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形成大約有多長時間?

緣自上帝李從政


根據黃土高原的風成說,黃土高原的黃土來源是風吹過來,粗的顆粒先沉積,然後是細的顆粒逐步沉積,最後遇到青藏高原、秦嶺、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擋,風中的黃土完全沉積下來。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想象,黃土沉積下來厚度是有差別的,其初始地貌還會跟原始的基岩地形有關。當黃土顆粒覆蓋在平坦寬闊的高地、臺地、河流階地上時,就會堆積出頂面平坦黃土高地,稱之為黃土塬。當黃土顆粒覆蓋在長方形丘陵上,堆積出“黃土梁”。而在單個分散的丘陵則形成黃土峁。也就是說黃土高原區的形成過程中,就是充滿溝谷的。

黃土高原的地貌並不是侷限於初始狀態,由於黃土高原區屬於半乾旱氣候,植被覆蓋低,雨季和旱季分明,且降水集中,水流侵蝕動力非常強烈的。例如2017年7月25日-26日,無定河流域降下暴雨,形成高含沙量的洪水,含沙量達到驚人873公斤每立方。因此黃土塬周邊溝谷環繞,塬面邊緣被侵蝕和切割得支離破碎,甚至將整個塬分割成幾塊,進一步發育成殘塬或峁。這種侵蝕同樣發生在黃土樑上,有些梁的兩則被侵蝕嚴重,幾乎將梁脊切穿成為了“崾險”。

當然黃土高原侵蝕動力不單單有水流侵蝕動力,還有風、重力侵蝕等。重力侵蝕表現為滑坡、崩塌等,風力侵蝕表現為風蝕穴,風蝕殘丘等。

所以回到題目,黃土高原溝壑形成要多長時間?提供給黃土的基底就是有諸多溝壑的,黃土只不過順勢堆積。除了原始地貌,後來的外部營力又在塑造著黃土高原地貌。當然這外部營力也有來自人類,人類在黃土高原區砍伐森林,農業墾殖,大大降低了黃土抵抗水流侵蝕能力,加速了黃土侵蝕速度,據估計年平均有1釐米厚度的黃土被侵蝕掉。

因此可以看出,形成溝壑的時間在每個時期是不一樣的,要看當時的氣候環境及人為干預程度。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黃土高原的基本情況作一下盤點!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位於我國北部,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64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在我國四大高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分佈最集中的黃土堆積區,平均厚度在50~80米左右,在核心地帶甚至可達150~250米。

從黃土高原的形成來看,目前主流媒體普遍認為是由大風“刮”來的,即“風成說”,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大約發生在第四紀冰期,由於氣候乾冷,位於以西的亞歐大陸內部的廣闊區域植被稀少,岩層、沙礫裸露風化,形成的更為細小的顆粒被西北風和西風帶北支流帶至黃土高原附近;其二是在賀蘭山、六盤山、秦嶺以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擋下,風速降低,被風攜帶的細小顆粒便在此堆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黃土高原。

資料顯示,第四紀冰期始於距今約200~300萬年前,結束於約1~2萬年前,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形成經歷了大約200~300萬年,但是造成黃土高原大面積水土流失卻始於秦漢,主要是由於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相對穩定,隨著人口的大幅增長和少數民族的內遷以及大興土木而出現的大面積的毀林開荒所致。

我們都知道,植被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由於人為的破壞植被減少甚至消失,造成土質本來就疏鬆的黃土高原失去了植被的保護而造成水土流失,而黃土高原也位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每年的7、8月份由於暴雨形成的比較大的地表徑流由於地勢起伏較大水流較快,加速了流水的侵蝕作用,最終形成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地貌特徵。

因此,若以秦漢開始算,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大約已經形成了2200餘年,而之後的歷朝歷代由於戰爭、人口遷徙等則加劇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以至於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匯入到黃河干流,土壤也變得越來越貧瘠。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隨著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在黃土高原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步,通過退耕還林還草、打壩淤地、修建梯田降低坡度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歡迎點評、分享!


地理那些事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二氧化硅、硅氧四面體、磁鐵礦混合形成黃土;隕石坑邊緣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硅氧四面體與鐵紅混合形成紅土層。

黃土高原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形成的地質構造,隕石坑岩漿衝擊波的波谷質地鬆軟,隨著水土的流失,形成溝壑。



金童希瑞


黃土高原由於長期水土流失嚴重,風的干預加速土壤沙漠化,氣候乾燥導致植物難以生長,從而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就形成溝壑。


方哥愛製作


黃土高原都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形成小的,要幾十年,形成大的,要幾百或上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