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赤壁之戰是真的還是假的,都說風雲變化莫測,為什麼諸葛亮能借來東風?

會動的木頭疙瘩兒


首先說下答案:

三國中赤壁之戰是真的,但是諸葛亮借東風是假。

赤壁之戰,是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戰役。

然而,關於赤壁之戰有幾個方面需要了解清楚:

  1. 戰爭對象;
  2. 戰爭規模;
  3. 戰爭時間;
  4. 勝敗原因

先從戰爭對象說起,眾所周知,曹操此次率軍南下,是為了討伐劉表,奪取荊州,這個目的在劉琮投降、劉備戰敗、江陵陷落以後,應該說就已經實現了。但是,曹操並沒有班師回朝,反倒是一直停留荊州。因此,曹操準備在消滅劉備以後,一鼓作氣再消滅東吳。

再說戰爭時間和規模,赤壁之戰是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地點則在今湖北省赤壁市。

戰爭對象、規模、時間都確定了,下面就說下戰爭過程和結果。

赤壁之戰有四個階段:決策、準備、交戰、完成。

這個過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學不是歷史。《三國演義》花了八回篇幅濃墨重彩加以描述的戰爭過程,尤其是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竟大多是虛構的。比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闞澤獻書”、“龐統獻計”,以及“借東風”等等。

戰爭的結果,我們都很清楚,火燒赤壁,曹操大敗。

那麼曹操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四方面原因:

  1. 曹軍中瘟疫流行,病者甚多,減弱了戰鬥力。
  2. 曹軍不習水戰,站立尚且不穩,哪裡還能打仗?
  3. 曹操料敵不周,自以為來勢洶洶勢不可擋,沒想到會遭遇迎頭痛擊。
  4. 兩軍狹路相逢,又在江中,曹操人多並不頂用,陸軍就更是用不上。

壹零壹肆


三國中赤壁之戰是真的還是假的?

是真的歷史,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為什麼諸葛亮能借來東風?

三國演義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諸葛亮神來之筆借東風。三國演義作為一本演義小說中,把諸葛亮描繪的神乎其神。關於諸葛亮是如何借到東風?讓人有無盡的遐想。其實這種能力並沒有多麼神乎其神,只要是一個曾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農民便可以和諸葛亮一樣,能夠預知東風。

其實在商朝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能夠通過天氣現象來,大概的預測未來的氣象變化。從殷商的時候的甲骨文上面就有關於風雨雷電的記載。

比如著名的神話人物雷震子便是能夠操縱雷電之力。可以看得出古人從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關注天氣現象。因為天氣現象,和農民的收成大有關係。所以古人總結了24節氣歌,可不要小看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在古代可是指導農業耕種的不二方針。

一個農民能夠預測東風,顯然並不是什麼難事,然而在戰場上想要準確的預測東風顯然僅憑24節氣歌是不夠的。在古代哪個國家都會給自己設置專門觀測天象的欽天監,這個部門可以最早追溯到秦漢時期。主要就是夜觀天象,推斷節氣制定曆法。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逐漸積累了一些較為實用的方法。古人認為這些自然現象能夠預言世間歷史的變化,主要有三垣二十八宿,在輔佐一些陰陽五行之法便可以知過去,卜未來。在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究竟是如何借東風的嗎?首先諸葛亮一定是具備了一些氣象學的知識之後,推斷出了當天會刮東南風的概率較大。而在戰場上憑概率形式顯然是不恰當的。

看書中是如何描繪諸葛亮在借東風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首先先修了法壇,高24丈也就是高達一百多米,並且是朝東南。我們就可以推斷,諸葛亮一定是通過氣象學知識知道了第二天天氣會回溫,然而他建築如此巨大,又身處於山谷當中。

看書中是如何描繪諸葛亮在借東風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首先先修了法壇,高24丈也就是高達一百多米,並且是朝東南。我們就可以推斷,諸葛亮一定是通過氣象學知識知道了第二天天氣會回溫,然而他建築如此巨大,又身處於山谷當中。

隨著第二天天氣回溫,陽光普照大地,外界肯定會溫度升高,而山谷之中溫度顯然偏低,一冷一熱形成對流。大家都知道穿堂風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對流之後,會形成能量差,風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不得不說,十分佩服諸葛亮的過人的膽識和知識在封建社會他能夠主動運用科學知識確實有著不俗的見識!


