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百善孝為先”,你是怎麼理解的?

尋19820920


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擴展開來,只要是長輩,我們都應該做到孝順、尊敬。

理解孝字,不光要從表面上去順從、聽從,更要從實際行動中去做,承擔到自己的責任。

“孝、忠、義”,孝排在第一位,所以這是善之根本。仁義禮智信都可以“立身”的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古代的君王治國常宣稱“以孝治天下”。這就是孝道在治國方面的成功運用。天子如此,百姓何嘗不如此呢?

假如社會上人人都能做到孝為先,哪裡還會有那麼多的不孝事件?社會矛盾也會越來越少,社會不就安定了嗎?


古典文化交流


我們任何一個人,男人、女人。

從幼兒園到大學裡,都會對百善孝為先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記得上小學時,曾學過孔融讓梨一文,早就讓我耳聞目然了。

百善孝為先,其中包括含概了他的內涵!

百善孝為先,是古代中華民族儒家文化的結晶。

記得,在我讀小學時候,舅舅說過一句話:那時,媽媽一個人,父親早時間去世,總愛藉助燒香唸佛的機會,到她的孃家去。

有一次,母親又要背起我準備起身去寺院燒香拜佛的時候,舅舅很快把我從母親肩頭奪下來,並對母親說,我看姐姐平日干農活那麼辛苦,還要出來替人行善燒香,教我說你燒香一百次,也不比你在屋孝敬你的爹孃一次,那怕是你的公婆。

舅舅,沒文化,是個說一不二的老革命,老黨員。

百善孝為先,便在我心裡紮下了根!

百善孝為先,按我們現在正常的理解,應該說

孝順,比如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尊老愛幼!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就是一個體現!

善良人做一百次善良的事,也比不上你有一顆孝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心。

行孝,大多數人有個誤區,總是認為拿出了多少錢!出現多少次去探望,帶了多少東西。

其實,這些是應該的,是必須付予的!

你還差的多呢!

父母之恩,是養育之恩,你想想你小的時候,母親十月懷胎的樣子,受盡人間苦辣酸甜的滋味!

我們呀呀學語時,與父母逗樂取笑的心聲!

你身體多少有恙,而父母不分白天半夜,風霜両雪擔憂!立即揹著,抱著往醫院跑!

我有一姑姑,她有一個特別孝順的女兒,後來,姑姑患上了嚴重的老年痴呆症,她女兒得知消息後,馬上從北京辭職回到家鄉,進行徹頭徹尾的陪護!

一日三餐,做飯,洗涮、洗澡、洗腳,洗換衣物。陪著母親,吃喝,晚上同母親睡在一起,母親哭,她便哭,母親笑、她便笑!

有次,母親患病,把鄰居家的車用柺棍打壞了,她會偷偷跑去,陪笑臉,拿2000元直接賠償!母親仍然快樂著。

從來沒有說過令人聽著不順心的話!

她說,人老了,就是變小孩子了,你吵她她病情更加嚴重!沒有一點作用,你只有順著她,把她看護好,護理好就行了!

我一直對錶妹的觀點佩服,是啊,這才是孝的本意。

每逢年過節,我都會故意放一些歌頌孝敬父母的歌,讓大夥傾聽回味心情。

今天,收到兒子部隊來信。說,本來說好回來探視我的,一週前因晚上不小心,從2米高空掉了下崴腳,腿摔骨折了。

兒子說這話時,臉上很內疚。

我就安慰起來,自古道:孝忠不能兩全,你不能回,父親,從來也不會怪你!

你在替你的父親站崗放哨呢?有什麼內疚的呢!

你所付出的,就是你應該付予的。

你能替我站崗,守好祖國母親的家園,讓你的父親過好每一個夜晚,平平安安的安享美好的時光,這不是更好嗎!

我衷心的要謝謝你呀!收到你的來信比前幾天過聖誕節,平安夜,還要欣慰呀,我人在醫院裡,就如同回到家,很快好了一樣,心情大好啊!何必要你回來探視我呢?

我聯想到,祖國母親,她的兒女們有多少人不是在為了她而默默貢獻著呢!

比如: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工程師們等,他們隱藏身份,隱藏姓名,一直在奉獻著,這樣我們的國家,祖國母親才會強大!

他們這些舉動,不正是在詮釋著百善孝為先……

這句話嗎?











