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電影《囧媽》裡有這樣一幕:

控制慾強的媽媽和兒子在火車上相遇,即使兒子已經是年近40的中年人,媽媽待他卻依然像小孩子一樣。當兒子不聽她的話時,媽媽竟然對他說,“你不乖了!”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最後,兒子終於忍受不了媽媽的控制慾,決心跟媽媽來一次面對面對峙,在暢談心事的時候,媽媽妥協了說,“我這輩子,就是為你而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為別人而活,她就失去了自己,以愛之名操縱兒子的行為,一旦兒子不敢反抗母親,母親勢必壓抑自我內心。

戲劇的是,當年母親在和父親結婚後,就對父親表現出很深的控制慾,管他的吃喝,管他穿衣服,管他調工作的事情,卻說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結果父親為了逃離這種模式,反而更加暴飲暴食,最後因酗酒過度走了。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隨後,母親就把對父親的控制慾轉移到了兒子身上,干預和控制孩子的人生,為了兒子而活。面對母親的控制慾,兒子想要逃離,可迫於傳統的孝道,他卻一直壓抑自己內心的感覺。

沒想到的是,兒子伊萬卻把對母親的憤怒情緒,轉移和發洩到自己的妻子身上,同樣對妻子實施各種控制。就這樣,原生家庭裡的女人控制慾強,傷害了自己的丈夫,又影響了孩子以及他們的婚姻。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壓抑自我的憤怒情緒,發洩到其他沒有相關的身上的行為,定義為遷怒。本文主要從電影《囧媽》引入,來探討遷怒的心理機制產生的原理和化解憤怒的方法。


一、憤怒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電影《囧媽》裡,母親對兒子表現出很強的控制慾。當媽媽在吃午飯時,看到兒子伊萬的微信語音總是發不停,索性一直往他嘴裡塞小番茄,甚至還塞進了一顆剝好的雞蛋,差點嗆到兒子。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戲劇的是,面對媽媽的任性餵食,兒子伊萬雖表示了自己的反感,媽媽卻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像小的時候的模式一樣待他。最終,伊萬終於忍無可忍,偷偷趁母親不在,將所有的小番茄一顆顆扔出車窗。

此時,伊萬表現出的就是憤怒的情緒,從而採取扔小番茄的行為,來表達對母親的憤怒。那麼憤怒的情緒從何而來的呢?

在瞭解憤怒情緒之前,我們先要明白什麼是情緒。心理學上,情緒是由生理喚起、認知解釋、主觀感受和行為表達這四部分組成的過程。

情緒,是個人對外界事物的應激反應,能夠讓我們判斷正在發生的事情,對自己是有利還是有害,從而產生相應的行為。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憤怒情緒,是一種內心不愉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平和無法接受的挫折所引起,更是一種出於對自身的保護。

比如當一個人看到蝙蝠,如果自身知道蝙蝠攜帶很多病毒,對自己的生命是有害的,從而產生恐懼的情緒,那麼他就會採用相應的行動來遠離它,而這種恐懼的情緒就保護了自己。

再比如,面對別人故意的挑釁,當一個人很有可能由此產生憤怒的情緒,這種憤怒的情緒能夠讓自己意識到可能受到傷害,從而調動精力對其作出反應來保護自己。

當代作家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當一個人面對問題時,自身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時候,那麼此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的一種表現,而憤怒的情緒尤其如此。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說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總能碰到不如人意的事情。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控制慾的時候,迫使孩子做出滿足父母期望的行為,那麼孩子或多或少感受到一定的無能為力之感,這種無力感由此引發憤怒情緒。

可見,憤怒的情緒,並不一定就是負面和消極的。它由感到不公平和無法接受的挫折所引起,引導我們對外界的事物做出反應,從而集中精力做出選擇,這更是一種出於對自身的保護。

二、遷怒是一種什麼體驗?

“遷怒”一詞,最早來源於《論語·雍也》中的“不遷怒,不貳過”。

簡單地說,“遷怒”就是將自己憤怒的情緒,發洩到沒有相關的其他人身上,讓無辜的人受到牽連。

在《囧媽》裡,伊萬想逃離媽媽的控制慾,可當伊萬幼年的時候,面對母親的控制,心中的怒火自然無法宣洩,只好壓抑自我,並將母親的控制慾行為合理化。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直到自己成年結婚後,擁有了比自己柔弱的妻子,自然就會尋找宣洩的途徑,由此表現出對妻子的控制,要求妻子成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形象,從而對妻子表現出控制慾。

