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一、城市概况

萨格勒布(Zagreb,45°49'N,15°58'E,UTC/GMT +1)处在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海岸,坐落在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西北部萨瓦河(Sava River,源出斯洛文尼亚西北端的尤利恩阿尔卑斯山脉特里格拉夫峰北坡,东南流经克罗地亚、波黑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汇入多瑙河,长940千米,为多瑙河各支流之冠)西岸、梅德韦德尼察山(Medvednitsa mountain)南坡,面积284平方千米,海拔122米,是一座古老的中欧名城,是全国、西欧、地中海和东南部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区人口69.7万(2018)。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建于11世纪,最早由一些居民聚居区逐渐发展起来,13世纪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到了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萨格勒布逐渐从老城扩展出新城。整个城市由三部分组成:教堂、市政厅等古建筑组成的老城(上城);广场、商业区和歌剧院等组成的新城(下城),耶拉契奇总督广场为城市中心;以及战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市区。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二、历史沿革

公元600年,萨格勒布是斯拉夫民族定居的罗马小镇。

1094年,“萨格勒布”这个名称始见于史籍,当时萨格勒布有两处中心:东部的卡普托尔(Kaptol)是圣母升天大教堂所在地,主要为圣职者布道之地;而西部较大的格拉代茨(Gradec),主要为农民和商人居住。

13世纪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16世纪初被称为萨格勒布。

1845年,扬科·卡毛夫(Janko Kamauf)成为萨格勒布的第一位市长。

1851年,卡普托尔和格拉代茨被班·耶拉契奇(Ban Jelacic ,1801—1859)总督合并成一座完整统一的萨格勒布。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19世纪,萨格勒布是奥匈帝国(Austro Hungarian Empire,1867—1918)统治下的克罗地亚首都,当时曾是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中心,在南斯拉夫民族解放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1918年,在萨格勒布召开的克罗地亚议会,宣布与奥匈帝国断绝关系,建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萨格勒布是轴心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首都。

1945年,萨格勒布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后成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加盟共和国克罗地亚首府,曾是前南斯拉夫第二大城市,最大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此时开始闻名于世。

1991年,萨格勒布成为独立后的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三、著名景点

圣母升天大教堂

圣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Blessed Virgin),也萨格勒布大教堂,位于卡普托尔广场东侧。1094年,匈牙利国王拉迪斯拉夫一世(Ladislaus I,1040—1095,1077—1095)宣布成立萨格勒布天主教区并兴建主座教堂;13世纪时曾被鞑靼人(Tartars)毁坏,后又几经修复;1880年,大教堂遭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中殿垮塌,塔楼基本被破坏殆尽;1899年,由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赫尔曼·鲍尔(Hermann Bolle)主持重建。大教堂新建了两座哥特式塔柱,高度分别为104米和105米,宏伟壮观,是克罗地亚最高建筑,是萨格勒布重要的地标,是阿尔卑斯山(The Alps)东南部哥特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维修中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外观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母升天大教堂内部一角

大教堂占据着卡普托尔广场(Kaptol Plaza)的大部分,其侧面的灰白石墙是为抵御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2)入侵而修筑。石墙前面矗立着毁于地震的教堂塔尖,挂在墙上的教堂时钟永远停留在了震时的那一刻,大教堂圣器室还有一组13世纪的壁画被保存了下来。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毁于地震的塔尖及时钟盘

圣母玛利亚纪念柱

在卡普托尔广场西侧有一个小型喷泉,中间矗立着圣母玛利亚纪念柱。此柱建于1865年,金光闪闪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在柱的顶端,下方则是4个镀金天使塑像,萨格勒布市民喜欢围坐在纪念柱下休息聊天。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母玛利亚纪念柱

圣·马克教堂

圣·马克教堂(St. Mark's Church)建于中世纪,曾多次被翻修和重建,1880年复修时屋顶采用了彩色马赛克铺设,上有紫蓝色和茶红色瓷砖拼合成的两个大图案,左侧图案是中世纪克罗地亚的盾形纹章:左上角的格子象征克罗地亚(在克罗地亚附属于威尼斯共和国期间,国王们都很喜欢国际象棋,克罗地亚国王曾经连赢3盘,就此将这个象征棋盘的格子保留了下来);右上角的3张脸分别代表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和达尔马提亚地区;下方红色横条上的“貂”是克罗地亚的图腾,叫库纳(Kuna,以前用貂的皮毛交易,后来被作为了钱币单位)。右侧大图案则是萨格勒布市徽图案。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马可教堂正面图

圣·马可教堂大门之上有11个壁龛,壁龛内共有15尊人物雕塑:最顶端是怀抱耶稣的圣母玛利亚(右)和约瑟夫(左),中间是圣马可和狮子,两边雕塑分别是耶稣的12使徒。教堂内陈列着著名雕塑家伊万·梅什特罗维奇(Ivan Mestrovic,1893—1962)的作品。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马可教堂大门上的浮雕