趙小三與戰神們


只要是略知三國的人,都會知道孔明借東風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末尾說:

周瑜于山頂看隔江戰船,盡入水寨。瑜顧謂眾將曰:“江北戰船如蘆葦之密,操又多謀,當用何計以破之?”眾未及對,忽見曹軍寨中,被風吹折中央黃旗,飄入江中。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正觀之際,忽狂風大作,江中波濤拍岸。一陣風過,颳起旗角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時,卻早不省人事。正是:一時忽笑又忽叫,難使南軍破北軍。

諸葛亮說,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隆冬之時,只有西北風,何來東風?

周瑜心中焦急,一時病倒。眾將及魯肅束手無策,只有諸葛亮識破周瑜病源,併為他開出藥方:

“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都督若要東南風時,可於南屏山建一臺,名曰七星壇: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幡圍繞。亮於臺上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何如?”

周瑜聞言大喜,矍然而起,馬上調五百精壯軍士去築壇。

小說接著描寫孔明借東風的過程

孔明來南屏山相度地勢,令軍士取東南方赤土築壇。方圓二十四丈,每一層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鬥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第二層周圍黃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層用四人,各戴束髮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用雞羽為葆。以招風信;前右立一人,手執長竿,竿上系七星號帶,以表風色;後左立一人,捧寶劍;後右立一人,捧香爐。壇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皂纛,環繞四面。

這一段寫諸葛亮的準備工作。先是相地築壇,然後按二十八宿、六十四卦方位插上青、黑、白、赤、黃五色旗幟,再在壇的最上層安排四人分別執捧法器按前左、前右、後左、後右方位站立。這個壇,諸葛亮說“名曰七星壇”,其實按照他的佈置來看,應該就是一個太極臺,其圖樣大致是以下二圖的疊加:

中國古代的太極臺其實就是星象臺,本來是觀測日月運行、星象變化之用,後來被不斷加入陰陽學說和神秘元素,演化為具有“通天地”功能的神壇。當代學者、伏羲學創建者張遠山先生對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闡述。感興趣者可參見張遠山《伏羲之道》《玉器之道》等書,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莊子江湖”閱讀相關文章。

我們再來看下一段:

孔明於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分付魯肅曰:“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兵。倘亮所祈無應,不可有怪。”魯肅別去。孔明囑付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眾皆領命。孔明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於爐,注水於盂,仰天暗祝。下壇入帳中少歇,令軍士更替吃飯。孔明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

這一段寫諸葛亮登壇作法的過程,但其中並沒有具體描寫他作法的具體細節,只用“仰天暗祝”四字簡略交代。

在”借東風“的過程中,諸葛亮究竟是不是用“奇門遁甲”之術來向上天請得東風呢?羅貫中在此語焉不詳。

是羅貫中不懂得古人祈禱上蒼的具體“作法”過程,所以無法進行細節描寫嗎?

非也,我們看小說第113回“五丈原諸葛禳星”的內容便可知道,羅貫中懂得這些“神秘文化”。羅貫中是這樣寫諸葛亮祈禳北斗的具體細節的:

時值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佈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孔明拜祝曰:“亮生於亂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勞,誓討國賊。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鑑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復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拜祝畢,就帳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

這一段描寫,除了寫道場法器的具體佈置外,還具體寫了諸葛亮的祝辭和“步罡踏斗”的作法細節。這是第49回寫諸葛亮借東風時所沒有的。

“步罡踏斗”是古代巫者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舞蹈。其步法,每一步都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所以叫“步罡踏斗”,也可以叫“踏罡步鬥”。張遠山先生考證出這種巫舞就是植根於華夏萬字符(卐)的華夏祭天樂舞“萬舞”(這個萬字是“卐”的文字化,不是“萬”字的簡化體)。

