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那是1999年7月初的中午,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负责人郝文俊迫不及待的拆开,是北京晋绥老同志方彦寄来的,信的主要内容是:

“旱苗逢春雨。”编辑部所有的人欣喜若狂、沸腾了。他们像孩子盼过年一样,一天一天地数着、一天一天地盼着,一面及时将这个消息向时任忻州地委秘书长姜新文作了汇报,姜新文秘书长了解情况后安排时任秘书科长任鸿宾负责接待。

7月25日一大早,编辑部张敏君、毛应厚、赵宵云、梁娟、卢慧琴、白海滨不约而同地来到忻州宾馆,找到了刚刚下车被接到忻州宾馆的晋绥老同志们。那个时候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热情高涨、不求回报,那些晋绥老同志们更平易近人、不顾年老体迈,尽管接待的地委同志们说:“老领导们一夜坐车没有休息好,先让他们休息休息”。但老同志们理解这些年轻人的心情,都说:“没事没事”。方彦第一句话就是:“哪个是郝文俊”?

郝文俊走上前去,高大的方彦像抱孩子一样俩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很久很久,直到郝文俊流出了热泪。方彦拍着郝文俊的肩膀说:“郝文俊,你们好样的。我代表我们一行感谢你们,你们在做着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好事、实事,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就这样,晋绥老同志们没有休息,与编辑部的年轻人们热情的交谈着、相互询问着。一见如故的情景把在场的人们都带入境界,聆听着这些晋绥老同志们当年在忻县(时称)寺坪等战斗的经历。就这样他们一同寻访了宽摊、寺坪、杨胡、温村、官庄、三交等村庄。牧云山是忻州田家堰村人、赵军是温村赵梦周女儿、段兴华是石家庄村人,可他们都遵守地方的安排,没有一个提出走到家门口了要回老家看看、没有一个提出路过奇村温泉进去洗洗温泉澡的特殊要求,他们没有去忻州的旅游景点,他们更多的是在这些村的每一个角落或疑似、或沉思。看见遗留的石碾子石磨时他们滔滔不绝,看见小山坡他们为牺牲在这里的战友落下眼泪。他们对老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对老区有着一种更高的厚望。方彦对寺坪村的每一个地方是那么的熟悉、赵军在自己的老家找到当年的妇女队员、段兴华在后河堡想起在静乐县战斗英雄尢美富,当即委托郝文俊帮助打听尢美富的下落。

怀着这种激情,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座谈会开的很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晋绥老同志牧云山与忻州书法家陈巨锁现场书法助兴。

7月30日,晋绥老同志们要回京了。时任忻州地委秘书长姜新文等到车站送行、编辑部的同志们到车站送行。依依不舍的情景,感动了整个站台,方彦、赵军、段兴华等上了列车又下来,与郝文俊、毛应厚、卢慧琴又一次紧紧的拥抱,并重复嘱咐姜新文秘书长等领导一定要扶持编辑部同志们!

白浩然、梁哲波、牧云山等晋绥老同志们此次的忻州访问、座谈,从此更加鼓励与促进了编辑部年轻人们的正能量之热情和不图名利之热心;从此彻底改变了郝文俊等人的命运,在抢救、挖掘晋绥抗战革命资料艰辛的红色文化坚守上,至今整整走了二十年。

从《晋西北简报》到《晋绥晚讯》再到后来的《晋绥特刊》,从开始的五十份到一百份到一千份再到三千份最多时达到六千份,封封寄赠到全国各地晋绥老同志们及其部分子女的手中。靠这辛勤的耕耘,他们认识了曾经在晋西北、晋绥这片土地上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老同志们。同时,在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郑社奎、时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刘荫超的支持下,展开了《晋西北革命老区》一书的编撰工作。

在1999年秋天的最后一场小雨下成冬天的最初一场雪后,郝文俊、张敏君、卢慧琴、郝丽娜踏上了忻州开往北京的列车。这是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自筹奔赴全国各地抢救、挖掘晋绥抗战资料的第一次第一站,也是郝文俊们的第一次出远门。初冬的北京吹拂着几分寒冷,可第一次来到北京的郝文俊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们拨通了段兴华、牧云山、方彦一直等候着的电话,牧云山、段兴华带着他们找到了方彦和纪希晨,在中国老年报社进行了座谈,并由纪希晨老同志请客吃了北京烤鸭。

