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七十年代生產隊那會兒壓榨花生油,農民們都搶著幹。這是為什麼?

老張談三農


何止是榨花生油啊,只要是在70年代及之前壓榨食用油的行當都是“美事”啊。為什麼?那時候窮,榨油之後剩下的花生粕、豆粕都是可以吃的,還都是一般人吃不到的好東西啊。為什麼不搶著幹?不幹這個去哪弄這樣的好東西來改善家人的伙食呢?

我說80年代生人,也是80後,我就記著90年代之前,我在東北農村的老家,還吃過豆腐渣做的食品,還有芝麻榨油之後的芝麻粕,非常的香。可能有朋友說,那東西不是餵豬、做飼料的嗎?但是在80年代之前,誰要是能不花錢往家裡帶點這些東西改善伙食,是非常讓人羨慕的。

可以這麼說,90年代之前,我國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較低,特別是在農村。而在80年代之前,生活的困難程度更是難以想象,可能種植水稻的地方一年都吃不上幾頓米飯。可能種植小麥的地區一年都吃不上幾個白麵饅頭。更何況是雞鴨魚肉了。可以說那時候的人缺糧食、缺動物性蛋白質、缺少油脂和脂肪。哪怕是在部隊,生活條件也是很差的。我記著我父親說以前在錦州當兵,一冬天都是白菜、土豆、蘿蔔,沒見過別的菜。由此可見那時候的生活之艱難。

所以,在哪個時候都會想方設法的弄點能夠改善伙食的東西來填補一下家人和孩子的胃口。肉類是稀罕物,油脂和脂肪也是稀缺品。而榨油剩下的各種粕類就是能夠提供蛋白質和油脂的好東西了。而且這些粕類還有著比較濃郁的清香味,只需要經過簡單的處理就是上好的“佳餚”了。什麼地方粕類最多?就是榨油坊了了,每天偷摸的揣幾把回去,就能改善一下伙食、填補一下缺乏的油脂,必然是搶著幹了。所以,在哪個年代,能夠不定期的改善下伙食,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得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印象裡,壓榨花生油並不是很好的工作,我曾經看到油坊工人們滿頭大汗,一身油垢,疲憊不堪的樣子,實在難以想象當年農民們為什麼爭著去油坊幹活,據說當時能進去油坊幹活的農民都是有門路的人。

後來聽同事講起油坊幹活的事蹟,才明白了當時為什麼大家爭著搶著想要在一年一度的壓榨花生油時,去油坊幹活了。


同事說他是十七歲父親拖人把他安排進了秋季打油的油坊幹活,那時候是七十年代末,農民們吃的是玉米麵餅子和紅薯,那時候農民的生活中最缺少油水,而到油坊幹活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油水吃。

從家裡去油坊幹活時只要帶上幾個玉米麵大餅子,然後帶上幾個大綠蘿蔔,到了吃飯時候,把蘿蔔洗乾淨了擦成蘿蔔絲,當碾碎了的花生米炒熟了的時候,趁負責人不在眼前,用勺子狠狠挖一勺炒熟的、特別熱的花生碎放進盛著蘿蔔絲的盆裡,然後放幾粒大咸鹽花子,用筷子攪拌起來,剛炒好的花生米熱度剛好能把蘿蔔絲燙熟,就著大黃餅子吃,那叫一個香啊。



到油坊幹活第一個好處就是有香噴噴的熟花生米碎吃,這是在家裡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第二個好處是,掙錢多,因為壓榨花生油是白天夜晚都不能停止的工作,大家可以趁不忙時候稍微休息,因此在油坊幹活掙錢多,農民們能吃苦能受累,只要多掙倆錢,誰都願意熬幾天。

最後一點,就是每年壓榨花生油結束時,要把所有的壓榨機器都打掃趕緊,打掃出來的那些花生碎和油底子,幾個人最後可以分一分帶回家,拿回家的這些殘渣能做菜半個月,讓家人也跟著吃點油腥。

