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守護者——關於愛和死亡的幾點思考


我們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接觸的人和事越來越多,認識的世界越來越遼闊,處理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從血緣關係邁向師生關係再到人際關係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缺少了童年時代的那份純真,外在的事情似乎不再那麼容易打動我們,我們很難再體會到少年時為一件事去瘋狂去不管不顧一切的感覺,所以為什麼在聽到《時間煮雨》裡那一句"天真歲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負你"時會有感動,會覺得它觸動了心裡某一塊柔軟的地方?只因為我們是青春同路人,那些事情我們都曾親歷。

這個世界上好電影有很多,就像這個世界上好書有很多一樣,窮其一生你也不能一窺全貌,只好"管窺蠡測"了,可是為此而感嘆遺憾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相當一部分並不適合我們,看完之後味同嚼蠟,再落了個"對牛彈琴"的名聲,那實在是一大憾事。於我而言,我從沒有看一部電影就寫影評的習慣,除非它能真正深入到我的內心。就如前文所說,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但是,畢竟有這樣的存在,例如《姐姐的守護者》。

有些人是命運的寵兒,有些人則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如果你有一個身患白血病的姐姐,你知道,你一直知道她的生命是一曲在懸崖邊的絕舞,而你來到這個世界只是為了為了更好更長地延續她的生命,向她提供你的器官,你的臍帶血,你的幹細胞,你的骨髓,甚至是你的腎!這時,面對親情與自身健康的抉擇,你將何去何從?當安娜把父母告上法院要求停止他們的醫療監護權拒絕為姐姐捐腎時,這一刻你是希望哪邊勝訴?

影片中不只一次提到,這是一個"表面"看上去幸福的家庭,兄友弟恭,相親相愛,大家禍福與共,患難相依。然而在和美的表象下,卻有著巨大的陰影。女主角安娜的哥哥傑西有語言障礙,畏懼學校教育;女主角的母親,那位愛女心切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病,辭去了律師的工作,一心一意撲在孩子身上,而她本是一位優秀的律師(從接到法院傳票後在法庭上單槍匹馬與安娜的辯護律師進行辯駁言辭犀利便可看出);全家就靠著父親的薪水度日。當然這一切,和最大的危機比都不算什麼,那就是安娜的姐姐凱特還在剛剛能走路時就得了白血病,從此她的人生一直處在白色的恐懼之下,這裡的恐懼並不是指凱特的恐懼,而是她母親的,雖然凱特比任何一個人都有理由恐懼,因為是她直面死亡,因為是她一次次與死亡搏擊。

影片中我們看到,女主角安娜是一個嬌小而又美麗的11歲小姑娘,凱特因為化療的緣故,臉色常年蒼白,頭髮也掉光了,可是在她的病情失去控制之前,她也是那麼美麗,她也曾邂逅自己花季的那段奇遇。她的男友,同是白血病患者的泰勒曾說:"我對死亡沒有恐懼,對生病沒有怨恨,若不是這病,我又怎會遇到你?"很樸實的話,詮釋的是他對她的深情,萌動的是溫柔的惺惺相惜,連接著的是兩人舞會相擁起舞,月光下相依相偎和接吻的甜蜜回憶,而擋不住的卻是那陰陽相隔、生死兩望的最終結局。

泰勒走後,凱特曾一度情緒崩潰,病情惡化,但是她的家人一直沒有放棄她,哪怕她只剩兩個細胞了,也要把她電醒(凱特對母親的描述)。這位母親太愛太愛自己的女兒了,她無法接受女兒離自己遠去,在換腎手術前她一再地鼓勵女兒要堅強要努力不能放棄,哪怕那個捐腎者(她的小女兒)正在法院上不依不饒地打官司。她是一個優秀的女人,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可是她卻忽略了一個至為重要的因素,女兒的心。

前段時間看了《重口味心理學2》的一些章節,我知道人面對死亡有一個接受過程。當自己已經接受了現實平靜地面對死亡的降臨,親人卻不肯放棄,執意用親情來挽留自己離去的腳步時,那種感覺往往異常痛苦。

