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自漢武帝以來,歷朝帝王登基後都用年號來紀年,像開元一年、開元二年、開元三年等等,但帝王們總愛換年號,頻發的更替使人們很難記住今年到底是什麼時候,所以聰明的中國人用十二生肖去紀年,簡單又好記。這種不確定性的紀年到大明朝就變得穩定起來,年號不僅可以紀年,也成為帝王在位的象徵。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古代用十二生肖和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葵)相結合的方法標示年份的更替。2020年是鼠年,又記作庚子年

大明第一代皇帝,朱元璋是個草根,歷經民間疾苦,在元末群雄爭霸中勝出,於1368年,在應天(南京)登基稱帝,他知道群眾的不容易,所以在紀年上也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我老朱當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洪武,假如哪天沒有洪武年了,我也就位列仙班了。

洪武朝時,太祖朱元璋為了江山永固,嘔心瀝血、煞費苦心。建國後,老朱論功行賞,功臣勳舊不僅給予高官厚祿,還且還給突出貢獻者一人一張獎狀——免死金牌;為了能保證大明江山本色不改,老朱一口氣將自己25個兒子分成王,誰敢來搶咋老朱家的江山,兒子們一起幹他;老朱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為了打擊覬覦江山的奸邪和損害社稷的貪官汙吏,老朱在國家司法之外,成立了錦衣衛,接連偵破了“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恆案”等系列大案要案。

眼見江山安穩、萬里無恙,老朱就等著退休讓兒子朱標來當個太平天子了,不曾想白髮人送黑髮人,朱標突然離世。老朱很傷心,兒子沒有了,接班人成了大明朝的頭等大事,自古“立長立嫡”,現在傳給那個兒子,其他兒子都會覬覦,少不了骨肉傷殘,所以老朱決定把大位傳給大孫子朱允炆。孫子年幼,不懂人世險惡,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又親自指導、督辦了“藍玉案”,這樣有獎狀的強人就沒剩下幾個了。

這朝外是沒有什麼危險了,朝內的太監也不得不防,老朱就寫了塊牌子放在大內:“內侍不得讀書,不準和庭外交通。”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南京朱元璋的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老朱拉著孫子朱允炆的手說道:“孫子,爺爺給你把路都修好了,好好幹。”老朱走了,葬在南京的孝陵,小朱接了班,洪武朝完了,建文朝又開始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年方21歲,廟堂之上能打的基本上被爺爺帶走了,剩下不少讀書人,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三個鴻儒,常常在皇帝面前耳提面誨,教導皇帝要寬刑仁愛,於是建文重新修定了《大明律》,去掉很多酷刑。天下一切都好,就是藩王太多,25個藩王人人都有屬國,都有兵馬,萬一來搶飯碗怎麼辦,建文就著手削藩,他的叔叔們個個自危,其中北邊的叔叔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騎著馬進了南京城,建文朝數了四年便沒有了,朱允炆從此沒有了下落。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明 天壇

朱棣成了大明的老闆,萬象更新,一元復始,所以改元永樂。南京太潮、秦淮河太吵,朱棣住著不習慣,就返回老家北平(今北京),北平還是老爸朱元璋起的名字,現在要做帝國的首都,這名字聽著不霸氣,他就給換成了順天這個名字。朱棣離開了南京,遠離了朱元璋的老墳,再也不用擔心老朱晚上會找他算賬了,從此把老朱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不僅在大內設立學堂教太監們讀書識字,還特別重用太監,宦官成為隨軍出鎮的高級官僚,還給宦官們成立了特務機構,東廠。除此而外,還派遣太監鄭和六下西洋,讓西洋諸國來朝大明。永樂朝文治武功樣樣都很棒,政治清明,北破蒙古、瓦刺,南並安南,但朱棣放棄了大寧府,這差點讓大明提前破產。朱棣累死在北征的途中,是第一個進入明十三陵的皇帝,大臣張輔、楊榮採取一貫秘不發喪的做法,政權平穩過渡給長子朱高熾。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明十三陵神道上的大象

朱高熾作為大明第四代BOSS,改元洪熙,在位僅僅十個月,洪熙元年五月就駕崩了。時光雖短也住擋不住他幹好事的腳步,首先他把前戶部尚書夏元吉從大牢釋放,併為建文朝的舊臣平反昭雪,取消了鄭和寶船下西洋,廢止宮刑,選賢任能,為長子朱瞻基留下了楊士齊、楊泰、楊薄等三位內閣成員。

朱瞻基即為大明第五代君王,年號宣德,他從小就被爺爺朱棣喜愛,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積累了分豐富的軍事經驗,為他後來徹底解決藩王問題打下良好基礎。此外,在書畫方面他有和宋徽宗比肩的才能。宣德皇帝掌舵大明十年,知人善用,有名臣“三楊”、夏元吉、張輔、于謙等,政治比較清明,後世將他和他父親的時代稱為“仁宣之治”,因為朱高熾和朱瞻基的廟號分別為仁宗和宣宗。作為一代明君,不是說他們沒有任何過錯,安南的丟失就源於他們二位。明代皇帝大多比較短命,朱瞻基38歲就撒手人寰,宣德爐成為他的時代符號。

