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山楂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林果樹樹種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山楂果實除鮮食外,大量用於食品加工、醫藥和保健,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山楂屬於陽性樹種,樹勢強健,生長旺盛,自然生長快,抗風耐瘠薄,抗寒耐旱。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中性和酸性沙質壤土或肥沃土壤均生長良好,粘性土壤上生長不良。與山楂傳統的栽培模式相比,山楂的計劃密植、矮化密植及山楂與其他作物間作等3種常見的栽培模式具有經濟效益好,便於管理和機械化操作,是當前生產上逐漸應用的山楂高效栽培模式(表1)。

1 山楂傳統栽培模式與高效栽培模式比較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一、計劃密植栽培模式

20世紀80年代許多產地採用先密後稀的栽培模式,即將永久植株和臨時植株按各自採用不同的管理措施,達到早結果、早豐產的目的。在管理上,永久株以幼樹整形擴大樹冠為主,結果為次。定幹高度50~60cm,按自然開心形先促後控,冬夏結合整形。臨時株以結果為主,無固定樹形,生產季適當疏除過密、重疊、病弱枝以改善通風光照條件,強旺枝進行環剝或環割,有利於提高坐果率和花芽的形成。樹冠鬱閉時將臨時株間伐或疏移另行栽植。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瀋陽農業大學在丘陵坡地進行的山楂計劃密植試驗,永久株株行距3m×4m,臨時株株行距為1.5m×2m。結果後,對臨時株逐漸回縮或間伐,株行距變為3m×4m或4m×6m。近年來在山楂主產區,新建計劃密植山楂園面積較大,3年開始結果,4~5年產量迅速上升。魯中山區的費縣進行每666.7m2栽333株、222株和111株3種密度栽培試驗,供試品種為大金星、大綿球和小棠球。栽後2年結果,第3年每666.7m2栽222株的產量表現較好,平均產量667.5kg。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株行距1.5m×2.5m的磨盤山楂密植園5年生每666.7m2產量達1847.3kg。但隨著樹齡的的增長,出現園內光照明顯不足,產量下降,果個變小,著色不良,成熟延遲等現象。計劃密植園必須適期疏間臨時株,保證光照,確保永久株的正常發育,保證山楂穩定的產量和良好的品質。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進行了計劃密植山楂園適期疏間並移植建園的試驗,磨盤山楂7年生疏間株行距為4.5m×2.5m和暫未疏間的株行距1.5m×2.5m進行比較,疏間處理後的永久株產量是密植區的2.35倍。6~7年生臨時株移植更容易成活和結果。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二、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種高度集約化的栽培模式,是利用各種措施促進果樹矮化,進行密植的栽培法,是實現山楂優質高效發展的重要種植制度。目前山楂矮化密植栽培已成為生產中的常見栽培模式。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2.1

利用短枝型品種

山楂中的短枝型品種有北京地區栽培的京短1號,山東地區的算盤珠紅子、短枝金星等。這些短枝型品種表現為樹體矮小、樹冠緊湊、短枝多、矮化性狀明顯,並具有結果早、豐產的特點。算盤珠紅子一般栽後3年結果,4年生平均株產量10kg。聶家峪1號7年生樹高1.90m,冠徑1.75m,生長高度只有同齡對照品種山楂的50%。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2.2 利用矮化砧木

山楂的矮化砧木有軟核山楂、水栒子、毛葉栒子、遼寧山楂、毛山楂、甘肅山楂、火棘等。以栒子作為山楂的砧木,當年秋季嫁接,第2年秋季出圃,定植第2~3年開花結果,與嫁接在野山楂砧上的植株相比,不僅生長快,而且結果早。賈平霞等用毛葉水栒子作為砧木嫁接粉口山楂和以野山楂作砧木嫁接粉口山楂,生長髮育情況,結果表明,毛葉水栒子砧木可使山楂短枝率增高,花芽容易形成,表現出樹體矮小,節間較短,具有明顯矮化早果效應。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2.3 合理密植與樹體改造

