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導語: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太多的燦爛文化遺產。而作為城市發展歷程中的古代城牆,對城市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間接地給古代中國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古城牆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顯著特徵之一,是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更是貫穿古今文明的體現。古城牆以它鮮明的建築特色和發展過程,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民族文明的底蘊與內涵。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中國古城牆

古城牆的建築史

在中國古代,城市出現的那天起,城牆也伴隨出現。關於築城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太古時傳頌的領袖人物,其時代約相當於我國新石器時代之中晚期。文獻所載既為築城,則構有城牆乃是必然之事。

《軒轅本紀》:

“黃帝築城造五邑。”

《黃帝內經》:

“帝既殺蚩尤,因之築城。”

《史記》補《三皇本紀》:

“人皇……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主城邑。”

城牆的最初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為古代社會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提供安全保障。正因為城牆的軍事防禦功能,使其格外被統治者重視,成為了古代城市發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為歷朝歷代社會發展的主流。

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城牆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發旺盛,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同時也是體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建築物之一。

在城牆的建築過程中,建造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築時不再僅僅考慮實用性,也開始考究它的審美性,這就造就了古城牆的獨特建築特色。

自此,城牆的作用不僅是圈定中國古代社會城市的涵蓋範圍,也規劃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各個城市擁有了獨具特色的城牆風貌。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南京古城牆

古城牆的建築特色

古城牆的興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築用料和合理的建築結構。

1.優越的地理位置

以砥洎城古城牆為例。砥洎城是華北地區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築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地理位置有兩大優點:砥柱中流可以防災擋禍、城牆三面環水,景色優美。建城者選用巨大的磐石作為城牆的堅實基礎,不僅能在雨季阻擋洶湧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襲城牆附近的居民,還能阻擋外敵的進攻。

它的興建也利用了“寧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則,巧妙的運用水勢易守難攻的特點,給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懼和地理障礙。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強兵力進行防守。

也就是說,砥洎城古城牆的興建利用其地理位置發揮了最大的防禦功能。因其三面環水,又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風景畫。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南京古城牆

2.獨特的建築用料

以西安古城牆為例。

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西安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古城牆的建築用料可以概述為:就地選材、因地制宜、獨具一格。

西安的古城牆最初是用黃土分層夯打建成的,在城牆的最底層則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在一起夯打建成的,城牆異常堅固。後來,又在城牆的頂部及內外側都砌上青磚,城牆的頂部每隔40-60m就有全青磚砌成的一道水槽。

而青磚本身就是建築上的常用材料,作為興建城牆所用的青磚更加厚實且大,這就使得西安古城牆更加堅實牢固,保存時期也更長,成為了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完整的的古城牆。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西安古城牆

3.合理的建築結構

再以西安古城牆為例。

西安的古城牆在明代時期被擴建,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m,底寬和頂寬分別是15-18m和12-14m,周長約為13.7公里。城牆的內部還修建了敵臺,凸顯在城牆的外圍,敵臺的頂面與城牆面齊平。

這樣的設計結構有助於對爬牆的敵人進行射殺,並且敵臺之間距離(120m)的一半剛好在弓箭有效的射程內,有利於防守者從側面射殺侵略者。同時,城牆上的敵臺有98座之多,每一座敵臺都建有駐兵的敵樓,這樣就能及時發現是否有敵人入侵。

另外,城牆的設計還有四座城門,每個城門都有正樓、閘樓和箭樓,它們的共同作用都是為駐守城牆和抵禦侵略提供安全防護。

由此可見,古城牆的建築結構設計不僅合理,還能發揮城牆的重要作用。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西安古城牆

古城牆的文化價值

1.古城牆蘊含制度文化

前文說過,在中國古代社會,城牆的興建圈定了城市的範圍,也就間接地限制了居民的生活和勞作範圍。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加強軍事防禦選擇擴大城市規模,城牆內城市的發展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擴展較大的城市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居民前來定居,當統治者急需兵力的時候,城市內部的百姓可以大規模參軍,進而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史記》中有記載:

“臨淄之中有七萬戶,臣竊度之,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已二十一萬矣”。

這是當時蘇秦對齊宣王所講的一段話,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擴大城市面積,吸引更多居民,鼓勵居民參軍,確實可以增強一個國家的軍事防禦能力。

但是在秦漢以後,大規模的城市除了都城之外就很少見了。都城的規模發展越來越大,相應的也有更多的居民移居都城,這樣的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都城的經濟、文化發展,也提高了都城居民的生活和勞作水平,也就有了“天子腳下,繁榮昌盛”的說法。

歸根結底,這也都是統治者所頒發制度的結果,所以,古城牆的發展蘊涵著中國古代的制度文化。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山海關古城牆

2.古城牆蘊含農業文化

早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和劉邦就十分重視城牆的修建,城牆興建所涵蓋的範圍圈定了城市裡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範圍,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與城牆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的觀念在古代居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加上居民長期生活在有城牆的城市,日常的農業勞作也與城牆掛鉤,這就使得居民形成了一種城牆是區分農業文明和其他文明的標誌的思想意識。

同時,當時的統治者出臺的“裡坊制”政策,使居民的勞作空間更為狹小,這樣的“裡牆”加“外牆”限制了居民的交易、勞作等,減弱了城市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這樣的情況不僅限制了私人工商業的發展,也使得封建統治的思想在人民的心裡更加深刻。

但從另一種角度而言,城牆也體現出了中國古代統治者所推崇的“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農業文化思想。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襄陽古城牆

3.古城牆展現四方文化

古城牆的興建因城市的佈局規矩特點,形成了“四方城”的形態結構,這與古代勞作人民的“天圓地方”概念也吻合,這樣的結構對古代的建築物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古城牆的興建也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地理環境位置和當地的自然條件,展現了古城牆建築的“因地制宜”的建築思想。

古城牆的興建也會因為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存在差異,所以南北方城牆興建的形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儒家的文化。

在中國古代,城市的興建也要考慮如地形、交通條件等因素,其中水陸交通是建城要考慮的首要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對城市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因此,在不同城市興建城牆也會因該城市的地形、交通條件等不同而興建形狀、結構、城門設置方位等都不同的城牆。

如在中國古代的北方地區因地形平坦、平原廣佈等特點,就決定了北方城牆的興建應以方形城牆為主;而南方因河流眾多、地勢險峻等特點,也就決定了南方的城牆多為不規則的形態。

所以,不同城市的城牆修建是由該城市的地形特點決定的,同時城牆的興建也是該城市文化、經濟等的體現。

但是,不管城牆的興建是採用何種材料、形狀或是根據何種地形、經濟等,都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四方觀念”的體現。

城牆除了是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更是貫穿中國古今文明的體現

大同古城牆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城牆的軍事作用逐漸被現代化的軍事科技所取代,現今,許多的古城牆更是被人為拆除,很難再尋覓到當初的痕跡。

但不得不說,古城牆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城市發展的重要象徵和標誌,蘊藏著中國古代深奧的傳統文化;古城牆獨特的建築特色可以作為現代的許多建築師的設計方向,進而設計出許多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精美外觀的建築物。

另外,古城牆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推動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它所具有的建築特色和文化價值是值得後人借鑑、學習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