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本土的隴劇,為什麼好多人卻偏偏喜歡陝西秦腔?

用戶992671732576


從現存資料可以瞭解到,至少在清乾隆時期,秦腔在甘肅的地面上已經非常盛行。且在藝術成就上已經有非常完善的積累。


  • 有史可循的甘肅秦腔班社有乾隆年間的敦煌營武班、張掖臨澤縣的忠義班等,後期在清末的武山於家班,景泰同樂社,天水魁勝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馬家班,隴南鴻盛社等等。由此可見,在清朝中期秦腔已經留布到了今天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並且影響力深遠。
  • 甘肅秦腔是在西秦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經過民國時期大量的陝西籍演員出走甘肅,兩地的秦腔相互交融發展,最終行程了甘肅秦腔的完整面貌。


  • 在民國時期,甘肅秦腔可以說迎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這個時候,陝西大量的演員加入甘肅的班社,開始學習甘肅派秦腔火爆到舞臺風格和紮實的程式動作套路。而甘肅本土演員也積極的學習陝西演員的唱腔,兩廂融合為秦腔在甘肅的發展繁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由此可見,秦腔在甘肅的發展歷史久遠,它即使流又是源,可以說秦腔自古以來就是甘肅固有的劇種,他雖然在融合了陝西秦腔的一系列優秀元素,但從源頭上來說,它並不是陝西秦腔的完全流入。

  • 正是由於秦腔在甘肅自古以來就形成的良好基礎,因此上,甘肅人對秦腔的熱愛那是滲透在骨髓裡的,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 而甘肅省的省劇隴劇最早就是留佈於慶陽地區的隴東道情,一直以來是以皮影戲的方式演出,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當時各地興起的都為自己的故鄉定位一個地方戲最為省劇的代表劇種,而陝西搶先一步把秦腔定位陝西的省劇,甘肅無可奈何的只能把隴東道情進行包裝,由過去的皮影表演改為由人來扮演角色,由此才定名為隴劇,成為甘肅省的地方戲。


  • 這種情況都出現,陝西把秦腔定位自己的地方戲,這於當時的歷史侷限性是分不開的。但是事實上這種情況下,人為的對秦腔進行了割裂,客觀上也為秦腔在認知上都偏差烙下深深的偏見。雖然很快人們認識到這種認知對秦腔的傷害,因此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塞寧夏舉辦的全國戲曲工作論壇中,大家最終放下了偏見,形成共識,大家一致認為秦腔就是西北地區共有的劇種。但是由於陝西在當時的歷史侷限性的條件下的先入為主,對秦腔造成的傷害,以至於直到今天,依然對秦腔到底是陝西的地方戲,還是西北共有的劇種進行著無謂的爭執。


因此上來說,隴劇之所以被定位甘肅省的省劇地方戲,是由險隘的歷史侷限性決定的,當時事實上也是出於無其賴間。但從根源上來說,隴劇的流佈區域和形成時間,以及歷史影響力和群眾基礎,是無法和秦腔像比擬的,甘肅人愛秦腔那是秦腔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會因為人為的偏見和干涉所改變的。


秦腔鬚生


秦腔,因秦人、秦地而得名。而秦人,是周初被從關中指派到天水一代戍邊養馬的,因養馬有功被封地,又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諸。實際上,陝甘歷史上是一家,周初以陝塬為界劃分陝西、陝東時,都屬於召公管理的“陝塬以西”地域範圍。元朝,有了“甘肅”這一行政區域,實為甘州(張掖)和肅州(酒泉)兩地首字的合稱。如今,包括蘭州、隴山在內的慶陽、平涼、隴西、臨洮、天水、隴南等地,是清康熙年間才從陝西劃給甘肅的。隴劇,很難說是一個劇種,它與眉戶、碗碗腔等一樣,最多隻能算作秦腔的一個流派。秦腔是中國戲曲的鼻祖和梆子戲的母體,甭說隴劇了,包括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劇)等梆子戲,均脫胎於秦腔。


漢風唐韻828


秦腔怎麼是陝西的?誰說的.秦文化.秦族.秦國的發源地都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就是最早的秦國君主.在古代也許就沒有甘肅.陝西一說.陝西甘肅是清朝時期才出現的一次.而且秦腔很早就在甘陝地區流行.什麼時期出現的誰也說不明白.為什麼甘肅跟陝西一化分開就變成陝西人的了?何故?再說陝西人也認為他們是秦人.因為秦始皇在咸陽一統六國.但是他們不知道秦人是在哪裡來.怎麼建立起來的秦國.他們一概不知道.其實秦人不光是發源地.秦文化.秦國.都不是最先在陝西建立的.秦人的族地在西垂現在的甘肅禮縣.陝西后來還上戎人佔領了陝西攻破了西周王朝.周天子逃跑並給秦人開的空頭支票.那時期的陝西寶雞咸陽早就是戎族的地盤.周天子雖然賜給秦.但是那的拿命去跟陝西生活的戎人手裡搶奪過來.最後秦人敢走了戎.才遷都陝西境內.花了秦襄公文公兩代人的時間才奪到這塊肥肉.陝西人容易忘祖.忘記自己祖先是怎麼挺過來的.現在否定甘肅秦國的歷史.一刀切.可惜歷史就是歷史.在大量的鐵證面前也就不敢太猖狂了.也許現在陝西人根本就不是秦人的後代.他們對祖先的認知根本不在乎.再說秦國在陝西境內也只在寶雞跟咸陽兩個地方.而且到秦始皇后期滅國之後早就別別的名族取代了.一個歷史人口流動比較大的地方.不存是真正的秦人.畢竟秦人的過渡比較大到了陝西.即使有也是一小部分人.現在的陝西寶雞咸陽也許早就是從河南移民過去的人.所以對待歷史不夠認真.只有一位的蠻搶.不重視歷史人物感受.只顧他們自己的利用.做為一個甘肅人不喜歡掙這些.陝西人認為秦腔是他們的就是他們的.秦是他們就是他們.他們高興就好.但是甘肅人雖然不掙但是心理明白我們是老秦人後代.應該尊重歷史保護歷史保護明白歷史自己心理明白就行.