傍晚,北京的长安街在灯光的炫耀下,如同倾倒的黄桔汁杯,金黄的灯光下段兴华带着郝文俊们在找便宜住的地方。来回足足走了有十里路了,走的郝丽娜脚都麻了,悄悄地问卢慧琴:“咱们找的这几个老同志,是不是官不大?你看他们住的家很普通很简单,段老的裤子还有补丁呢。”卢慧琴笑着回答道:“她们是老思想、老传统,自己舍不得花,资助别人可大气哩”。段兴华带着他们还在找,尽管郝文俊多次说:“段老,别找了,我们带钱着呢,无所谓。”可段老总是笑哈哈地说:“不是有所谓无所谓的事,也不是谁出钱不出钱的事,我们尽管生活好了,但要养成时时处处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况且,你们征集资料,路还很长,节约下来好走的更远”。

最后,终于在长安街找到一个地下旅馆,每位30元住了下来。时间都快23点了,段老临走还一再吩咐:“不要乱扔东西、遵守旅馆规定,明早来家里吃饭,我等你们的”。

这以后的以后,牧云山、方彦、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的家就成了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同志们来北京的驿站,这些晋绥老人就成了郝文俊他们的依托和亲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编辑部的同志们顺利走访了、认识了全国各地三千多位晋绥抗战老同志。

然而,岁月无情,在这近几年间,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他们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晋西北老区,一一离开了我们。特别是段老,走的那么突然、那么干净,就连去逝的消息都没告诉任何人。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他们悄悄地永远地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崇高的风范和光辉的榜样,留下了永无止境鼓励与力量,更留下了许多许多的思念。

今天,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在你们的扶持下,深化为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又加入了许多富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共同继续坚守在这个红色文化上,认认真真讲述着晋绥边区全面的抗战场面和英烈故事,努力弘扬和传承着晋绥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奉献着。

段老、纪老、赵老、牧老、方老,你们安息吧。你们捐赠给我们的珍贵资料、红色书籍,我们一一在我们自己的晋绥文史馆里保存着、展览着,学术研究着。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遗愿,把你们心牵关注的晋西北家乡老区建设好、发展好!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2011年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纪希晨同志:原名纪松晓,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莘营村。1937年15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改名纪希晨,即追求真理、向往延安和光明的意思。同年,历经坎坷到达延安。在陕北公学、中央青委安吴堡战时青训班、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调延安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工作,任指导员、人事科长。1941年至1944年任陕北神府县抗日青年救国会主席,并荣获中央晋绥分局授予的边区甲等模范称号。

1944年,风华正茂的纪希晨同志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凭借自身的机敏、勇敢与无畏,历任《抗战日报》、《晋绥日报》随军记者、新华社特派记者、新华社绥蒙分社、雁门分社负责记者,晋绥新闻干训班主任。1949年随刘邓大军进军西南,任西南区新华日报编辑部城市组长、工会主席、成都办事处主任。

毛泽东1948年4月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亲切会见《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并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纪希晨同志坐在毛主席的身边,一字一句地记录并整理了这次历史性谈话,发表在《晋绥日报》创办的《新闻战线》创刊号上。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是他一生的荣耀。

1951年初,作为新闻界代表,纪希晨同志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在一次大型慰问活动中,经历了敌机6小时的反复轰炸。劫后余生,又再度赴朝采访,于枪弹呜啸的作战前线采写出长篇报告文学《战斗的春天》。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1953年起,纪希晨同志先后任人民日报西南四川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四川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无愧为一位从风烟战火的洗礼与政治风浪的跌宕中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纪希晨同志的采访对象,上及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主体都是于社会有着突出成就的人和事。他的新闻导向始终是以正 义战胜邪恶、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他怀着追寻历史真实的强烈意识,撰写了《“二月逆流”始末记》;在他200多万字的通讯报告文集 《时代的足迹》中,也尽显他深入 田间、茅屋、厂矿、草原…体察民间真情,不畏“右倾”帽子,忍辱负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

他,是一位善于点滴积累珍贵一手史料的记者;他,是一位可以稳健把握重大题材的新闻人。他以对历史、对逝者、对后来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历经十数载,完成了纪实“文化大革命”的二卷本专著《史无前例的年代》。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他从一次又一次的深入采访和一篇又一篇传播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凝练、萃取而成《新闻--时代的镜子》,集成了他升华到理论高度的新闻采访写作宝贵经验。

在纪希晨同志的回忆录《奔腾的岁月》里,可以看到他在文化与思想意识的动荡之中,坚定的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笔下的人与事;他的人生经历又一次见证了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世事的风雨中就难有坚定的脚步;没有坚强的意志,在关隘与困苦中就无法突破和取胜。他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想所为。新闻工作的特性要求编辑、记者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的通讯报道亦多是在彻夜无眠,抬头已见晨曦微露时写就的。他已将自己从事的新闻事业与生命价值同合而一。

2016年7月8日22时1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2017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2017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怀念晋绥老同志段兴华、纪希晨、赵军、牧云山、方彦


(郝洪振 张爱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