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有人說,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

用戶68204986925


說這話的人不是沒文化,就是別有用心。

首先說明,我不是所謂的明粉,更不是什麼明吹,就事實說事實。實際上,對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下這樣的論斷,都是極不負責任的。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明朝的名將、名士、名相。

首先說名將,這恐怕是所謂的“三無”裡面最站不住腳的一條了。明初的帝國雙璧徐達、常遇春,不說他們別的功績,單就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束燕雲455年被外族統治的歷史,就足以讓他們進入名將序列。

另外藍玉不算?都打到捕魚兒海了。就是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代名將吧,歷史上名將很多,封狼居胥的有幾個?明朝就佔了兩個。

就不提後面的戚繼光,袁崇煥等等等等這些後輩了。

其次再說說名士,這可真是一抓人一大把了,那個號稱詩畫雙絕唐伯虎的不算?編篡永樂大典的解縉不算?楊慎,徐渭不算?王陽明不算?人家不但是名士,還是聖賢!歷史上有幾個朝代有聖賢?

最後再說說名相,這個有些爭議了,如果非要說名相的前提是職務是宰相,那我真沒的說了,李善長鬍惟庸稱名相還差點火候。

可是這樣說對三楊,李東陽,楊廷和,張居正等人就太不公平了,人家沒拿宰相的薪水,乾的可全是宰相的活啊,關鍵是還乾的青史留名。名相必須要宰相就太膚淺了!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這是高曉松的“著名”觀點,對於這樣的觀點,你是信你就輸了。

一、高曉松的“荒謬”結論

高曉松本是知名的音樂人,家庭裡面有很多名人,都畢業於高等學府。

近年來高曉松參與制作了一些文化類型的脫口秀節目,如《曉說》、《曉松奇談》等,在裡面暢談中外歷史。

對於這樣的節目大家當作娛樂節目看就行了。

在某一期節目中,高曉松曾這樣評價明朝:

“明朝是個什麼朝代,大家各有說法。我個人認為,明朝是古代這十幾個朝代以來,我最不好意思說的一個朝代,最臊眉耷眼。我把明朝總結成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二、他是從狹隘的例子中得出狹隘的結論

為了證明的自己 的結論,高曉松一一解釋道:

“無名君——明朝的皇帝從開國皇帝一直到崇禎,都是說不出幾個。毛主席也寫詩寫到,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從來沒說出一個明朝皇帝怎麼樣當一個標榜。”

這段基本算是高曉松的原文,你看到他得出明朝無明君的話中就看出,是以常人說不出幾個來證明的,更是以“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來衡量的,按這個標準無明君的朝代多了去了。

再看無名將:

“無名將,大家都知道啊,明朝到了內憂外患的時候,全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這邊打清兵的袁崇煥,一文人,那邊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疇,一文人,沒有名將。所以明朝歷史上無名將,是和歷朝都不能比的。”

他是從文人打仗來否定明朝無名將的,彷彿徐達、藍玉等開國名將都被他有意忽視了。

再看無名士:

“無名士,沒有大名士,沒有大文豪,沒有大知識分子。”

“你看《古文觀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各種光輝的名字在那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宋朝也有一大片,清朝也有一大堆。明朝沒有,明朝最出名的大文人,留下點詩詞的就是唐伯虎。”

高曉松太會舉例子,拿唐宋八大家和唐詩宋詞來找證據。,

他說明朝最出名的是唐伯虎,還順口說“唐伯虎真正出名是因為周星馳的電影。”

真是想到那裡就說到那裡,毫無顧忌。

高曉松並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你的節目只是娛樂性質的節目,毫無歷史的嚴謹性。

不排除是為了節目效果而有意這麼說的,畢竟很多節目都需要“炒作”。

但是隨意點評歷史起碼要立足史實,娛樂人物還是不要隨意“跨界”的好。


微史春秋


三無朝代這話是高曉松說的。

我想到兩點:第一、有的人不瞭解明朝,自然容易產生這種看法。第二、有的人覺得很瞭解明朝,自然容易片面化。

第一、

論名將,春秋戰國,帶甲百萬;匈奴未滅,封狼居胥;貞觀開元,便要萬國來賀。

論名士,東周列國,百家爭鳴;建安風骨,竹林七賢;唐中宋始,便獨佔八斗風流。

在名將、名士方面,明朝自然不及哪些鼎盛時期,但卻也不差。

看看吧,開朝名將,抗倭英雄,與努爾哈赤對峙的哪些北部長城。

看看吧,劉基徐渭,唐寅陽明,與一朝八十七位首輔內閣。

對於第一種,不妨多去了解一下明朝。

第二、

高曉松會產生這種想法不過是想以歷史制高點來評價明朝,主旨類似於柏楊先生的歷史醬缸。

但是不去親身經歷那段歷史,從現代人的角度對歷史指手畫腳是否合理呢?

