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學習為什麼需要操練而不是講授?

手機用戶98513503942


口語學習為什麼需要操練而不是講授?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



口語當然包括普通話口語和英文口語。我是財智亮劍80後來自農村,18歲之前都生活在鄉下農村,上小學初中都是講土話方言。我們的老師都是用土白話教授我們學習知識,為此我們也能學到知識,但是普通話大家都不會說。為此我在18歲之後到了廣西省城南寧讀書時,才開始正式開口操練說普通話,因為沒辦法大家都聽不懂我說的土話方言,我也聽不懂別的同學說的土話方言,為了大家都能聽懂和交流只能一起練習和開口說普通話,當然我們也會相互學一點各個同學的土語方言,哈哈哈😄。

學會說普通話還是容易的,畢竟是國語,一個月左右我們同學都能夠很流利的交流了。但是我也在反思,以前在鄉下上學🎒那麼多年為什麼就是不會說普通話呢?因為大環境的原因造成的吧!80年代那時普通話還沒有普及,大家都不會說,鄉下電視機📺都很少,就算有也是黑白的電視機,可電視臺放的節目多數都是粵語的,只有新聞聯播才是用普通話說的。可是到了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全國普及說普通話已經很多年了,跟三十年前是不一樣的,現在鄉下小孩子都會說普通話了。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不會說普通話除外。原因只有一個,小孩上學,放學天天開口練習說國語普通話,不再像我們以前那樣只說土話。



但是現在一個更大的問題來了。英語在我國已經推廣了那麼多年,我們也學了那麼多年的英語,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不會說英文口語。問題何其相似,學習英語知識老師可以講授,但是要學會說英文口語我們必須要開口去大量練習和操練。就像游泳只是學是學不會的,必須跳到水裡去大量練習。



所以綜合以上所述,口語學習的關鍵在於操練而不是講授。學習英文口語,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財智亮劍李成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工具,而工具都是在使用中產生的,所以也應該在使用中學習,一邊用一邊學是最好的語言實操手冊。

我們時常羨慕一些人,精通幾門外語,你再化細看他的生活經歷,就是轉戰了幾個國家。你來到一個使用另外一種語言的國度,在當地學習語言,從生活、工作中學習語言要比你從書本上學習要快得多。

而在眾多科目的學習中,語言的學習是最需要操練的。如果說一些理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是要以講授為主,那麼語言的學習則正好相反,必須以實操為主。

1、像學母語一樣去學習新的語言。

從單詞到句子再到文章,首先是聽、說然後是寫,就和我們自已的母語一樣。

我們一生下來,家人先是教你說,然後你會說,用說表達了意思,滿足了訴求,達成一種與社會其他人的關係,然後長大了,再學寫。

我個人的體會最深,我們學了十年的啞巴英語,深受其苦,現在對語言的學習整個體系是對的了,除了應試外,很多人也很認可語言要邊練邊學,邊用邊學。

2、在操作中練習語法,熟悉語言環境下語法的變身。

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先有語言還是先有語法?

對了,先有語言,然後大家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一個規律,有人就把這種規律總結為語法。語法有所盡,而語言無盡。什麼意思呢?語法,一本薄冰先生的書讀完你就全部知道了,初高中的語法知識點基本可以把一種語言的語法涵蓋,但是語言的豐富卻是無止境的,語法也是在語言的豐富中不斷髮展的,所以,語言在操作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與使用要比尋求人講授要有意義得多。

相信我,哪怕你對語法瞭如指掌,可以回答出老師一個又一個問題,你也不見得會說一種流利的語言。

3、主動營造環境,用“IR”法去學語言。

既然實操對學習語言那麼重要,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我沒有一個外部環境,又如何練習呢?我開辦的《向外語討說法》主導的“IR”學習法,分享給大家,“I”是IMMERSE,就是沉浸的意思,現在中國越來越國際化,英語也作為一種國際語而無處不在,在你熟悉的環境中,對英語標識更敏感,人為地創造沉浸式英語環境,讓生活成為學習的一部分。“R"是replace,替代,用你掌握的單詞替代下母語中的詞語,使人體對新的語言建立新的反射。

只要改變觀念,再加上興趣,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精通幾門語言呢!