甲骨文中的“萬舞”兩字

《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了“萬舞”三大舞姿的主題,一是“敬天常”,二是“達帝功”,三是“明帝德”。張遠山研究發現,這三大舞姿依次如下:

第一舞姿“北極天帝頂天立地”:雙手曲肘上舉,雙腿屈膝下蹲。合於《呂氏春秋•古樂》所載“萬舞”的第一主題“敬天常”:敬拜天道運行有常。

古代巖畫中的“萬舞”圖案

第二舞姿“北極天帝降龍伏虎”:雙臂曲肘下按,雙腿屈膝下蹲。合於《呂氏春秋•古樂》所載“萬舞”的第二主題“達帝功”:讚美天帝降龍伏虎之功。

江蘇淮陰高莊出土戰國墓銅器上的“萬舞”圖案

第三舞姿“北斗星君踏罡步鬥”,合於《呂氏春秋•古樂》所載“萬舞”的第三主題“明帝德”:彰明北斗圍繞帝星旋轉之德。這一舞姿又分為兩式。第一式是:舞者身體順時針旋轉,左手曲肘上舉,右手曲肘下垂,右腿屈膝下弓,左腿彎膝上踢,以模仿順時針旋轉的天盤“卍”符。第二式是:舞者身體逆時針旋轉,右手曲肘上舉,左手曲肘下垂,左腿屈膝下弓,右腿彎膝上踢,以模仿逆時針旋轉的地盤“卐”符。

河南鄭州漢墓畫像磚上“萬舞”圖案

羅貫中雖然可能不完全清楚這種“步罡踏斗”是古代萬舞的一種舞姿,但他應該知道古人祈禱上天“作法”時是要跳這種巫舞來“通天地”的(“巫”字造字本義即為通天地之人)。

那麼,諸葛亮請東風時有沒有“步罡踏斗”呢?羅貫中沒有寫,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借東風”也好,“禳星祈壽”也好,這些故事本來就是羅貫中虛構的。那麼,他為什麼薄此厚彼呢?為什麼不寫“借東風”的諸葛亮“步罡踏斗”的作法細節呢?

我們能不能大膽猜測一下,羅貫中其實並沒有安排諸葛亮用“奇門遁甲”之術來向上天請得東風的情節,他只是寫了諸葛亮故作神秘,憑著自己有“通天文曉陰陽”的本事,預測了十一月二十日將有東南風起。諸葛亮之所以裝神通瞞騙周瑜等人,其實是他已經看出周瑜一旦不需要他,就會加害於他。所以他需要等到東風起時,乘快船逃離。而在逃離前,也就是東風到來之前,他必須讓周瑜覺得他還有用,不敢加害。故而有了這一番用“奇門遁甲”之術作法借東風的說辭。

其實,諸葛亮這種預測天氣變化的能力,在他“草船借箭”之時,已經顯示了一回。那麼,他既然可以預測大霧的天氣,當然也可以預測刮東南風的天氣了。

在《三國演義》第46回中,孔明對隨他去“取”箭的魯肅說:

“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只是在“借”得東風后,他來不及再向魯肅說一番類似的話,他必須趕快到江邊去,乘坐他預先安排好的趙雲的快船,趕緊逃離。如果慢一步,他都有可能被周瑜派出的將士所殺。你看周瑜對丁奉、徐盛二將下的命令:“休問長短,拿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來請功。”

諸葛亮以”借東風”的說法,騙過了周瑜。羅貫中是不是也要以“借東風”的情節騙過讀者呢?

我想,寫書的人是不想騙讀者的。羅貫中沒有想到的是,他明明借曹操的話來告訴讀者,孔明不是“借”到東風,他只是預測了十一月二十日將有東風而已,但是很多讀者沒有注意到。

曹操怎麼說?

