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30 | “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


  • 一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註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
  • 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牲口。
  • 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叼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製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周禮》有云:“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以大木立於墓壙的 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對於豐碑的使用範圍仍然有著嚴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親去 世之後,公輸般勸說季康子用豐碑來下棺,結果就遭到了別人的一番挖苦(事見《周禮·檀弓》)。


顯然,所謂的豐碑在當時的語境之下,就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先是隻有天子才可使用,後來發展到公室成員,再往後發展到諸侯亦可用。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30 | “勞燕”最慣是“分飛”

  

第一次見到“勞燕”這個詞是多年之前,那時,高考在即的我們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憂鬱感傷。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每一個少年心裡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情緒。在這樣的 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現的“勞燕紛飛”四個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動了我。該畢業了,我們這群“辛勞的燕子”將被高考驚起,紛紛飛去,落下一 地羽毛。

  

後來我飛到了一所大學的中文系,當讀到“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的詩句時,我才知道了自己從前的誤讀。

  

原來,“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勞”是伯勞的簡稱,和“辛勞”無關。“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因此,它們的姿勢是“分飛”而不是“紛飛”.

  

伯勞俗稱胡不拉,是食蟲鳥類,大多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為我國較為常見的鳥類。因為較常見,所以也就被寫進了詩裡。和伯勞一起走進詩裡的還有燕子。譬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

  

當伯勞遇見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認,共同構成了全新的意思,在傳統詩歌的天空下,伯勞匆匆東去,燕子急急西飛,瞬息的相遇無法改變飛行的姿態,因此,相遇總是太晚,離別總是太疾。東飛的伯勞和西飛的燕子,合在一起構成了感傷的分離,成為了不再聚首的象徵。

  

因此,“分飛”是“勞燕”最常見的姿態,天空沒有留下勞燕的影子,但“勞”和“燕”曾經飛過,曾經朝著不同的方向飛過。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3/30 | “七月流火”非天熱

  

2005年7月,在一次歡迎儀式上,某大學校長致辭道:“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此言一出,一時間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紛紛議論。

  

的確,公曆7月正是炎炎夏日、驕陽似火的日子。這句“七月流火”猛一看上去確實像是在形容盛夏熾熱的氣溫,再比作迎客的熱情,也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然而,致辭的校長恐怕沒有想到,他的這句話讓很多人的臉熱得發燙。因為,此“七月”並非盛夏的七月,“流火”也不是在說似火的驕陽。


那麼,“七月流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中,七月並非公曆七月,而是指農曆。如果換算為公曆,那就是相當於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星。火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而大火星則是恆星。它是天蠍座裡最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心宿二。它是一顆著名的 紅巨星,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邊落下。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觀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這顆紅色的巨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 邊,也就是把這種天象變化當作天氣將逐漸轉涼的徵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涼。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4/30 |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5/30 | “莘莘學子”多少人


高考前一天,有家電視臺做了一則各單位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試環境的報道。報道的標題是:“各地紛紛為莘莘學子們參加高考提供便利。”其中,一名記者在報道結 束時說:“祝願莘莘(xinxin)學子都取得好成績。”看完之後,不由得為考生髮愁:若是高考卷子上出現了這個詞,看節目的學生該如何是好?


首先從讀錯“莘莘”來說,這個字的確有兩個發音,然而,“莘莘學子”中的“莘”字應當讀“shen(陰平)”,而不是記者口中發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學子”一詞的使用錯誤問題。有很多詞語,人們大體上經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沒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實際使用中常常用錯。“莘莘學子”四個字連在一 起,像個成語,其實不是成語,而是個自由組合的詞組。“莘莘”是個疊字形容詞,表示“眾多”,在古漢語中用途比較寬泛。“莘莘”出自《國語·晉語四》:“周詩曰:莘莘征夫,每懷靡及。”《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辭書均釋其為“眾多”之意,這樣,“莘莘學子”應是“眾多的學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個錯誤標題一樣,下面的例句也是因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錯,在“莘莘學子”前加了“一大批”、“許許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學子”後面加上了個“們”字,造成了詞意重複的錯誤。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許許多多來自中國的莘莘學子共同為祖國祈禱;一大批莘莘學子走出校門,成為祖國的建設者;莘莘學子們站在主席臺下,聆聽校長的講話。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錯誤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學子”前加上“一位”、“每一個”.因為“學子”和“莘莘”連用,意思就是“眾多的學生”了。再用這些 限定,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例如:作為一名莘莘學子,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每一位莘莘學子都應當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些用法都是錯誤的。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6/30 | 亂說“哇塞”傷風雅

