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有幫助嗎?

我到老家在東原


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有幫助嗎?


肯定是有幫助的,當然僅限於漢語口語。

詩歌詩歌,詩本來就是歌。講究的就是抑揚頓挫,平仄起伏,清朗通順。

《詩經》時期,詩就是用來演唱的,所屬“風、雅、頌”就是民歌、諸侯獻歌和祭祀頌歌。都是有音樂和曲調附著的,所以詩是由演唱而生,與生俱來就有押韻、節奏感、起伏感這三大特徵。

隨著時代的進步,普通人的文學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都開始寫詩,而用於演唱的音樂卻進展不快。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寫了詩不再配樂演唱,這就是西漢初期逐漸出現的“徒歌”。徒,就是徒勞的徒,徒歌就是指清唱,不再配樂使用。

徒歌的出現,使詩逐漸從音樂中獨立出來,雖然依舊有漢樂府,後來的唐教坊、新樂府都還有用來演唱的詩,但是絕大部分詩開始成為只用來書寫、吟誦的文本文體,直到最終詞牌、元曲取代了演唱中的唱詞功能。


在曹魏時期,曹植在對佛經的翻譯過程中發明了梵唄,翻開了漢字音韻學的序幕。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大流行,漢字音韻學得到極大的發展。沈約、周顒等人發明了四聲標註法並且應用到詩歌創作,這就把從詩歌、漢字朗誦中總結出來的音調劃分規則再反過來影響了詩歌的創作,其創作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詩在吟誦、朗讀過程中聲調的高低交錯、四聲起伏,同時清朗平順,不會詰屈聱牙。

而唐朝時音韻進一步發展,武則天時期制定了平仄規則、近體詩(格律詩)規則、使得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公式化、套路化規避語病的全盛時期。也就是說用當時的官方韻書、按照格律詩規則排字布詞地創作詩,是完全可以避免音病的。

這就為詩歌的吟誦性、朗讀性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而唐朝的格律規則成熟之後,即便是不遵從格律的古體詩,在單句中基本上也會遵從平仄規則,因為這相當於唐朝人的小學漢語拼音,使用平仄屬於童學啟蒙。而格律只是聲韻學作詩的不完全歸納法,不遵守規則的詩雖然不是近體詩,但同樣可以好聽、好念。

唐詩全盛的時代,因為沒有印刷術,詩的流傳依靠的是口口相傳和手抄,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不好聽的詩,在當時就被淘汰了,基本上不會流傳到今天。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唐詩大多是念起來好聽,讀起來非常有韻味,細品又非常有意境的緣故。

因為這是文學史、詩歌史中的倖存者偏差。

留下的都是好的,都是在發音上帶有節奏感、帶有美感的。雖然古音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我們今天的“一、二、三、四”聲還是相符。所以留下來的唐詩,不論符不符合近體格律詩的標準,在我們今天讀起來依舊朗朗上口,如清音貫耳,可繞樑不息。

當然,你便是天天朗讀好的現代詩歌散文,背誦八榮八恥,同樣是對口語表達是有幫助的。因為口語表達的提高,除了口齒要練清晰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膽量。

唐詩超過現代作文的好,還是於在意境悠長。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非常好,口語表達練習的第一步就是能夠朗誦,朗誦唐詩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一.朗誦是對身體的一種鍛鍊。朗誦能夠鍛鍊臉部肌肉,鍛鍊肺活量,利於體內外氣體的交換,有益於心情舒暢等等。

二.朗誦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別是對內向的學生來說,可以變得大聲說話,多於交流。

三.朗誦有利於鍛鍊大腦,增強記憶力,開發智力,口、手、眼、腦、耳並用,鍛鍊協調能力。

四.朗誦有利於培養語感,提高讀寫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

長期堅持朗誦就會增強記憶力,鍛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五.朗誦一定要大聲,理解文意,帶著情感深入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誦。

形式有個人朗誦、多人朗誦、集體朗誦、伴樂朗誦、舞臺朗誦、視頻朗誦、情景朗誦等等。


地理科普


首先恭喜你選擇對了方向,朗誦唐詩當然對提高口語表達有很大的幫助。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熟讀唐詩300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的美,那是美到了骨子裡。特別是現代人不僅朗誦唐詩,而且譜曲歌唱,還有把唐詩編成故事,用視頻的方式表現出來,那種唯美的感覺,真是美不勝收。欣賞著美的意境,詩歌的內涵躍然紙上,常讀唐詩,不僅語言表達能力強,連同自己的內涵,欣賞能力,你這個人本身,都會詩情畫意很多。

