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縣誌(17)獨家文字版,牟平來歷比你想象的更復雜

古蹟

州志於古蹟一類,所列牟子國腄城、東牟城、牟平城、康公城、清陽城等,往往自相矛盾,其誤點有三:(一)誤認漢之牟平與唐以後之牟平為一,(二)誤認東牟縣與牟平縣為一,(三)誤認東牟郡與東牟縣為一,茲特逐加辨正,並擇地方名勝、與歷史有關者,一同匯列於左(注:下),以備考古之資。

(甲)城墟

牟子國。今縣非牟子受封原地,亦非牟子遷都之所,然與牟子國有關係者,或春秋時齊人遷牟,自牟以東,別無他國,稱地者指牟為標,遂統呼牟東為牟子國,今縣在其範圍內耳。(詳沿革)

按顧炎武《山東考古錄》所稱春秋以牟名國與地者有三:一為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之牟,即古牟國,其地在今萊蕪縣境內;一為宣公九年“取根牟”之牟,根牟東夷國,其地在今安邱縣境內;一為隱公四年“莒人伐祀取牟婁”之牟,牟婁祀地,在今諸城縣境內;均與今縣無涉。

又《焦志》雲:“周封牟子於齊,在今壽光境內,齊人忌其近於臨淄,逼牟子於牟平,以其在牟山平原為名者也。”其說本於《通志》。查《方輿紀要》於寧海州下,曾引《通志》之說,而斷其為“未可據。”至牟平系漢縣名,《元和志》以為“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是牟平得名自漢始,齊人遷牟之時,未嘗稱牟平,所謂牟山,當在今福山境,與俗傳今縣城北七里之牟山無涉。

又《州志》雲:“壽光境內,不見牟跡,或者初封泰山郡,春秋見逼於齊,遂播遷於壽光歟?竊謂牟子或即《路史》所稱根牟耳,《路史》注云:“根牟東夷國。”乃知萊夷之東,復有牟夷,泰山郡為魯地,蓋當宣公昭公之世,屢取根牟,故漸次播遷,終竄於東夷境而止焉,理或然歟?查牟與根牟系國名,牟婁系地名,三牟本各分立,曰根牟為魯所取,牟子為齊所逼,二國環境亦不同,州志牽合為一,非是。

腄縣。秦漢腄地,轄境不同,秦腄縣跨有今福山、棲霞、牟平、海陽、文登、榮成等縣;漢腄縣止有今福山、棲霞地;故今縣屬秦腄縣,而不屬漢腄縣。

《寰宇記》文登腄下雲:“在今縣西七十里清陽水側近,與海畔之罘山相對。”《齊乘》腄城下雲:“寧海州東三十里,秦漢負海縣,後併入牟平,唐初置清陽縣,後廢入文登,城對之罘山,臨清陽水,故名清陽城。清陽《漢志》作聲洋,丹水所出,東北入海。”《續山東考古錄》雲:“按清陽水即《漢志》聲陽水,今清陽河,腄縣在其側,而與之罘山對,《寰宇記》所謂今縣,指牟平縣,(即今牟平,為唐麟德三年所徙置者。”清陽水在其西七十里可證。若文登西七十里,安有清陽水?且何能對之罘山耶?隋及唐初,腄城本文登地,而今縣云云,似新置牟平後地誌之文,《樂史》仍沿舊志系之文登耳。《齊乘》以所謂今縣為文登,文登至今寧海州百許裡,除七十里得三十里,遂稱腄城在寧海州東三十里,亦思其地有清陽水、之罘山否耶?”

按《州志》辨《齊乘》腄城之誤,亦謂:“之罘山、聲洋水在福山境內,於欽(注:元朝方誌編纂家,原籍文登,《齊乘》作者)既曰對之罘山臨清陽水,腄城自不當在文登。"與《續山東考古錄》合。

育犁城(犁俗作黎,《漢志》作犁)。在縣西南城陰村南。

《寰宇記》《齊乘》並雲:“育犁漢縣,後漢省,併入牟平,在㵐港水側,以其地良沃,故名育犁。”其故城《寰宇記》以為“在今郡東南一百二十里。”(今郡指登州東牟郡言)《齊乘》以為“在寧海州西八十里。”均距今福山縣治不遠,而《福山縣誌》遂謂“縣東北五里宮家島後有舊城,土人呼為營子,疑即此城。”惟《明一統志》以為“在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東南當作西南)

按漢既置腄縣於今福山治,不應僅去五里又置育犁縣,且福山亦無㵐港水,㵐港由縣境三海山東流,中間會谿(xi,山谷)澗諸水,隨地異名,玉林河其一也。玉林河側有城陰村、玉林集,《州志》以育犁城為“當在城陰鄉之城陰村南玉林集北,(北字恐誤)玉林或俗呼育犁之訛。”《府志》亦謂“此城當在寧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查城陽村距玉林集八里,命名之義,當係指居城後而言,其村南地名南碑子,掘地時有古物發現,且距城一百二十里,與明《一統志》道里正合,其為育犁故址無疑。

東牟城,今縣治。

《元和志》文登縣雲:“東牟故城,在縣西北一百十里。《寰宇記》《齊乘》並以東牟故城為在文登縣西北十里。

按漢東牟縣即今縣治,唐麟德二年,析文登縣地,於東牟故城置牟平縣。《元和志》以為“在文登西北一百十里。”與今縣距文登裡數正屬相符,但元和時置牟平已久,志仍系之文登本不合,《寰宇記》文登縣仍沿其舊,傳寫者脫去“一百”二字,

