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手機用戶6119370161


為什麼有人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個觀點早就聽說過,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比較適合大部分初中孩子的基本情況;筆者原來一直教高中的課程,對這個觀點只是道聽途說,近些年來,親自教了初中課程後,才基本認可這個觀點的。為什麼是這樣呢?請耐心看下去,筆者逐一進行解讀。



“初一忽上忽下”的原因和對策

初一孩子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主要原因,筆者覺得有三個方面: 第一、適應性問題。孩子從小學剛進入初中,都要直接面臨一個學習生活的轉型問題,課務增加了四門並且都要進行全面考核,學習進度加快了讓孩子措手不及,老師不再像小學老師那樣事無鉅細都過問而是自我管理要求增強了,同學關係變得複雜了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單純,這些驟然變化都需要孩子去儘快努力去適應;第二、思想壓力。初一孩子開始正式步入青春期,身體猝不及防地急劇變化,但是心理成熟度卻嚴重滯後,認知跟不上身體變化,這讓孩子變得有些無所適從,思想敏感,多愁善感,甚至會叛逆、反抗父母和老師,流連忘返於孩提時代的天真無邪,不想長大、甚至拒絕成長;第三、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滯後。初中學習相比較於小學學習,更加註重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律性,特別強調學習上的精誠合作與有序競爭。同時,在思維上也有了新要求,從更多的形象性思維方式向較多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轉化。在學法上,更加註重找到適合自己的的高效學習辦法,特別強調課堂效率與效果。許多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學學習節奏的上述變化,這才存在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情況。



對於初一孩子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的狀況,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策論呢?筆者這裡同樣也談三點: 首先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能因為一兩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某一科或某幾科學習成績較差,就全盤否定孩子,給孩子“貼標籤”。要知道,初一孩子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往往是他內心壓倒自信的“最後一根稻草”!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學習形勢,儘量做到“自知之明”,找準學習上存在的具體問題,然後幫助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規劃,非常高效地幫助孩子快速彌補學習上存在的“短板”,例如針對性極強的補課。再者家長要加強家校有效溝通交流,聽從更專業任課老師的意見或建議,積極主動地幫助孩子尋找到學習成績的突破口,讓孩子儘快地適應中學學習節奏和順利地脫穎而出。要知道,唯有學習成績進步,才是孩子愛上學習、追求上進的不竭動力!


“初二兩極分化”的根源及注意事項

初二學生“兩極分化”的根源,其實是從初一下學期就開始了。在初一上學期,學習成績能夠真正穩定下來的孩子並不多,因為無論小學基礎好的還是差的孩子,都在適應中學學習特點和節奏,當然少數學霸孩子除外,這也是上述問題中討論的“忽上忽下”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到了初一下學期,大多數孩子都已經適應了初一學習,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開始逐步趨向於定型,形成了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界限分明的三個具體“梯隊”;進入初二後,這種差距進一步拉大,因為初二的學習難度進一步加大,課務也是整個初中最繁重的時候,9門文化課火力全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班級學生成績開始迅速拉大差距,優等生越來越優秀,學困生學習起來益加困難,甚至有不少學生由於學不會,開始自甘墮落,對學習再也提不起絲毫興趣。概括起來講,其實就是一句話,在激烈的適應性競爭中,一部分孩子已經淪為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學生了,於是他們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心理上已經自我放棄,這就是“兩極分化”的根源所在!


對於那些已經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孩子,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注意些什麼事情呢?筆者覺得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1)努力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積極引導孩子去發展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例如手工、藝術、唱歌、美術、體育等,提前佈局,認真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2)端正教育教學態度,切忌歧視或打壓學困生孩子,最好是能夠鼓勵孩子力所能及地、儘量多地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例如有效實施分層教學、降低學習能級要求等,為孩子將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3)提升認識水平,學困生僅僅是學習文化理論性知識有些困難,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不聰明,或者有別的什麼毛病,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同樣有可能是人才,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理論性學習不行,技能性學習可能很出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文化學習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初三天上地下”的形成趨勢和解決措施

所謂初三學生“天上地下”的說法,只不過是初二學生“兩極分化”的延續和結果罷了!正是因為初二學生就已經“兩極分化”了,所以自然就有了初三學生的“天上地下”巨大差異,文化課成績優等生所要考慮的是考取哪所重點高中的問題,文化課學困生考慮的是如何掌握一門生存技能,未來就業的問題;優等生和學困生所思所想已經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了,再加上初三中考面臨著必然的分流問題,同時又有社會上對職高生客觀存在的傲慢與偏見,其實學困生的思想和精神壓力更大,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得不承受著各種煎熬,我們應該對學困生更多一點理解和寬容,人真的特別需要善良,不必那麼刻薄!筆者就非常贊同國家近些年來的做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升技能教育的水平和地位,讓不適合理論性學習的孩子,有更為廣闊的天地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與才智,促使他們成才和成功!