細麥兜


口語知識,比如主謂賓,語法時態等,是可以通過教師講授或者自己搜尋資料自學的,理論知識的獲得需要是思考和理解能力。如果你有很強的理解力,口語知識是可以速成的,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精通了口語的理論知識,就意味實際口語技能很好嗎?答案正如題主所問的,是否定的。擁有一門流利的口語技能,是需要實踐操練的。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規範實踐。“知識就是力量”,但前提是你要會靈活運用知識,甚至創造新的知識,嚴格來講應該是“知識的能力是力量”。

日常口語是一門綜合的能力,比如記憶(口語詞彙量),詞彙的組合(總不能隨意堆砌詞彙),創造,口語文化,以及個人自信心。正如,“師傅領上門,修行靠個人”所說的,這些能力是要靠自己實踐和操練,不是教來的,而是幹來的。在口語理論知識的引導下,反覆的操練,總結,操練。久而久之,就會孰能生巧,走向口語能力的高峰。


哈尼知奇


口語說白了就是說話,把想表達的都抖出來,就是地道不地道,合適不合適而已,可能有些表達會產生歧義,這個時候還是需要理論的支持了,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學大人說話會讓人爆笑,就是鸚鵡學舌不懂深意,英語也是一樣的,最好的就是每天熟悉,並且懂得何時何地,什麼場景下運用,這就可以慢慢懂得了語言的真諦,也會讓人覺得你不是書呆子。


鮑勃英文秀


學英語的關鍵是要用英語交流

導語:語言學來就是要用的,如果說學了語言不會說,知識啞巴語言,那麼就毀了語言的初衷和存在的意義,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下(*^__^*) ……

一、英語教學的實質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合理的英語教學模式,那麼,英語教學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當代教學論一致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組成的教育活動".就英語而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為什麼說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呢?

第一,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是彼此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學的效果是雙方互動的結果,也可以說:教學即交際(teaching is ofcommunication)。

第二,教學是活動,通過交際活動,學生在物質操作和思維操作上認識、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可以說:教學用交際(teachingis by communication)。

第三,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學生認識英語的進展離不開教師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教師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客觀效應。正是教學促進了這種交流,也可以說:教學為交際(teaching is for commmunication)。交際法提出交際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和手段,這是外語教學發展的里程碑。

二、課堂聽說交際活動的特徵交際包含"聽、說、讀、寫"四種形式,對於它們在課堂中的具體安排,我們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一方面,我們認為:這四種形式不能絕然分開,而是經常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際交流是聽說交流,而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聽說能力大大落後於讀寫能力,學了多年外語卻是"聾子"、"啞巴",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全盤考慮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聽說交際能力的提高勢必為良好的讀寫創造條件。因此,我們的觀點是:聽說交際活動應當作為外語教學的突破口。那麼,課堂裡的聽說交際活動有什麼特點呢?有人認為讓學生開口就算是進行交際了。其實這種觀念是有失偏頗的。舉個例子來說,老師先教學生被動結構,然後要求學生口頭把一系列主動句改為被動句,再讓學生用be done結構一一造句。這是不是交際呢?顯然不是。又如,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背詞組、背對話、背課文,這算不算交際呢?顯然也不是!事實上,課堂內的聽說訓練分為語言能力訓練和交際能力訓練。前者注重掌握語言形式,後者重在實際運用,兩者絕對不能等同。如果我們的聽說訓練一直停留在語言能力的階段,那麼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交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英語教學中一個令人遺憾的盲點。

三、聽說交際活動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語言活動與交際活動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我們認為語言活動是順利開展交際活動的必要前提與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結構與交際並不矛盾,必須引起同樣的重視。而在具體的操作中,則宜遵循先模仿後應用、先機械後活用、先語言訓練後交際的總原則來安排和開展課堂活動,具體歸納為pmmc模式,即呈現(presentation)、機械性訓練(mechanical drills)、有意義操練(meaningful drills)到交際性練習(communicative drills)。

雖然有些老師可能會認為機械性訓練稍顯過時,但正如littlewood所講的:"我們對語言學習的基本過程瞭解太少,不能斷言什麼對語言學習有幫助,什麼對語言學習沒有幫助。"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結構操練仍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手段,尤其是當教師希望把學生的注意力強烈地、毫不含糊地集中在結構體系中某一重要特點的時候。當然,機械性訓練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確、運用恰當,為以後有意義的操練及交際性練習作準備。

有意義的操練是把"意義"介入到結構中去,是我們在語言和功能間所架設的橋樑。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它與純機械操練的不同之處:(教師板書)i don't feel like……(go to the cinema/have aswim)

task 1:用所給詞組完成句子。

根據要求,學生會給出兩個句子: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i don't feel likehaving a swim. task 2:設計簡短對話,假設由於某種原因,你拒絕了朋友的兩個提議。

學生經過討論,給出下面的對話:

a: shall we go to the cinema?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going to the cinema.

a: then how about swimming?

b: oh no, i don't feel like having a swim. i'm reallytired.