《齊乘》遂據之,稱在文登十里耳。採《續山東考古錄》

又《州志》根據《元和志》,以為“文登去寧海一百十里,乃知古東牟城即今之寧海城。”所見甚是。乃忽又接雲:“牟平之稱東牟,亦猶萊州之稱東萊也,既置東牟郡國以轄文登,而以牟平為負郭邑。”是忘牟平、東牟為漢二縣,而誤認東牟縣為東牟郡也。查漢東牟國所轄,只東牟一縣, 未嘗轄文登,牟平別有封國,何能為東牟負郭邑?唐如意元年,雖曾於牟平置登州,(亦稱東牟郡即今縣治)轄牟平、黃、文登三縣,而不久即徙治蓬萊,普通稱東牟郡者,指蓬萊不指牟平;惟牟平土人習稱城東之牟臺為東牟郡,一方之言,未可為地理上公稱也。

牟平城。牟平城有三:一為漢之牟平,故城在今福山縣北三十里古縣社(俗作古現)或謂在福山縣西北二十五里牟城社,即武帝元朝三年封齊孝王子渫為牟平侯者也;一為高齊之牟平,故城在今蓬萊縣東南六十里,即天保七年移牟平縣治於黃縣東七十三里馬嶺山南者也;一為唐以後之牟平,故城即今縣治,即麟德二年析文登縣地,於東牟故城置牟平,縣治至今不變者也。漢與高齊之牟平,與今縣無干,所謂牟平城,特唐以後之牟平耳。

按州志於牟平城,誤認之點有四:所云“牟平、東牟為秦齊郡東境,漢置二縣,……然東牟、牟平剖符侯國,總不離乎今之寧州境。”是明知牟平、東牟非一縣,而必欲歸納一縣之中,既不詳牟平、東牟之所以分,又不悉牟平、東牟之所以合,其誤一;至其所引《隋書》《魏書》,任意切增減原文,查《魏志》牟平下雲:“有之罘山、成山、牟城、東牟城、劉寵墓、風山。”而《州志》引《魏書》則雲:“西有之罘山,東距成山、東牟郡城在焉。”《隋志》牟平下雲:“有牟山、龍山、金山、九目山。”而《州志》引《隋書》則雲:“西有九目山,南有龍山,而牟城城北七里牟山在焉。”窺其於引書之外,必加東牟郡城與牟城城北等句,是認東牟郡城與牟城為即今縣城,並認魏隋時之牟平,為即今牟平,其誤二;又云:“兩水鎮俱轄於牟平,……迨乎北齊及唐,又徙置於黃縣之中郎城,又徙治於蓬萊。”查北魏武定元年,始分東萊郡,於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天保七年廢東牟郡,移長廣 郡治中郎城。唐神龍三年,徙登州於蓬萊鎮南一里,(即今蓬萊縣治)亦稱東牟郡。《州志》所引,全系東牟郡城沿革,與牟平何涉?其誤三;又引《齊乘》雲:“故牟平城在登州東南九十里,漢縣,高齊天保七年,移置馬嶺山。”此乃唐以前之牟平,均不在今縣境內,而結論乃雲:“城因牟山之平原以命名,則故牟平城之當在寧海境也近是。” 移古就今,混同無別,其誤四。

觀陽城。在今縣西南半城村。

觀陽漢縣,歷代廢置不常,唐後始不復置,故城所在,其說不一,《府志》以為“在海陽縣西北九十里,遺址尚存,今名廢城。”《萊陽縣誌》以為“在縣東七十里觀山下,亦稱廢城。”據此則觀陽城應在海陽廢城。

張鍾峰雲:“青山鄉有觀水莊,(觀去聲)以其地在觀水也。《漢書》膠東國有觀陽縣,應劭謂在觀水之陽,……觀陽得名,以水不以山云云,今觀水社有半城,疑即其地,不宜以萊陽縣東七十里之廢城當之。”冷泮林《登州沿革考》雲:“觀陽在今寧海州西南百里,觀水之陽,其地今名半城。”據此則觀陽城應在今縣半城村。

按《北魏地形志》觀陽下雲:“有淳于城、觀陽城、昌城。”是觀陽曾經徙治,北魏觀陽與漢觀陽本非一城,或觀陽本在半城,而北魏乃徙治於廢城歟?今就半城村形勢觀之,環周隱隱有城式,村人種田,時掘得古磚古錢,錢以莽刀為多,或被土蝕結成一團,其為古城無疑。又半城村屬觀陽鄉,由村南繞村西者,為觀陽河,附近有觀水村,又有山名觀陽頂,聞其名義,知為古觀陽無疑。據土人稱“隋朝築城甫半而國變,工程未完,故名半城。”查《隋地理志》觀陽下雲:“後周廢,開皇十六年復,又分置牟州,大業初州廢。”果如土人所稱,當系隋築牟州新城未就,或重修觀陽舊城而然,非觀陽至隋始築城也。

寧海州。在縣城裹,明洪武初置,今廢。

金山所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初置,今廢為村。

清泉寨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明洪武初置,今廢為村。

附康公城、清陽城考

《州志》列有康公城,以為“州東十里村名莒城,其地坦夷可建城,或即此也。”查曹學佺《輿地名勝志》引《城冡(meng,後為蒙)記》雲:“康公城在牟平東十里,即田和遷康公處,又二十里為清陽城。”所謂牟平即漢縣,所謂清陽城即今福山城。去年以康公城為在今縣東十里,則又二十里焉有清陽城耶?《州志》又列有清陽城。以為“在今青山鄉古縣村。”其說根據冷泮林《登州沿革考》,與《齊乘》所謂“唐初置清陽縣,城對之罘山臨清陽水,故名清陽城。”不合。兩城似皆與今縣無干,故付闕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