中考分流是解決初三“天上地下”狀況的最有力措施。在當前這個真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時代,學歷和文憑已經不再是“獨木橋”!2018年的時候,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就已經突破了80%,而在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再上新臺階,跨越式的突破90%,這讓上大學成為了非常簡單容易的事;尤其在2019年開始,高校擴招專門針對職業教育,直接擴招100萬的高職生,同時讓上千所普通大學轉型為職業大學,並大力提倡“學歷證書+技能證書”綜合性高等教育,誰還敢於再輕視職業技能教育呢?還有素質教育深入人心,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等,一系列惠民教育政策,讓應試教育幾乎沒有了任何立錐之地,文化課學習成績不好已經真的不算什麼大事了!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說法,應該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一方面提醒學生和家長們,要特別注意初一對中學學習的適應能力培養,積極爭取讓孩子儘快熟悉中學學習的特點和節奏,努力成為學優生;另一方面也在告訴有些學生和家長們,萬一真的落伍了,成為了不能適應理論性學習的學生,也不要過於擔心和焦慮,只要注意培養好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成才與成功的路並不是只有高考一條道!


自在人生wub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天下?”

說真的,這三句話中後兩句我的確很熟,但是對第一句我真的是第一次見。

之前我見到更多的則是“初一相差不大”。

但是恕我直言,這幾句話在過去或許還有一定的適用性,但是在當下以及未來我認為除了能夠給一些學生、學生父母帶來一點“警示”作用之外,適用性上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接下來我逐一闡述我的理由:

初一“相差不大”是偽命題

如果在過去我們說初一相差不大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例如我是80年代末上的初中,這個時期說真的, “知道學”的孩子或者孩子的父母是比較少數的,至於買教輔、上輔導班之類的絕絕大多數人是根本沒有這個意識的。

至於其他的諸如孩子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培養、家庭教育等等就更不用說了。

“老師,孩子交給你了,不聽話就打……”這才是那個年代的普遍共識,而且對於上不上高中這件事情家長們的認識也並不是怎麼重視,反而有不少家長認為早點工作、掙錢更好一些,所以你會發現那個年代成績好的反而不去考高中而是考中專。

但是現在呢?

我們不說學前教育這部分,只說小學階段的教育,除了一些相對落後地區,我們可以看看、問問:父母重視孩子教育的程度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所做的各種投入發生了哪些改變……

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只說幾點非常明顯的表現:

1、越來越多的孩子所謂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在整個小學階段就已經被很好的培養起來;

2、越來越多的孩子他們在知識、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上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跟過去比那都是非常驚人的提高;

3、“超前教育”不是隻發生在“幼升小”的階段,不說“小升初銜接班”已經普及的現狀,光是一些孩子在家超前自學的情況就已經非常普遍了。而且不光是在進度上超前,在難度上更是如此。

4、基礎學科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奧數、例如英語的聽說讀寫、例如語文的閱讀積累等等,這個年代的孩子小學階段能夠完成東西,有一些恐怕比過去高中生完成的還要多……

……

這種變化已經嚴重的印象了“初一相差不大”的體現。

而之所以還有這個”相差不大“,原因是來與”試卷“,而不是”能力“——即試卷的難度限制、掩蓋了一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這部分孩子的能力是隨著試卷難度的提高才能夠不斷得到體現的,一般來說,越難表現的越是明顯。

所以,所謂“相差不大”多數時候不過只是在一個限定範圍內的部分表現而已。

若果你真的信了,那才真的容易出問題。

初二兩極分化以及初三天上地下已經被提前了

道理跟上面是一樣的。

在過去,多數孩子因為在小學基本上是玩下來了,更不用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了。所以到了初一的時候其實才開始真正的去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才開始真正的認真學習。

外加初一科目畢竟跟小學還是有一定關聯的,甚至在學習的方式上多少也是可以延續的(即“記憶”佔比還是比較大),所以出現初一相差不大的表現是比較常見的。但是隨著知識難度的假設以及課程的增加,從初二開始有部分學生就跟不上了。

但是現在呢?