  

“哇塞”原是閩南方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臺灣地區流行開了。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而“塞”則是一個表示性行為的動詞,是很不文雅的詞。這樣一個主謂詞組,它的賓語省略了,但是意思還是很明確的。

  

這樣一句很難聽的話本來是不應當流行開來的,但是現在卻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先是在臺灣的影視傳媒上出現,後來大陸的一些影視明星又刻意模仿,現在連省級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嘴裡也經常說,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跟著學了起來。

  

造成這個不文明的口語傳播開來的原因在於,一些影視傳媒機構的不負責任,一些影視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輕人的盲目跟風。他們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麼意 思,只是主觀地認為“塞”是一個嘆詞,跟“哇呀”、“哦喲”、“嗚呼”差不多,僅僅是表示驚歎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論老的少的,趕時髦般地搶著 用,開口閉口就是一個“哇塞”.

  

還有一些人,看到別人不說這個詞,就嘲笑人家“土得掉渣兒”、“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實在是不應該。更讓人覺得不好意思的是,一些女孩子在大街上打招呼也會大呼小叫地用“哇塞”,真讓人覺得難為情。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7/30

| “呆若木雞”是境界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係,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是 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 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10天,紀渻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

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它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 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的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於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 的能力。莊子通過這則寓言,也許是在闡明“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8/30 | “跳槽”本是青樓語

  

你“跳槽”了嗎?在眼下,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話。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沒炒老闆的“魷魚”?你是不是還在原來的地方工作?但在明清時代,這句問話卻含有狎邪之意,相當不雅。

  

隨便翻翻明清的小說或者筆記,“跳槽”一詞不時可映入眼簾。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說得很明白,最早這個詞是說妓女的。一個妓女和一個嫖客纏綿了一段之後,又發現了更有錢的主,於是丟棄舊愛,另就新歡,如同馬從一個槽換到了另外一個槽吃草,因此,這種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稱為“跳槽”。後 來這個詞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個嫖客對一個妓女厭倦了,又另外找了一個,這種行為也可稱為“跳槽”.是啊,同樣一個詞,妓女用得,為什麼嫖客用不得?與 此相佐證,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掛枝兒》裡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願,再不 去跳槽。”妓女與嫖客互訴衷腸,最終達成的協議就是“再不去跳槽”.至此,“跳槽”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那就是專指風月場中男女另尋新歡的行為。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大家拿來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也許是因為人們已經忘了這個詞本來的用法,只是根據這種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當作了更換工作的大眾通行語。儘管如此,我們知道這個詞的來歷也不是一件壞事。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9/30 | “朕”也曾是老百姓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一個變態的習慣,那就是凡是與自己有關的東西都不許別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稱代詞。譬如“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秦朝之前,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從秦始皇以來,這個詞就和普通人無緣了。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對“朕”作出瞭如此的解釋:“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 “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才由尋常百姓家飛入了皇宮之中,-去不回頭。

  

秦始皇之前的統治者,相對還比較謙虛。那時的諸侯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者,謂自己不能得眾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 谷”,谷為食物,可以養人,乃善物,“不穀”即“不善”.由此可見,在秦始皇之前,統治者至少在表面上遠遠沒有那麼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 治者才開始感覺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麼謙卑了,於是,“朕”也就應運走上了“唯我獨尊”的不歸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的意思並不等同於其他第一人稱代詞“餘”、“吾”、“我”等詞,“朕”的意思更接近於“我的”。譬如在《離騷》中,屈原就這樣說過:“朕皇考曰伯庸。”顯然這裡“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場合,雖然有時也可以是第一人稱的代指,但更多時候這個詞傾向於“我的”,譬如,“勿廢朕令”說得通,“勿廢朕之令”就說不通。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0/30 | “杏林”“杏壇”路途遠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醫術高明的董奉卻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癒之後,如果願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 棵杏樹。十年過去之後,董奉的診所附近就有了十萬餘株杏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成為當地一景。杏果成熟後,董奉又將杏果賣出,換來糧食賙濟廬山附近貧苦 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達兩萬餘人。在董奉去世後,廬山一帶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董奉。後來,