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瑰寶就是經驗和教訓,而不是讓我們用現代的思想去批判古人的存在。



歷史那些事1


拜某位音樂人所賜,明朝成了“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起初,這也只是音樂人的一家之言,在某些隱秘力量的推動下,竟也有了一定的市場。當然,只要不違反法律,對人怎麼評價都行;只是,正確的認識必須公正客觀,這點也毋庸置疑。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究竟是不是一個“三無朝代”?

明君,怎樣的皇帝才算是明君?如果說明君一定要擁有英明神武的模樣,舉手投足之間還必須有所謂的王霸之氣,那明朝還真沒有“明君”。雖然從現代的職業觀來看,明朝有幾任皇帝確實不太稱職,但是任性不聽勸的皇帝還真沒有。

也許是因為草根出身的緣故,明太祖朱元璋幾乎就沒折騰過百姓,喜歡折騰官員倒是真的。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在嚴格的權力制衡基礎上,皇帝想外出遊玩,官員都敢各種聲討各種勸阻,也不擔心皇帝會發怒砍他們腦袋。那麼,這種皇帝是明君嗎?

名士,怎樣的人才稱得上名士?如果是泛指知名人士,不知道徐光啟算不算?他的成績也不算多,只是在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均有研究而已。顧炎武算不算?清學“開山始祖”的身份高不高?李時珍算不算?好像他被稱作“藥聖”?

如果說名士要有氣節,那明朝更不缺了——中國自古就講究“忠臣不事二主”,明末抗清的力度遠遠大於某些朝代,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不計其數,僅可考據的人就多達八千與人!當年崇禎抱怨百官不上朝,是因為他不知道他的忠臣們早先他一步自殺了。

名將,怎樣的將軍才是名將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北伐”成功並統一天下的王朝,明朝趕走了當年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如果說明朝沒有名將,不知道當年的蒙古軍隊會怎麼想?蒙古鐵騎弱嗎?當時的歐洲人估計會豎起中指吧?

要說個人的勇武算不得什麼,明朝火器的威力也不是沒有載入史冊——在明人唐順之的《武編》一書中,記載了一種叫“水底雷”的武器,後在此基礎上改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漂雷,該武器的最好戰績是炸沉了一艘日本的大型戰艦。

明朝是不是“三無朝代”,結果已經很明顯了。不管怎麼說,至少“明朝是‘四不朝代’”的觀點大概無人質疑——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孤獨的修路郎


題主,你好。這個說法是某個歌手在裝名士的時候胡說八道,估計他就看了《明史》,或者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明朝說將有徐達、常遇春、戚繼光,其實最好的武將是朱棣;說名相,明朝無宰相,大學生就是宰相,于謙、張居正不知道算名相否?說無名士,王陽明、顧炎武算不算名士?請問一下那個歌手我說的人哪個不是?


風的節奏


也別用什麼“有人說”了,這話想來多數人也知道是“名士”高曉松說的,他在節目上侃侃而談,說明朝是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

可是,你信嗎?

他在節目上抓著鄭成功的母親是東瀛人,父親鄭芝龍曾為“海商”這一點,直言不諱,不對,應該是大言不慚地說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倭寇。

可是,你信嗎?

他去印度旅遊,說什麼一踏上印度的土地,就感覺被什麼濃濃的佛教氣息給包裹了。

可是,你信嗎?

印度人信仰佛教的人不足1%,哪來什麼濃濃的佛教氣息?如果沒有孫悟空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讓佛教在中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的話,有幾個人知道釋迦牟尼是哪個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高曉松原本是玩音樂的,後來可能是到了江郎才盡了,然後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風口成功打入了屬於他的“娛樂”時代。

看清楚,是娛樂!

