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導語:疫情給拼多多帶來的影響:短期看會導致部分訂單無法履約,多數商家歇業,拼多多要提供數十億的補貼,導致虧損進一步擴大;從業務規模來看,加速農產品上行,鞏固了拼多多在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主導地位。現階段的拼多多,“盈利”和“成長”到底哪個更重要?

文| 朱柳香

來源| Dolphin海豚智庫(ID:haitunzhiku )


有人說疫情加速了電商發展,讓即時配送站在風口,而傳統電商變得難做,至少在疫情期間的確如此。

突發的疫情,打亂了消費者和商戶間的供需關係。一線城市用戶開始習慣在網上生鮮平臺買菜,水果蔬菜供不應求;農村地區因交通管制,快遞停運,導致農產品滯銷,農戶資金斷流……

快遞停工沒了運力,工廠歇業缺了庫存,作為平臺,拼多多必須得想個辦法打贏這場“抗疫仗”。否則面臨只有“四成”運力的快遞,拼多多要損失過半的營收。

農產品是拼多多最好的切入類目,為什麼?切入農產品既是需求使然,也是疫情高壓下給拼多多帶來的一線機遇。

對於消費者來說農產品是剛需。而且,2012到2017年以來,國內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倍至2436億元。國家統計局預測到2020年,將增長至800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39%。意味著市場前景廣闊,農產品上行漸成主流。

回到疫情,加快了農產品上行的進程,城市居民可以選擇自營生鮮電商和平臺電商。但事實上,隨著交通管制以及物資馳援武漢,多數地區農產品都供不應求,導致自營電商的價格水漲船高。

於是,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其原產地直髮模式,由農民直接把貨賣給消費者,比前置倉等模式,刨去繁瑣的倉配成本,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具備了貨源以及價格上的優勢。既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也緩解了消費者的需求。

“小農”缺乏低門檻的銷售渠道,於是有了拼多多的流量支持,正如黃錚所說:“電商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

南果北糧銷量可觀,補貼再加碼

拼多多公開數據表明,今年1月以來,其平臺食品生鮮需求持續旺盛。水果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20%,米麵糧油、肉禽蛋類、新鮮蔬菜的訂單量同比漲幅超過140%。不過受疫情影響,交通管制打擊了農戶的積極性,產量和供給都受挫。

“補貼商家”,行之有效。

首先是物流補貼。春節間不停運的主流快遞,分擔了醫療物資的緊急疏運工作,電商件履約成本變高。從商家處瞭解到,拼多多對於在疫情期間堅持承擔物流補貼成本、維持運營和發貨服務消費者的商家給予補貼,每筆訂單補貼獎勵金2-3元。對此拼多多表示,用於激勵商家的補貼資金已經超過10億元。在此期間,商家多使用郵政快遞。

其次是商品補貼。拼多多上月推出的“抗疫助農”活動主要針對特殊時期農產品滯銷問題,並投入了5億元的專項補貼。公開數據顯示,銷量過百萬的雪蓮果、百香果等非傳統消費類水果,通過拼多多平臺成為一線城市的新寵兒。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截至2019年底,平臺農(副)產品活躍商家數量達58.6萬,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年度農產品活躍買家數達2.4億。

透過數據來看:2017年其平臺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到196億元,平臺全年GMV為1412億元;2018年農產品交易額同比上漲233%至653億元,平臺年GMV為4716億元;而2019年農產品交易額已經達到1364億元。以農產品佔年GMV比例來看,其銷售額貢獻了13.8%的GMV,也符合拼多多對其2019年GMV過萬億的預測。

現在,拼多多將分散的農戶以及他們滯銷的產品聚集,以平臺5億用戶的流量優勢帶來銷售渠道,這種“以需帶銷”的方式正是拼多多最擅長的玩法。

“抗疫”補回營收,但拆大虧損

作為價格戰的資深老兵,拼多多對於平臺的用戶毫不吝嗇。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方式,在過去三年內:給拼多多帶來了5億用戶,單季度新增用戶5000萬,增幅遠超阿里;年度GMV翻倍,阿里在2013年完成萬億GMV成就時,年增速僅有60%,拼多多的黑馬速度不容小覷。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數據來源:阿里、京東、拼多多歷年財報

“補貼”也是雙刃劍,拼多多今年第一季度虧損將再擴大。2019Q3拼多多營收75億元,同比增長123%;在84億元運營支出下,虧損擴大兩倍至23億元。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財報發佈後,11月20日拼多多股價跌破20%,隨後的5天又漲回16%,這起伏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從2019Q3財報發佈後,拼多多的股價走勢可以觀察到:市場對於拼多多的關注點從“盈虧”逐漸轉向“成長性”。因為長遠來看,現階段的拼多多正處於成長建設期。拼多多的虧損不會成為投資人重點關注的指標,相反他們更看重業務數據:用戶數,成交額,活躍用戶年度支出均在大幅上漲。市場營銷費用可視為佔領用戶心智的長期投資。

今年第一季度,如果不受疫情影響,預測2020Q1營收同比增速約為80%,拼多多本該有超過80億元的營收,單月營收約26億元。2月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時段,快遞運力只有4成,除了農產品,其他品類銷量均會受到負面影響,即便農產品銷量翻倍,其不到15%的營收佔比並不能完全挽回數十億營收虧損。而且由於補貼加碼,2020Q1虧損擴大是不爭的事實。但從業務角度來看,拼多多是農產品第一大平臺已然佔據用戶心智,用戶仍保持可觀增長,在2月缺席的成交額也將在疫情穩定後的3月恢復增長。

拼多多疫情期間“補貼”加碼,盈利和成長怎麼選?|疫情財報解讀

從農產品電商到電商興農

對於佔領用戶心智,拼多多“抗疫助農”一系列政策,加上過去兩年在農產品以及農戶合作留下的伏筆,鞏固了在農產品類目核心電商平臺的地位。

同樣是電商平臺,淘寶的歷史遠比拼多多深厚,難道這套組合拳阿里打不出來?實際上,淘寶上的農產品以生鮮類為主,單價高,其貨源不來自“小農”,而是大型生產基地,疫情對經銷商只是短期內影響,他們大可以收購毛利高的生鮮產品。而對種/養植戶來說,滯銷的農產品沒有收購商,拼多多給了一個不必“賤賣”的渠道和扶持活動,促進了產地的農產品銷售和農戶積極性。

中商產業研究院公開的數據顯示,預計接下來五年農村電商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8.87%,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860億元。農村地區也會成為電商平臺的爭奪地,而農戶的信任和5億流量池是拼多多的優勢。

疫情影響了拼多多2020Q1的營收並使虧損再放大,但佔據用戶和農戶心智是發展貧困地區電商業務的敲門磚,這和拼多多穩抓下沉市場的戰略方向一致。拼多多的虧損拉大離不開高漲的營銷費用,但從發展規模增長來看,現階段的拼多多應更關注成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