“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往往喜歡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一類的話語來讚美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大夫。

  

而 “杏壇”則與“杏林”沒有任何關係。“杏壇”之典故最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 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後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後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築壇、 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1/30 | 夜色如何算“闌珊”

  

如今,媒體常常誤解誤用成語,造成了不良影響,其直接後果是混淆大眾的判斷。“闌珊”一詞的錯用,是一個典型。

  

前年春節,為了烘托氣氛,某省一家地市級電視臺就拿城市夜景來做節目,並且把文字報道貼到網上。網頁上,展示了該市燈光璀璨、雍容華美的除夕夜景,的確很美。報道的標題為《燈火闌珊不夜城》。作者懷著美好的意願,原本想更深地感染讀者,卻把“燈火闌珊”這個經典詞語用錯在了標題中。除此之外,還曾經在報紙 上見過諸如“五一長假期間,遊客們意興闌珊”之類的句子,在電視上聽那些主持人說“現在整個城市夜色闌珊,市民們在廣場上盡興地遊玩”等話語。

  

實際上,這些句子都誤用了“闌珊”一詞。

  

“闌珊”共有五種含義。


  • 一是表示“衰減、消沉”,如“詩興漸闌珊”、“意興闌珊”,意思是說沒有什麼詩興了,興致不高了。
  • 二是形容燈光“暗淡、零落”,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寫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三是表示“殘、將盡”,如“春意闌珊”,意思指春天漸去漸遠。
  • 四是指“凌亂、歪斜”,如“字闌珊,模糊斷續”,表達的意思是字跡凌亂。
  • 五是指“困窘、艱難”,如“近況闌珊”,意思指現在的情況不好,處境困難。從這些解釋來看:“闌珊”沒有一種義項可以表示燈火通明、興致很高。

  

尤為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闌珊”二字為零落之意,辛棄疾詞中“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說元夕燈會的高潮已過,燈火零落,遊人稀疏,而相約的人還在等著他,可有些人聚會時偏偏要拿“燈火闌珊”來形容聚會氣氛很好,實在是錯得離譜。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2/30 | 自謙才能用“忝列”

  

漢語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種語言,在語言的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詞義,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講究“得體”.交際語言的“得體”,是指注意語境,注意對象,在什麼場合下該講什麼話,在什麼對象面前該講什麼話等。


我們來看這樣一句話:“你作為高教授的學生,卻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你真是忝列門牆!你讓我們這些同學怎麼說你好呢?”從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很通順,但是這裡的“忝列門牆”卻是用錯了。“忝列門牆”為謙語,只能用於自己,不可用於別人,此處屬誤用。


也許有的人會說,《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忝”做了如下解釋:“(書)謙辭,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門牆”(愧在師門),“忝在相知之列”.根據詞典的解釋,好像例句沒有用錯。但是,《現代漢語詞典》實際上已經很明確了“忝列門牆”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才,做老師的學生,有愧師門”。“忝列”一詞用於第一人稱是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是一個謙辭。


這個詞語在報刊上經常用錯。比如:“這樣的繪畫,如何能忝列藝術行列?”再比如,“這幾首詩歌是新詩之極品,值得忝列‘中國新詩十二首’”。


上述這兩個句子中也就是一個類似問題:把“忝列”使用在第三人稱上。古時的皇帝自稱“寡人”,那麼能不能據此稱皇帝為“寡人”呢?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謙虛了,而是在譏諷皇帝是寡德之人。

  

同樣地,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使用“忝列”就是在說對方不稱職,有辱於所任了,這就是損他人了。所以“忝列”只能用在第一人稱上,否則在表達上就會適得其反。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3/30 | 人浮於食本好事

  

在2005年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指出:我國官民比例高達1比26.與之相比,十年前為1比40;改革開放初期為1比67.如此的官 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漢時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說,西漢時期,八千個老百姓才養活1個官;如今,26個老百姓就要養活1個“官”.這一數字, 道出了全國各政府機關機構臃腫的事實。

  

於是想起了“人浮於事”這個成語。如果瞭解了這個成語的來歷,就會發出更多感慨了。

  

“人浮於事”原為“人浮於食”,語出《禮記·坊記》。其中有句:“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注稱:“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

  

