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再好,這3種幫也儘量不要幫,因為越幫越容易“結仇”


生活中,我們能遇見各種各樣的人,也會被拜託很多事,這個時候就要留個心眼了。要明白,對於別人尋求的幫忙,幫了,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而不想幫,就要狠下心來去拒絕掉。很多人就是因為心軟而幫忙,才會讓自己吃虧。所以啊,要學會放下自己的玻璃心,被貼上老實人的標籤,只會讓自己不停的吃虧,懂得合理的拒絕,才不會讓自己難受。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要靠人際關係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

所以,一個人會不會幫忙,暴露的是他們為人處世的能力。那麼,有什麼忙是不應該幫的,對於下面這3種忙,就要儘量少幫或者是不幫。

關係再好,這3種幫也儘量不要幫,因為越幫越容易“結仇”


一、不幫多餘的忙

培根說:“在適當的時候去做事,可節省時間;背道而行往往會徒勞無功。”

我們都知道,別人遇見的問題,不可能你什麼都知道,所以別人讓你做什麼事情,按要求做好就行了,自己善做主張,很有可能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小文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有一次,隔壁部門的小劉過來求助,問:“誰有空幫我整理幾份資料出來,我有點忙不過來,現在還要離開一會,待會有急用。”小文看自己目前沒過多的事情,就答應了。小文在整理文件的時候,發現東西擺的有點亂,順便就幫同事重新整理了,看桌子上的咖啡沒了,就順便幫她盛滿並蓋上了蓋子,一切處理好後就回自己桌子上了。

可當小劉回來的時候,想要去盛水,並不知道里面已經有了,拿的有點快,咖啡就撒了出來,直接濺到了文件上面。小劉有點苦惱,就找到了小文,說她是在幫倒忙。文件沾了咖啡不說,還把原來桌子上的東西都收拾乾淨了,害得她又要重新找一遍。

我們給人幫忙,就要明白,有些事情,別人沒交代給你,就不要做。就算做也要提前問清楚,免得給別人添麻煩。所以,給人幫忙就要明白,做好分內的事情就行了,多餘的事情,不要做。出了麻煩,責任就是你的。

關係再好,這3種幫也儘量不要幫,因為越幫越容易“結仇”


二、不幫教子的忙

忙,可以不幫,但是幫了你就有了責任,而對於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幫忙看管是沒問題的,但是教了一些他們可能會誤解的行為,那就有問題了。

老李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老李的鄰居工作上有點事,要出趟遠門,不好帶著孩子到處跑,就把孩子交給老李看管。由於這個孩子還小,老李除了要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還要防止他搗亂,於是就好心教那個孩子收拾東西,教他這個東西該放在哪裡,那個東西該拿來給我,就這樣他們歡快的在一起生活了幾天,後來發生的誤會,讓鄰居對老李產生了偏見。

鄰居回來之後,老李就把孩子帶回給了他們,鄰居也是非常感謝他。後來,過了幾天,鄰居帶著孩子買菜回來,在過道上碰見了老李,想跟老李打招呼,於是就先把錢包放在了鞋櫃上。只見那孩子拿起錢包就跑到老李那裡去,伸手要拿給老李。老李有點尷尬,他之前教那孩子要把亂放的錢包拿給他,沒想到這孩子連自己家的都拿了過去。

鄰居那個時候問了孩子:“是叔叔教你的?”那個孩子直接就說:“是叔叔說要把放在鞋櫃上的錢包拿給他的。”老李發現這個誤會大了,想要解釋,可是鄰居這個時候聽都聽不進去,說老李教壞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容易誤解一些事情,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清楚了,不要覺得為他好就選擇性的教他們一些東西,一旦被誤會,責任還是要自己扛,別人也幫不了你。

關係再好,這3種幫也儘量不要幫,因為越幫越容易“結仇”


三、不幫別人情感上的忙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不是沒道理的,別人的感情問題,最好就不要摻和,不管結果怎麼樣,好與不好都會被別人拿出來說,而現在的社會,人多嘴雜,瞎摻和難免就會有對自己不好傳言發生。

老吳平常在小區裡,經常幫別人調解感情,這邊小兩口吵架了,老吳就跑去摻和,那邊老夫老妻吵架了,他也跑過去。後來,有兩家人離婚了,小區的大媽,正好就看見老吳兩次都在現場調解,就說老吳經常破壞別人的感情,把別人的小吵小鬧搞到了離婚。

就這樣,有關於老吳的壞話就這麼傳開了,現在小區的人見到他眼神都不對,在老吳背後指指點點,說他嫉妒別人小兩口,毀了別人的家庭。

生活中,涉及到別人的感情問題,往往都很複雜,這其中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沒有把握就隨便上去調解,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如果別人本來關係就緊張,你摻和進去,就是最大的罪人。

所以,對於別人的幫忙,就要想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幫忙都是講究點到為止,做多做過了反而對自己來說沒有什麼好處。不僅會讓自己難堪,還會被別人說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