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我”?

表情姐59893537554


什麼是無我?

什麼叫無我?就是說世間成物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個常住,獨立,自在,主宰的實體或者自性的我。佛法中,無我思想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 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一方面什麼是人無我(人空)?是從有情眾生體來說。我,依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組成。因緣的離散則為五蘊滅了。無實體存在。另一個方面,什麼是法無我(法空)?法無我是從世間萬法來說的,就是一切法由因緣生。又從因緣而滅。就是沒有實體的存在。由此可見,人無我謂我空,法無我謂法空。人是有色法,名法構成的。世間沒有永恆的我,也沒有靈魂組成的人,這些極其微妙的色,我不過是無數細胞於流變不息的心,組成了一個暫住的存在體,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善與惡的種子。實際上。有我也好,無我也好,都不要執著於我的相的存在,法的存在,《金剛經》的核心就是離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金剛經》對無我的最好詮釋。一切有為法,似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乃是人為的符號,或者是一個代名詞而己。


慈音1


在《金剛經》中有四句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無相,誰才能真正做到呢?肯定凡夫俗子普通老百姓做不到,就是秦皇漢武也做不到,因為他們都想長生不老,永享榮華富貴,所以是有我,而不是無我。無我只有真菩薩才能做到。下面看一下歷代高僧大德是怎樣解釋無我的。


六祖大師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僧苦訥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識心,相續不斷,於中執我,此見乃計內也。"李文會曰:“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者,謂不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痴、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敬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陳雄曰:“貪、嗔、痴、愛為四惡業,貪則為己私計,是有我相。《圓覺經》雲:‘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菩薩發無上道心,受如來無相教法,豈應有四種相哉?設若有一於此,則必起能度眾生之心,是眾生見,非菩薩見。菩薩與眾生本無異性,悟則眾生是菩薩,迷則菩薩是眾生"。從以上明心見性高僧大德的解析當中,由此可見,出世專門修行者要想做到"無我相"都難,何況貪戀紅塵之人呢?


















飛龍在天231272723


何謂無我?何謂天人合一?

佛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無我,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

世人認為:“一個大活人,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居然說無我?那麼,此刻的彼此,是什麼?”

一、知我

我是誰?什麼是我?此刻這個活生生的人是我嗎?是我,但這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我,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現象,並非生命的本質!而佛學所說的無我,指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質。

什麼是我?就此生而言,從最初的受精卵,發育成胚胎、嬰兒、幼兒,直到少年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老年的我,死亡的我,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如果看得更遠一些,從前世的我,至今生的我,經歷過無數次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或為男人,或為女人,或為飛禽,或為走獸,一直在不斷地生滅。軀體如房屋,靈魂似住客,每一次生死輪迴,都似遷了新居,換了容顏,請問:哪個是我?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將100年壓縮成一瞬間,那麼,所謂的我,所謂的生生世世,只不過是剎那、剎那間不斷生滅的幻象。所以,世人所執著的這具肉體,從本質上來講,並不是生命的本質,並不是真正的我。

二、忘我

在禪定打坐的過程中,雜念越來越少,內心越來越清靜。如同陰霾漸漸消散,心性顯現的力量越來越強,這時,肉體存在的感覺在漸漸淡化。

打坐之初,明顯感覺到軀體的存在,隨著修行的進步,入靜之後,軀體似乎變得越來越虛擬化,有時覺得軀體象一具影子,有時感覺不到手腳的存在,再到後來,似乎軀幹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頭部還有一點淡淡的輪廓;再進一步,由靜入定之後,常常意識上有知覺的存在,但整個軀體存在的感覺都消失了。

這時的我,是心的一種覺知狀態,雖然有覺知,卻沒有了軀體與環境之間的界線。臀下的坐墊,腳下的地板都消失了,是空的。覺知的意識與虛空融為一體,萬緣俱滅,一覺獨存。忘掉了軀體之我的存在,意念之我則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很淡很淡,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一念不生,此為忘我。

三、無我

由靜入定,雖然忘我,雖然內心極為清淨,雖然我執的感覺已大為淡化,但本質上,心還停留於意識或阿賴耶識上,並未開悟,並未明心見性。需要積資淨障,發菩提心,而後就有可能明心見性,見到自已的本來面目,洞澈宇宙及生命的本源與真相。