古代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所以稱之為“食”.“浮”指超過。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俸祿和職位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貢獻,那就是類似於貪汙;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稱得上廉潔。因此,古時候的“君子”寧肯讓自己能力超過俸祿,也不願俸祿超過自己的職位。後來,“人浮於食”變成了“人浮於事”,含義也有了一些改變。但不管意義怎麼變化,古人的“人浮於食”的做法應當提倡。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4/30 | “不刊之論”不能改

  

因為每個漢字都含有多個不同的意義,所以使用時候一定要多加註意,切忌犯望文生義的錯誤。有則徵稿啟事是這樣寫的:“為提高本刊的整體質量,為讀者奉獻更好 的精神食糧。從即日起,面向廣大讀者徵集哲理散文。請讀者朋友不吝賜稿,謝絕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論。”這則啟事中,“不刊之論”顯然是用錯了。

  

實際上,這“不刊之論”的“刊”字,並不是現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沒有現代意義的報刊,自然也就沒有“刊登”這回事。正確的解釋是,“刊”當“刪削”或“修改”講。

  

何以“刊”字為“刪削”或“修改”?這還得從竹簡木牘的使用說起。古人在竹簡、木牘上刻寫文字來記言述事,刻寫有誤需要修改時,就使用一種稱為“削”的青銅 利器削去一層後重寫,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說文解字》說:“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因為竹簡木牘都要反覆使用,可以把舊文削去,重寫新文,這個過程就稱“刊削”.

  

所以,這個“刊”字就兼有“寫”與“刪”兩種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稱為“不刊之論”,指不能被刪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於帝王詔令、典章規條之類,後來應用漸廣,但也僅能指真理或偉論,其規格甚高、褒義強烈。漢代揚雄《答劉歆書》中寫道:“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意思是說,你的書是可與日月爭輝,不容刪減一字的大作!後來,“不刊之論”還被引申為“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所以,僅依“刊”字的今義,就將“不刊”指為“不刊載”,將“不刊之論”說成是“不能刊載的言論”,那就完全錯了。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5/30 | “不足為訓”非準則

  

在沒有對“不足為訓”作解釋前,我們先看以下兩個句子:第一句,“有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過就這一點小失誤,影響不了大局,不足為訓。”第二句,“明明知道現在是火災危險期,可他們卻不足為訓,居然在林區偷偷抽菸。”

  

上述兩句話中的“不足為訓”都用錯了,原因就在於不瞭解這個詞的準確意思。“不足為訓”一詞出自明代胡應麟的《詩藪續編》卷一,其中有一句話:“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在“不足為訓”這個詞語中,最關鍵的是“訓”字,“訓”在這裡不作“教訓”解釋,而是“典範、法則”的意思。如此,很容易斷定“不足為訓”的意思為“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可是,上面的句子都理解成“不足以成為教訓”,跟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

  

許慎的《說文解字》給“訓”字作了完整的解釋。訓,從言、從川。本意作“說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導人之意,故從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貫穿”解,有疏導水流使其通暢之意,認為“訓”是能教人通於義禮的“說教”.

  

“訓”字的義項有以下幾種:

  • 第一種,典法曰訓。如《詩經·大雅》:“古訓者,故舊之道,故為先王之遺典也。”
  • 第二種,教誡曰訓。如《齊書·顏之推傳》:“之推撰家訓二十篇,行於世。”
  • 第三種,道物狀貌,說事義理之文曰訓。如《史記集解·序》:“具列異同,兼述訓解。”
  • 第四種,解說、訓詁曰訓。如《曾國藩家書》:“吾觀漢魏文人,有兩端最不可及,一曰訓詁精確,二曰聲調鏗鏘。”
  • 第五種,告誡曰訓。如《撲滿賦》:“明遠鑑之退止,訓勞謙之軌躅。”
  • 第六種,訓練,是指養成其善良習性,鍛鍊其體魄、智能,使之品性端方、技藝精專。另外,“訓”字還作“順”、“馴”的通假字。

  

如果瞭解了“訓”的各種含義,“不足為訓”這個詞就好理解了。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6

/30 | “負”“孚”兩字義不同

  

有位記者,寫了一篇新聞,題目為《青工代表隊不負眾望再度奪魁》。可是,報社總編大筆一揮,將“不負眾望”改為“不孚眾望”.結果報紙一發行,挑錯電話就響個不停,原來“孚”與“負”字意思正相反。這本是笑談,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這兩個成語經常被人們混用,原因就在於沒有理解“負”、“孚”這兩個字的意思。