就說一點吧:除非那些在小學就培養好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超前學的孩子們,到了初中之後他們主動地放棄了學習,否則只要他們一直堅持認真地去學,那麼這個差距已經不需要從初二開始“分極”了!

我們不排除有人能夠依舊做到“逆襲”,這就跟“寒門”一樣可以出“貴子”一樣,只不過在當下,以及我們看得到的未來,已經越來越難了,不是嗎?

所以,過去出現的初二才開始明顯兩極分化的表現已經提前了……

對象不同,這句的“價值”也不同。例如對於初一以及更早之前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說這句話,但是上了初二之後呢?

如果這個孩子成績還不錯,那還好說,如果這個孩子的成績不好我們肯定就不會去說這句話了。反而會跟他們去講只要努力就有機會等等這樣的鼓勵性的話。

放在當下,我倒是覺得可以把這句話改改:

幼兒園相差不大,小學兩極分化,初中天上地下……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今年剛進初一的新生們經歷了月考和剛剛的期中考試,成績有好有壞。初一的第一次大型考試不盡人意的也有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吧,初一是開始並不是結束。

為什麼說初一忽上忽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呢,我們怎麼去理解呢?初一忽上忽下是指的孩子剛剛進入到初中,還不太適應初中的一些學科考試題型,特別是初一一考就是四門課程語數外政。

在小學的時候,只要求搞好語數,很多的小學對英語的要求並不高,而到了初一,我們的英語就和語數一樣的分量,英語成績不好的孩子,到了初一就非常的吃虧,分數總分就會拉得非常大。

而初一上學期也就是現在這個學期考試,數學和英語還可以吃吃我們六年級知識的老本。不少六年級的孩子一直在外培優的,機構都提前開始了初一的課程,因此在這次期中考試的時候成績還是比較好看。

但為什麼到了初一下的時候,有些孩子的成績會一下下來了,因為初一下的知識點難度開始提高,課堂知識點緊密相扣,如果說還是想吃著六年級的老本,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前不做好預習,課後不做好複習的話,那麼就開始掉隊了。因此,初中的學習方法需要轉變,一定要做好課前各學科的預習和複習工作,夯實校內基礎再來拔高,而不要像空中樓閣一樣,一味地培優拔高也是無濟於事的。

到了初二為什麼我們說兩極分化了呢,因為初二開始就會涉及到物理這門學科,一般來說數學好的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優勢,雖然不絕對。拉分的還有一門就是我們的語文學科。語文學科很多小學語文成績在90分的孩子,他們到了初中語文成績卻一落千丈。

初中的語文學習和小學的語文學習是截然不同的,考試的重點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和作文為主線,如果沒有培養閱讀能力,到了初中真的要哭。

我們在各學科的時間分配上也有了很大的差異。我們每天要完成語文數學外語還有政治作業,甚至還有物理作業,那麼一下這麼多的功課需要孩子們做,就一定要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要不然,每天除了做作業就是做作業,根本沒有時間做預習和複習,成績就真的是兩極分化,好的好壞的壞。

那到了初三的時候就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孩子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初三又開設了化學這門課,孩子們別的課都沒鬧明白,又增加了一個化學, 同時初三又面臨著中考,大部分孩子的成績已經是比較穩定了,想要提高很多分不太現實了,初三更需要的是穩紮穩打。

初三的學習很多的學校都是在初三上就完成了整個初中課程,而初三下集中用於複習備考刷題。初中的學習建議是要有計劃的進行,首先給自己做好學習計劃,然後一條一條的去落實去實施,腳踏實地永遠不會差。最忌諱的就是老師一講就會,一做就廢,其實還是我們的學習態度不踏實的表現。

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大家一定要努力踏實,為自己的中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小雅老師課堂


