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

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考題的需要,非我願也。

人的觀點和看法是會改變的,這或許是時間上的、或許是過程中的,總之你在改變、在成長,也許是在退化。

年輕時的我,是非常崇拜英雄的,尤其是那些改變歷史的英雄,但我現在總是想透過那重重疊疊的霧障,以期看到那些生活在那些英雄時代的普通老百姓,他們要說什麼?要表達什麼?但我自知遠沒有那個能力,但我們和他們就如同背靠背的兩個人,這也是“比”字的由來,由作為現時代的平民的心裡去試圖揣摩歷史上同樣作為平民的心理了。所以,要讓我選擇以帝王為題材,我就不再選擇那些世家出身的人而是選擇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了,也可能是基於他和我一樣就是一個窮屌絲。

說到漢高祖劉邦,人們都知道他從一個小混混,機緣巧合做了秦朝的一個小小亭長,就是長亭更短亭的那種。後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他在芒碭山中,招集三千子弟兵,斬白蛇而起義,攻下沛縣,自稱沛公,由此開創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劉邦的成功,歸功於那個特殊的時代;歸功於秦朝統一六國後的暴政,所謂物極必反,就是當一種事物發展到極端時的崩潰,從而形成的轉變,在此時發作的就是人們的不堪忍受和力圖改變的那股勢,這種勢也是劉邦成功的基石,當然還有他自身的優勢,這就如同外因和內心的作用,如太極的陰陽補充。劉邦的審時度勢和知人善任是他成功的訣竅,他曾經這樣總結:“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就是他成功的必然。

劉邦成功了,他開創了漢朝三百多年的基業,隨後的文景之治,基本採用的是“薄賦稅、輕徭役”的養民生息的無為而治,我想這也是這個民族百姓最幸福的時代,沒有戰爭的疾苦,負擔也不是很重,又有廣泛的自由空間,所以,這個時期社會資源與財富也得到很大的積累,但到了劉徹,這一切全變了,他採用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而且大動干戈,由此中華開始走上了在統治上的封建帝制,以及思想理論上的固態模式,我在此不是說儒家不好,而是造成了中國思維方式上的僵化,一致造成由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成為後來落後捱打的國家,我覺得那個流毒至今還未清除,尤其是現在的教育模式過於壓抑個性化的成長。所以,我們必須改革教育,開發國人的靈智,我們有世界最廣大的人力資源,有世界最優秀的民族,若是在諸多方面,發揮了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中華真正全面振興的那一刻。我欣喜地看到,大多數人在覺醒,我堅信他的到來不會太久了!

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


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


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