長子朱祁鎮即位時才9歲,年號正統,國家運轉由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主持,

太監王振總是陪在他左右,等他親政後,王振成為他親密的朋友,他們曾計劃北征瓦刺,不幸的是他在土木堡當了俘虜。大臣于謙,為了避免靖康之恥的重現,擁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成為帝國的第七代君王,年號景泰,他變成了太上皇,也就失去了被利用的價值,平安回到了首都。景泰八年,投機分子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發動“多門之變”,朱祁鎮再次上位,改元天順,但他後來的行為一點也不順天,他冤殺了大明的功臣于謙;不容許自己的弟弟朱祁鈺進入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缺一位在順天登基的皇帝;他繼續寵信宦官,在東廠之外,又設立西廠,讓太監汪直統領。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景泰藍

朱祁鎮梅開二度,兩次上位,使得大明16個皇帝卻擁有17個年號。朱祁鎮去世後,長子朱見深立,年號成化,弱水三千他獨愛萬貴妃,上位後立馬給於謙平反,但他親近奸佞,太監汪直、梁芳以及方士李孜省、和尚繼曉等活躍於廟堂,朝綱腐敗。

他的第三子朱祐樘繼任大明第九位皇帝,年號弘治,是大明最後一位好皇帝,勤政節儉、不近女色,一生只有一個老婆,在位十八年使大明再度中興。他的童年比較坎坷,因為萬貴妃的專寵驕橫,從出生到六歲一直被偷偷的養在冷宮,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營養不良使得他身體不好,最後英年早逝。

他的兒子朱厚照,年號正德,但他一點也沒德,寵信太監無極限,在東西廠外又設內廠,劉瑾等一黨八個太監把持朝政,引導正德皇帝恣意淫樂,身體跨了,江山也危機四伏,寧王朱宸濠奪位叛亂,幸得文武雙全的王守仁勘定反叛。年紀三十一歲,駕鶴西去,折騰了一輩子,沒折騰出來一個兒子。

皇位落到14歲的堂弟朱厚熜身上,成為明第十一代皇帝,年號嘉靖,因為想給親生父親一個“皇考”的名分,讓士大夫們吵得滿朝烏煙瘴氣,最後他痴迷道學,不問朝政,致使嚴嵩、嚴世藩父子把持朝政20餘年,吏治腐敗、邊事廢弛,北有俺答入寇,南有倭寇侵擾,明朝的元氣就此大傷。

細數大明17朝16帝及錦衣衛、東西廠、內廠變遷和明朝百年宦官沉浮

明長城

朱厚熜的第三子朱載坖繼任大明第十二代君王,年號隆慶,高拱、張居正相繼為相,廢海禁,治邊事,戚繼光守薊鎮,李成梁守遼東,倭寇初平,俺答講和,海內翕然,但隆慶帝沉迷女色,長期吃媚藥,終於三十六歲精盡人亡。

大明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朱翊鈞登基了,他的年號萬曆,使用了48年,他登基時只有8歲,母親李太后聽政,國政全賴張居正,國家中興,但萬曆親政後,立馬剝奪了張的一切榮譽。因為對貴妃鄭氏的寵愛,他幾次要讓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代替皇長子朱常洛的儲君之位,在位二十多年不上朝,官員空缺也不管,朝政廢弛,此時曾經的官員顧憲成在無錫東林講學,常常評議時政,竟逐漸演化成黨爭。

漫長的48年後,皇長子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可他僅僅當了十天皇帝,就因為“紅丸”喪命,“紅丸案”和之前萬曆朝發生的“庭擊案”和之後天啟朝發生的“移宮案”成為輿論的焦點,在朝官僚有一部分人支持東林學院的觀點,被定義為東林黨,成為宦官魏忠賢政治迫害的主要對象。

魏忠賢的人生緊緊和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朱由校相連。朱由校是朱常洛的長子,16歲即位,年號天啟,他不喜歡當皇帝,只喜好做手工,朝政幾乎由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把持,黨同伐異,一時間血流成河,忠良盡屠,遼東經略熊廷弼慘遭殺害,邊境危機就此燎原

兄終弟及,天啟7年朱由校溺水而死,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他成為大明最後的帝王,年號崇禎。崇禎接手的大明千瘡百孔,烽火四起、災害頻發,民不聊生,17年內他頻頻更改內閣希望能力挽狂瀾,但事與願違,1644年,李自成於進入北京,迫使他掩面吊死煤山,在生命的盡頭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同他一同赴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