唐詩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文章中引用唐詩,你的文采都會增添不少。

喜歡上唐詩,是從聽“婷婷姐姐唱古詩開始的”,每日聽婷婷姐姐唱配了樂的詩歌,哼哼唧唧也背會了不少,進而想更深的挖掘這些古詩,於是就看一些古詩欣賞,有名人講古詩,看詩歌小視頻,越來越喜歡古詩。

“腹有詩書氣自華”,時間長了,感覺自己也詩情畫意了,生活的情趣也多了,越來越喜歡生活 ,有時候感覺到詩人就同我們在一起,他們永遠生活在畫面裡,我們就是畫面外的知音。我們在偷偷欣賞他們,看著他們而陶醉。

特別是我國是中華文明古國,我們的特色就是我們文化的底蘊,所以讓我們的文化流傳下去,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唐詩宋詞,這是我們是中國人的象徵。

日本人捐給武漢物資都用詩來描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說明外國人認為中國人就是應該說唐詩宋詞的,這是對中國人的唯美印象,讓這種印象傳承下去吧!

所以朗誦唐詩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會提高我們的整個身心,你的外在美也會表現的淋漓盡致,你會有一個華麗轉身,趕緊開始朗誦唐詩吧!


幸福豆


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肯定有幫助。首先你的詞彙在增多,如果你背誦唐詩,久而久之,唐詩中的妙言佳句就能耳熟能詳,時不時也會出口成章;其次,你的口語表達會有韻律感,語氣變的輕柔,別人聽了會感到很舒服;苐三,能提高自已的自信心,原來說話怯場的,會變得從容自如。總之,朗誦唐詩不但對語言表達有好處,對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更有好處。


金星753


肯定的答案:“有”!

  • 口語表達看哪些?

  1. 內容要豐滿。不要言而無物。
  2. 表達要連貫,不要斷斷續續。
  3. 句子含義要清晰,不要詞不達意。
  4. 語氣要有感情。語氣的輕重,語速的快慢,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是不一樣的。如果千篇一律的重讀,語速也沒有變化。那就表現不出文章的意境。
  5. 朗誦唐詩,對於語氣的培養的作用是最顯而易見的。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呤”。另外對錶達的連貫以及對於文章的理解都有效果。
  • 其實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讓孩子去試兩週,必然會見結果的。
  • 最後推薦一個非常好的朗誦視頻:胡樂民的【將進酒】。

嫻意有效教育


朗誦唐詩對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很大,通過朗誦唐詩,大聲地讀出來。每天堅持,朗讀和默默背記她,背誦古詩文對提高朗讀者的語言文字能力大有好處,一方面既提高了口齒清晰伶俐度,又積累了許多知識和信息量,朗誦還能培養寫作水平,提高人格修養,同時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為在誦讀古詩文過程中,唐詩文的風格和藝術手法、思想情感無形中影響朗讀者豐富的情感,增強其自信心,造就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得到昇華,自信心大大提升,所有這些都對朗讀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大有幫助,一首好詩就是一個良師益友,堅持朗讀唐詩吧,朋友!


伍哥快樂生活


朗誦有助於口語表達毋庸置疑,其一,理清概念。

朗誦與朗讀概念不同,朗讀是聲音清晰、響亮讀出文章,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是聲音清晰、響亮背誦文章,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的要求不看作品,面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藉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

其二,誦讀好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朗誦如歌唱,陶冶情操,強肺健身;

朗誦如社交,情感交流,相互配合;

朗誦如吟曲,如痴如醉,回憶美好;

朗誦如體操,減緩衰退,預防痴呆。

朗誦益處多多,增強口際多交流,其樂融融,行動起來吧!


聯盟讀書時間


唐詩,是詩歌中的詩歌。它簡潔,優美,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對於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無疑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我們的口語表達的基本要求希望簡潔,優美且言之有物。這時我們借鑑唐詩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非常感人,在形容鞠躬盡瘁的人物時多麼貼切而又讓人震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非常貼切的表達了月圓人圓的美好願望。

所以唐詩中的優秀作品,可以幫助我們在口語表達時簡潔優美,抒情言志。口語表達中運用唐詩,能讓我們獲得安慰與共鳴,對現代人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啟飛教育大張老師


俗話說,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背誦對提高口語有幫助,但不是隻要背誦了三百首唐詩,口語就一定能提高。要知道口語的好壞還包括語音語調、語言的流利度、準確度和地道性。再者,語言是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你所背誦的內容只有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了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背誦是第一步,還需要通過溝通和交流來切實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陽光下的敏兒


唐詩是詞語凝鍊的頂峰、韻律的頂峰,語言之美是漢語的集大成者,抒情、明理,愛情、親情、友情,各個類別的唐詩形成了漢語文化的最高峰,至於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是肯定的,可以參照詩詞大會董卿、康震等人的風采,恰到好處的引用詩詞讓人耳目一新,腹有詩書氣自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