  

先說“負”,“負”原意為違背,背棄,後引申為辜負,對不起。“不負”就是“不辜負”之意。曹操曾有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思是 說,曹操寧願辜負天下人,不能讓天下人辜負他。而“孚”字的原意為“信用”。《詩經·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一句,即是此意。後來又引申 為“為人所信服”,如《曹劌論戰》中就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很明顯,兩個字的意思根本不相同。

  

要表達“不辜負人們的期望”這樣的意思時,“不負眾望”和“深孚眾望”就成了同義詞。不過,雖然意義比較接近,但是兩者相比起來,還是“深孚眾望”的程度更 深一點。至於“不孚眾望”這個詞,則是人們根據“不負眾望”與“深孚眾望”這兩個詞,重新組合的一個新成語,意思當然與前兩者不一樣。

  

根據上述解釋,我們可以明白“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是兩個意義截然不同的詞語:“不負眾望”意思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而“不孚眾望”意思是不能使群眾信服。這兩個成語雖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卻截然相反。

  

突然想起,在《書法報》創刊二十週年的題賀作品中,有“一以貫之,不孚眾望”之句。想來也是不加區分,錯用了。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7/30 | 畫蛇添足,“凱旋”後接“而歸”

  

如果留意的話,在書籍、報刊或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用錯“凱旋”一詞的情況。比如,2006年5月12日,體總網上就有中國殘奧管理中心發佈的題為“第四屆 國際殘奧會中國舉重代表團凱旋而歸”的報道。《體壇週報》上也刊登過題為“郭躍抱著獎盃不撒手 凱旋而歸劉國樑一醉方休”的新聞。

  

而就在2005年10月份,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返航後,國內很多媒體打出了“熱烈祝賀‘神六’勝利凱旋”的標題。如果說,這種錯誤出現在平時人們的說話中 倒也可以忽略,可是媒體上頻現“奧運冠軍凱旋歸來”就難以讓人接受了,而出現在全國人民慶祝航天飛行取得成功這樣的重要場合,就更是不應該。尤其讓人費解 的是,這樣一個很低級的語言錯誤,竟然出現在了各個媒體上。難道,“凱旋而歸”和“勝利凱旋”的用法是正確的嗎?

  

我們有必要從“凱旋”這個詞說起。“凱”字本作“” (qǐ),也作“”,本義是“軍隊得勝所奏的樂曲”,引申為勝利之意。《說 文》解釋得很清楚:“,還師振旅樂也。”並加了按語:“經傳多以為之。亦作凱。”《禮記·表記》說:“凱以強教之。即以勝樂為訓。”而《左傳·僖公二十八 年》中則有這樣一句:“振旅愷以入於晉。”宋代劉克莊也在《破陣曲》中寫道:“六軍張凱聲如雷。”再看“旋”字。“旋”字在《說文》中被解釋為“周旋,旌 旗之指麾也”.《小爾雅》釋為“還也”,《字林》則解作“回也”,意思可理解為“返回”.李白在《寄東魯二稚子》中寫道:“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綜 合起來,“凱”就是勝利,“旋”就是歸來,而“凱旋”就是勝利歸來。

  

既然“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麼,何必非要在前面加上“勝利”,或者在後面加個“歸來”呢?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8/30 | “濫觴”到底是何義

  

最近看到兩句話,就記在了筆記本上。一是“梁靜茹的《Fly Away》優美而不濫觴的旋律知道吧?”二是“她文思濫觴,寫了很多東西。”上述兩句話,都用了“濫觴”一詞,但是都用錯了。那麼,“濫觴”到底是何義?又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荀子曰:“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孔子家語·三恕》中也有類似的話:“夫江始出於岷山, 其源可以濫觴。”“濫觴”一詞,出現於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後來就把“濫觴”比喻為事之開始。“濫觴”,不但古代文獻中較為多見, 現代書籍、報刊中也較為多見。

  

結合文獻,概括“濫觴”有如下義項:


  • 1 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 2 指小水。例如:南朝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濫觴逶迤,周流蘭殿。”
  • 3 比喻事物的起源、發端。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論古代文學》中指出:“中國文化大抵濫觴於殷代。”
  • 4 波及,影響。這是“濫觴”的動詞用法。例如:宋代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滄浪詩評》中評價盛唐詩時這樣寫道:“盛唐人詩,亦有一二濫觴晚唐者。”
  • 5 氾濫;過分。例如:《明史·史可法傳》:“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濫觴,自後宜慎重。”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一句話:“前者自王昌齡等始用,濫觴於晚唐五代。”該文作者認為,將初始、起源之意的“濫觴”,當作了其後的發展、普遍來用是不對的。如果看了“濫觴”的第四種義項,該文作者就會知道是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19/30 | “胴體”如何成“裸體”

  

時下,在形容女性的裸體時,除了極少數用“玉體”之外,很多時候都用“胴體”一詞,且多有狎褻之意。雖然很多人也曾經對錯用這個詞語的現象進行了批評,但似乎是並沒有阻止“胴體”的濫用。


關於“胴體”一詞的本意,現在看到的所有的詞典都沒有標出“女性裸體”的義項。《辭源》中的解釋為“屠體,家畜屠宰後的軀幹部分”。而《現代漢語詞典》中雖 然在解釋“胴體”時有“指人的軀體”的義項,但是第一義項卻是“軀幹,特指牲畜屠宰後,除去頭、尾、四肢、內臟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來,“胴體”雖然有時也可以指“人的軀體”,但和“女性的裸體”卻沒有任何直接的語義關係的。而且,在詞源學的意義上,用“胴體”來形容女性身體,也明顯帶有一定的侮辱意味。然而很多時候,許多人並沒有真正弄清該詞的基本意思,卻在樂此不疲地用著這個詞來形容女性的身體。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裡,沒有人體美的空間,因而相應的詞語也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相關概念也少得可憐。於是,“胴體”也就越俎代庖,登堂入室,漸漸成了“裸體”的代名詞,成了女性裸體的代名詞,最後,該詞里居然含有了比“女性裸體”更豐富的意蘊。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0/30 | “犯而不校”是寬容

  

“非典”肆虐時期,有部分大學生不顧禁令,私自回家,後來被學校開除了。針對這件事,有位專欄作家歪解過“犯而不校”這個詞:犯了錯誤,擅自行動,就不能再回 到學校了,是為犯而不“校”(“校”念去聲)。同時他還舉了個例句:我上學的時候,有兩個男女同學因非法同居被開除,犯而不“校”了。

  

作者文章寫得很好,當然對這個詞他也是很瞭解的,不然不會“歪批”,更不會用這個詞造句子。值得肯定的是,作者還在文章後面列出了成語的意思:“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作者還列舉了出處:“《論語·泰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可見作者 是很負責任的。

  

受到別人的觸犯或者無禮,不去計較很多,這是一種寬容的心態。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歷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則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一點也不生氣:“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 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就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瞭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 了慚愧不已。正因為婁師德寬容待人,所以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1/30 | 不恥下問向誰問

  

在聽人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突然聽到他說:“要取得好成績,一定要勤思好學、不恥下問。因為沒有老師的指點,很多問題我們很難理解。”猛一聽沒什麼,可一想問題就出來了。


《現代漢語詞典》對“不恥下問”的解釋是“不因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為恥”,其中,“恥”在這裡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即“以……為可恥”;而“不恥”不能單 獨成詞,只能在“不恥下問”中使用。按照這種解釋,我們可以理解上述那句話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是要“多問老師”.但是作為學生,無論成績再好,問老師也 不能算是“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原來是孔子和學生子貢的一段話。這段話有個背景: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孔圉死後,諡號為“文”,所以 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所以他就問孔子:“為什麼孔文子的諡號為‘文’呢?”孔子是這樣回答 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去請教別人,開口就是“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只好不恥下問來了”。明明是不懂,還要搬出來這個詞,用錯了也不知道。

  

一個人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既然自己的學問比不上別人,又何談“不恥下問”呢?在交往中,千萬注意別犯這種錯誤。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2/30 | 曾幾何時為幾時

  

唐代詩人韓愈曾經寫過一首題為《東都遇春》的長詩。詩中說:“爾來曾幾時,白髮忽滿鏡。”其中,“曾幾時”後來就固定為一個詞語“曾幾何時”,這個成語在後來的詩文中多有運用,比如以下兩句:

  

“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趙彥端《新荷葉》)

  

如今,“曾幾何時”是一個使用率非常高的詞語,但是也容易用錯。如下面兩句話就誤用了“曾幾何時”

  