他追求的是流量,是利益,所以對於他在節目上講到的很多東西,他並不在乎是真是假,他只在乎能不能製造噱頭,只在乎能不能一語驚人。

高曉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說出了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這樣的謬論,可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

拿“無名氏”來說,他說明朝沒有出名的文人,唯一一個有名的唐伯虎還是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推出來的,所以明朝沒有名士。

可是他後來又來了一句,《金瓶梅》是偉大的文學。

這本書是誰寫的?蘭陵笑笑生,蘭陵笑笑生是哪朝哪代的人?是明朝人,一邊說明朝無名士,一邊又這麼誇一個明朝文人寫的書,我實在無言可對。

為什麼他說明朝沒有出名的文人,只有一個從電影裡面聽來的唐伯虎呢?因為他根本不瞭解,哪怕他只說一個王陽明,我都能原諒他。

方孝孺不是?解縉不是?徐渭不是?楊慎不是?那個力挽狂瀾的于謙不是?

拿“無名將”來說,明朝真的沒有名將?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估計天上老是掉餡餅,所以一路打一路撿。

撿到了最後,撿到了一個皇位。

徐達一生戰功赫赫,朱元璋的第一號大功臣,誰敢說他不是名將?

常遇春不是名將?“常十萬”可不是吹出來的。

戚繼光不是名將?

鄭成功不是名將?

被評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的孫傳庭不是名將?

袁崇煥不是名將?

哪怕是于謙和王陽明這兩個名士,也能算得上是半個名將。

拿“無明君”來說,明朝難道真的沒有明君,只有一籮筐的昏君?這樣的明朝卻傳了16個皇帝,存續了276年之久。

這不讓人懷疑?看看上一個東家,才多少年。

朱元璋不是明君?可能會有人說他動了很多功臣,這是實情,沒什麼好說的,但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恰恰是因為他太“明”了,他太清楚哪些人和哪些組織結構會對自己的家產有威脅了,所以才會一一拔除。

朱棣難道不是明君?別以為有個靖難之役,就能抹除這位爺的歷史功績。

被清代史家極力推崇的“仁宣之治”,也就是明仁宗和明宣宗這兩位爺,你哪怕說他們稱不上百分百的明君,說他們是半個明君不過分吧?明仁宗也就是隻當了十個月的皇帝,真讓他在為時間長一點,成就絕對不低。

後面的便不說了,總之一句話,明朝雖然出了好幾個奇葩的皇帝,但是他們卻是懶而不昏,或者是庸而不昏。

明君,明朝當然是有的。

高曉松之所以會說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說來說去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對歷史不太瞭解,或者說只是看過歷史劇。

可是當前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雖說不少,但和某朝比起來,絕對是少得可憐,更重要的是沒有火起來,估計他沒怎麼看過,所以導致了他對明朝歷史不太瞭解。

既然不瞭解,卻還要強說硬道,那就只能胡謅亂語了。

人生建議:看高曉松說歷史可以,但是不能信他說的,至少絕大多數不能信,真要看到了自己喜歡的那部分的話,可以自己找資料看。


流浪的侯爵


如果嚴格意義上說明朝無名相還是說得過去的,那怕張居正再厲害畢竟他不是名符其實的相。明自太祖朝胡惟庸案之後,丞相一職永世取消,後世只有內閣首輔,尊稱閣老。如果說明朝無名將,那麼請問:徐達、常遇春、沐英、熊廷弼、餘大猷、戚繼光、李如松、袁祟煥、盧象升等算什麼?這還沒把王明陽這神人算在內。至於說名士:編纂《永樂大典》就有三位,楊慎、解縉、徐謂,于謙、王明陽誰又敢說達不到名士資格?李時珍、徐霞客雖然當世之人知之甚少,後世如何?以唐寅、祝枝山為代表的四大才子至少也算一方名士吧。


靜以修身4169760


【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此話出自於某位書香門第之家的歌手

這位歌手現今已經開始向文化類轉型了。而他的根據應該是來源於清編的《明史》。在《明史》之中,明代確實是一個少有名將、名相、名士的朝代。清編《明史》確實是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且史料充足,並沒有完全根據明代官宣史料作為全面的依據。因此史學家大都認可《明史》,相對認可《明史》中的史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術思想已經不再是大學等機構所壟斷的,因此伴隨著考古發掘的技術不斷進步,人們也慢慢地發現清編《明史》中的一些問題。

特別是《明史》中並沒有建州女真族在明代為官的記載,以及南明史料的缺失。

因此在部分史學家的探究之下,發現了清代在編輯《明史》時,歷經了三個階段,四代皇帝。且清代“文字獄”最鼎盛時期,就是乾隆朝編輯《明史》時爆發的。隨後,當《明史》編輯出版之後,乾隆就下旨銷燬了大量的原史料,導致了今天明代史料僅存3000餘件,是歷代大一統皇朝中,存世最少的一個皇朝。