初步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據過來人講,各種體驗很多,每次都不一定相同。有幾點最明顯:1、我執消除之後,如同空中飄浮的肥皂泡破滅了,心空一體,內外無別。2、外境所謂的各種實物,感覺都是空無的、虛幻的,肢體似乎可以輕鬆穿過桌面、電腦、牆壁等一切物體。3、所有的一切事物,比如人,動物,建築,花草樹木等,統統與自已都是一體的。沒有你我他她它,只有“我們”。宇宙萬象,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化現,每一個眾生其實是另一個自已!因此,對一切都充滿了親切感,充滿了關愛悲憫,自已與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無二無別。


杏林簫客


“無我”是一個佛教術語。

指對於“我”的否定,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與“無常”,“苦”同為五蘊的三共相(共同特徵)。

“無我”有二層意思。

一方面,可以解釋為:沒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中稱為“我空”);

另一方面,可以解釋為:這不是我,也稱為“非我”。

這兩種含義間的爭論,成為佛教各宗派間的重要課題。

否定世界上有物質性的實在自體(即所謂“我”)的存在,分為兩類:

人無我

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類,即五蘊結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我”)。

法無我

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也無常恆堅實的自體。

性空幻有

小乘佛教一般主張人無我; 大乘佛教則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主張法無我。

因為一切事物和現象,按其本性來說都是空的,它們表現出來的,只不過是一些假象,即所謂“性空幻有”。

無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非我”是四諦十六行相之一(見於《阿毘達磨六足論.集異門論》)。

佛教主張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反對施設(波羅攝提)我。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觀察五蘊的無常、苦,以瞭解五蘊非我、非我所;觀察十二處非我、非我所;觀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

提出非我,主要在於去除命即是身、命異身異、色等五蘊是我等有身見。

(注:單純討論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等本體論問題,若無益於修行,則被歸為無記,不作回答。)

如何體證“無我”

“無我”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就是內心證得諸法空性,無有顛倒、無有掛礙、無有恐怖。

《雜阿含經》卷1,9經“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內心中去除對“我”的執著,以“無我”為目標進行修行精進;為人處事之時,不用考慮外界對“我”是如何的讚歎、榮譽、肯定,抑或是鄙薄、羞辱、無視,只作無怨無悔的付出。

風息青山在,船過水無痕。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無我”的境界。


萬里長空夜未央


【1】“無我”是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中,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來約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喚醒自性真心,漸入真常而不起貪、嗔、痴、慢、疑、淫六毒,最後達到“生滅滅已”的覺悟和行為修持。

【2】知道這些,我們應該發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菩提心,併為之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否則,修行易墮魔道。

【3】身無殺盜淫,口無兩舌妄語,意無邪識偏見,是名為戒。

【4】外不取於相,即不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這十八界為真實。

內不染於心,即內心能分辨十八界的同時,卻不生起愛憎分別之情。

合於二者,名之為定。

【5】觀一切法苦空無我,緣起性空,因果造作,是名為慧。

【6】戒定慧三無漏學又可細分為持戒、禪定、佈施、忍辱、精進、般若這六度,六度又可分為萬行,即可以細分為上萬種修行方式。只要符合戒、定、慧的要求,以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為目的的就是對的。

【7】總而言之,要達成“無我”,就得修身養性,多做利國利民的事情。

【8】太多內容,不方便用大眾化的語言跟大家講解,請大家發揮自己的聯想能力去理解和領悟!

【9】所言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德大智大辯才者慈悲賜教。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普及於一切,眾生皆慈悲。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彌陀國。

願身心無漏,願福智同佛。

願得莊嚴相,願人見人愛。

願衣食豐足,願身體健康。

所處恆香淨,邪垢不能侵。

願父母健康,無病亦無災。

願父母如意,身心常快樂。

願父母福眾,衣食恆富餘。

願父母吉祥,所處恆香淨。

願父母平安,諸時處安寧。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阿彌陀佛


福德無邊無量


眾生都是我!

有形都是我!

無形眾生都是我!

遇到的眾生都是我!

沒有遇到眾生也是我!

沙石是我!

土塊是我!

任一樹是我!

任一草是我!

任一雲是我!

任一壞人是我!

任一人是我!

任一魚是我!

任一狗是我!

任一動物是我!

任一山是我!

任一水是我!

任一海是我!

任一黑人是我!

任一白人是我!

任一黃色人種是我!

任一鬼是我!