伊萬一直想逃離母親的控制,卻不想一味反抗母親,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他甚至企圖控制妻子的人生,希望妻子表現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形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踢貓效應”:有位中年的男子,在職場上犯錯被老闆訓斥了一番。回到家後,男子看到孩子在沙發上老是跳來跳去,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無緣無故被罵,就把自家的貓踢了一下。貓離家出走逃離,卻碰上公路上行駛而來的貨車,司機出於緊急避讓,卻把路邊無辜的孩子撞傷。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這個心理學效應,看似荒誕,卻形象地揭示了“遷怒”所帶來的後果——壞情緒會傳染的!人的糟糕情緒傳遞是有方向的,往往循著社會關係層層傳遞,從社會高層傳遞到底層,從強者傳遞到弱者,而最弱小者無可發洩便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原生家庭》推薦序裡,就講到一個經典的“遷怒”心理諮詢案例:有位來訪的男子精神瀕臨崩潰,他覺得妻子背叛了自己,有想殺害妻子的衝動。在武志紅在詢問時發現,原來每當媽媽過來和男子一起住,不到半年時間他就產生了殺害妻子的衝動。在武志紅的追問下,男子最終卻承認自己真正想殺害的是媽媽。

問題是,現實中他對媽媽百般孝順,對女友更是疼愛,甚至他從來沒有和女性吵架,為什麼他的內心會產生如此矛盾的想法呢?原來他的內心深處隱藏著很深的道德焦慮,有著對媽媽滿腔的憤怒,而在傳統的孝道之下,男子無法將這份憤怒發洩到媽媽身上,所以最終遷怒於妻子身上,而內心糟糕的壞情緒就流向了身邊另一個女人。

由此可見,一直壓抑內心的情緒,積壓多了,一旦達到閾值,就如同火山噴發。

這種遷怒的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行為。對於憤怒的情緒,如果一味選擇壓抑,而不是合理地釋放,那麼怒火勢必轉移到他人身上,尤其自己身邊最親密的人身上,從而影響自己的家庭婚姻生活。

三、如何化解糟糕的情緒?

糟糕的心理情緒,是會轉移的,而這種轉移可能是無意識的行為。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囧媽》影片中,兒子伊萬想逃離母親的控制模式,試著和母親對著幹。當母親發現兒子火車上的曖昧關係,試圖阻止他們兩人在一塊獨處,可伊萬卻偏要反抗母親,帶著火車上邂逅的美女兩人共進燭光晚餐,其中不乏幾分和母親對著幹的愉快情緒。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如果說憤怒的情緒,能夠讓我們對外界事物做出的反應更為敏感,是出於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那麼,基於憤怒,一味地產生牴觸心理,甚至從反抗對方之中獲得快感,無益於解決問題。要知道的是,憤怒的情緒能夠有效轉化為動力,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極限。

那麼,為了避免糟糕的壞情緒遷怒於人,我們應該如何化解負面情緒呢?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憤怒情緒,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跟其他的情緒諸如喜悅、恐懼等一樣,無關對錯。憤怒的情緒是一種情緒,給我們傳遞重要的信息,比如自己的權利被踐踏,沒有人關心自己的需求等。

有效化解憤怒的第一步,就是正面憤怒的情緒,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作出改變。

2、表達出你的憤怒。

憤怒的情緒,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從而做出失控的行為。

面對憤怒的事件,要及時地表達和發洩情緒,比如用力捶打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不叫;獨自在家的時候,假裝和生氣的對象說話,或者是選擇和自己信任的人暢談心事,而不是為了發洩憤怒採用暴力傷害或言語辱罵別人。

3、增加運動量。

將憤怒的情緒轉化為運動,能夠幫助自己釋放內心緊張的情緒。

可以通過打籃球、羽毛球、跑步、游泳等健身的方式,消耗自己多餘的能量,也可以清理房間多餘的雜物。通過體育的健身運動,能夠增加人體大腦內咖肽分泌,從而促進愉悅情緒的產生。直面憤怒,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戰鬥力和能量。

4、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憤怒情緒的存在,即是合理的,因為人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這些負面的感受。

當自己出現怒氣時,不必對自身有愧疚感,憤怒情緒的產生,來源於自身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試著找出自己心中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思考如何實現。

因此請大聲對自己說:“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

5、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憤怒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在與別人的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接受什麼,幫助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通過憤怒的情緒,將自身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徒勞努力。把“我很氣憤,因為我媽媽從來不讓我過自己的生活”,變成“我不會再允許我媽媽控制我!”

在電影《囧媽》裡,兒子選擇和和母親來一場面對面的對峙,和母親暢聊內心真實的聲音,表達自己長期以來的憤怒情緒,從而讓母親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他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從何化解了母子之間的矛盾。

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就容易把面對父母時產生的恐懼、憤怒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從而帶來惡性循環。

雖說應對憤怒不容易,但是學會有效控制憤怒,卻是對我們的健康也十分必要的。相信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能夠有效合理地化解自身的憤怒情緒,而不是遷怒於人。

從電影《囧媽》來看,明明對母親的不滿,為何卻遷怒於無辜的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