甘肅小君


秦腔被稱為萬戲之祖是有原因的,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是秦腔起源早,第二是對戲曲影響力大,第三是覆蓋範圍廣。這幾個特徵尤其以唐朝之前為勝。

一個傳說是梨園行的祖師爺都認唐明皇,唐明唐唱的就是秦腔,而且是秦腔裡的花臉角色。

秦腔起源於秦人部落,秦人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父子兩代人都是大禹的左膀右臂。也是大禹當時一統天下的功臣。然而治水成功後。秦人父子卻並沒有得到重用。在夏商兩代都被排擠在相對偏僻的深山老林裡,在周朝的時候更是不被待見,被趕到更西邊兒的犬戎交界地帶,甚至是在被犬戎包圍中的夾縫裡勉強求生存。在這種生存條件下,秦人幾乎天天得以命相搏才能生存下來。練就了超強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也形成了其獨特的秦腔藝術,高亢嘹亮。

在西周時期前人在甘肅寧夏陝西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與犬戎爭奪生存地盤,所到之處,秦腔被得意在當地流傳也很正常,秦始皇的祖先就在如今的甘肅天水,所以甘肅人唱秦腔也非常正常呀,那古時本來就是秦人的地盤兒。


爺死奴


這個題問得實際,很有討論的必要。 我認為秦腔戲在西北五省影響居首!觀眾最多,愛好者,傳承人最多,而且聽說在甘肅、寧夏兩地的民間秦腔是最火的,隴劇則是個小局部地方戲,不大出名。

原因何在呢?我認為根本在於秦腔藝術的魅力,群眾看得來勁上隱,達到了百看不厭,越聽越愛聽的程度。也說明秦腔劇目確實豐富精典,演員的演唱確實有相當的水平,還有秦腔的文武埸面,音樂伴奏配合也有相當引人之美之故。 隴劇在各方面一定比不過秦腔。

隴劇,我聽說過是甘肅地方戲,但從未親耳聽過,我無從談及看法。在西安眾多的公園裡,我沒見過唱隴劇的,但在西安的自樂班,卻常有甘肅的愛好者唱秦腔的。

我以為戲劇愛好者以及觀眾的多少,並不在於客觀強令、動員和通知,完全在於藝術本身的魅力,通俗說,尤如吃飯,就是要適合廣大群眾的胃口!


琵琶嘴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隴劇還叫做“隴東道情”,和其它的道情戲、花鼓戲一樣屬於鄉間小戲,是登不了大臺的。秦腔則不同,是全國,特別是西北地區公認的大戲。有正規的劇團,眾多的劇目,程式化的唱腔和表演,精美的服飾和化裝,在城鄉都有很大的影響,不但城裡有戲班常年上演,鄉間逢過廟會或紅白喜事時也會請城裡的秦腔劇團唱上幾天,這已成為習慣。甘肅隴東歷史上與陝西關中關係密切(曾同為一省),口音相近,習俗幾同,秦腔廣為流傳豪不奇怪。事實上,隴東也是秦腔的發源地之一,歷史上出過許多秦腔名家,如李奪山、郗德育、文漢臣、耿忠義等。


黃金比銅貴


隴劇就是一個沒有群眾基礎的人造偽概念。

在隴劇發源地甘肅慶陽,當地所謂隴劇團也不過是表演的秦腔戲。

所謂隴劇開山之作《楓洛池》,也不過是從秦腔《追魚》改編而來。要真是表演,不作特別說明,估計大部分觀眾都會認為這是秦腔。

在西北,受眾最廣的戲就是秦腔。事實上,對於專業素養並不高的普通觀眾來說,只要是戲臺上表演的戲,不管你是什麼劇種,都被默認為是秦腔。一些京劇、黃梅戲放到西北農村的戲臺上表演,照樣被認為是秦腔。觀眾看戲,大多看的是情節、表演技巧,對於什麼劇種是沒有人去在意的。

既然沒人在意,秦腔的觀念又那樣根深蒂固,又何必去推行隴劇這樣一個沒有群眾基礎的東西呢?


玉溪散人


首先,秦腔不是陝西的秦腔,它是發源於陝西,以涇三高音為正音。其次,歷史上陝甘同源,或者說歷史上的陝西和現代行政區劃的陝西不是一回事。秦腔是陝甘寧青新一帶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唱腔!


白衣卿相83082295


秦腔不是陝西一家獨有的,是古代周文化遺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陝甘地區的,這幾個地區不光文化相似度極高,連方言都基本一致,方言交流基本無障礙。甘肅人愛秦腔和陝西人愛秦腔一樣。


奧西科


我個人認為秦腔豪邁,開浪,忠孝節義,善惡醜表現得非常明顯,特別是吼的哪股勁讓人心血澎湃,哭腔讓人聞樂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