小說第49回中寫道:

當日東南風起甚緊。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可見曹操對此時起東南風,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異常,因為曹操也懂天文,知道“冬至一陽生”,已是“來複”之時,起東南風很正常。不像周瑜,還在說什麼“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類似的話雖然曹操也說過,但那是在十一月十六日,他橫槊賦詩的次日說的。那時還沒到冬至,仍屬隆冬之時,所以曹操說的沒錯。而到了冬至,就已經陰極陽生,春氣萌動了,周瑜還說是隆冬之時,可見他不曉陰陽,不通天文曆法。

冬至一陽生,陽氣來複,又巧遇甲子日,陽氣生於東方,甲子屬於東方,故而東南氣動,氣動而生風,自然就有了東南風。

故而諸葛亮預測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日必有東南風,故而曹操在十一月二十日看到東風大作,波浪洶湧,卻“迎風大笑”——他以為在洶湧的波濤中,他的大小戰船以鐵索,將士如履平地,敵軍其奈我何?所以“自以為得志”。他已經忘記了程昱的提醒:“彼若用火攻,難以迴避。不可不防。”再加上他堅信黃蓋是真心投降,東南風將給他帶來黃蓋的船隊,帶來軍糧,萬萬每想到黃蓋隨東南風而來的是火種。曹操赤壁之敗,是敗在周瑜的連環計、反間計和黃蓋的苦肉計之下,當然也是敗在自己輕敵大意和不懂水戰之下。諸葛亮之功,貴在神機妙算,準確的預測讓周瑜有了堅定的信心——火燒赤壁。

只可惜,現代人讀《三國演義》,大多不明白這個故事背後的奧秘所在:

冬至一陽生。一陽來複。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觀察下面這個圖:

先找到“冬至”所在的位置,你會發現,這個位置對應的圈內陰陽魚部位,已經過了黑魚最寬處(黑魚、白魚的最寬處均等於圓的半徑),而開始有白的部分出現,黑代表陰,白代表陽,也就是說,冬至之時,陰氣到了極點,隨之逐漸減少;陽氣開始出現,並逐漸增多。然後看“冬至”對應的外圈位置上,第一個字是“復”字,這個“復”就是六十四卦之一(外圈的六十四字就是六十四卦的名稱。再看這個“復”字內側,是這個卦的卦象,正視圖如下:

這個卦只有底下第一爻是陽爻“”,上面五爻全部是陰爻“- -”,也就是一陽卦。而它的前一卦(順時針方向)就是坤卦,坤卦的六條爻全部是陰爻“- -”,是純陰卦。冬至一到,時序輪轉,由坤卦到達復卦,這就叫“來複”之時;而這種變化體現在卦象上,就是原來坤卦最下面的一爻由陰爻“- -”變為陽爻“

”,成了復卦,這就叫“一陽生”。

太極陰陽,六十四卦,是中國古人對太陽運行的觀察記錄的抽象化和系統化。陰陽卦象的變化,體現的是時節的轉換。就冬至而言,太陽光的直射點到達南迴歸線,對處於北半球的中國來說,是夜最長晝最短的時候,所以古人定這一天為“冬之至”,過了這一天,太陽光的直射點開始北歸,白天逐漸變長,陽氣上升,故為陰極陽生之時。我們的祖先,把這一天看得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新的一個太陽年的開始,所以有“冬至大於年”之說。

寫完本文,窗外陽光和煦,疫情過後2020年的新的一年就要到來了。


經典電影收納盒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赤壁之戰在我國曆史上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孫劉五萬聯軍擊敗曹操二十多萬雄兵,戰後曹操元氣大傷退回北方休整,這次戰役也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後來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舉例赤壁之戰的取勝之道,是值得學習的典型戰役。所以說我認為赤壁之戰是真的。

