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一年級的孩子,你願意遠行千里,帶孩子遠離都市去口碑好的縣城求學嗎?

媽媽要成長


因為我辦過課外輔導班,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孩子和家長,所以對孩子和家長比較瞭解。我覺得小學階段,在哪裡上學都不重要,而最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低年級學生,最關鍵的是口算跟閱讀,把口算練好了,多讀點書,培養孩子朗朗讀書,大膽講故事給別人聽。有了這兩樣,以後學習就不會差。小孩子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培養他的人際關係,培養他的性格,有愛心,積極陽光,樂於助人等等優良品質,而不是讓他遠離家庭。


用戶秋君



裝修費事


為了孩子上一年級,如果經濟條件、家庭狀況允許,我願意遠行千里,帶孩子去口碑好的學校讀書。

活著是首要的,只有能生存下來,才能考慮生活質量,教育質量。

我下面的回答,是作為一個家長想說的話。

一、能否帶孩子遠離都市去口碑好的學校,需要考慮周全,再做決斷

1.要考慮自身的生活能力

自己是否有能力在離鄉背井的情況下,具有保障孩子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的物質條件。如果,溫飽都成問題,或是生活太困窘,不辭千里挑選好學校就成了奢望。

2.能否放下已經擁有的

如果是公職人員,自己是否放得下自己喜歡的、或小有成就的工作;能否放下已有安定的生活,遠走他鄉去從頭開始;能否離開自己的生活圈子,這裡有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人生要做出重大選擇,這些都要考慮清楚。不要覺得我考慮得太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考慮長遠全面些,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更是對孩子的負責。以免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心生埋怨。不僅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還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孩子,是傷不起的!

二、做好應對一切的準備,作為父母,肯定要盡力給孩子選擇好學校就讀

每個家長都想給孩子選擇好的學校,不管事硬件,還是軟件的配備,都比較適合孩子的學校。

  • 我所居住的這個邊疆小城,就有很多的鄉鎮的、農村的孩子來就讀。為了讓孩子在城裡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不少家長放下農活來城裡打工、做生意。現在,就出現了城裡學生太多,鄉鎮農村學校資源不足的情況。

毋庸置疑,好的學校,肯定有更好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更先進的設備或是教育理念。總是有某種優勢被評價為“好”,更利於孩子的學習和全面發展。註明下:我這裡說的好學校不一定是重點學校。所以,家長選擇學校是正常的。


總結語:天下最無私的愛,最不求回報的愛,就是父母的愛。所以古人才會發出感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家長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何況是關乎孩子接受教育的學校,當然馬虎不得。我作為家長,在有能力的情況下,願意為孩子選擇一所合適孩子就讀的好學校。


風兒清


每一位負責任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小學一年級就遠行千里,從都市到縣城求學,確實比較少見。

1.遠行求學,要考慮縣城的教學是否真的適合孩子的發展

或許縣城最一流的學校口碑好,要了解這種好是基於升學率還是孩子的全面培養,是因為管理嚴格還是因為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孩子在城市裡能夠更容易獲得各方面的知識,而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培養孩子自然也不能僅僅侷限於書本知識。培養孩子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只看眼前,從長遠看,城市更適合。

2.遠行求學,要考慮家庭格局的變化對孩子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都是孩子母親帶孩子去外出求學,父親繼續留在本地賺錢養家。而這種分離,不是短期可以結束的。對於一個正需要完整家庭陪伴的孩子來說,這種格局的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顯然大於一個一般的學校帶來的影響。

再者,小學期間的知識還不算深,主要是習慣的培養。而這就要求父母付出時間全身心陪伴。遠行,缺少父母一方,並不利於孩子的培養。

3.遠行求學,要考慮現實的變化可能帶來的突發事件

到一個陌生城市求學,要涉及吃,住,行的問題。這些都要提前安排好。

還要考慮家長和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及如果出現突發事件能否有能力去應對。

總之,到另一個城市求學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利弊。

其實,對小學來說,父母在身邊陪伴才能及時把握孩子的發展動向,隨時給予知識的輸入,這對孩子的未來比一所學校更重要。





betty喵


不會。正常情況我是不會的。

一年級的孩子,只要在城市裡上學,只要不是太差的學校,都是縣城學校沒法比的,不管是學校的硬件設施還是教學質量。

再說了小學階段孩子能學到多麼高深的東西,哪個學校不能教,城市應該更全面一些吧,有必要勞師動眾跑那麼遠嗎,現在小學階段注重的主要是孩子習慣的養成,這個東西並不是說口碑好的學校就能教好的,而是需要我們家長親自來培養的。

當然,除非是你們準備在哪裡定居,這就另說了。


風中小樓


1. 首先縣城學校是否真的比大都市的學校好,這個是個問題。

2. 見識決定命運,大城市的見識應該遠比小縣城要好的多的。

3. 環境對的人的影響。我們去學校一般為了學習知識,一半也是人脈儲備,資源儲備,相比小縣城大城市應該更具備優勢。

所以家長帶孩子求學路上,不要一味的追求學校或者成績。考試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其他方面都要做好權衡。


康潔在路上


這個題目問的,屬我直言,江蘇省的地域面積不大,從最南端到最北端也就一千里多吧,各個城市的小初升政策有差異,中考考試卷不一樣,總分也是差別非常大,幾乎每一個地級市都不同,試問:有多少人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一個跟自己城市標準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求學呢?

