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復產率達96.5%

  截至3月3日,惠州規上工業企業的復產率達到96.5%,電子信息產業復工率達到99%,重點產業鏈的復工率達到100%,務工人員返回比例達到75%……昨日下午,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冠肺炎防控第37場新聞發佈會,重點介紹惠州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記者從發佈會瞭解到,隨著疫情防控進入第二階段,惠州及時調整策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派出7個工作組300多名工作人員,由市領導帶隊,下沉到各縣區、企業,上門服務,精準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遇到的問題,併成立“PCR核酸檢測聯盟”,做好企業緊急疫情排查,落實各級各項惠企政策等,全力支持企業穩市場、穩訂單、穩用工、穩信心。

  ◎疫情防控

  組建“PCR核酸檢測聯盟”做到“應採盡採、應檢盡檢”

  截至3月3日,惠州62例確診病例全部出院,實現確診病例清零,無一例輕症轉重症、無一例死亡,無醫務人員感染,從2月19日起,惠州已連續14天“零”新增病例,取得階段性成果。惠州高治癒率的背後靠的是什麼?接下來惠州疫情防控重點是什麼?

  針對這一提問,市衛生健康局負責人稱,回顧惠州醫療救治工作,全力落實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實行多學科協作診療,重視中西醫結合這三點工作起到關鍵性作用。

  他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惠州就把病例排查篩查作為重點,各級黨委政府成立“三人工作小組”覆蓋到社區,進行網格化排查,同時,組建流行病調查工專班,追蹤傳染源、追蹤密切接觸者,這些措施讓惠州儘可能快地把可疑病例和重點人群篩查出來。統計數據印證了這項工作的成效,從病例發現途徑看,62例確診病例中,病例排查發現35例(佔56.5%)、密切接觸者轉確診病例23例(佔37.1%)、通過社區排查發現4例(佔6.4%)。

  多學科協作診療、重視中西醫結合是診療的主要手段。惠州採取了組織醫療團隊對所有病例進行早期干預、多學科協作診療、成立預後專家評估小組等救治措施,始終堅持中醫全程參與病人的會診和救治,探索實施“中西醫雙管”制度、“四個統一”中醫模式等工作機制,對每一例病例實行個性化辨證施治,防治結合,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確診病例清零,全市更加堅定了疫情防控的信心和決心,但清零不代表疫情結束。”該負責人稱,惠州仍屬於中風險地區,特別是隨著復工復產後大量人口返崗,防控仍不能鬆懈,“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是接下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他稱惠州將分區分級做好疫情防控,快速調查及時處置疫情;加大力度服務指導企業應對疫情,繼續抓好“一企一策”,確保發生可疑疫情能第一時間迅速響應,對大型用工企業如伯恩光學(惠州)公司等直接派駐醫療隊、防疫隊24小時值守協助,做好防控工作,及早排查和控制疫情,防止聚集性疫情發生。

  惠城區小金口街道黨工委有關負責人向各媒體介紹了惠州基層防控的經驗,“我們最大的特點是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他稱,小金口街道成立了10個社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和5個黨員突擊隊,200多名幹部、1609名中共黨員全部充實到村社區網格中,在黨建引領下發動帶領社會團體、復退軍人、村(居)民代表、物業管理員、志願者等全社會力量,同舟共濟,讓基層治理基層,讓群眾服務群眾,帶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防控,真正打一場人民戰爭。在精準防控之餘,小金口街道還為企業提供人文關懷式服務,摸排因疫情影響而致資金困難的企業,並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

  市衛健局負責人稱,惠州已統籌整合了全市醫療資源,組建“PCR核酸檢測聯盟”,做好技術儲備,做到“應採盡採、應檢盡檢”,制定醫療救治床位應急響應規劃,三期響應床位達1300張以上,為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做好充分防控準備。

  ◎復工復產

  電子信息行業規上企業復工率達99%

  受疫情影響,各地產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惠州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的復工復產情況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這段時間以來,惠州政府和企業一起,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業的復工復產,共克時艱,盡最大努力把影響降到最低。

  “惠州的做法主要是重心下沉,上門服務,幫助企業復工復產。”該負責人介紹,惠州市成立了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聯動的工作組,對企業派駐指導員、服務員,上門指導企業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重點是協調解決物流不暢、用工困難、上下游供應鏈未及時復工復產等一系列問題,幫助企業打通物流堵點、上下游供應鏈等,全力保訂單、保交付。”

  TCL集團是惠州電子信息行業的龍頭企業,疫情發生後,因擔心國內外上游產業鏈交付不及時,有些訂單不敢接。獲悉這一情況後,惠州各級相關部門馬上行動,經過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TCL集團供應鏈的近80家企業在2月21日全部復工復產,國內省內的供應商在工信部和省工信廳的幫助下也基本復工復產。“目前TCL集團訂單非常飽和,也有信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把損失搶回來。”