任一神是我!

任一佛菩薩是我!

任一法是我!

都是我,還分什麼你我!

一心變現,說什麼都是你,也是我!

拆不開,分別不得!

一切是一不是二,還說什麼我!









東北向前


講無我之前,先講個故事。

唐代有個人叫李翱,是韓愈的學生,曾和他的老師一起反對過佛教。後來朝廷派他去湖南當太守,就是現在省長這個級別的封疆大吏,可見此人還是很有水平的。到了湖南上任以後,李翱聽說此處有一位禪宗祖師藥山禪師,名氣很大,便登門去拜訪。

到了山上的廟裡,這位老和尚坐在太陽下看佛經,李太守站在後面,老和尚頭都不回,故意不理睬他。李翱個性急躁,見站了半天沒人搭理,一氣之下拂袖而去,走前講了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這時老和尚回頭對他說:太守,你何必“貴耳而賤目”呢?老和尚的意思是,太守你何必把耳朵看得這麼寶貴,看不起眼睛呢?李翱聽後心中一動,趕緊向老和尚請教。藥山禪師沒有講話,手向上一指天,向下一指旁邊的水瓶,就完事了。李翱頓悟,當即就寫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詩:

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林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後來,藥山禪師又對李翱說了一句詩: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囑咐他下山以後依此修持。

過了差不多兩百年的時間,宋朝的一位大官張商英悟道以後,在禪宗的書裡看到了這段記載,認為李翱當時並未悟道,他也寫了一首詩:

雲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隨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風霜苦,

說甚深深海底行。

張商英的詩很高明,批評李翱沒有證道。因為“雲在青天水在瓶”,只是一般人的境界,把這個當成學佛的最高境界,以為萬里無雲、神清氣朗、念頭空了,就可以得道了。張商英則認為這就是個笑話,是“眼光隨指落深坑”,而且這個坑還很深,跳進去不一定出的來。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佛教的思想山重水複,意境深遠,絕不是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

言歸正傳,無我,就是沒有我。辣麼問題來了:佛說無我,誰在輪迴?一環套一環,這麼追問下去,老和尚也腦瓜疼,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討論。

今天說的無我其實有兩重意思:一個是世俗諦的無我,世俗諦就是指世間法和人們的價值觀。這個無我承認有個我。人每天都要吃飯,要是沒有我,飯都餵狗了嗎?要是無我,你讓我無誰呢?所以,我們姑且認為我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我從出生開始就知道有個我,就有了我見、我執、我愛、我慢等等各種意識和愛恨情仇,也給這個我帶來了短暫的幸福與無盡的煩惱。因此,佛祖說,你們天天想著這個我,多累心呀,煩惱從哪來的?不就是因為有個我嘛。你們可以認為我是存在的,但是把這個我產生的執著、意識、思想都放下,你就快樂了,這個無我之我,才是人的本來面目。這是第一層意思的無我。

第二個無我是聖義諦的無我,聖義諦是出世法,是般若智慧,今天就不細說了,因為我也整不明白。在出世法,佛認為我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的物體,僅是錯誤的感覺。佛法認為世間一切,皆為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固定常態和永恆不變的東西。緣起之時,山河立現,緣滅之時,瓦解冰消。人也是這樣,依五蘊而假立,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有時間再慢慢講。因緣起緣滅五蘊隨之聚散而終無實體可得。各位想想,人體細胞每天都在生滅,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還是一個人嗎?

無論是世俗諦還是聖義諦,無論是五蘊無我還是真如無我,佛都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不執著於我,但也不執著於空。解空破執可以降服煩惱障和所知障,證涅槃果,可見認識無我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佛法太深奧,經書又看不明白,你說的更聽不懂。我告訴大家,佛法在悟,書上寫的那些名詞我也不明白,只有和尚們沒事幹,才天天鼓搗經文,解釋來解釋去。真正的佛法充滿了智慧,一點不枯燥,尤其是禪宗,更是活潑有趣。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眾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迦葉一字未說,卻得到佛祖真傳,比費半天吐沫解釋無我強多了吧。





