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想必各位都知道這幅畫,清明上河圖。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世界各地的歷史學者公認的最能反映宋代百姓生活的畫卷。這幅畫最讓人震撼的是,它僅僅五米長,卻能詳細地反映出北宋東京城的繁榮。

  然而你知道嗎?畫中一百多棟樓宇中,竟有四十五家都是經營餐飲的店鋪,已經快要接近半數了。不僅如此,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一千年來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而宋朝的飯館與小吃竟然躍居第五十六位。宋朝人對美食的追求竟然被一致認為對全人類的生活有影響,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許多人認為,世界上最愛吃的國家是中國。漢語中吃這個字也出現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打招呼,人們喜歡說你吃了嗎?工作叫飯碗,工作好叫吃香。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人緣好叫吃得開,還有奇怪的“塹”都用吃來搭,這不正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飲食情節的彰顯嗎?

  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可以這樣來概括,吃什麼,怎麼吃,在哪兒吃,用什麼吃。飲食文化的發達,體現的是這個社會的安定與富強。那麼對吃十分講究的宋朝,為何一直以來承受的是歷史對他積貧積弱的評價呢?

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通常歷史學者會將宋存在的時代稱為宋、遼、金、西夏時代,宋和遼、金、西夏這幾個北方民族的紛爭從來沒有停歇過。現如今,我們回望那個朝代,就可以看到,他在在遼國、金國的入侵下不斷退縮求和。北宋皇帝被俘,宋朝子民被迫南遷,最終宋懷宗在廣東崖山墜海,風雨飄搖的大宋王朝從此畫上了句號。因此多年來,宋朝常常被人看成一個窩囊的王朝。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窩囊的王朝,卻結束了五代十國六十年來的戰亂分裂的格局,一統中國的半壁江山。趙姓家族的統治長達三百一十九年,成為中國同姓家族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據不完全統計,宋神宗時期中國國庫鑄幣一年就達到五百萬貫,是唐朝開元盛世的二十倍。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繁榮,使得宋擁有了鉅額資本,成為了中國最闊綽的朝代。

  宋在經濟、文化、思想、技術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峰。陳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可以看出,宋朝的文明成就,既是空前的,又是絕後的。

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宋朝的繁榮,讓飲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社會的中餐,用的煎炒烹炸這四種烹飪手法,全是在宋朝開始普及的。

  在古代一天吃三頓飯是很奢侈的,哪怕在富裕的唐朝,人們也以食兩餐為主,而三餐制就是從宋朝流行起來的。在食物供應匱乏的時代,能多吃一餐是社會經濟狀況優越的表現,英國是從1786年才有了午餐的概念,日本吃三餐的歷史也不過上百年,而在宋人的帶領下中國人已經吃了一千年的三餐了,這樣先進的飲食制度為何是從宋開始流行的呢?

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在宋代建國初期,兩位開國皇帝趙匡胤與趙光義就制定了正確的農業政策。因為他們見證了前朝五代十國爆發的多次饑荒,土地顆粒無收,整個國家籠罩在極度的陰霾中,因此歷代宋朝皇帝都格外重視農業發展,宋真宗趙恆也不例外。宋真宗對越南人帶來的大米很感興趣,在宮中試種了兩年,發現效果很不錯,就把種子收集起來交給地方官員,讓他們去推廣,為了推廣還免了農業稅。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宋朝農田的單產將近唐朝的兩倍,宋代墾田的面積達到了7.2億畝,南方水稻畝產量約176千克,北方小麥畝產量約89千克,無論是耕地總面積還是畝產量都遠遠超過前朝,從此便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中國人習慣吃三餐,你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嗎?


  而讓宋朝繁榮起來最重要的是一紙盟約——澶淵之盟。由於盟約,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雖然後人認為盟約令人不齒,但是在當時讓百姓過了一百多年安穩和平的日子。只有安穩了,才會富足,飲食文化也跟著空前地發展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