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

我們常用“清官”來形容那些清正廉明、公平正直的官員,與“貪官”相對。那麼,“清官”這個詞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用來形容清廉正直的官吏?今天,我們來說詞語“清官”。

清,《說文解字》解釋為:“清,朗也。澄水之貌。”可知,清的本義是指水清。《詩經·小雅·四月》中“相彼泉水,載清載濁”,屈原《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將清與濁相對,即依清之本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解釋為:“朗者,明也。澄而後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潔曰清,凡人潔之,亦曰清。”後來把清引申為清正、清明,用來形容人像清水一般澄明高潔的美好品格,清便具有了道德範疇的含義。而我們今天常說的清官之清,正是用的這一引申義,用來形容具有清正、清明品行的官吏。

“清官”一詞最早見於史籍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志·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說,虞翻第六子虞聳“在吳歷清官,入晉,除河間相。”《晉書·何嵩傳》:“嵩字泰基,寬弘愛士,博觀墳籍,尤善《史》《漢》。少歷清官,領著作郎。”《宋書·后妃傳》說:“清官顯宦, 或由才升”。這裡所提到的“清官”,和如今我們常說的“清官”不是一個意思,它是一種官職名,其特點是“職閒廩重”(《晉書·閻纘傳》),指地位顯貴、政事清簡的官職,如魏晉時期的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等職。因為魏晉時期崇尚玄學,“清”尤為被當時士人所看重,士族自我標榜為“清門”,“清議”“清談”等都是此一時期極為重要的社會風尚,故人們也用清官來指地位顯要且政事不繁之官職,這裡的清取清靜、清雅、清通之意,形容的是這一官職所具有的特徵。

表示公正清廉之含義的清官一詞, 出現的時間要更晚一些,大致是在宋元時期。而在此以前,稱呼清廉正直的官吏,據史書記載,常用“循吏”“良吏”“廉吏”等詞語。如司馬遷《史記》中即為“循吏”立傳,《循吏列傳》中記載了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人的事蹟,這些人“奉職循理”“堅直廉正”,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清官”。“循吏”之名後為《漢書》《後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為正史中記述清正廉潔官吏的固定說法。此外,也有“廉吏”“良吏”之名,如《史記·滑稽列傳》中有“念為廉吏,奉法守職”,《陳書·周確傳》有“為政平允,稱為良吏”等記載。

那麼,“清官”又是怎麼逐漸取代“循吏”等詞,慢慢演變成我們今天常見的“清官”含義呢?

我們今天常說的形容官員清正廉潔的“清官”一詞,實際上起於民間。宋元時期,話本、講唱、雜劇等民間文學興盛,而關於公案、愛情婚姻等題材尤為眾多,其中有大量對清官的描寫與歌頌,塑造了包拯、錢大尹、寇準等一系列剛正不阿、秉公執法、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這反映了當時民眾對於清官的一種企盼。自此,“清官”一詞便在民間流行開來,成為固定說法。金元時期的詩詞中,也多有對清官的歌頌,如元好問《薛明府去思口號》:“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只從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劉敏中《菩薩蠻》:“誰不愛清官,清官似子難”,鄧文原《郭公敏行錄》:“尋常一樣鴛湖水,自得清官越樣清”等。“清官”一詞也逐步在官方話語體系中出現。如順治九年向全國學校頒佈的《欽頒臥碑文》中有“諸生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學為忠臣清官”之語,即是對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康熙也曾在詔書中稱清代名臣張伯行為清官,“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爾等能體朕保全清官之意, 使正人無所疑懼, 則海宇昇平矣。”又如直隸巡撫于成龍因清廉公正、愛民護民、政績突出, 更是被康熙譽為“清官第一”,據《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二十年,入覲,召對,上褒為:‘清官第一’。”於是,“清官”便逐漸取代了“循吏”等詞,用以指代清正廉明的官員,並一直沿用至今。

從古至今,清正廉明都是百姓對為政者的期盼,也是每一位手握權力的官員應該時刻銘記於心的要求。所謂“清官”,當有謙謙君子之清風、秉公愛民之清正、志行高潔之清廉、勤政廉政之清苦、人際交往之清雅,這些要求和標準,無論是用來品評歷史上的官吏,還是對今天的廣大黨員幹部來說,都不過時。(吳宇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