段厥文等人(1981)在江蘇贛榆縣進行山楂密植早期試驗,供試品種大金星,設置4個處理,株行距分別為1.5m×2m,2m×2m,2m×3m,3m×4m,即每666.7m2分別為222株,167株,111株,56株。定植後第3年開始有產量,以2m×2m的密度產量最高。說明在低山丘陵地區山楂樹通過適當密植,精細修剪,合理施肥,可以在單位面積內提前取得較高的產量。調查生長髮育結果表明,王壽東等建議大面積栽培山楂應採取株行距3m×4m的栽培密度,既能獲得早期豐產又能保持較長的結果週期。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三、 山楂與作物間作

農林業作物間作生產是一種土地利用技術和生產製度的總稱,即價值高的木本植物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統一經營。有些山楂產區採用以山楂栽培為主,在果園中間種其他作物,如小麥、大豆、藥材、綠肥等。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在太行山區的輝縣試驗山楂園中間種小麥和大豆,有效控制園地水土流失,降低風速,提高空氣溼度,明顯改善了園地的生態環境,山楂產量提高了39.9%,作物產量提高了17.5%。表明以果為主的間種園,採用株行距3.5m×4m的栽培密度為果農間作最佳模式。山東省棗莊進行了山楂-西瓜-花生-番茄1年4作4收的高效模式試驗,山楂株行距4m×5m,每666.7m2栽33棵,選用超金星、大紅子等山楂品種,行間種植2行西瓜,行距1.5m,墩距0.4m,每666.7m2種植667株。4月下旬在兩行西瓜間套種2行花生,西瓜拔秧前,在西瓜兩側各栽1行番茄,西瓜與番茄間距0.2m,株距0.225m,每666.7m2栽2372株。結合配套的栽培技術,使每公頃的純收入達到18餘萬元,增收效果顯著。在生產實踐中,山楂與農作物間作模作式很多,其效益各不相同。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四、 展望

計劃密植栽培模式根據幼樹期樹體小的特點,早期栽植密度大,能顯著提高早期單位面積產量,待到樹冠鬱閉時再將密植株疏移,疏移的山楂植株還可以作為果樹苗木為其他建園使用。但計劃密植模式中,由於永久植株和臨時植株採用不同的整形修剪方式,需要較高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管理比較複雜。山楂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種高度集約化的栽培模式,是今後國內外果樹栽培的發展方向。矮化密植栽培改變傳統粗放的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大為提高。利用矮化砧木和短枝型品種,採用早期促花措施如環剝實現早期豐產,收回成本早,經濟效益高。樹體矮化後便於噴藥、施肥、修剪和採摘,便於機械化作業,可以大大節省勞動力成本。但山楂密植栽培前期增大了苗木投資。矮化砧抗旱、抗風能力較差,要求在土壤條件良好,有機質含量高,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建園。相比傳統的山楂栽培,利用矮化砧生長的樹體容易早衰,山楂樹的經濟壽命縮短。所以選擇矮化密植模式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土壤條件及配套適宜的栽培管理技術才能取得較好的效益。因地制宜的合理間作可起到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間的作用,既提高了山楂園前期經濟效益,同時明顯的改善了園地的生態環境。

在以山楂栽培為主時,要充分注意到主栽作物與間作物養分平衡的問題,避免水肥競爭。由於株行距間作物的存在,不便於機械化操作,適用於幼樹時期的山楂園。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五、總結

未來山楂的高效栽培模式應主要集中以下幾點:①廣泛開展山楂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培育山楂鮮食品種和加工品種,提高山楂產量和品質。②合理密植,加快山楂園地標準化建設,山楂也應與其他果樹一樣,成園栽植,並形成較高的標準,改變過去野生和半野生的栽植狀態,形成高投入高產出的高效栽培模式。③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的高效栽培配套技術,加大山楂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花果疏除技術及適宜負載指標的研究,培養合理的樹形,配合合理的水肥管理,防止樹體早衰。④探索適應于山楂高效栽培模式下的機械化作業方式,加強機械化在山楂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應用,實現省力化栽培,減少人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山楂的這幾種高效栽培模式,掌握了定能實現高產、高質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有疑惑的請評論。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所幫助,請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以及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