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

甲午戰爭

以前讀者所熟知的,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經濟入侵,迅速導致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破產,大量民眾陷入貧困化之 中。

然而事實上,近年來的歷史研究已經更新了這個結論。“1840年以後的近30年時間裡,外來的機器製品並沒有真正打開中國市場,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基本上沒有變化。”直到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對華貿易的商路大為縮短,……大幅度降低了英國機制工業品的成本,從而大大增加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才促使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出現瓦 解。[1]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經濟近代化過程是從19世紀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此時平息下去,大規模的社會動盪結束,洋務運動開始興起。另一方面,以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海底電纜的鋪設為代表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把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繫在一起。

晚清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之路,讓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紮下根來。然而洋務運動的成果是有限的,因為官辦企業效率很低,民營經濟沒有起步,因此中國經濟發展只邁開了一條腿。中國真正的工業革命起始於甲午戰 爭。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

北洋海軍將領塑像

歷史教科書說,“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然而凡事都有兩面,中國經濟發展曲線,恰恰從甲午戰爭之後開始迅速上揚。

因為《馬關條約》允許開放中國市場,外國人可以在中國投資,直接設立企業。為了抵禦外資,清政府不得不宣佈“一切仿照西例”,鼓勵民族資本發展,許多領域被迫不再由官辦企業壟斷,而是向民間資本開放。1898年,清廷頒佈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首次承認了民營企業的合法性。1904年又頒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民族企業基本都引入西方企業管理方法,實行了董事會制和監事會制,與官辦企業相比發生質的變化,促進了近代工商業迅速成長。


我們來看幾組數字:

1894年中國民營資本總額是710萬元,到了1913年則達到1.62億元,翻了22倍。

1895年中國的鐵路總里程是467公里,到1911年達到9292公里,增長了19.89 倍。

1895年中國輪船噸位只有32708噸,到1911年增加到90169噸,增長了2.76 倍。

甲午戰爭前的20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口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4%,出口增長率為2.54%。甲午戰爭後,出口平均增長率為5.9%,進口年平均增長率為7.4%。

吳承明估計,中國市場商品量1869~1894年的增長率為1.25%,而1894~1908年為4.02%。按照汪敬虞等經濟史學家的研究結論是,1895~1913年,中國一些行業的年增長速度甚至高達15%~20%。這一現象“不僅過去所未有,也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所謂黃金時代”[2]。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

王克力《甲午戰爭 1894》

在普通讀者心目中,民國最亂的是北洋時期,也就是“軍閥混戰”時期。然而事實上,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民營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比甲午戰爭之後增長還要快。正是在此期間,中國在現代鐵路建設、交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很大進展,這是因為大一統崩潰,沒有了對民營資本的政治約束,中國實現了一次自下而上、由民間力量主導的金融與財政革命。現在大家經常說南京政府時期中國經濟出現了“黃金十年”,不過是北洋時期經濟成果的延伸與壯 大。

秦暉先生綜合民國經濟方面學者的研究成果發現,“這個時期的中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均量,也在內憂外患頻仍之中取得了艱難的增長。據迄今為止多位權威學者的統計與修正值,從甲午當年(1894)到193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42.493億兩增至192.252億兩,淨增了3.52倍(可資比較的是:同一時期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增加1.98倍);中國的人均GDP則由1894年的10.2兩,增至1930年的40.8兩,平均每18年翻一番”。

[1]趙津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系列教材·中國近代經濟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第16頁。
[2]韋森:《法治缺位與市場自發擴展:皇權專制政制下中國市場經濟的週期性興衰》,《2007年全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2007,第247頁。

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

《簡讀中國史》書封

本文摘自張宏傑《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嶽麓書社,2019年8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