縹緲間1


首先做人是應該孝順的。我要是說了我的經歷會有人信嗎。我的父母就是屬於特偏心眼老人。我們家就我和妹妹。他們就偏愛閨女。小的時候我去上山打柴他們在家看電視。吃爆米花。長大了。讓我讀一年的衛校。閨女讀三年的衛校。我們結婚時候他們給我和妹妹一樣的錢。我家需要錢的時候我要他們不給。可是閨女不要錢他們也給。我給我媽買的金項鍊他們揹著我給了我妹妹。他們喜歡外孫子。不喜歡孫子。外孫子花錢他們可以隨便給。我家孩子一份都沒有,他們可以週末一起吃飯唯獨不讓我們家去吃!誰能有這樣的經歷。誰能信?最可笑的是我媽死了後。我爸把自己全部的錢都給了我妹妹!他77了。給的時候還上班那。是返聘的那種。


楊柳岸66022072


作為子女,我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的。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當然是為了報答養育之恩。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所在單位正職領導和副職領導合不來,那正職領導有一次咬牙切齒地對我說:他媽的這老常(副職領導),我要不看他是個孝子,我早就收拾他了。隨後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記住,凡不孝敬父母的人千萬不能交。

我深表贊同並記住了這句話,而且,也作為自己的交友準則之一。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你還能指望他對朋友怎麼樣呢?

然而,作為父親,我不會要求我的女兒孝順。若說養育之恩,那從她蹣跚學步,呀呀學語,便已帶給我和她母親無窮的快樂,已經足以報答我們的養育之恩了。我也終將老去,我不會要我的女兒盡孝床前。

我想說的是,作為子女,我主張老吾老及人之老;作為父輩,我主張幼吾幼及人之幼。


風雨敲書窗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就直白的說了,那也要看是什麼樣子的親人,知道嗎?你親人不管你是否生死,是否有將來,就給你飯吃,隨你變成廢人,我直接告訴你,我孝順個屁,老子不認識他們,要是我奶奶的話,這必須要孝順,畢竟只有她從小帶我到大。我就是這樣,要我孝順父母,直接告訴你,免談。


漂亮精美圖片


一、百善孝為先,從原始氏族開始,一直到現今社會,我們一直是在過集體生活的,只不過人數有少變多而已,以前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後來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後來是一個宗族一個宗族,再到後來就是行政單位的劃分,不管怎麼分還是有小集體組成的,每個集體中心必有祭祀的場所或宗廟,就算原始社會沒有房屋,也會在聚居地的中心地帶放一堆火用來祭祀,這是為了感念祖先和家人,也是“孝”的開始。

二、《朱子家訓》裡面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我們受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多大的恩呢,所以就有了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另一種解讀,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也是中華傳統文明的一個傳承。為什麼“孝”為先呢,這個在歷史上是比較重視的,遠的不說,我們就是明朝有個“丁憂”制度,就是說不管你在哪裡做官,不過你做多大的官,如果父母離去的話,你是必須要放下工作回來守喪三年,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也就是說這三年你除了在父母墳前跪著,啥都別幹。

除非“奪情”,就是說國家覺得這個時候離不開你,你走了這工作沒發開展,就可以奪情,可以素服辦公,請人戴孝,不過這個是要被道德譴責的,特別是在官場上,是要遭到譴責的,比如張居正,就是因為“奪情”,而在死後被詬病、抨擊、清算。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願意奪情的,當然貪圖權利的誘惑也沒辦法,畢竟你要離開官場三年,這三年的變化是你料想不到的。

三、我們很多人總覺得父母好好的,就不需要我們陪伴,可是到我們的父母突然離去的時候往往悔不當初,為什麼不抽點時間回來陪陪父母,為什麼要留戀那個破工作,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儘量別出遠門,你出去了誰來孝敬父母呢,除非你有正確的事情要去辦,就算去辦還是要找人把父母照顧好,這個是必須的,這叫遊必有方。

我們現在可能就不會想這麼多,也不會想這麼細,就想著在外面掙錢,一年回來和父母團聚一次,父母終在老去,你也會娶妻生子,你也會力不從心,比如北漂的,現實確實很殘酷,也無法把父母接過去住,這個也不現實,不過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父母一點愛,比如一週打一次電話可以吧,聽父母說說村裡的家長裡短,也許這些事都和你沒有關係,不過父母聊的開心就好,我們最兒女的不就是要讓父母開心嗎。


我們在外漂泊受苦是在所難免的,可這點哭和父母受的苦來說也是不算什麼的,所以如果不經常回家就一定要多打電話,如果這點做不到,那你就真的有點不孝了。逢年過節如果有機會回家的話就給父母買一點實用的東西,別整虛頭巴腦的中看不中用的東西,你就是買了,父母也就看看,用不了他們也不會丟,可是看著也心疼啊。

另外好不容易回家孝敬父母了,就不再一天到晚出去和朋友胡吃海喝,比如國慶節和過年,回去也就那麼7-8天,一天到晚早出晚歸,搞的和上班一樣,父母想找你聊個天恐怕你也抽不開身,這就不像話了,這不是回來孝敬父母的,這是回來自己嗨的。趁著父母都在,多和父母曬曬太陽,聊聊人生,不要做明知自己會後悔的事情!