我讀初一時候就深切體會到了,小學好輕鬆,初中感覺語文數學還行,心裡面有點衝勁,好想努力點學好其它的新課程英語跟政治,誰知道數學作業多到不得了根本就不給業餘時間我複習英語跟政治,一下子好難接受,好好的衝勁就沒有了,有點適應不過來,有時候死記硬背背到點單詞,偶爾學好點,又有點思維了,跟著各科目的作業都不斷增加,簡直壓不過來了,可以說是時好時不好,到了初二,由於初一基礎沒學好,所以初二的英語跟不上了,其它三科初一考得還可以,初二嚴重不平衡,因為英語跟物理沒學好,初二其它本來好的也沒什麼信心學了,而初一能堅持下來點基礎的,初二相對來說會輕鬆點,這應該就是兩極分化了吧!到了初三,差生簡直就是連初一的學生都比不上了,而好生是越拼越勇,天天天沒亮就點蠟燭讀書,差生完全沒心情讀書,加上青春叛逆期,這大概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了吧


傳說1981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很押韻!我覺得說的還是有道理的,我自己就是這種情況,我來說下我的經歷!

我是九三年的,七歲開始上半年級,那時我們那沒有幼兒園。

八歲開始上一年級,小學時期的我學習成績很好,記憶裡沒有考試不及格過!基本都是八九十多分!記得那是我們那裡每學期都要抽幾個人去鄉里考試,和別的學校像比賽一樣,只有學習好的才能去,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去了。

考試是在不同的學校考的,也有在一個學校考兩次的!光自己學校學習好那不算好,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比下才知道自己什麼樣,這個上鄉里考試應該就是意思吧!

為什麼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深,因為我感覺再說我的經歷一樣!我上初一的時候學習和小學時期簡直班判若兩人!轉折就發生在我上五年級的時候!

上五年級的時候隨著我和妹妹年齡越來越大,生活的壓力使得父母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掙錢,小時候家裡很窮,有一個電視機還經常搜不到臺!我們小時候的娛樂活動就是和小夥伴在外面做遊戲!“打四角”我們經常玩戲,(打四角是一種紙折的四個角的玩具,有反正兩面,誰能打翻四角就是誰的)!經常玩的不想回去吃飯!

沒有約束的貪玩會造成很多問題,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我和妹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畢竟隔了一代管教各方面不會太嚴厲。

經常玩的不想寫作業,或者寫作業只是為了快點出去玩。到了初中上初一的時候,剛開始感覺還行,老師講的也能聽懂學會,我們鄉中學初一是七個班級,每個班有六七十人分為九排,剛開始我做第三排(後來我做第七排為什麼聽我慢慢說)。

初中下學期我就感覺自己學習跟不上了,文科的話數學語文還好,英語就不行了,簡單的背寫單詞還行,稍微難點的就學不會了,考試考個四十多分,選擇題基本靠蒙!青春期很叛逆學不會的時候就不想學了,因為是住在學校,一個班離家遠的有幾十人住在一間房裡,大板床都睡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慢慢的和那些玩的很好的同學一起玩,由於叛逆期沒人管教,越來越放縱自己,導致自己跟不上學習,慢慢的就不想學了,產生了厭學情緒!

上課和同桌說話,被班主任談話,說我怎麼回事怎麼不好好學習,你自己不學還影響別人!就把我座位調到了第七排。後幾排的都是學混子,我想大家都明白後面幾排的學生,老師基本上就是放棄了讓你自生自滅!後來上課睡覺,人在教室心在外!基本成為了常態!

當然學習不好有很多原因,自己貪玩缺少關愛和正確的引導,父母不在身邊,都有原因,那時基本上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媽生活,生活所迫沒有辦法!班主任是數學老師,和我爺爺說我很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爺爺說了我一頓,我感覺自己很不好,也想改變自己。

自己想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時候,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很大,有心無力的感覺,七門課考個三百多分左右。

等上了初二這種差距就更明顯了,初一的時候數學還能學懂,能考個七十多分,到了初二之能考個四五十分!英語完全就是天書聽不懂,語文也考不及格,理科也是六十分左右!正所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慢慢的喪失了信心!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或者說是對未來的迷茫!

初三上學期的時候我給父母說了我不想上學的想法後,父母很不高興,但父母拗不過我只能妥協!我選擇了出去打工,這樣也能掙點錢貼補家用,為父母分擔點!

回看下我的經歷,不難看出剛開始上初中的學習不適應,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由於每天要學七門課,家人對自己缺少約束,自己貪玩,不好好學習,都有原因!當然也有大環境的原因,父母外出討生活在我們那個時候是很普遍的是!我的初中時代基本上沒有父母的參與,當然自己的原因佔很大部分!現在回想起來,

雖然有後悔,但我無怨!

最後想說學生壓力大,希望父母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叛逆期,多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讓孩子成為對社會用的人!