也不能就說清編明史時,就全面篡改了歷史。《明史》與《明實錄》、其他野史之間的佐證,也證明了《明史》依舊是一部較為嚴謹的明代史料。哪怕是今天的考古,指出了《明史》中的錯誤,也因“孤證不立”的原則,而作為全面否定《明史》的依據,最多也只能證明《明史》在某處記載中出現了錯誤而已。

但是該娛樂圈的明星,在某些利益之下,作為公眾人物,說出“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除了作為公眾人物,做出草率的言論之外,更多的是這個定論其實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因為明史學家都不敢下這樣的定論。

明代確實無名相,但有名將、也有名士

一、明代無名相

明代無名相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明代確實沒有丞相制度,【民間稱丞相為宰相,其實是錯誤的,宰相只存在於先秦時期,秦統一六國後,設丞相一職後,宰相就已經不再存在了朝政之中,只保留了家宰一職】。

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就趁機廢除了傳承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同時也廢除了元朝的中書省制度。朝廷中的六部,是直接與皇帝對接的。

為了能解決繁雜的文書、文案,朱元璋後來又設置了四輔官,也就是內閣制度的雛形。此時的四輔官,雖然是天子的近臣,可朱元璋只給與這些翰林院大學士們五品品秩而已。

直至燕王朱棣靖難即位為永樂皇帝后,因多次親征,造成了政務處理上的不便,因此在四輔官的基礎上,設立了內閣制度,同樣延續了洪武大帝的設定,內閣成員的品秩依舊是五品官員而已。

同時朱棣並沒有將丞相的權利全部下放給內閣,而是隻給予內閣議政權,行政權分給六部,決策權依舊在皇帝手中。同時地方的權利也不是內閣所掌控,而是由六部負責

所以,明代早期的內閣是官小權小,可作為天子近臣的他們,又能制約六部。

這種現象直到明英宗後,才出現改變。但這個時期,明英宗也是隻提高了內閣官秩(給了正二品),決策權和行政權依舊沒有給予內閣。

直至明正德皇帝即位後,正德朱厚照為了躲避三楊及文官的束縛,遷到豹房內處理政務,因此內閣開始逐漸替代了皇權,掌握了民事的決策權和六部的行政權。

明嘉靖皇帝時期,嚴嵩的上位後明代的內閣首輔,才擁有“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權”,因此到了神宗萬曆皇帝年幼時,張居正的改革,才將明代的內閣推向頂峰,使明代的內閣成為了明政府的中樞,而張居正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所以明代的丞相只有李善長和胡惟庸兩人有丞相之名而嚴嵩和張居正“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權”。因此明代無名相,是對的

【張居正雖有賢才,卻私德有虧】

二、明代之名將

明初的名將有很多,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等,只是朱元璋的光輝已經壓制了他們。

要知道,元末明初的多次驚險的戰役,均是朱元璋親自打的……所以當朱元璋打好基礎,稱帝之後,他們才有單獨領軍作戰的機會。

另外,朱棣、朱瞻基也是一樣,大型的戰役,均是他們這些皇帝親征的,只留下了些不對等的戰爭給予底下將軍來分。

再則,明代的軍事制度,已經出現了轉變武將全面領軍的現象,只存在於明末崇禎後期

明承元制,為了制約地方軍閥的出現,同樣也施行了三司分權的制度,相互制約。軍隊中,明宣宗朱瞻基制定了兵備道制度,開啟了明代文統武的局面,又降低了宋代的“文昌武衰”的情況發現。

兵備道,簡便點就是從殿試的學子中,選拔優質的學生,進入到基層軍事機構為官,主要負責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等這些學子做到巡撫一級別時,已經是十多年後了,就算之前不會殺雞的白面書生,呆在軍隊十多年,也成為舞刀弄槍的黑皮書生了……

還有一點,為了避免軍閥的出現,明代參考了唐宋元的制度,制定了衛所制度,雖然將門(勳貴家族)依舊可以控制五軍都督府(負責軍令),可管理天下軍政卻是由兵部負責,同時基層軍隊,是由千戶、百戶直接管轄的,五軍都督府就算有軍令,也必須要和掌控軍政的兵部協調。

因此明中後期的五軍都督府,已經形如虛設了(主要就是負責兩京的內衛),大部分戰爭,是由皇權和兵部、內閣負責的、或是地方調動各個千戶,進行的圍剿。

明初的總兵官,並沒有無定員、無品級的,每當發生戰爭,皇帝或者五軍都督府給個虎符,就去統領其他的千戶或百戶。

直至明後期,總兵官才成了定例,為了能制約總兵官,明廷又派遣了兵備道出身的官員做為巡撫,成為地方總兵官的上司。

所以明代少有名將出現,也就是明初的各個將軍。直至嘉靖、萬曆時期,因為衛所制度腐朽,施行募兵制後,出現的俞大猷和戚繼光等人。

若是戚繼光還不是名將的話,那麼清代也沒有名將了……

三、明代的名士

若是集儒釋道大成的王明陽還不是名士的話……

也不知道那位娛樂圈藝人的博士家人們,會在飯桌上怎麼反駁他?