當年生產隊壓榨花生油,是大隊幹部安排人員,不算什麼技術活,只要有個老師傅帶領並指揮,基本上去的人就是幹大活的,雖然累點,但確實是那些年的香餑餑好活。

除了掙錢多,大家還能額外的補充一下肚子裡的油水。


悠然見東山


七十年代生產隊實行的都是集體所有制,村民參加集體勞動掙公分,糧食按人口、公分分配,糧食有糧票,買肉有肉票,買布有布票。那個年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國家還不富裕,土地產出的糧食還不高,很多家庭都吃不飽飯。集體大鍋飯時代,很多村集體都有自己的油坊,能在油坊幹活掙公分可以說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




那時候除了小麥玉米,地裡還種了很多大豆、玉米,加工大豆油花生油的實在是太多了,油坊每天都忙活不過來。去油坊幹活公分比種地掙得多不說,伙食還好。




我小時候就去過村集體的油坊,那時候生產隊已經沒有了,我大爺承包了油坊每年給村集體上交承包費。雖然不是集體的,但是保留了以前的生產機器和幹活方式。小時候我經常去蹭飯吃,每回做飯都直接從擠出來的油裡面舀一大勺子油炒菜,菜裡還都有肉片,那飯菜可不是一般的香。端一碗菜,碗裡漂著厚厚的一層油星,在油坊幹活的伙食也是非常好的伙食了。




花生打油前需要脫殼,工作時抓兩把花生吃是經常的事,本來生活條件就艱苦吃不飽,尤其是村集體的油坊可以想象在裡面幹活的沒有不貪小便宜的,一堆花生吃幾把誰也不會發現。




過年過節福利待遇好,又是月餅又是髮油的,那個年代企業本身就少,沒有幾個人外出打工的,除了種地外能在油坊掙個錢來說機會還是很少的,肯定都會搶著幹。




總的來說,70年代是生活條件還很艱苦的年代,除了種地沒有什麼肥差的工作可以做,能去村集體的油坊上班算是很好的工作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油坊越來越少,超市裡東西琳琅滿目,農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改變,70年代的生活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腦海中最美好的回憶。


嗨嘍農村娃


七十年代的榨油的活是收縮在公社的副業管理那裡。我們下鄉那個地方叫公社養殖㘯。一年到頭農民吃油非常有限,主要是靠自己養豬,煉些葷油。記得六九年年末生產隊分油,一人六兩,那可是一年才分那麼多呀。我分得的那六兩油被我一次性的招待同學用了。


月影清泉51085696


農村老人說,七十年代生產隊那會兒壓榨花生油,農民們都搶著幹,這是千真萬確的,為這甚至都有打破頭的。說起這個話題,心情瞬間沉重起來,記憶彷彿被什麼牽著,飛回了上世紀的油坊裡。

那時候的生產隊,別看僅僅的百十戶的人,管理也是很嚴格的。生產隊每年都要評工分,男的一般10分,最高12分,女的一般六到九分,兒童三分。不能小瞧這小小的一分兩分,架不住一年360天。所以,評工分的時候爭論特別多。再就是幹活兒的工種爭搶也多,除了幾個當官的,像趕馬車的,食堂的和油坊,都屬於人人爭搶的好活兒。

記得姑姑那年二十來歲,剛從不花錢的農業大學畢業,回到農村。恢復高考之前,讀再多的書也白搭。姑姑模樣長得俊,心性兒高,當時追她的小夥兒排成隊,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姑父,就是因為姑父當時在油坊幹活,又加上村支書是他的親哥哥。當時屬於苗根正紅的好條件,到現在應該屬於事業單位幹部家庭吧。

我那時被奶奶帶在身邊,一來二去就跟姑父熟了起來。他每次來的時候,布袋兒裡總裝著寶貝,或者碎花生米,或者花生餅。那時候,缺油水的孩子見到這東西,就好像吃了大餐,享受著呢。

那時候的油坊座落在村裡大院的一角,在大隊部的右手邊。當時大院兒熱鬧的很,小孩子也沒什麼可玩的,全都聚在大院裡瘋,特別是油坊的門口,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有一次,我費了好大的牛勁才鑽到前排。透過虛掩的門縫正好看到了姑父,便使勁的喊了一聲,姑父回頭看見,出來把我領進去。這是我第一次進油坊,真是開了眼。大鍋裡的花生熱氣騰騰地冒著氣,姑父他們下身穿褲衩,上身光溜溜地在忙活,裡面好香好香啊,姑父抓給我一大把的花生米,還指著剛打出的油讓我喝,告訴我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記得我當時一口氣喝了很多,以至於回家後連飯都不吃,父母以為我病了,當時都嚇壞了。