放芳的平凡生活


現在我們班裡的成績就是天上地下,在登統期中成績的時候,尖子生各科都能達到優秀以上,120分的數學很多能達到110分以上,百分的物理化學也能達到八九十分以上。而學困生的成績,能考到十幾分,有的班的學生單科居然出現了個位數。

的確在初一階段沒有這麼大的差距,具體說差距是從初二階段的下半年開始明顯,分流,也就是說兩極分化也是大多發生在初二年級下半學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由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孩子本身的資質有一定關係。

初一階段的知識主要注重於小學和初中的銜接,很多知識點非常簡單。剛開始升入初中的時候,很多孩子高呼:英語和數學居然比六年級的簡單多了。而政治歷史在中考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史地政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內容淺而少,趣味性強,小學初中銜接性強,是初一階段的知識特點。

到了初二階段,所有科目深度變大,容量達到小學六年級的六倍。新增了物理學科,物理學科在初二第一學期的知識點並不難,主要是光學部分,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數學的難點主要在一次函數及應用。歷史政治在中考中所佔的比分比較高,知識點的容量比初一有所增加。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初二下半年,物理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力學尤其是浮力部分,讓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初二下學期數學難點較多:分式的運算、分式方程的應用和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判定。

很多學生在數學和物理上的差距增大。隨著英語知識點的不斷增加,懶散孩子在英語方面也漸漸掉隊。理科的學習確實需要一點天賦,而英語則需要勤奮。對理科反應能力弱的和不願意學英語的孩子,逐漸和其他孩子拉開了差距。

到了初三階段,影響孩子們的一半原因是因為成績一半原因是因為心態。初三各科的知識點都向縱深的方向發展老師講課的速度偏快。再加上化學這門學科,尤其是化合價這部分,成了攔路虎。那些成績本身不好的孩子經過初二階段的打擊,開始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對自己的成績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導致成績出現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態勢。



對孩子成績處於劣勢的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持不同的態度。

如果孩子本身資質不差,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腦瓜子夠用,而導致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的懶散。這時家長就要加強對孩子的督管,想方設法給孩子查漏補缺。前提是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劣勢,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激發出孩子的內動力,實現初三的逆襲。這樣的例子每年都有,可能在學生中所佔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卻給我們提供了借鑑。

如果孩子確實不是學習的料,在學習上非常賣力,但是成績很差。上課聽不懂,下課作業也不能獨立完成。這時建議家長給孩子做其它的打算,提前打聽一下技校或職教類招生的信息和政策。如果孩子有藝術類的特長,也可以考慮藝校。



總結:導致孩子到初三階段出現天上地下的情況和很多因素有關。我覺得家長還是應該重視孩子在初二階段的分流,不要等初三階段孩子掉到地上才著急。


軒老師談教育


對於初中三年的學習,初中老師總結為三句話:初一沒學好,初二就跟不上,初二跟不上初三就晚了,這三句話就可以解答題主的問題:①初一沒學好所以導致成績忽上忽下②初二跟不上所以導致兩極分化③初二落下太多初三太晚了補不起來,所以導致天上地下!接下來就這三個問題形成的原因做一個詳細的分析。

第一、初一沒學好,所以導致很多學生成績忽上忽下。

之所以沒有學好,是因為很多孩子沒有完成小學與初中的成功對接和順利過度,小學的時候孩子只學語數外三門主課,所以知識量少,作業少再加上知識也比較簡單,所以他們能夠掌握到位,可是到了初中以後,一下子增加了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四門功課變成了七門功課,同時初中的知識要比小學難很多,作業增加難度增加,所以導致很多孩子一時半會適應不了,七門功課顧此失彼沒有複習到位,導致成績忽上忽下,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很多孩子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語數外還能考八九十分,可是進入初中以後適應不了初一七門功課的知識量,很多該背的知識沒有背會,只能考四五十分。所以七門功課總分700分別的孩子能考五六百分,他只能考四五百分甚至更低和別的孩子總分相差了一二百分。

第二、面對初二更難的知識,很多知識搞不懂,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所以出現了兩極分化差距越來越大。

