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簡單例子說清楚三種菩提心


大乘佛教,之所以為大,是因為願力大,以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體現了世間和出世間的包容和博愛。《大寶積經》雲:“大心菩提心,諸心中最上,解脫一切縛,具足諸功德。”依靠這樣的願力,才可能獲得圓滿佛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說的就是自他平等。比如同行的兩個人,一個人,沒有鞋穿,另一個把自己的一隻鞋給他。同樣的感受一隻腳有鞋穿,一隻沒有。如能這樣做,就是做到了自他平等的菩提心。

如果這個人把一雙鞋都脫下來,給另一個人穿,不考慮自己,把快樂送給別人,痛苦自己承受。這個又高一個層次,是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很殊勝,在遇到痛苦違緣時可如此修:“但願此時和我受同樣的苦的眾生,他們的痛苦都全部讓我一人承擔,讓他們離苦得樂。”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難得、殊勝,可迅速清靜罪業。


一位高僧,在被強寇逼迫喝酒吃肉不然則殺光百姓時,毅然破戒,捨棄自己聲譽;佛在轉生蓮花王時,為解救百姓於瘟疫,捨身跳入鬥雪河,化作能治瘟疫的巨型如河達魚,讓百姓取肉而食,恢復健康。這就是自輕他重的菩提心。

三種菩提心的修持,境界漸次高深,發了菩提心,至少應能做到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雖然沒有能力如佛菩薩那樣,但至少把自己看得輕些,把他人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樣才是大乘佛子應有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