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跟移動互聯網相結合,會帶來多大的前景?

JimmyKWAN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太對,其實醫療產業早就和移動互聯網結合了,我想題主想問的是不是醫療產業和5G結合,會帶來多大的前景?

在3G時代,移動醫療就已經出現。我記得最早的是好醫生,那時好醫生非常流行,可以通過電話直接諮詢專家和主任,至少可以解決一下諮詢方面的醫療需求。到了4G,春雨醫生和各種遠程醫療諮詢類的APP層出不窮,很多健康機構有了自己的移動端應用,一些醫院也開放了自己的移動互聯網預診掛號,所以說醫療產業早就和移動互聯網結合了


但是過去這種結合更多是To C的結合,To B的不多。而且即使是To C也依然歸屬於諮詢類的應用比較多,這些都是由於我們國家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醫療行業涉及健康,通過遠程手段無法獲取到準確的信息,所以過去的移動醫療只能用於諮詢或者初診(如放在藥店的移動醫療終端),直接用於診斷,涉及到的法律問題誰也承擔不起

而在B端,也就是醫院這側,過去的移動醫療推進是十分緩慢的。筆者過去參與過一個移動醫療的項目,想在醫院獲得一些突破,最終也無疾而終。主要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述的醫療法律和責任問題,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醫院本身關係錯綜複雜,很難有移動應用可以擺平所有的醫院內部關係進入到醫院體系;其次,4G對移動醫療的支持還是稍微弱了一些,一些醫療檢查報告數據十分龐大,4G的帶寬還是不夠,而且4G是共享型網絡,醫療數據的傳輸不是那麼可靠,無法保證醫院的數據不受干擾。要知道醫療的事情人命關天,如果不能保證網絡的穩定可靠,對於一些搶救性質的遠程診斷,會是致命的

而5G,對於移動醫療的To B應用而言是個非常好的契機


5G的特點,就是帶寬大,而且支持分片技術,支持低時延的應用。也就是說基於5G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中獨立一個網絡用於移動醫療,這個網絡可以提供專屬醫療用的大帶寬管道,而且這個管道的數據時延很低。這個特點就非常重要,瞬間就把我們剛才說的第二個原因的問題解決了


而如果醫療真正和移動互聯網結合,實現診斷和治療,主體必須醫療機構,由醫院發起的移動醫療,又可以解決第一個問題。那也就是5G時代的移動醫療,對於B端而言,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所以5G時代的移動醫療產業必然會蓬勃發現,中心醫院會通過5G移動醫療管道延伸自己的能力到鄉鎮醫院,甚至到村。優質的醫療資源會第一次真正的向下延伸,給我們老百姓帶來福利。最近江蘇實現了基於5G的遠程手術輔診,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想象,以後即使是鄉鎮醫院,只要有必要也可以通過5G實現省醫院大專家對我們手術的精確監控,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所以5G對於醫療行業必然是一個機會,相關的產業,如5G醫療專線系統的建設,或者是基於5G的遠程醫療器械的設計開發,都會是非常好的機會


具體也可以看看我這裡的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667179825700012558/


IT老菜鳥


感謝您的閱讀!

雖然我使用“春雨醫生”App,我的看法是——目前來看,這種醫療類的App,前景很窄,我非常不看好。原因很簡單。

真實的例子

我自己會使用春雨醫生,小孩拉肚子,不知道怎麼辦,就諮詢春雨醫生,醫生得回覆感覺挺靠譜,但是這些藥一開以後就又不敢給寶寶吃了,到不是醫生不專業,而是覺得如果出現問題,誰負責呢?

最終,我給我孩子吃了蒙脫石散,反而並沒有緩解,還在繼續拉肚子,最終去醫院才解決了。醫生告誡我說,這些App可以參考,但是不能夠完全信任。

望聞問切才是根本

對於中醫來說,去醫院的目的是望聞問切;對於西醫來說,是通過各種輔助醫療設備進行檢查,抽血化驗,CT,B超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你親自參與。

這些醫療App,確實能夠緩解你的一時之需,可是因為對於你的描述,他們也只是給予一些建議,因為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不能胡亂開藥,不能夠胡亂給你進行診治。

互聯網的未來確實會助力看病

確實,我覺得未來隨著5G的發展,甚至可以在更遠的地方進行兩地手術,可以通過互聯網的虛擬人像,進行當面的望聞問切,但是現在還是有些困難,我們雖然有期待,可是在目前,我並不看好,現在的一些醫療App。

如果你使用這些App的話,建議還是兼聽則明,儘量去醫院檢查。


LeoGo科技


到現在來看,醫療+互聯網場景中仍然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這一點在互聯網為主導的醫療業務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目前風投也已經趨於理性和保守。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醫療場景的特殊性,患者的診療過程必須與醫生面對面完成,互聯網場景仍處於核心醫療業務的外圍

2. 政策仍然對互聯網醫療有很強的約束作用,在線問診往往被限制在複診和隨訪場景中。

3. 國人的就醫思想仍然是重治療輕預防,這種習慣很難改變,也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