說實話,可能有一些縣中確實是因為他們的制度特別嚴,老師也不錯,又特別盡心盡力,學校的學風也非常好,所以可能會有一些人把孩子送過去,通常這是指那些高中階段的學生,因為高考卷是全省統一的,各個地區之間沒有差別,但是你說要是上小學一年級就把他送那兒去上,我覺得這樣的情況是很少很少見的,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沒有瞧見。

另外一點,目前大都市裡面的小學教學水平應該是比那些偏遠地區的教學水平比較好的,也比大多數縣城裡的小學教學好,我們傳統所說的什麼縣中模式都是一種往死裡抓的方式,因為十多年前高考成績不佳,後來南京也引進了一些縣中的骨幹來南京的一些中學當校長,把那些縣中模式引進來。如果你準備把一年級讀書的孩子就送過去,是準備一年級開始就讓孩子拼命嗎?讓一年級的孩子就很多很多的時間,拼命的去刷題,從而得到比較好的考試成績,你覺得應該嗎?這樣的方法其實是把孩子的潛力早早地給透支了。

我所見到的情況基本上是在城市裡面打工,然後覺得鄉村和縣城裡面的教育都不如城市的好,然後那些打工者把孩子帶到城市裡面來上學,跟題主說的情況恰恰相反,把孩子送到那些縣城裡面去上學,我不覺得縣城裡面的小學跟大都市裡面的小學比起來會有很大的優勢,也沒有人會傻到這麼去做,還把孩子送到千里之外,這是周杰倫唱的歌嗎?


蘇小妮


土豪無所謂,出國都可以

帶孩子外出求學,還是要考慮自己家的實際問題,如果真的是家庭條件特別的富裕,那到哪裡去上學都無所謂,因為能夠支撐得起,就是到外國去讀同樣也是沒問題的。

不過對於家庭收入一般的來說,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為異地他鄉去求學,花費肯定不少。只在金錢這一關就會打消很多人的念頭。



最好的教育來自家庭

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來自於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們看過太多的家庭,為了孩子一擲千金,花了不少的錢,但是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是因為他們只注重物質,而不注重家庭教育。

古代有孟母三遷的例子,而且你會發現孟母的家庭教育就是特別到位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像孟子那麼幸運,也並不是每個母親或者是父親都有孟母的魄力,所以我們只需要在家的孩子教育好,無論他在什麼樣的學校,都會有不錯的發展。



外面的和尚真的會念經嗎?

很多人都是盲目的批評本地的教育,盲目的相信外地的教育,盲目的相信外地的宣傳和廣告,其實我們沒有深入的去了解一個學校,瞭解一個地方教育的時候,最好不要輕易的到這個地方去。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外面的教育也不一定比本地的教育好到哪兒去,在中國普遍的大的背景下,除了少數的北上廣深的教育以外,其他中西部城市的教育水平大致相當。



總之是否讓帶孩子外出求學,還是要看自己的條件和意願,如果自己的條件符合意願強烈,那就帶孩子出去,否則的話不要輕易的出去。


宇宙最好老師


我應該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當地就是題主口中“口碑好”的縣城。而我作為老師,和很多外地來的學生和家長有過接觸。

其實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從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大都市到小縣城的逆勢轉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上高中時從都市轉回縣城,第二種就是題主口中更極端一點的家長,從小學階段就帶著孩子回到縣城。不管是哪一種,看上的都是縣城基礎教育偏科式的強大。

一、縣級基礎教育的強大

先介紹一下我們縣的基礎教育情況,小學和初中私立學校很強大,高中相反,本縣的公立學校一高一家獨大,不管是規模還是高考成績,都是當之無愧的“超級高中”,在網上被很多人視為中國四大高考工廠之一,和衡水中學、黃岡中學、毛坦廠中學並列。

整個基礎教育最先收到周圍縣市家長關注的,就是高中教育。畢竟高考才是全民關注的熱點,小學和初中影響力有限。在高中教育階段,有一些數據可以讓大家感受一下這所縣級高中的強大:

2019年高考中,全校一本上線3456人,位居河南省第一,有43名學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位居全國縣級高中第一(不包含體音美)。