1 曾幾何時,女性可以是交換馬匹和玉米的財產。

  

2 美國方面希望通過播放薩達姆被捕的電視畫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裝放下武器,曾幾何時,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曾指責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軍士兵的電視畫面違反了《日內瓦公約》。

  

類似的差錯在各種報刊上時有所見。從詞面上講,“曾”是“曾經”的意思,“幾何”意為“多少”.翻閱各種辭書可知,“曾幾何時”都解釋為“時間過去沒多久”,而《現代漢語詞典》則直接舉出例句:“曾幾何時,這裡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3/30 | 如何算空穴來風

  

有些成語,往往會讓人產生誤解。比如“空穴來風”,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應該是事情沒有根據的意思,但這個成語在詞典上的解釋卻是事出有因。這到底該怎麼解釋呢?

  

我們需要從這個詞的來源來談起。宋玉《風賦》中這樣寫道:“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 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大意是枳樹因為枝丫彎曲,能夠招引鳥兒來築巢;山中由於存在孔洞,所以引起空氣流 動形成風。另外,白居易也有詩云:“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由此可見,“空穴來風”可以比喻為說法有根據,有來由。

  

如此而言,似乎大多數人對“空穴來風”的意思都有些誤解,可是2004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此成語的解釋已成為:“原比喻出現的傳言都有一定原因或者根據,現指傳言沒有根據。”這又是為何?

  

事實上,這個成語含義的變化是很有意思的,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漢語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按照成語來源來講,這個成語應當解釋為事情有一定原因。但是隨著時代的 發展,該詞詞義也隨之有了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把它解釋為“事出無因”或者“沒這回事”,已經與原來的詞義完全相反。但是因為這種解釋已經被 普遍接受,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現象,所以最後在詞典中的釋意也有了相應的改變。

  

就日常運用而言,一個詞竟然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並存,在古今中外的語義學史上的確是極其罕見的。這種現象值得人們認真研究並加以解決,否則,可能會在一定範圍內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造成混亂,在學生中的影響也不會小。

  

綜上,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來由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若怕用錯,可將“空穴來風”同“未必無因”連用。比如,“說她準備退出劇組,大概不是亂講。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她已經好長時間不在片場,也是事實”。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4/30 | 因何故炙手可熱


曾經見到過一篇題為《“漢鈔”收藏炙手可熱》的新聞,裡面有句話是這樣的:“湖北省錢幣博物館內展示了大量湖北地方的貨幣,尤以‘漢鈔’最具代表性,如今它是炙手可熱的收藏品。”這句話中,“炙手可熱”是明顯用錯了。


“炙手可熱”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熱,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為一些人權勢很大,氣焰囂張。關於這個成語,也有歷史淵源。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後來任用李林甫為宰相,政治開始腐敗。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腐 敗了。李林甫死後,唐玄宗便任命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做宰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公元753年,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遊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杜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詩 中說:“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沒有人能與之相比;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


宋代李清照《逸句》詩:“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現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記》中說:“親眼看見他成了這鎮上炙手可熱的紅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熱”含義都與杜甫詩中表達的意思相同。


因而,從古到今,炙手可熱都為囂張跋扈之意,媒體擴大其使用範圍,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了該詞的本義。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5/30 | 古今差別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 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 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 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 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6/30 | 律詩不叫古體詩


中國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從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開始,詩歌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兩千多年來,作詩幾乎是每一箇中國讀書人必須具備的修養,就連引車賣漿者也能說幾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來。


但是,自“五四”以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現代中國人與包括古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已經相當隔膜了。不僅如此,就連一些基本概念,人們也很難分得清了:譬 如“古體詩”和“近體詩”.很多人認為清朝之前所有的詩都可以稱為古體詩,民國以來的詩則應該稱為“近體詩”。此乃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從大處說,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另一類叫近體詩。古體詩的稱呼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 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於是,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 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


近體詩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 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所以,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以唐朝為時間參照的一對概念,如果把時間參照點錯誤地移到現在來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犯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7/30 | “萬卷”該有多少書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讀書很多、學識淵博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用“讀書破萬卷”這句成語,意思是,萬卷書都被翻破,足見讀書之多。那麼古人的“萬卷”究竟又該有多少書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意思是說,自己年輕時便讀了很多書,文采很好,下筆如神。杜甫這樣說自己不是自吹自 擂,他從小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七歲就寫過歌頌鳳凰的詩,九歲就能寫很好的大字,十四五歲時就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二十歲時,杜甫的學問已經很淵博了。


