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中國的對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從三國時期,就有對聯文化的縮影,可見對聯文化距離現代,已經有千年的歷史。對聯最早叫桃符或者楹聯,是早桃木上刻一些神像或者文字,懸掛在大門兩側,起到鎮宅驅邪的作用。後來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和普及,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用紙張代替了桃符,用毛筆代替了刻刀,這也使得對聯文化傳播的更加久遠。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對對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掌握基本功,也就是韻律要協調,而且對仗要工整。上聯多少個字,下聯也要相同的字數,如果少字或者多字,則是不符合的。其次,對聯要詞彙相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而且上聯有的字,下聯儘量不要出現,否則就是不符合規矩的。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對聯最主要的還是要看意境,一副對聯能否成為佳對,絕大部分都是在立意上取勝。一副優秀的對聯,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也能讓我們感悟到一些道理。對聯如果只侷限在平仄、詞彙方面,而忽略了深意,則有一種買櫝還珠的遺憾。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歷史上的春聯故事不勝枚舉,而春聯作為對聯文化的一個分支,一直被老百姓津津樂道。陳毅,是我國十大元帥之一,他不但是優秀的軍事家,同時他還對我國的對聯文化情有獨鍾。有一年過春節,陳毅就借寫對聯之機,表達了自己熱愛祖國的情懷,

上聯是“看來大地皆春色”,下聯是“造就中華是少年”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這副對聯對仗很工整,“看來”和“造就”對應,“大地”和“中華”對應,都是詞性相當,而且氣象萬千。最後的“皆春色”對“是少年”,表達了作者對中華少年的美好祝願和寄託之情。整副對聯歌頌了祖國的美好,也寫出了中華少年建設祖國的豪邁之氣,堪稱是一副意境高遠的好對子。

1921年底,去法國勤工儉學回國的陳毅,回到故鄉四川與母親重逢。母親看到他歸來,自然是喜出望外,準備好飯菜,與陳毅一起聊聊家常。夜深時分,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和陳毅講述這幾年家鄉發生的變化。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此時已經臨近過年,但是家裡還是一貧如洗,陳毅就問母親原因。原來這幾年就不太平,而且不僅僅是陳毅一家貧窮,周圍的鄰里鄉親也是捉襟見肘。當時有錢有勢的地主還不停的催租,窮人們到了年關,更是缺錢少糧,實在是一年不如一年。

陳毅聽到母親的陳述後,頗為的傷感,心情也慢慢變得沉重了起來。過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日。如果春節都沒有衣物和糧食,必然會引發人們的傷感,心情也是很難受的。當下陳毅緊鎖眉頭,在自家的門前踱步,這更加堅定了他要反抗、要鬥爭的信念,他仰望浩渺星空,此時清輝滿地,涼風撲面而來,被冷風一激,他忽然來了靈感,於是大筆一揮,在門前寫了一副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這副上聯其實就是在敘事,感慨年關難過,略帶傷感。寫完這副上聯,陳毅琢磨了一會兒,又補充了下聯“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下聯和上聯不同,充滿了鬥志和正能量,也表達了陳毅不服輸的英雄氣概,堪稱是一副妙對。

此聯貼出去後,鄰里鄉親紛紛拍手稱快,陳毅的母親也誇讚他有志氣,這副對聯一直流傳了下來,成為經典佳對。

今日話題:如果上聯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你能對出優秀的下聯嗎?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上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