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黨史(85)——新羅區紅色景點:白土暴動舊址

居家學黨史(85)


新羅區紅色景點


白土暴動舊址

  白土暴動舊址位於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菜園村犀牛排。

  舊址為一廣場,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北為司令臺,中為東肖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廣場,南入口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

  後田暴動之後,閩西各地爆發了一次比一次強烈的、震撼全省以至南方各省的武裝暴動。福建臨時省委於1928年7月3日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制定目前黨的任務,進一步制訂閩西秋暴工作方針,要求互相呼應,互相配合。1928年8月6日,(龍)巖永(定)(上)杭三縣暴動武裝在閩西暴動委員會總指揮王海萍、副總指揮張鼎丞、鄧子恢、傅柏翠等率領下,舉行白土暴動。白土暴動攻打龍巖城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閩西農民的偉大力量已使敵人心寒膽喪,這對當時的永定暴動是一個戰略配合,同時也為1929年大暴動樹立了政治基礎。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次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命令閩西南、閩粵邊、閩贛邊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以張鼎丞為司令員,譚震林為副司令員。鄧子恢調任新四軍軍政治部副主任。命令傳達後,閩粵邊的紅三團和閩贛邊的(長)汀瑞(金)游擊隊相繼開赴龍巖白土,同閩西紅軍游擊隊會合。之後,各部紅軍游擊隊改編為第二支隊第三、第四團。在新四軍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期間,龍巖白土成了閩粵贛邊區令人矚目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各地不少愛國知識青年、海外僑胞紛紛前來投奔新四軍,第二支隊很快發展到2800多人,成為南方八省游擊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人數最多的地方之一。

  1938年3月1日,新四軍二支隊全體將士2000餘人整裝從白土紅場出發。龍巖人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熱烈歡送子弟兵奔赴抗日前線。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全體指戰員,告別前來歡送的父老鄉親,告別可愛的故鄉,告別了曾經浴血奮戰的紅色土地,踏上了奔赴蘇皖抗日前線的征途。

  東肖人民為紀念革命戰爭中犧牲的英烈,1991年特在此立東肖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示緬懷。碑高近十米,碑面刻有“龍巖東肖革命烈士紀念碑”大字。碑座鐫刻著鄧子恢、張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等的題詞。

  1961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暴動遺址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碑文有誤,將白土暴動遺址內容寫成後田暴動內容。經1989年報省文管會批准,該址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省保移至後田暴動舊址。

(中共龍巖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策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