圣·马可教堂的西侧是总统府,为19世纪上半叶巴洛克风格的二层建筑,1809—1918年期间为总统官邸。克罗地亚战争期间(1991—1995),总统府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轰炸,总统弗拉尼奥·图季曼(Franjo Tudjman,1922—1999,1990—1999)在此死里逃生。

圣·马可教堂的东侧则是议会等政府机构,建筑建于1910年。在这里每到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宫殿阳台下便会聚集着无数民众。1918年,是在这个阳台上宣布的克罗地亚正式脱离奥匈帝国;1991年6月25日,也是在这个阳台上宣布的克罗地亚脱离南斯拉夫联盟独立。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多拉克市场

多拉克(Dolac)市场是1926年在老城区形成的一个露天蔬菜水果市场,被称作“萨格勒布的胃”。清晨,菜农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最新鲜的水果、蔬菜摆上来,除此还有面包、奶酪等食品。在市场的一角还可以看到由当地农民用鲜花提炼出来的“拉万达”香水,这是姑娘们最喜欢的土特产。

多拉克市场的市井气息浓郁,是萨格勒布最富有生活情调的地方之一,穿行在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中很是让人赏心悦目。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多拉克市场

古城门

萨格勒布古城门(Stone Gate,又称石门),是老城唯一留存下来的中世纪城门(是克罗地亚古王国时期都城的东门),建于13世纪。1731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切,唯独墙上的圣像(圣母玛利亚)奇迹般得以保存。人们认为圣像拥有魔力,是萨格勒布的守护者,故这里被设为圣母玛利亚祭坛,成为萨格勒布人的朝圣地。至今的当地人但凡经过这里,几乎都要在此虔诚祷告,默默祈福。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古城门入口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古城门内壁

在古城门前的花坛中,有一尊根据圣·乔治(St. George,206—303,基督教著名烈士、圣人)斩杀巨龙的传奇故事创作的青铜骑士塑像,寓意“骑士”扬善惩恶、守卫城门。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乔治屠龙青铜雕像

洛特尔萨克塔

洛特尔萨克塔(The Lotrscak Tower)曾是老城城墙的一部分,与石门相望,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至今上面还有一尊大炮,每到中午12点整时鸣响,给萨格勒布增添了历史的凝重,此与佛家“晨钟暮鼓”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萨勒格布一个传统的纪念(15世纪击退土耳其人)方式。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洛特尔萨克塔仰视图

登上洛特尔萨克塔还可以极目远眺,一侧是老城区,那些红色古老的尖尖塔塔是讲不完的历史故事;另一侧则是日新月异的新城,高楼大厦正在拔地而起。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位于顶层窗户的炮口

圣·凯瑟琳教堂

圣·凯瑟琳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是一座典型的巴罗克式教堂,建于17世纪,1880年大地震中受损,重建后依然保持着迷人的风格。

圣·凯瑟琳教堂虽然不大但很是优雅,其弧线也很契合她的名字“凯瑟琳”。在基督教里凡是被尊为圣人的,大多都是为基督教殉教的那些人,这位圣·凯瑟琳也一样。据称她是4世纪早期的著名学者,时常劝阻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最终被斩首。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圣·凯瑟琳教堂正面图

耶拉契奇总督广场

耶拉契奇总督广场(Jelacic governor square)是萨格勒布的主广场,始建于1641年,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商业活动需求,后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1850年,广场始称现名;1866年在广场中央矗立起耶拉契奇总督骑马塑像;二战后,广场更名为共和国广场,总督塑像被游击队员塑像取代;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后,总督塑像被从博物馆中搬迁至此。

班·耶拉契奇,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过役,1841年晋升为上校,后升为少将,任第一总督军团指挥官;1848—1859年晋升中将,为克罗地亚首任总督;在欧洲大革命期间(1848—1849,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他成为克罗地亚人民反抗奥匈帝国,争取独立的重要人物。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矗立在耶拉契奇总督广场中央的班·耶拉契奇雕像

此外,萨格勒布还有为纪念克罗地亚第一位皇帝而建造的杜密斯拉夫广场,赤金色的克罗地亚国家歌剧院(既是一个戏剧院、也是一个歌剧院、更是一个芭蕾舞剧院),欧洲最美公墓之一的“美乐高公墓”(Mirogoj Cemetery,公众人物的长眠之地,内有绝美的露天艺术廊、典型的拱廊、亭阁、雕塑和墓葬建筑等,非常值得一观。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古城通往耶拉契奇总督广场的巷道

四、萨格勒布印象

萨格勒布是一座美丽且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也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更是一座人性化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都坐落于城市中心,虽然没有特别令人惊叹的建筑,自然风光也只是淡淡的恬静和谐,在主流历史中也没有留下太多让人追忆起来便觉得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到处都呈现出热情、友好和生机勃勃,随处可见迷人的咖啡屋、美味的餐馆、花园餐厅和美丽的公园,城市之美源于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源于友善自信且外形俊美的人群,如果你不喜欢萨格勒布,那是你还不够热爱生活。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是一座博物馆的城市,各式各样博物馆的平均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多。在博物馆里可以欣赏到克罗地亚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艺术等藏品。其中,被列入全球十大奇葩博物馆之一的“失恋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全世界的一千多件捐赠品(全球各地的私人物品,有的是曾经送出的礼物,有的是纸片上缠绵的情书,也有的是心碎过后的报复),每一件藏品都代表着一个情感破碎的故事。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是一座怀旧的城市,至今都不愿意换掉路旁需要人工关闭的煤气街灯,现代化并不是萨格勒布人的追求,他们热爱宁静的生活,而这份宁静来源于他们对历史的珍视和执着。