雖然姑父的文化不高,最終姑姑還是和他結了婚。生產隊是中國農村歷史上特存的社會現象,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它壓抑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大鍋飯時代人人都在混,以至於種地的沒有產量,當官的想著腐敗。所以,那時,油坊真不是一般人才能進去的。因為公分最高,全隊最高的12分,比一般男工還高出兩分,再就是窮,那個年代,肚子裡吃都吃不飽,哪裡有什麼油水。


流水無聲



雨軒品茗2


搶著乾的最根本原因還是能經常性的往家偷點油,雖不能太多卻可太勤,積少成多保證一家人頓頓有油水應該是沒問題的。雖然對農村榨油坊不瞭解,但對那時我們那的食品公司也就是屠宰廠真的是太瞭解了,正式工人每人都帶個大飯盒,每天都能往飯盒裡放點肉或油之類的,門衛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對臨時工管的卻很嚴,經常翻兜子,所以臨時工就把肉割成薄片用衛生紙包上塞褲腰帶上,甚至放褲衩子裡帶出去。有次公司下班時把臨時工招集到一起,挨個大檢查,結果偷肉者幾近百分百。當時由於營養不良人們普遍面黃肌瘦,但只有食品的和飯店的個個白白胖胖,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焦尚友村


記得那個時候村裡吃的還是大鍋飯,一個生產隊的村民都吃在一起。由於當時上面的政策規定私人家是不允許燒火做飯的,一旦被逮到私自燒火做飯,那麼你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反革命的人,這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輕者可能會在村裡開大會進行批鬥教育,嚴重時可能還會坐牢。



大鍋飯可能對於現在的很多朋友來說連見都沒有見過,但是在哪個年代除了大鍋飯你根本就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吃。說起大鍋飯感覺聽起來還是挺高大尚的,但是在當時我們從來就沒有吃飽過,男的一人一頓定量是一斤飯,女的一人一頓定量是七兩飯。說實話就這點飯拿來塞塞牙縫還是可以的,墊吧墊吧肚子,吃點東西活個命而已。你是不知道以前那個年代在路上被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我周圍就有好多這樣可憐的人。


農村的老人說:“七十年代,村裡的生產隊壓榨花生油的時候,村民們都搶著幹,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確實,那個時候每當村裡面壓榨花生油的時候村民們都搶著幹,其實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幫村裡面壓榨花生油可以吃飽飯。

由於壓榨花生油是村裡面的大事,所以每當村裡面壓榨花生油的時候,生產隊長和會計都給員工們開小灶。那天中午和晚上大家可以提前去大食堂吃飯,而且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直到吃飽為止。

以前老太爺在世的時候,他天天安排我大哥去上夜校讀書,後來老太爺去世以後,我們後面幾個兄弟姐妹從來都沒有去讀過書。由於當時大哥不僅僅識字而且會打算盤,因此大哥在村裡被任命為會計。這樣一來,由於家裡多了這麼一層關係,所以那些年每次生產隊壓榨花生油的時候我肯定都在場。

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榨油的老員工和隊長開玩笑說喝油,結果隊長順手拿起一公斤的油量打起滿滿的一量油說,今天你們誰要是把它全部都喝了下去,那麼他下午不僅僅不用幹活而且我還給他記十分功的滿功。當時在場的幾個人沒有人敢吭聲,但是我人送外號“股牛”,還是硬著頭皮就答應了,滿滿的一量兩斤花生油我一口氣給喝的乾乾淨淨,然後我下午回去睡了一大覺而且當天還是滿功的十分。



職業農民的故事


那時候,是農業合作化,你必須幹,也是你的正常工作,不然隊長不給你記工,到年底你會分不到口糧的,現在改革開放時代,家庭承包制,所以手工壓榨油,很苦力,沒有人願意幹。


Yangjanli


那個年代在油坊幹活,可不是隨便就能幹上的,家家都窮缺吃少穿。在那裡幹活,往家偷油不大可能,但是偷著吃點花生餅是很不錯的,豆油餅偷點能回家餵豬。但是千萬別讓隊長逮住,那樣就會罰你的工分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