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的祕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央視紀錄片封面


1


世界文明的列車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轉向燈。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真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此類典型還有一例。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了打井採鹽的工藝,隨後歲月悠悠,幾無突破。

1859年8月27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靠近泰特斯維爾城的石油溪旁,美國人德雷克和比斯爾採用中國打井採鹽的辦法開採出石油。從這時起,石油獲得了生命,它點亮了當時黑暗的世界,也帶來了戰火和血腥。

石油被發現後,起初用作點燃路燈。過了三十多年,有些艦船上的工程師才嘗試將重油噴灑在煤炭上,以此增加燃燒效率。

1904年,“無畏艦之父”費舍爾出任英國海軍大臣,他雖是炮術專家,卻竭力主張石油替代燃煤,被稱為“石油狂”。他說:“石油燃料將使海軍戰略發生一場根本的革命,它將是一個喚醒英國的事件!”

在他的竭力遊說下,英國政府終於認識到石油的戰略價值,但是英國不產油,需依賴美國、俄羅斯和墨西哥的油田。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英國不願受制於人。

19世紀末期,西方國家派出多支地質勘察隊進入中東,他們相信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蘊藏有巨大的石油。

當時中東還在外強中乾的奧斯曼帝國的覆蓋之下,英國覬覦良久。最終通過王牌間諜賴利,獲得了波斯的石油開採權。

賴利利用了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和工程師達西。

19世紀90年代,波斯國王穆扎法爾·阿爾丁召見達西,要他幫助波斯建設鐵路,推動工業發展。1901年,為了預先換取大量現金,國王授予達西一項王室特許權:60年內,他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波斯自由探採石油,所有發現的與石油有關的財產,都歸他所有。

達西支付了大約兩萬英鎊的現金,並承諾找到石油後,從銷售額中提取16%分給國王。

這樣,達西得到了一張價值連城的法律文書,賦予他本人及他的繼承人或受讓人在波斯開採石油的特權,一直持續到1961年。

達西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賴利冒充教士,在1905年想方設法接近了他,通過花言巧語,說服達西把波斯石油獨家開採權轉讓給“虔誠的基督教”英國公司——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又稱英波石油公司)。

蘇格蘭金融家士達孔拿爵士當上了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的大股東,而他真實身份是英國政府的“白手套”。

英國就這樣獲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石油資源。1908年5月26日,英國勘探隊在波斯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波斯史上的第一口油井。

請記住這一天,從此整個中東的歷史軌跡被改變了。

在中東,古代波斯光明神奧馬慈達祭司場所點燃“火柱”的傳說流傳千年,如今中東岩石下果然有能燒的黑油。更多的西方勘探隊蜂擁而至。隨即,伊拉克、沙特、巴林、科威特等國相繼發現油田。

石油,給中東帶來無盡的財富,也讓這片土地變成“火藥桶”和“修羅場”。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拍了一部電影《黑金》,酋長們在感謝“真主恩賜”之餘,在西方的挑唆下,為爭奪“黑金”,彼此廝殺,到現在都沒消停。


2


當中東打出第一口油井時,丘吉爾登上歷史舞臺,作為新晉英國海軍大臣,他接過費希爾的衣缽,力主用石油替代燃煤,全面改造英國海軍艦船。

英波石油公司被選作英國海軍的石油供應商。

當時英波石油公司資金緊張,面臨著被荷蘭殼牌石油公司吞併的險境,丘吉爾趁機鼓動英國政府向英波石油公司投資220萬英鎊,以獲得51%的股權。

英國議會通過了丘吉爾的提案。這樣,英國海軍不但解決了石油供應問題,而且英國政府徹底控制了英波石油公司,財政資助變得合法化。

11天后,薩拉熱窩的槍聲將世界拖入了災難的深淵。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年輕時的丘吉爾(中):一戰爆發時,丘吉爾時年40歲,已經是英國海軍大臣


石油,直接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與英國海軍相比,德國海軍直到開戰也沒有完成燃料的轉換。英國海軍依靠石油的動力優勢,掌握了制海權,牢牢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北海之中。

1917年,丘吉爾轉任軍需大臣,他推動了包括坦克、飛機和化學毒氣在內的新式武器的使用。

鑑於海戰的成功經驗,丘吉爾已化身為“石油鬥士”,他不顧陸軍高層的反對,鼎力資助新式戰車的研製。1918年的亞眠戰役中,首次出現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456輛坦克,大破德軍防線。德國第一集團軍司令魯道夫將軍稱“那是德國陸軍作戰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後來,英國外交大臣寇松說:“協約國的事業是在石油的波濤上飄向勝利的。”


3


一戰前,英國、沙俄和德國在波斯展開角逐。

一戰後,德國戰敗、沙俄變天,皆無力顧及波斯,英國得以坐大。

1919年,英國迫使波斯簽訂《英波協定》,事實上成了波斯的宗主國。彼時,統治波斯的愷加王朝已是強弩之末。英國企圖通過扶植代理人來控制波斯,便選中了威信較高的禮薩汗。

禮薩汗是從底層崛起的實力派軍官。1921年發動政變,完全掌握軍隊。1925年自立為王,是為巴維爾王朝。

禮薩汗處處效仿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大力施行世俗化改革,遭到教士階層的反對,其中就包括在納傑夫及庫姆的神學院擔任講師的霍梅尼。(納傑夫和庫姆是什葉派的兩大聖城)