初中三年,初三要比初二的知識難,初二又比初一的知識難,而且初二又加了一門新課物理,因此如果初一沒有學好,那麼面對初二的更難的知識,很多孩子就會很吃力,就會有很多知識搞不懂。同時由於各門功課知識前後銜接緊密,一環緊扣一環,初二要用初一學過的概念公式和定律,如果初一的時候沒有掌握到位出現了斷層,那麼孩子就學不懂初二的知識,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他就聽不懂老師講課,聽課效率就會很低,成績越來越差,越來越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下圖即為我與學生關於並不懂老師講課的對話

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這就是初二兩極分化形成的很主要原因,所以孩子進入初中以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制定一個學習計劃不能讓孩子出現偏科,必須把每一門功課的成績都保持在80分以上,只有這樣才能穩重有進才能避免兩極分化才能在進入初三以後衝刺上來考上高中!詳細要求下圖所示

第三、初二沒有趕上來,落下太多,等到了初三了,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出現了天上地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我們吃飯一樣,按時按頓吃才能消化掉。所以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可能做到在初三不到一年的時間,補齊初一初二落下的那麼多知識,更何況初三還要加一門化學。同時初三還要進行體育考試,電腦操作,理化試驗考試,如果這個時候去補初一初二落下的知識,那麼就沒有時間去複習初三新學的知識,如果去複習初三的知識,又沒有時間去補習初一初二落下的知識,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時間倉促顧此失彼,很多知識沒有複習到位,沒有補起來,必然形成初三天上地下的差距,這就是很多初中生的中考總分與其他同學相差一二百分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初中三年每一年都很重要,都不能掉以輕心,要讓孩子從初一開始就要做到努力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基礎穩固穩紮穩打考上高中

以上內容和圖片選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只為幫助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努力學習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學。


家庭教育感悟


曾經初一相差不大,遇到的困難基本一致,學習內容不是特別難,大家心氣十足,還不至於拉開很大的差距。



現在初一忽上忽下,主要是教材的改編,各種補習,青春期,電子遊戲等有關。

初一前半學期的學習內容還是與小學銜接密切,不是特別用功的學習也能考好。隨著學習的深入,初中的那種學習要求明顯和小學不同,如果還是停留在小學思維就很容易考砸。還有一些學生補課的時候拿著手機玩遊戲,刷視頻,很容易耽誤學習,這一切都會導致成績的忽上忽下。不過,踏踏實實學習的學生都是很穩定的,畢竟初一的考試卷比較常規,難題很少。

我教過一個初一學生,很聰明,但他總是一有時間就玩手遊,同一道題前前後後讓他做了5遍,對了2次,錯了3次。考試成績也是忽上忽下的,簡單的卷子反而考不好。



初一的學生我還是教過不少,忽上忽下的基本是聰明貪玩型,粗心大意型。

初一的分化還是不明顯的,期末考試並不難,大家都能考好。到了初二,分化就明顯了。

初二的學習內容是整個初中最多的,也是最難的。很多學生跟不上的話,就很吃力了。差距也開始越拉越大,就掉隊了。

初二能夠穩住的話,在學習上基本就沒問題了,是可以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績和名次的。

由於初二的分化,加上初三的衝刺,落下的學生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再也追不上。如果沉迷遊戲,很容易破罐子破摔,成績一落千丈。

很多聰明貪玩的學生,自以為是,沒考慮到學習難度的遞增,競爭越發激烈,沒有如願考上重點高中。

剛上初一大家還差不多,都在第一梯隊,到了初三,已是天上地下的區別。想想有些遺憾,到也是真實的情況。

總之,小學,初中,高中,乃至每個年級都是一道篩子,不斷的篩選。其實,初一就開始分化了,只是單從考試成績還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而已,到了初二加速,初三落地。其實這些和高中相比都是毛毛雨。


徽鄉小居


題主一個問題就把初中生三年的學業發展給概述了,看來你是非常有心之人。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初中三年有這樣的分化現象呢?下面,我分析一下原因。

初一學習難度突然加大,又超上進入青春期,情緒變化波動頻繁,直接影響著學業和生活。

1、被家長忽略的青春期教育來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根本就沒有留心過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的生理變化,如女孩子在五年級就已經正式進入青春期,開始了生理的發育。而男孩子在六年級時也正式進入青春期,這時由學業難度本身不大,且面臨著小升初,家長就忽略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將怎樣去正確教育。

2、家長缺乏對孩子進行小升初的預見性教育和引導。孩子進入初一後,面對新的學校環境,新的老師和同學,都需要孩子去適應。而在這個適應的過程裡,學習難度加大,課程增多,會讓相當一部分在小學階段沒有得到好習慣培養的孩子,突顯出吃不了苦,不願意花更多時間用在課外學習上面,結果就導致很多初一孩子突然遇到學習的阻力,慢慢就演變成壓力。