我們學校的老師有句玩笑話,別的地方學生考上大學也許會很孤獨,但我們不會。因為我們考大學是組團的,一屆四十多個北大清華,可以直接包專車去報名了。18年我們有三百多位學生考上了河南唯一一所211院校——鄭州大學,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所大學,有三百多人在同一屆,整個鄭大從大一到大四,有一千多名學生都出自我們學校,幾個熱門專業的學生更誇張,本來以為考上大學了,要認識新同學,結果一抬頭髮現,宿舍裡、班裡全是校友甚至是高中同班同學。

對家長來說,孩子能考上什麼大學是最直觀的,有了這一點,就會有家長不斷的慕名而來。

二、曲線救國,融入縣城

好的高中是緊缺資源,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是如此。所以,哪怕是縣城的高中,也不是你想讀就能讀的。

正如我們當地的一高,作為縣級中學,招生範圍決定了外地的優質生源你不可能肆無忌憚的攫取,別的地方不會允許,本地的家長也不會樂意——你招了一堆外地人,自然就會擠佔本地學生的名額。

所以外地的家長會面臨囧境,哪怕你覺得自己從大城市回來是迂尊降貴,但孩子還是沒有資格就讀小縣城的高中。哪怕你找人情託關係把孩子送進去了,孩子也不一定能適應。所以怎麼辦呢?

——提前讓孩子就讀初中甚至是小學!把孩子的戶口轉過去,成為當地人!這樣就能夠名正言順的考入理想高中了。而口碑好的縣城,恰恰在這方面依舊強大,當地的初中和小學,也很厲害!

這就是所謂的“曲線救國”吧,既然外地人沒資格讀這樣的高中,那就把自己從外地人變成本地人!從高中開始轉入孩子可能會不適應當地的教育情況,那就從小讓孩子融入縣城。

三、回縣城,是家長對教育最後的堅持

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種家長,沒有哪一種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而在現在絕大多數家長心裡,讓孩子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考上大學就是孩子將來能過得好的保障。

我認識一個學生,他在蘇州一所補習學校讀初五,“初五”的意思就是初中畢業後沒能考上普高,他選擇了復讀,但是復讀了一年依舊沒考上高中,今年再次復讀,相比於人家初中三年,他這是第五年。這個學生的家長並非不明事理,他的父親是蘇州大學的副教授,母親也是蘇州某四星級高中的老師,但這種知識分子出身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執念,希望孩子能接受相對好的教育(普高)。

讓孩子接受極可能好的教育,這種心思不分職業地位,天下的家長大抵如此。就是基於這種心理,家長們會想進各種辦法,而回縣城,就是他們對教育最後的堅持。

大城市固然有最頂尖的教育資源,但整個城市教育資源的差距太大,很多孩子享受不了頂尖的資源。比如人在北京,誰都知道四中、人大附中、清華附小這些學校厲害,但有幾人能進去呢?當我們享受不了大城市的優質資源時,又不甘心讓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蹉跎,就只能把目光投向小縣城——那裡的教育資源極差,但也有一波資源讓人相當眼熱,而這些資源,是城裡的他們唾手可得的。

於是,越來越多的不甘心的家長選擇回到縣城。

當然,還有一點讓家長們心動,那就是縣城的教育真是太便宜了。

你只需要把孩子送過去,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寄宿制,學校包辦所有的事,校外補習?不存在的!學生壓根就沒機會到校外。

我曾比較過我們老家一個高中生三年的總花費,把學費、生活費等全部加起來,三年還不到五萬塊,如果是在大城市,光校外補課都能壓垮一個家庭。我認識不少學生從小開始補課,每年十多萬的補課費都不算多。

所以,家長們與其忍受孩子在大城市花更多的錢,接受別人撿剩下的教育,倒不如偏激一把,回到縣城去提成績,只要孩子能夠考入好的大學,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我不敢說家長回縣城讓孩子讀小學一定是對的,但我尊重每一個這樣做的家長,這是他們能力範圍內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金牌小書童


不願意!

且不說“遠行千里”的不切實際,就論帶孩子“遠離都市”去“縣城”求學,那也是在捨本求末。

  • 有些縣城的學校教育口碑好,好在哪?好在“考試分數高”;
  • 那考試分數高有什麼好處呢?以後能上一個好大學;
  • 那個上一個好大學的好處呢?以後能留在更大的都市生活,創造更大的價值。
  • ——好了,悖論來了:本來就在都市的,何苦要去折騰呢?

縣城的學校讓孩子拼命學習,放棄綜合素質教育,唯分數論,是為了讓學生有機會走出這裡,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遇到更多的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就“都市”與“縣城”相比,哪裡機會多?哪裡市場大?哪裡需求旺?不言而喻。

而都市學校的教育資源,一定是比縣城好的;且不談硬件設施,就是師資這一塊,也要強很多——大部分優秀的人都願意留在都市,優秀的老師也不例外啊?

身處都市,已經是給孩子搭建了一級臺階了,別瞎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