大劉小說


這個問題可用清代徐熙的《勸孝歌》中的話來答覆:“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禽獸尚且知孝,何況是人?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如何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這就需要我們去行孝,孝是發自內心真摯感情的孝,嘴上說說,行動上做做模樣的孝那是做給人看的,是偽孝。比如當著眾人的面給父母一點好吃的,或者給父母幾個錢就認為是孝那就錯了,需知年老的雙親他們並不在乎食物和錢銀的多少,他們更在乎兒孫們能多花點時間來陪伴自己就好,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空虛,作為子孫如果能懂老人的心思,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是最大的孝了。



行孝有多種方式:不讓父母擔憂是孝;盡心盡力贍養父母是孝;把父母的健康時刻放在心上是孝;多點時間陪伴父母是孝;面對父母的過錯能包容不埋怨是孝;對待父母問心無愧表裡如一是孝……



總之言之,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孝道,讓中華傳統美德代代相傳。


榕江春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是古賢給我們留下的名言。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作為子女的要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父母的養育之恩如同滔滔的江水,流之不盡,斷之不絕。我們作為子女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每當我們生病,父母都會帶我們去看醫生;每當我們做錯事,父母都會幫我們糾正;每當冬天衣服穿少了,父母都會很細心地要求我們穿多件衣服保暖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父母卻很認真地看待這些小事,時時刻刻為我們的衣食住行牽掛著,嘔心瀝血地付出著父母的青春年華。



谷川teL


"百善孝為先"的提法完全正確,這是做人的最核心的道德準則之一。一個人如果連孝敬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謂"善"是值得懷疑的,因此把“孝“放在“善"的首位是有道理的(這裡講的"先“不是指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而是在所有的"善"中,"孝"是排在首位的,否則,忠孝不能兩全就不好理解)。在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孝敬父母作為傳統美德繼承發展併發揚光大。但也應該看到,孝敬父母也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從"百善孝為先"這種觀點的提出的本身,就說明社會上出現了不孝敬父母的事,按照哲學上"缺啥強調啥"的觀點理解,說明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一定數量不孝敬父母的事後,才有針對性地提出"百善孝為先"的道德準則。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古以來,孝敬父母都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言行發生。比如寫入《三字經》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X代子孫,從小聰明好學。但成年後(三國爭戰時期)在曹操手下任職,做人不僅虛偽而且心狠手辣。他就說過,子女是父親快樂的產物,並沒有必要孝敬;母親的肚子就像罈子,子女只是在罈子裡暫時住了十個月,沒有必要用一輩子去感恩。後來孔融被曹操殺掉,辛虧殺了,否則,不知他還會說出什麼亂七八糟了話來。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但也有很多不孝敬父母的故事。特別在今天,不贍養父母甚至遺棄父母的事常有發生。我認為,現在為什麼放寬二胎政策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出現生育高峰,而且不要子女的家庭普遍增多,除了養育子女成本高,教育子女困難大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子女長大後不孝敬父母的負面事例讓一些父母傷透心的結果。孝敬父母不僅反映人的善良本性,也是懂得感恩首要的內容。重提"百善孝為先",關係著中華優秀品質的傳承,關係著社會和諧有序健康發展,甚至關係著民族種族的繁衍與興盛。


本色老梁


“百事孝為先”這句話《孝經》,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文化沒有斷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來,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由於西方文化中多含敬上帝而不敬祖宗的元素,許多人在懷疑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對“孝”文化產生了懷疑。

有的人把“孝”文化看做成了封建教條,看成了清規戒律,給以無原則的排斤。

這裡不想做多的理論上的爭論和論證,只想從人倫上加以說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父母用血與汗養育了自己,是父母給以自己偉大而無私的愛,自己才能長大成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己給以父母的愛,自己給以父母的“孝”,那裡頂得過父母給自己的愛呢。

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的父母,知果不“孝”,他怎麼會去愛別人和社會呢,他就是掙了金山銀山,也是個極度自私的人,他做的事實際上只會傷害社會。

“百事孝為先”是人間真理。只是要將其中某些人別有目的加進去的“愚孝”糟粕摒棄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