死可怕嗎?我作為一個十幾歲尚年少既沒經歷過迴光返照也沒有瀕死體驗的人不知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每個人都有生的本能,就如同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一樣。可是在心理學上還有一種本能叫死的本能。曾有人評價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說:"他身上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一樣強大。"當時候到時,那種死的本能就發揮作用了。人們願意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時,他們是希望親人能以微笑送自己離開的,這也許是為什麼有人說安樂死的發明是人性的體現的原因。當然並不是人人都支持這個觀點,《荊棘鳥》的作者考琳 麥卡諾曾寫過一篇很有影響的文章名為《我為什麼反對安樂死》,奈何不知是因為年代久遠還是什麼其他的原因,我在網上沒有搜索到這篇文章,也就只能說一聲"君子和而不同"了。

這個世界不是隻有科學和醫學,還有一些無法理解的巨大能量。愛是能創造奇蹟的。凱特的母親,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深信這一點,所以她選擇直麵人生的挫折,所以她苦苦地不肯放棄,所以她經常違逆女兒的意志,她一直在等待著奇蹟到來的那一天。

我知道,愛,親情,有時候是很不可思議的。初中時,曾讀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條跨大洋行駛的國際渡輪上,父親在甲板上為女兒削蘋果,女兒在一旁活蹦亂跳,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大風浪讓船顛簸,父親摔倒,那把水果刀深深沒入父親的前胸。可是,當女兒尖叫著奔跑過來攙扶父親時,父親只是微笑,站起,拔出插入自己身體的那把水果刀,如同沒事人一般,安慰年幼的小女兒,又繼續給她削蘋果。接下來的幾天,船從太平洋行駛到了大西洋,接下來的幾天,父親如同往常一樣為女兒穿衣、梳頭,聽她歌唱。當渡輪終於駛達目的地時,眼尖的女兒一眼就看到了接船的媽媽,她快樂地向母親跑去,而這時,這時,就在那猝不及防間,在人群的驚呼聲中,父親倒下了。後來在屍檢時,醫生們驚訝地發現,當初那把水果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父親的心臟,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天,他是如何做到像往常那樣需要做的事情的?只有一個結論:父愛是偉大的。這是一個醫學史上的奇蹟。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而我們所不能否認的是愛的力量。親情這個話題,每每憶及,每每想起,每每深入的思考,都是會使我落淚的。看《姐姐的守護者》時我有淚如傾,哪怕再重看也是一樣。初初看到片名的時候,我以為姐姐的守護者指的是她的妹妹,後來發現錯了。姐姐的守護者,是她的母親,連同深愛她的一家人。"我有個守護天使,分秒守護著我,不管我多病,我都不孤獨。"凱特在她死去的那一個晚上把自己精心製作的回憶冊送給了母親連同扉頁上的這句話。在她最後死的時刻,她是幸福的,她和母親同眠,母親睡著了,她,死了。

當真相被披露出來的時候,結果令人震驚。安娜一直都愛著自己的姐姐,為了她,她什麼都不怕,也正是為了她,安娜才會去法院,因為從頭到尾想放棄的人,不是安娜,而是凱特,是她。

她對安娜說,"我這一生都是痛苦的",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孩,這個本是笑靨如花卻被病痛折磨的雙眼凹陷,面色蒼白,不時吐血失去活力的女孩,為了她的母親,為了她摯愛的家人——父親,哥哥,妹妹,凱莉阿姨,還有其他的人,一直都在努力,她一直都很勇敢很勇敢,可是現在她累了,她想休息了,那麼就讓她睡吧,睡吧,命途多舛,你將要去的地方只會有陽光、鮮花和微笑,還有你摯愛的泰勒,他也在等著你。

"我姐姐那一晚死了。我真想說她奇蹟般地康復了,但是她沒有。她只是停止呼吸。"安娜平實的敘述著逝者已矣之後的事情。家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母親重新執業了,家境越發寬裕;父親提早退休,當起了都市問題青少年的顧問;而那個因為妹妹的病自己的語言障礙一直受到忽略的少年傑西變化最為顯著,他回到了學校,拿到紐約藝術學院的獎學金。他們的生活變了,變得更好,人往往只有拋開沉重的過去才能獲得新生。自然,凱特仍然活在他們中間,她永遠是他們的一員,每年凱特的生日他們都會去凱特喜歡的蒙大納度假。

最後的最後,是安娜的一段獨白:"從前我一直以為我是為救姐姐而生,但結果我做不到。可是問題不在此,問題在於,我曾有一個姐姐,她很棒。有一天,我們會再相見,直到那一刻,我們始終牽繫著。"就像凱特在那本畫冊裡寫的"我會等待重逢",我想,他們會重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