這次戰役中不可缺少的功臣就是就是我們都熟悉的諸葛亮,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還會夜觀天象,其中有對次日天氣情況的預判。之所以能以少勝多除了統帥的謀略,還有就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東風我的觀點如下

1諸葛亮一直懂得觀天象,他預料次日必定有大風,所以決定用火攻的方式來打,後來諸葛亮在周瑜的安排下到南屏山的七星壇求風。還有周瑜給曹操布了個反間計,除掉了水上猛將蔡瑁和張允。

2諸葛亮深知冬至之前,如果陰氣旺盛,在長江沿岸為西北風,冬至之後,陽氣生長,風向要變為東南風,從而準確的把握了風起時間。

3諸葛亮家住赤壁不遠,對方地的思想變化也很熟悉,所以這次借風是諸葛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結果。

4借東風是一個小高壓在赤壁以西形成,並向西移動,赤壁白天晴朗,晚上起大霧,當反氣旋移動到赤壁以東時,赤壁形成了東南風。

所以諸葛亮借東風還是他自己對氣象的深入理解和現實的完美結合“借”來的東風。



華納小川美


三國中赤壁之戰是真實存在的,在歷史中也有記載,只是三國演義中把它戲劇化、誇張化了,事實中與演義有所不同。

一,赤壁之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孫權和周瑜,諸葛亮並沒有起什麼大的作用,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豐滿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而增加了很多橋段。三國演義為明朝人所寫,更早的宋朝大詩人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小喬嫁的人是周瑜,這句詩描述的人物也是周瑜。至於借東風,即使是真的,是諸葛亮的貢獻,那是因為諸葛亮對天文地理比較研究,根據天氣情況推斷出來的。

二,赤壁之戰時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其實充其量三十多萬,裡面還包括荊州劉表的降軍,古代人打仗喜歡誇大人數,虛張聲勢,演義和電視劇中也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來進行了改動。

三,赤壁之戰時,曹操士兵水土不服,戰力下降,有的史書記載是爆發了瘟疫,這也是曹魏失敗的一大因素。

至於火燒赤壁,是真實發生的,只是燒的有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厲害。那就無從得知了。




嘉樂寶公子


赤壁之戰的真假我還沒有辦法回答你。

但是諸葛亮之才確實真實的,但是有一點,他不是神,而是和善於觀察思考的人。在草船借箭的時候,他在船中放半碗水,當船受箭傾斜後,水快要溢出時,他下令調轉船頭。在別人眼裡,他是個坐在船內便知船外受箭情況的神,而他確實一個在船內思考的人。

對於孔明借到東風一事,我曾在野史中看過。孔明為出山之前,一次在江邊遇到一個釣魚的漁夫,聊天的時候漁夫說過會會有東風起,孔明問其緣由,那個漁夫就給孔明說了說怎麼從魚的情況,江面的情況看風向,這是從古傳下來的漁民的經驗,孔明坐著聽了一個下午,才掌握了其中奧秘。故人們從生產勞動中總結的經驗其實是蘊含著科學道理的真理。而孔明的善於學習和勤于思考才使得他蘊大才,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神話般的人物。


堅強戰鬥追夢人2


赤壁之戰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資治通鑑》等都有明確記載!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破二袁,徵烏桓,滅呂布,降劉琮,攜大勝之勢徵劉備,伐孫權,孫劉組成聯盟,戰曹操於赤壁,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載滿火藥的戰船詐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但所謂諸葛亮借東風應該是受民間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智慧的一種神話。其一:赤壁之戰是周瑜、劉備負責智慧的,諸葛亮除了在前期促成孫劉聯盟有重大貢獻外,後期的戰爭,根據已有史料記載,諸葛亮的參與度不高。其二:就算諸葛亮真的參與了火燒赤壁的戲碼,那也應該是諸葛亮善於預測天氣,他是通過天文天氣等預測知道這一天有東南風的,根本就不是"借"來的。這不過是諸葛亮氣象學方面知識的一次實踐而已。