通過對比,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後者的生動性。因為功能與意義的結合更接近於生活情景。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有意義操練的重要性就在於其"橋樑"功能。否則,功能與交際之間的距離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在經過了一定的操練之後,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交際練習的時機已經成熟,教師應設計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其語言能力,開拓其交際能力。這種練習的特點是要求學生綜合性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進行交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從一開始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不加控制。實踐證明,在交際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設計與所教內容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詞組和句型,能夠幫助學生擺脫無從開口或無話可說的尷尬,從而迅速進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交際訓練。交際性練習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最高形式,設計得當,學生樂於參與,其語言交際能力的發揮達到高潮,課堂氣氛的活躍達到頂點。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練習,這是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雖然課堂中的聽說交際教學需要教師花許多時間精心設計教案,可謂費時費力費心。但是,如果能夠通過我們的創造性勞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英語進行際,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同時我們也認為,聽說交際活動使教師的角色不再侷限於單純的講授者,而是根據需要具有了多元的特徵,如: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進行活動時的幫助者,學生表演時的觀眾與評價者,甚至是學生小組活動的參與者等等。師生關係發生了變化,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由此教學注入了新的內容,也更有利於教師能力的培養和開拓,真正體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

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思路進行英語教學,學生不僅在聽說方面的交際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也促進了讀寫交際能力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以前被動的聽講者轉變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他們的主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強化,從而增強了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造能力。這些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認為,聽說交際活動是英語教學的突破口,也是英語學科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異域頻道


口語屬於技能,就好比開車一樣, 不但需要理解知識,更需要上手練,形成記憶和條件反射,古語說:看一百篇不如自己練一篇,尤其需要說出流利口語,說的時候是不可能有時間還在想用哪個詞和語法,需要及時反應和交流,說的太慢,聽的人也會累或者失去耐心,這都需要長期練習,讓嘴部形成記憶才能脫口而出。


煙雨小玉


口語和母語學習一樣,每時每刻都在用,所以才熟練,那麼練口語一樣的道理,像打籃球,彈鋼琴,熟練工一樣,每天重複一件事,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好的,比如你周圍有同學,同事,與他們溝通時要用口語,多聽多練,循序漸進的過程,你的口語也會和你的母語一樣棒,我堅信一句話,多聽多練,孰能生巧。


一傢俬廚


我覺得真實的場景操練,遠比書本上的套路學習更容易學好口語,馬雲的口語一開始就是跑到大街上跟老外交流練習學來的,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木子李UFO


因為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證明了講授對口語學習起的作用非常微弱。

80、90後父母的學生時代,學英語基本上都是背單詞,背語法,背句型,背作文。每一節的英語課堂,老師的授課模式無外乎就是打開課本,挨個講一下新單詞的意思,使用方式,帶著學生多讀幾遍之後,開始到課文學習。新課文的句型,也會融入單詞的意思,一通講解之後,基本上一節課時間到,下課。

這種一節課95%以上的時間都是在講授,學生聽的也很認真,效果也不錯(大部分學生筆試拿到高分甚至是滿分)。而這種方式,僅僅是為了應試,不是為了口語提升。所以,80、90後的父母,到了大學一年級輕鬆能過四六級的考試,但是幾乎沒幾個人會申請口語考試。

因為口語不過關啊,學習的都是啞巴英語啊。

既然是口語,自然是需要說的,就像是語文一樣,從幼兒時期就開始說,爸爸媽媽最多的也就是教孩子發音,讓孩子模仿著學習,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操練。這些都足以證明,口語需要大量的說,當說的多了,語感出來了,自然也就能脫口而來。

在學英語的時候,講不能說不重要,畢竟當下我們還是需要考試,但如果說練習孩子的口語的話,比如說在低齡段的學習中,更多的還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多說多表達。

所以當下許多少兒英語啟蒙的機構,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會設立各種場景,讓孩子練習使用,把課堂交給孩子,讓孩子充分的說,達到培養英語思維的目的。


弗恩英語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我們學習的內容都能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知識型,一種是實操型。知識型的只需要懂,就能有用,比如我懂語法和單詞,就能寫基本的英語作文。而實操型就必須動手,即使你知道原理也做不出來。


我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炒菜,市面上食譜這麼多,根本不存在知識欠缺的問題,但多數人做出來都算不上好吃,只有真正動手不停地練才能慢慢從難吃到好吃。再舉一個極端例子,造導彈其實很多書都能講個原理一二三四五,但有誰能真正造出來?


而口語,從名字上就能知道,它是必須口頭表達的,只聽有什麼用?


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很諷刺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去了一個英語為母語的環境就能快速學好英語,但其實都是扯淡。以前迫於生計去美國的人,很多人雖然身在美國,但是平時交流的人還是華人,這就導致有人去了幾十年一樣不會說英語。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環境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是否有機會開口說,或者說你是否會自己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去說。


我有認識的很厲害的英語老師,她專教一二年級的孩子英語,能做到一二年級就開始記託福雅思的單詞。她的教學中就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派孩子們上街去用英語採訪外國友人。並且每天安排孩子英語自由採訪身邊的一個人。成果極其顯著。


而反觀國內的基礎英語教育,之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是英語“開口跪”,原因就是從來沒有開口的機會,何談“口”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