及,皆是無盡孤獨。他渴望能有一個老婆婆,跟他聊聊天、做做伴,撫慰他孤獨而又漫長的晚年,至少耳邊能有點人的動靜,不用一個人面對長夜和死亡。

這跟忠不忠誠又有什麼關係呢?

不過是一個人本性的渴望,和本性的恐懼罷了。

你可以不支持,但必須嘗試著去理解。

去年看《大江大河》,雷東寶和萍萍的愛情,賺足了大家的眼淚,情深似海的恩愛夫妻,奈何萍萍卻意外早逝。其時雷東寶尚在壯年,他為萍萍守了好多年,守到萍萍的父母家人,都勸他再找一個伴。

後來雷東寶果然又遇到了一個女人。女性觀眾卻齊齊不買賬,我在微博上、抖音上,刷到很多女人的評論:“再愛又有什麼用,還不是另娶她人了。”

坦白說,我有點震驚。

這得對人性多缺乏想象力,才會指望一個年富力壯的男人,為了亡妻終生不娶啊。

他是一個人啊,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靈魂,傷口會癒合,記憶會衰退,即便他對亡妻的感情再堅貞,遇到了別的好女人,那顆堅硬的心也會被打動,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再設身處地想想,誰不曾有過一段刻苦銘心的初戀,結束以後,難道我們就終生不娶不嫁了麼?怎麼可能呢,三年五年後,該幹嘛幹嘛,我們還是會愛上別人,這不很正常麼?

這就是人性啊,跟愛不愛又有什麼關係呢?

“老婆和老媽掉水裡,先救老婆的男人都有病!”

04、“再高尚的靈魂,也有卑鄙的時刻。”

既然寫到這裡,我就再往深一點聊聊。

我們寫作者們經常聚一塊兒吐槽,說出軌的話題看似簡單,但其實最難寫,因為稍有偏頗,就會被人罵死。

你必須把出軌男人和小三塑造得大奸大惡。

他不配擁有親情,也不配擁有友情,他不可能見義勇為,也不可能心懷善良,他只能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否則就是寫作者三觀不正——你怎麼能把一個對感情不忠的人,寫成愛崗敬業、樂於助人的好人形象呢?

但在現實生活中,出軌的男人真的可能是個好人啊。

他很可能對家人畢恭畢敬,為朋友兩肋插刀,在單位勤勤懇懇,對鄰居客客氣氣,他看起來就是一個親和友善的好人,但他就是出軌了。

這難道不常見麼?

壞人不一定都賊眉鼠眼,好人也不一定都濃眉大眼。

一個大奸大惡之人,看到受傷的小動物,也可能心存惻隱。一個品德高尚之人,面對美麗裸露的姑娘,也可能心存歹念。這就是人性啊,不是麼?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對人性的塑造往往越複雜。

嚴歌苓在《芳華》裡,塑造了一個“活雷鋒”的形象,他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拋頭顱、灑熱血,幾乎集合了所有優點和品德。

但是他面對心愛的姑娘,萌生了一次不該擁有的衝動。

這股衝動讓他成為了人人得而誅之的“流氓”,他只是抱了抱那個女孩,在眾人看來,卻比強姦犯更可惡。因為人們無法理解,“活雷鋒”怎麼能有汙點呢?

但人生在世,誰沒有汙點呢?誰沒有過一點齷齪的念頭,誰不曾幹過一點不為人知的壞事,看到多肉植物想去掐一掐,周圍沒人會隨手丟一團垃圾,菜販子多找了兩塊錢,忍不住就想把它昧下來……

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就像毛姆的那句名言: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嘗試去理解這種人性。

就像嘗試去理解婆婆為什麼會對小姑子更好。

只因為她是一個真實的人。

作者:甘北,100萬女性的孃家人,可以信賴的情感閨蜜。我寫男歡女愛,也寫世情冷暖!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你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