3、月考成了孩子情緒波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每次月考成績出來後,對每一個初一孩子都是一次心理衝擊和考驗。考的好的會增強信心,考的差的會有些沮喪。就在這樣的情緒波動中,有些孩子通過父母的正面教育和激勵引導,同時加強輔導,會使孩子成績波動幅度相對較小。而有些孩子則得不到有效激勵和學業上的輔導,成績就慢慢下滑了。

初二很快就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好的日趨向上,差的步步下滑,直到觸底。

1、初一下學期已經有部分孩子跟不上課,開始喪失學習的興趣。由於初中課程難度加大,加上青春期生理疲憊現象每天都會發生,就導致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出現上課聽不進去,慢慢就落課的現象。只要一步跟不上,步步都跟不上,儘管家長可能會在家裡給孩子輔導學習,但是青春期逆反心理常導致親子間發生矛盾,家長面對孩子學習是有心無力,只能靠課外輔導班,但有些孩子上也是白上,因為學不進去。

2、初二上學期的兩極分化現象立見高下,不學的孩子會放棄學習。如果不是義務教育法在制約著一些家長,很多孩子恐怕到了初時便會主動輟學,然後走向社會。現在農村地區在這塊表現的尤其突出。因為學不進去,或者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不少初二孩子開始上課睡覺或者搗亂,回到家裡不願意完成作業,即使在那寫作業也不會只是應付。有時拿著手機說是查資料,其實就是在查答案,一抄了之。有些不學的孩子,乾脆連作業都不寫,就算是徹底放棄學習,只剩下混日子了。

3、願意學習的中等生開始慢慢發力,並且上升的趨勢還挺明顯,有一部分中等生開始迅速下滑。雖然有些孩子在初一時成績波動很頻繁,但是始終在堅持學習,並沒有放棄努力。如果通過課外輔導學習,解決了各學科的學習方法,有合理的學習計劃,家長適當進行管理和鼓勵孩子,這些孩子會在初二時成績從中等慢慢上升。如此一來,初二階段,保持中等成績的同學還真不多,反而是集中在兩端,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多。這也是很多中學教師常給家長講的,如果大家能咬著牙堅持走過初二,以後的路會越來越好走的原因。

初三開始趕課程,接下來就是進入全面複習階段,優秀生全面備戰中考,不學的學生已經放棄學習。

1、對於在初二成績快速下滑的同學來說,進入初三後乾脆就放棄學習了。試想,學都不學了,哪來成績呢?因此,如果你有機會看每次月考成績單,集中在兩端的同學特別多,好的很多,差的也不少。有些放棄學習的孩子家長此時已經無力再給孩子幫助,只能在這個時候為孩子初三畢業以後做打算。

2、對於那些從中等成績突圍而出的同學來說,進入初三後反而幹勁十足。這本身並不難理解,因為不斷進步與提高,會讓一箇中等生不斷增強學習的自信。從這一個過程中就找到了學習的成就感,自然會在學習過程中更願意付出努力。當這些同學跟上老師的授課進度後,由於學習方法越來越熟練,學習思維更加靈活,成績反而越來越穩定了。

3、對於那些始終保持優秀成績的同學來說,他們已經開始著眼謀重點高中。優秀是一個學生全面素質的體現,有不少從初一開始就保持優秀成績的同學,由於注意力全部放在學業上面,很少在課外做與學習無關的事,他們會養成一種特別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學習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斷增強。進入初三後,隨著課程完結進入全面複習,他們反而更能全面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到這個時候,成績優秀的同學已經開始著眼選擇重點高中去拼刺了。

結束語:通過上面的分析,家長可能會發現,決定孩子是否能從初一便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階段的良好生活與學習習慣培養。因為進入初一後,想重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質,已經非常有難度。孩子越學不進去,心越亂,越容易和父母發生矛盾與衝突。而成績較好的同學,則很少和父母或老師同學發生不愉快,因為心思都在學習上面。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決定孩子學業成績的最關鍵因素,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是孩子自我上進的表現。


寒石冷月


兒子初一班裡倒數,初二下學期中等,初三中上等,中考全市1400名。所以什麼天上地下兩極分化根本就是嚇人的,只要努力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