“讀書破萬卷”中的“卷”字指書籍的冊本或篇章。如果僅僅以數量而言,這個數目的確不少,而實際上萬卷書並沒多少內容,因為卷本指串起來的竹簡。古人一卷書的篇幅,只相當於現在的一章。一個人從七歲起每天讀三卷書,到不了二十歲就能讀萬卷書。

至於讀書的種類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除了四書五經等基本的書目外,可看的書的種類得視家中藏書情況了。中國古代能讀過百種書以上的讀書人,就算是很博學了。


不過,這句經典名句依舊起著作用。如果要成為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的人,而不學古人“讀書破萬卷”的精神,恐怕是沒門吧。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28/30 | “仁者”為何要“樂山”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幾乎是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論語》,孔子當時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其意思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


在儒家看來,自然萬物應該和諧共處。作為自然的產物,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因此,人的品質也會受自然山水、自然萬物的無形影響。自然山水的品質、自然山水的特 點也會反映在人的氣質、修養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沒有 像山那樣固定、執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而 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

仁愛之人則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因此說“仁者樂山”。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靜的東西:本質上水卻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堅硬的東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擊穿。水含有了一種智慧,水擁有一種力量。所以,“智者樂水”。


29/30 | “五毒”原來是良藥

  

“五毒俱全”,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會用的詞。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五毒俱全”,那麼此人就堪稱“死有餘辜”.這裡的“五毒”是指人的五種惡習或惡行,有人認為 是“吃、喝、嫖、賭、抽”,有人認為是“坑、蒙、拐、騙、偷”。除了人的品行上的“五毒”外,在生活中也常提到自然界中的“五毒”,有人認為是“蛇、蠍、 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義上的“五毒”卻和這些沒有任何關係。

  

真正意義上的“五毒”是指五種主治外傷的藥性猛烈之藥。《周 禮·天官》說:“凡療傷,以五毒攻之。”這裡的“五毒”就是石膽、丹砂、雄黃、石、慈石。一般認為,所謂的“五毒”並不是每種藥材都有劇毒,譬如丹砂、慈石並無太大毒性,但是五種藥材通過加工之後合成,其藥性就極其酷烈。具體的做法是:將這五種藥材放置在坩堝之中,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之後產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藥。此藥供塗抹患處,據說有相當的療效。

  

很顯然,“五毒”之名雖然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卻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說是五毒,但可以毒攻毒,最後卻成了五味良藥。


“負”“孚”兩字義不同,“濫觴”到底是何義

30/30 | “登堂入室”臻佳境

  

“登堂入室”一詞出自《論語·先進》,其原文為:“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還是先解釋一下上面那幾句話。子路姓仲名由,又稱季路,是孔門弟子之一。子路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為人輕率粗莽,性情真摯,事親至孝,長於政治。先後在魯、衛二國為官,後隨孔子游學於列國。孔子對子路十分喜愛,常責之以正其行。


一日,子路彈瑟,孔子聞其琴音,滿含肅殺之氣,頗不祥和,遂責怪他:“子由彈瑟,不合雅頌,怎麼會出自我的門下?”其他學徒聽到孔子這樣訓子路,都誤認為孔 子不喜歡子路,就對子路很不恭敬。孔子得知這情況後說:“子路的學問已經大有所成,但是未臻佳境。就像人們從外面進來,登上廳堂,但是還沒有入內室一 樣。”

  

“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廳堂,步入內室。後來人們比喻為學問或技藝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終至高深境界。如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就用了這個詞:“乘其愛看之時,急覓傳奇之有情節、小說之無破綻者,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師也。”

  

現在,“登堂入室”經常見諸報刊和網絡,不過誤用錯用的情況也很多。首先,“登堂入室”作為一個謂語詞組,其主語應當是人而不應該是物。例如,“‘掛靠’經營:讓大批假藥‘登堂入室’”一句中,“藥品”是不能夠登堂入室的。

  

其次,人們往往會把“登堂入室”當作很具體的一種動作,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例如,“他接到導師的電話,驅車趕往導師家裡,登堂入室。”這種用法,也是欠妥的。



文章來源:本文選自郭燦金:《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注:“七月流火”等詞語《現代漢語詞典》已收錄了被“誤用”的義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