1935年,禮薩汗頒佈法令,要求外國使節在官方通訊當中使用“伊朗”一詞。從此波斯成為歷史名詞。

伊朗(Iran)是由雅利安(Aryan)轉化而來,伊朗本意是“雅利安人的土地”。

遠古時代的雅利安人能征善戰,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他三個都毀於他們之手。

公元前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佔據了今天的伊朗高原,繼續繁衍,其中一支就是波斯人。

巔峰期的波斯人,在大流士一世的率領下,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1930年代,歐洲流行種族主義思想,納粹在德國上臺後,宣稱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駐德國的波斯大使把這種情況傳回國內。禮薩汗遂改國名。

作為孱弱的新生國家君主,禮薩汗此舉是想證明伊朗才是真雅利安國家,並與德國暗通款曲,意欲擺脫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朗宣佈中立,但禮薩汗背地裡支持德國。如此一來,伊朗境內的石油有可能為德國所用,英蘇果斷出手,聯合佔領伊朗,並迫使禮薩汗讓位其子巴列維。(1944年禮薩·汗在南非去世)

二戰後,伊朗的境遇還不如戰敗國,被英蘇南北分割(1947年,在英美的對抗下,蘇聯撤出伊朗北部,但留下了庫爾德人這個歷史包袱),石油產銷也為西方公司壟斷。

1951年,摩薩臺出任伊朗首相,他家世顯赫,是當時沙特國王的孫女婿,早年留學西方,從政經歷豐富,1949年創建民族陣線,反對國王獨裁和英伊石油公司(1937年,英波石油公司改為英伊石油公司),深得民眾支持。

摩薩臺以石油國有化為施政綱領之首要者,簽署了將英伊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法令,並下令斷絕與英國一切關係。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摩薩臺通過選舉當上了伊朗首相

遭受二戰重創的英國無力獨自解決與伊朗的爭端,遂請美國施以援手。

為防止蘇聯再次介入伊朗,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撥款100萬美元,用以“採取任何可導致摩薩臺倒臺的辦法”。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被派往伊朗,坐鎮指揮。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參與策劃政變。

1953年,摩薩臺政府被推翻(政變後,摩薩臺在獄中渡過三年,隨後在家中被軟禁直至逝世)。50年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表示了懊悔:“艾森豪威爾政府相信他的行動是在戰略上是合理的,但那次政變卻對伊朗政局發展造成窒礙,這可以理解為何那麼多伊朗人憤恨美國的介入。”

仇恨的種子就是從那時候種下去的。

但美國藉助此次介入,反客為主,掌握了伊朗的“指揮棒”。巴列維迎合美國,發起“白色革命”,伊朗更加世俗化。為了維護統治,巴列維用大部分的石油收入從美國換回武器,宗教領袖霍梅尼被迫流亡伊拉克,他最中意的長子也死於異國他鄉。(霍梅尼最後不得不選擇哈梅內伊作為接班人,但哈梅內伊並非公認的什葉派領袖,為伊朗內鬥埋下隱患)

英美在伊朗話事權的轉變,揭示了一個新的國際叢林法則:國運的興衰不再依仗大規模的戰爭,而是繫於貿易之一身。


4


作為二戰的最大受益者,美國重新定義了全球貿易規則:美元結算,美元與黃金掛鉤。

“冷戰”肇釁後,美蘇爭霸,互搶地盤。

1960年,美軍正式入侵越南,自後十年,泥足深陷,美國財政出現巨大虧空。而美元與黃金的掛鉤,讓美國國內大量的通貨膨脹無法消除。

為了轉嫁國內的危機,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這樣就可以大量向世界印發美元,輸出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

佈雷頓森林體系就此瓦解。而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支撐世界經貿關係的“三大支柱”,都依託於佈雷頓森林體系。一連串的影響隨之而來。

加之,1969年到1971年,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席捲而來。

兩相疊加,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立刻陷入了不明朗的狀態。

當美國政府禍水外引時,在瑞士達沃斯——阿爾卑斯山上一個籍籍無名的滑雪小鎮,首屆“歐洲管理論壇”的籌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論壇的發起人是日內瓦大學教授克勞斯·施瓦布,這個非官方機構以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為宗旨。(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名為“世界經濟論壇”,因在達沃斯舉辦,又被稱為“達沃斯論壇”)

施瓦布不會想到,這個論壇將來居然能影響全球1000家頂級公司,政商名流雲集,探討的議題早已超越了經濟領域。

施瓦布更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措與地球另一端的“脈動”產生共振。

擁有世界最多人口和世界最大市場的中國終於試探性地邁出了開放的步子。


從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敵對23年,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1972年,尼克松訪華,隨後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與中國恢復交往。三到五年內,中國引入外資51億美元,為1980年代經濟的提振夯實了基礎。


國運的秘密:石油、大豆和鐵礦石  (上)


步子雖小,意義深遠。只有中國打開國門,全球化才名副其實。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開始的歷史性事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海上航行的開闢讓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

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全球化的貿易。而全球化是從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動開始的。

新的國運之爭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