另外于謙、楊慎、徐渭,又怎麼說?

還有徐霞客……

以及寫下“食貨者、國之根本”的《大學衍義補》邱濬,又怎麼說?

導致那位娛樂圈藝人,說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是因為明代時期,文學及思想家已經出現轉變了,唐代的詩歌達到了鼎盛,所以後世無法超越;同樣宋代的詞已經足夠華美,因此元明時期,以小說著稱。可是大部頭的小說,對於娛樂圈來說,可能是字多了,看起來犯困,因此少有知曉。

南宋時,在連續國戰的失敗中,儒家出現了新的轉變,道德理學派和心學派成為了當時儒家學派的兩大學派,明初朱元璋需要重塑華夏文明,因此用禮法和律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道德理學派的地位。

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更為實用的“心學派”成為了諸學子的追求。因此邱濬、楊慎、徐渭、于謙等人粉末登場,他們雖然不以詩詞讓人們所熟知,可他們的思想,推動了整個儒家思想的進步。

要不,清代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學習的“致世經用”,真的是孔子教的?


無意冒犯他人……若有不妥,請見諒,就事論事而已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現在也是一線高中歷史教師。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筆者認為,這句話我覺得就有點黑明朝了。

首先我們來說下無明君一說法。

這個明君的定義在哪裡?沒事去江南兜幾圈的?舉手投足都是道貌岸然,英雄楷模的?

我們來看下明朝的體制,在朱棣時代,落實了“五復奏”死刑制度,即使是貴為皇子皇孫,甚至是天子,也是不能為所欲為的。要是在明朝,有皇帝大搖大擺的去江南遊玩,一定會有大臣在沿途擋著 ,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去勸諫皇帝回去,為啥?你出來玩,沒事啊?可是勞民傷財啊。那我們來看下,挨著明朝最近的清朝嘛!清朝,用一句話說,就是:磕頭多少說話。大家在一起就是開心,集體貪汙,一個和珅貪的鉅款就相當於國家財政幾年的收入。

其二就是說的“無名士”的說法。要說名士,這個我們就得嘮嗑嘮嗑了。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是誰??學點歷史的都知道,林則徐啊!可是你知道,外國人怎麼評價的嗎?說他有生理毛病,腿還不是直的。這名士,也不盡然啊!我們來看明朝,徐光啟,牛吧!他翻譯了《幾何原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代數幾何。隨後,還掀起了明朝大規模引進西方學說的浪潮。那他算不算“名士”呢?

第三就是無名將了。這種說法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我想問下,沒有名將,那個強大到歐洲都差點被他滅的蒙古是怎麼被明朝滅完的?不是說著搞笑嗎?肯定有人說了,元朝後期黑暗,騎兵衰弱了。那麼我們來看 明朝的軍事革新,線形火槍設計戰術,就是我們說的近代歐洲的“排隊槍斃”打法,這種打法不是歐洲人首創,而是明朝沐英首創。步騎火炮合擊戰術,也是當時明軍三大營首次採用,散兵線步兵戰術,更是明朝戚繼光首先探索,近代海軍梯次攻擊戰術,明朝完虐日本的露梁海戰上,就已經用到熟練。這三位不算名將?我想問下什麼人才算?

說以,說明朝是個無名將,無名相,無名士的三無朝代,有失偏頗。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明朝還是有名將:如徐達,籃玉等,只是朱元璋擔心他們犯上作亂,殺的殺,貶的貶,從不大書特書他們!

名相:張居正還算一個!其它確實不咱地。

名士:也有如於謙,陸象聲,王明陽等還可以!

老朱農民出身,經歷磨難,從一個農民到做皇帝確實不易,這樣的人有極自大和極自卑的雙重心理,所以總擔心自已皇位有人竊取,象劉幫一樣殺功臣名將,以為殺完,皇位安全。

他本人文化不高,所以也仇視清高的文化,他的後代亦如此!

但是老朱特體恤農民,減租稅,興農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