  為解決用工難題,惠州市人社局使出“早、準、快”字決,採用“點對點”返崗專車、專列、包機等方式,幫助企業接回員工。例如,早在2月17日,惠州就組織雲南文山州302名務工人員搭乘“返崗專車”返惠,是省內最早組織“點對點”的地市之一。在瞭解到伯恩光學在雲南、廣西、貴州有2萬多老員工未返惠後,惠州組成工作專班,分赴三地對接當地人社部門,只用3天時間就確定了“伯恩號”專列、包機,相繼接回外省份員工3600多人,由此也帶動員工以各種方式返回惠州,十多天內就達到4.2萬人。“目前,我市務工人員返回比例達到75%,還有約30萬名外省份務工人員準備返惠,規上工業企業返崗率為60.2%。”市人社局負責人稱,下一步,惠州將在保障重點企業用工、加強省際勞務對接、開發省內人力資源等方面下功夫,以規上工業企業特別是104家千人以上用工企業為重點,落實服務專員制度和24小時用工調度保障機制,不斷提高返崗率等。

  據統計,截至3月3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已經達96.5%。其中,作為惠州兩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電子信息行業,規上企業復工率達到了99%。重點產業鏈的復工率達到了100%。

  “我們也看到,疫情防控既給產業帶來了挑戰,也帶來發展的機遇。”市工信局負責人稱,原來惠州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不多,在疫情發生後,一批電子信息企業轉產擴產,生產紅外測溫儀等醫療器械,據統計,惠州現有涉及測溫儀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達100家。該負責人說,相信企業的敏感性,在疫情面前會積極自救以及轉產擴產,爭取最好的發展。“接下來,我們也會持續地加力加碼,給予企業更精準的服務,重點是落實好各級各項惠企政策,把政府的幫扶紅利及早兌現,讓企業降成本、減負擔,更好地抓住市場機遇。”

  ◎產業發展

  重點項目創新高,爭創國家級醫養結合示範基地

  重大項目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今年,惠州安排省市重點建設項目252宗,總投資4828億元,年度投資計劃880億元,創歷年新高。目前在建項目復工率超過70%。

  市工信局負責人介紹,今年的重點項目中,基礎設施類項目的投資額佔比超過五成,其中重點交通項目如“豐”字交通主框架項目、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河惠莞高速等,將大大改善惠州的投資環境。

  同時,產業類重點項目也是惠州的發力重點。今年,圍繞構建萬億級產業集群目標,惠州安排的產業類項目共146項,佔比58%,年度投資額達413億元,項目數量和投資額為近年來最多,凸顯惠州堅持製造業立市不動搖的理念。為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惠州採取了“一對一”專班服務方式,即一個專班對接一個項目,持續跟進、精準服務。同時,惠州還專門建立了一套項目全生命週期跟進服務體系,從項目的洽談、簽約,到落地、開工、竣工、投產等全生命週期各環節予以跟進服務,確保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得到及時有效推進。“在這方面,我們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什麼困難就解決什麼困難。”該負責人說。

  受疫情影響,惠州重點項目建設也遇到一些困難,如水泥、鋼筋、砂石料等物料供應難,工人不足等,惠州通過“一對一”精準施策,集中資源和力量,保障物料供應、用工等,有效推動一批重點項目復工建設。接下來,惠州將堅持精準服務,緊密跟進,盡最大努力促進能開工的項目儘早開工、能竣工的項目儘早竣工。

  記者在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省委、省政府明確表示要全力支持我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作為“2+1”現代產業集群中的“1”,惠州中醫藥產業也受到關注。

  記者從現場獲悉,惠州目前正在大力構建“種、研、制、銷”一條龍中藥產業體系,羅浮山、南崑山、蓮花山等是嶺南中藥天然寶庫,將人工種植中藥材3萬畝,並利用10個國營林場,廣泛種植道地中藥材。在中藥研發方面,惠州正在推動與國家藥用植物研究所共建“一園三庫”,即國家嶺南藥用植物園、嶺南活體植物庫、嶺南種子庫、DNA種子庫,開發中成藥產品,引進國內外知名藥企,扶持一批本土藥企做大做強。

  同時,為提升中醫診療服務水平,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已啟動建設,要發展高端中醫醫療服務,籌建區域醫療中心,創建國家級醫養結合示範基地,加大高水平專家團隊或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培養,建設中醫學博士科研工作站,並逐步提高中醫診療量,將中醫診療量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量提升至30%。

  惠州還將推動中醫藥相關聯產業發展,例如發展“中醫藥+文旅”產業,注重山海聯動,促進健康旅遊產業提檔升級;發展“中醫藥+康養”產業,發展高端養生產業;發展“中醫藥+食品”產業,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綠色有機產品,開發藥食同源保健品,讓中醫藥普惠大眾。

採寫:記者馮麗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