盛世南迦


無我,是(小乘)緣覺,聲聞(四果阿羅漢)境界。佛說眾生破我執,斷見,思二惑即證上述果位。佛說眾生界“無我"是指人我二法,一切眾生“執著"生命肉體是真我,屬於實體的我,便產生他(她)人不經允許,不得非法獲取,佔有我,一切從我著想出發,有了這個執著的妄心,私心便無限擴張,放大,貪瞋痴慢疑暝玩難化,世間的一切就被這個自私的我亂套,為了這個假我可以不擇手段,權力擭取慾望所需,而不會顧及他人傷害眾生。所以佛講(無我)意義非常之多,妄心,分別,執著,都是無明產生,首先要修行證道,去掉執著,然後才能真正認識到肉體生命是自身造孽受報,輪迴六道,分段身死所感,它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聚,地,水,火,風所招,父精母血,與有緣父母所生,萬般皆是緣聚,經生老病死,此身又緣歸於滅即老死。所以這個我是為暫有,剎那生滅,流轉遷流,實是(無我)。試想你我父母及親人在世時,一家人分外愉悅,親近,誰都不願分開離去,一旦突發去逝死亡,肉身化為骨灰,哪還有父母親人可言?留下的只是遺相和記憶。所以佛家的(無我)就是由此而來。無我,首先要斷除妄心裡面的(我執),才能真正認識肉體生命根本的假我。


用戶暱39l68老李


正如頭條朋友們喜歡說的話,字數越少事越大。

“無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現實生活中的無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忘我”。一種是佛說的無我,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及無法相和無非法相,統稱人無我法無我。

看了一些回答,很多人把佛說的無我演繹成了文字戲說,沒有真正理解,當然不通過禪修證入,理解與不理解確實沒有本質區別。如《楞嚴經》說的“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佛說的無我是實實在在的無我,也就是通過禪修入“自性我”,完全放棄了人形之我,沒有人我相,初入涅槃,得小乘羅漢果。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呢?《金剛經》中說“我於往昔節節肢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也就是說入這種境界後,別人刀砍劍割肉體,“自性我”不會有什麼疼痛或者傷心嗔恨的感覺,你不過是在撕我的畫像,或在破壞我臨時搭建的小房子,需要的時候我還可以再化一個或多個出來,羅漢已經可以化種種形入世。

達到這種境界的羅漢果位後,接下來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繼續破法相,以及非法相,最後連無我的想法都沒有時,就成究竟涅槃而成就佛道。


釋雲如意


什麼才叫無我?想理解無我這個概念,首先要理解道德經的思路。道德經有其發展的過程,在老子的時代它是一個權謀手段,道指的就是方法手段而德指的是地位,所以道德經講的就是如何用手段保護自己的地位,所以從本質來看道德經是權謀之術。

——老子與道德經


隨著歷史的發展,進入到了漢朝以後,由張道陵作為代表把道家變成道教思想,而道教思想逐漸把道變成一個宏觀的思路,用道來解釋一切。這種方法在之後的時代不斷的累加和變化。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思想更多的是被貴族所利用,成為維持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段,因為想修仙就首先要有能力,通過道教思想則可以限制其能力或資格的範圍,從而達到維持地位的目的。而到了宋以後,儒釋道的合流反而使得道家思想又變成了一種宏觀思路。

——張道陵


所以從本質來看,無我就是一種變化的過程,但是想要真正的理解無我,就要回到老子時代來看。因為在那個時代,無我所代表的實際上是“我”,也就是自己的看法。天下沒有不變的解釋也沒有不變的道理,所以說“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道法自然實際上是後人的曲解,道法自然的意思是手段自然,也就是如何施展權術是通過自己的手段來進行的。

——帛書版道德經


所以無我打個簡單的比喻就很好理解,比如你喜歡吃土豆還是喜歡吃南瓜,如果你喜歡吃土豆,你吃土豆的方法或者這種想法就是你的想法,相反別人喜歡吃南瓜就是別人的想法。所以你認為土豆好吃便是無我,而別人看你認為土豆好吃則與他們有了邊界,這就是有我。所以反過來說,當別人說喜歡吃南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看到別人說喜歡吃南瓜,則看到了別人的邊界,因為在別人喜歡吃南瓜當中並沒有給土豆留下地位。

孔子問禮於老子


無我是如何用我的視角來看待和分析問題,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本質就是你通過學習吸納別人的知識,最終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最終用你自己的眼去看世界發生的變化,自然無往而不利。所以想要理解無我,就不要考慮漢以後的道教思想變化,因為無和道變成了一種空泛的哲學範圍,而在老子時代的無我就是如何用自己的眼去看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