萨格勒布是一座有着抵抗侵略者传统的城市,其西北方向66千米的库姆罗韦茨村是前南联盟缔造者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的故乡,他早期进行的革命活动主要是在萨格勒布。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的露天咖啡馆已经将喝咖啡提升至宗教仪式般的高度。在这里慢慢品味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与土耳其等多国交融的咖啡文化是不容错过的体验之一。边喝咖啡边观察形形色色的路人,以及那些和你微笑之后便消失在人群中的笑脸,人生光景变幻在这样一个包容随和而又不失文艺的城市之中。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蓝色是萨格勒布的代表色,当地人的生活最离不开蓝色的有轨电车(Blue Tram),这种电车的轨道几乎覆盖了从生活到工作的主要区域(第一辆有轨电车于1910年在萨格勒布运营,第一辆蓝色电车则诞生于1923年,此后蓝色外衣一直伴随着电车至今)。这些电车往返穿梭于城市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与周遭繁华的商业区,淡红、淡黄色交错的哥特式建筑完美地揉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行进中的蓝色有轨电车

克罗地亚教育发达,在历史上曾出现过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1856—1943,出生于克罗地亚的斯米良,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圣·萨瓦大教堂附近也矗立着他的雕塑)就是其中之一。1895年,美国尼亚加拉电站发电机组由他主持设计制造;1897年,他使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1937,意大利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的无线电通信理论成为现实;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1899年,他发明了X光(X-Ray)摄影技术。其他发明包括:收音机、雷达、传真机、真空管、霓虹灯管、飞弹导航等。以他名字而命名了磁密度单位(1Tesla=10,000Gause),表明他在磁学上的贡献。

尼古拉·特斯拉曾以各种方式帮助萨格勒布,1892年5月24日向萨格勒布市议会提出城市交流电网的技术方案。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尼古拉·特斯拉在萨格勒布工作与居住的建筑侧面浮雕

五、结束语

克罗地亚,国土面积只有5.6万平方千米,曾饱受过战争的创伤:抵御过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反抗过奥匈帝国的统治,经历过一战、二战、独立战争以及国内宗教战争等。自1991年6月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之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充满了历史与沧桑,人民安居乐业,各种文化互相碰撞与交融,让萨格勒布充满艺术与人文气息,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闲适生活情调。

漫步于古城的鹅卵石路面上,一首《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时常在耳畔回荡,向你诉说着千年来发生的故事,向你描述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曾来过的人对这里充满着向往,来过这里的人则心心念念还想再来!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文+图:王永云)

上一篇:

十六湖PK九寨沟,谁的风光能更胜一筹:https://www.toutiao.com/i6798016769911947788/

下一篇:一湖一岛一城堡,美到窒息,惊艳了世界


附记:克罗地亚战争(1991.3—1995.11)

克罗地亚战争是从南斯拉夫联邦独立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因民族对立引发的战争。

二战结束后,克罗地亚曾是南斯拉夫联邦6个共和国中的一员。宪法规定,六个共和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当时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凭借超凡的魅力和巧妙的政治手腕,维系着这种平衡。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也波及到南斯拉夫。当时的克罗地亚人对主导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感到强烈不满,而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上台后大力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对其他成员国采取打压策略,造成南斯拉夫联盟的分裂。1991年,成员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马其顿、波黑各自宣布独立。而位于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人纷纷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区,由此引发克罗地亚战争。

战争起初是在克罗地亚军队与塞族武装之间进行,而驻守在克罗地亚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则保持观望立场,直至后来偏向塞族武装:塞族武装进攻时,他们撒手不管,而克罗地亚军队进攻时,他们就武力干涉;塞族武装只要攻占一地就宣布自治,并寻求南斯拉夫人民军的保护。克罗地亚人对南斯拉夫人民军拉偏架的做法相当不满,要求南斯拉夫人民军撤出克罗地亚。当遭到人民军拒绝后,克罗地亚军队开始围攻南斯拉夫军营,并要求他们要么选择撤离,要么选择投降。在经过一周的围攻后,不甘心失败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卷土重来,他们势如破竹直捣“黄龙”,位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总统府遭到轰炸,总统图季曼死里逃生。

1995年,克罗地亚军队展开“风暴行动”,将军安特·戈托维纳率军攻克了克宁及西斯拉弗尼亚,成功消灭了克拉伊那塞族共和国。到了11月,位于斯拉弗尼亚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军队展开和谈,约定东斯拉弗尼亚归属克罗地亚,但是需要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自此历时接近5年的克罗地亚战争结束。

走马观城——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上城俯视图(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