赤壁在亞洲東部的長江中游地區。在冬季時,陸地降溫比海洋快,因此在亞洲中部地區常形成冷高壓,在海洋上形成太平洋低壓,這樣赤壁地區在那時應盛行西北風。

不過長江中游地區要在隆冬時節颳起東南風不是沒有可能的。總括來說有兩種可能。

1.由於大氣運動是複雜而多變的,很可能在赤壁地區西邊偶然地短暫性的出現了一個小低壓。北半球的低壓為氣旋,氣流逆時針流入。這樣,在低壓東部的赤壁就正好吹起東南風。

2.也有可能是在赤壁東邊出現了一個小高壓。北半球的高壓為反氣旋,氣流順時針流出。這樣,高壓西部的赤壁地區就正好吹起東南風。

所以,"借"東風的真相其實是:

一個小高壓在赤壁以西形成,並逐漸向東移。當此反氣旋經過赤壁地區時,赤壁地區受其影響,晚上大霧,白天晴好。當此反氣旋移動到赤壁地區以東時,赤壁地區在其作用下,盛行東南風。東風也就"借"來了。至於孔明能預料到東南風也有以下幾種可能。

1.他精通天文地理知識,可以根據當時的一些自然現象來判斷當日氣候的反常。

2.可能是東南風已經開始刮,孔喻二人隨機應變做出的軍事決策並不是做好準備"等"東風。

3.的確有可能借東風燒赤壁是訛傳,在無風的狀態下,利用一些地形因素也能放火燒曹軍。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一直都有著爭論。作為普通人,我還是寧願相信羅貫中所說的這一切只是諸葛亮的神乎其技吧,他也是中華五千年來智慧的化身啊!



老中醫談養身


三國赤壁之戰是真有其事,但我們現代人很多通過《三國演義》知道赤壁之戰的概況,史實多有與之有出入:

A發生地之爭,一說在黃洲,二說在蒲圻,三說在嘉魚縣境內,比較認同在今赤壁市境內

B,兵力懸殊,演義中,曹操八十萬兵力,東吳有十六七萬,劉備二萬多,史實,曹操三十萬左右,東吳6萬左右,劉備幾千人馬,不過劉奇的兵力劉備可以借用,大概在夏口有2萬左右。

C,曹操損失因火燒赤壁是大多數認同,也有北方兵不適應南方氣侯,曹操兵因瘟疫而死戰敗這一說是少數

D,借東風純編造,史實諸葛亮懂天象知識,知道什麼時候氣侯的變化,相當現在天氣預報,風不是借的,是預報的!





狐羊樹


赤壁之戰是真實存在的。赤壁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在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戰勝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也是三國時“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取勝,曹操敗回北方,孫劉各自奪得荊州一部分。但是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誇張,據專家分析,當時劉備兩萬人,孫權三萬,曹操也只有十五六萬。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見解的人認為赤壁之戰其實是很小規模的戰役,並且魏蜀吳三國的記載各不相同,《魏書》和《蜀書》中提到了赤壁之戰曹軍被破,軍士水土不服染了瘟疫,而對火燒戰船一事並未提及,《吳書》中則比較詳細的記載了過程,其中原因可能是各國的宣傳考慮。

諸葛亮借東風一事是子虛烏有,包括草船借箭,根本沒有這一回事,此戰關鍵人物應該是周瑜等人,諸葛亮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幻境影射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後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孫權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迴。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劉備勢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佔領了荊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諸葛亮借東風一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所有歷史文獻中紅,有三國記載的不多,其中具有權威的就只有陳壽的三國志。但實際上除了一些歷史愛好者之外,真正讀過三國志的人並不多,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讀過。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歷史上的諸葛亮曾借東風火燒赤壁。

隨著很多電視劇和小說對諸葛亮的神話,諸葛亮已經成為了三國的代名詞。而諸葛亮也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存在,但實際上諸葛亮的主要才華是在政治上,他的軍事才能其實很一般。並沒有小說中的那麼神機妙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